㈠ 小学语文教资面试试讲思路
小学语文教资面试试讲思路:
第一节 课题类型 阅读类:
一 导入
二 新授
【一】初步感知
介绍作者,背景,解释题目等;
范读/播放录音➕讲解生字词【音形义】➕理解文章大意
讲两个左右的生字词就可以了,要不然太多了记不住。
【二】深入剖析
现代诗文:
将针对课题设计的教学内容按照适合的互动形式呈现出来,每部分内容的衔接注意过渡与朗读。
古代诗文:
以小组合作或借助工具书的形式翻译疏通每部分之后,针对该部分进入深入剖析,每部分内容的衔接注意过渡和朗读。
【三】情感升华
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谈一谈通过课程内容感受到的情感。
三,小结
提问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教师或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
四,布置作业
在课程结束之前用简洁的话语布置作业
第二节 课题类型 识字类
识字类课题比较短小,试讲要求针对识字生字要求我们
一,导入
二,新授
【一】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字音
播放录音/教师范读➕生字卡➕设错并巩固
字形
【1】小组讨论合作分析字形结构
【2】教师引导巩固生字
【二】剖析课文,语境识字
字义
分析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读➕体会......的情感
三,总结
提问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教师或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
四,作业布置
把生字词讲给爸爸妈妈听,给生字词找一找相似的兄弟姐妹,下节课跟同学分享一下。
不要布置太多的抄写任务,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课题类型 拼音类
真题例子:
题目 a o e 然后给个情境图
试讲时间十分钟
试讲思路:
一,导入
二,新授
【一】读准音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教师讲解示范拼音的发音
学生进行练习【男生读,开火车读】
带声调进行拼读音节或者四声练习
【二】认清形
学生自主观察并讨论字母的形
教师补充讲解拼音的写法,四线三格中的位置,学生进行练习。
三,总结
提问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
字母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试着写一写。
字母在生活当中还有什么相似的图形吗,找一找下节课分享。
第四节 课题类型 综合活动类
例如:
推销活动
小兔运南瓜
试讲思路:
一,导入
常用方式有讲故事,设计具体情境
二,新授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围绕课题阐述相应的知识点即可,如推销,采访。
推销活动:
说清特点,条理清晰。
合理表达,注重方法。
礼貌耐心,态度友好。
采访活动:
充分准备,了解采访对象。
调动对方,营造融洽气氛。
善于提问,取得最佳效果。
手脑并用,做好采访笔记。
【二】设置活动,深入探究
1.设置XX活动形式,教师介绍活动流程或规则
活动形式:
涂涂画画,角色扮演,辩论,讨论汇报,采访,知识闯关等。
2.按照活动形式围绕活动内容展开。
【三】畅谈感受,巩固升华
教师组织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到......教师可对本次活动结果进行点评。
三,布置作业
比如推销活动,根据自己的产品设计一则广告语,下节课比一比谁的广告语最精彩。
㈡ 参加小学语文教师试讲有什么技巧
小学语文(讲课)面试技巧
面试 在招教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你的笔试 成绩只是作为入围的前提,它在综合评定中占40%,而面试则是考察你是否具备教师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占了60%。
首先请大家在精神上轻视它,在行动上要重视它。那么如何才能在短暂的15分钟内有效利用时间,上好一节模拟课呢?朋友们,大家都知道讲课时,下面坐的都是评委(十几个人),没有学生,但是我们要想象着下面坐的全是学生,我们在讲课时要提问、要夸奖、要鼓励学生。这就等于是要自己自拉自唱,千万不能只拉不唱。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平时讲课时,要想学完一篇课文,至少需要一节半时间。把课文分成两个课时,讲课环节一般是:第一课时:导入课题、讲解生字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第二课时:自由朗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解决问题、解决重点段落{中间涉及小组讨论、不同形式的读:(提问单个学生读、老师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有感情的读、师生齐读)}、学生谈感受、老师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参加面试讲课时,如果把以上环节都涉及到,15分钟是不够用的。所以可以在15分钟内只讲一个课时,你可以按个人喜好选择讲第一课时或第二课时。如果你想在15分钟内出彩的话,建议你讲第二课时。对于我们刚毕业的考生来说,一般选择讲第一课时会容易点。但是问了几位有经验的教师后,他们建议我们最好讲第二课时,因为展现一个教师整体素养的地方就体现在这里。你的激情、你的课堂把握程度、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将呈现在第二课时内。
那么如何才能讲好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呢?怎样才能让评委老师一下子就能听出你讲的是第二课时?这就需要你的介绍:首先是: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号。我讲课的题目是《 》,下面开始上课。(师喊)上课! 同学们好!(鞠躬) 请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并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优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板书时说:相信大家一定会表现得更出色。然后转身面向大家说:大家有信心吗?
好,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记叙文):或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个景物的?(写景);或是描写了小动物的哪些特点?(写物)。 那么谁来回答这一问题呢?开始提问:1、这位同学你来说说,(鼓励)你回答得真棒!你找的真准确!2、 那么谁还有补充? 来,你说!嗯,说得真好!3、 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吗? 哦,看来大家都很满意啊! 快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吧!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XX特点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一下。 然后开始提问,注意:1、每提问一同学,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或夸奖;2、因为在提问中不可能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说: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嗯,请坐。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来,你来说说。 哦,你不太赞同他的答案啊! 那么你能不能来说说吗? 嗯,你回答的真棒!3、如果是提问的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在文中一目了然,你可以这样说:哈哈,看来大家一下子都找到了答案啊!那么请大家一起来说说吧!哦,是(内容)呀!(师重复一下答案)
下面就该讲解这篇课文的主要段落中的重点句子,一般把小组讨论环节设置在这里。为了显示出多媒体教学,你可以在这里将重点句子以出示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然我们是模拟课堂,你需要指着黑板的左半边,假装这里是屏幕,然后说: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段话(板书"课件1"三个字) 2、用手指着说:谁来读读这段话呢? 你来读! 你来读! 3、那么从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分小组讨论,注意:小组一般是平时都分好的,所以你只用说: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一会儿老师找各小组代表回报。 由请第一小组代表汇报,你们找的真棒,(师说出生找的内容)大家快把掌声送给他们吧! 第二小组回报,(师复述内容)哦,第二小组同样表现得很好,老师对前两个小组都非常满意。那么下面老师想看看其他小组的表现。 哈哈,这么多人举手啊!来,就第四小组吧! 第四小组的表现真棒啊! 看来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大家快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吧(师拍三下手)! 4、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齐读这段话吧!(老师为了展现自己,可以将这段话读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比赛朗读) 5、如果这段话中有重点词语或成语,可以提问同学说出它们在文中所指代的意思。注意:(老师可将这些词语板书在课件1里的位置) 分组讨论的环节一般就是这样,如果文中有两三个重点段落,解决办法综上所述,出示课件2、课件3。但是小组讨论环节只需在里面涉及一次就行啦!
然后请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后,谈谈感受或是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最后师总结全文;布置课下作业。1、 如果你总结完之后,时间还充足的话,就该进行拓展延伸环节。这个环节是这样的:出一或两道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注意:这道题要出的有一定水平。2、如果你在讲这篇课文时,还没讲到小结处,评委老师就提醒你还剩下两分钟时间,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急。你可以这样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大家今天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老师很开心,老师都有点舍不得离开大家啦!可是下课时间快到了,下节课我们讲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最后,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课讲完了。把黑板上的板书擦干净,然后离场。
讲课时面对评委的目光,要柔和不慌张,切忌咄咄逼人。仪表端庄大方,讲课时面带微笑,切忌表情太夸张。如果评委老师问你问题时,要认真回答。板书不少于 20字,字迹工整,避免错别字。一定要充满自信和激情!
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一、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所提的问题,而所提的问题必须要有目的性、层次性。目的性即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比如教学《秦兵马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秦兵马俑的制作精美以及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教师据此设置了:①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②课文是怎样来写兵马俑的?③从这篇课文中你能读懂什么?教师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自己先找出答案,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讨论,最后交流汇报。如果不设置问题就直接让学生去读,他们就不知道应该怎样读,读课文变得没有目的。 二、有效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学生思维的流程,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发现,并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但问题设计不恰当定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不清楚,学生无法回答;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想回答;问题过于深奥,学生不能回答!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问题的设计,做到新旧联系,难易适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讲后问,讲问结合。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够对学生语言素质的长进发挥作用,都能够对理解课文内容有所帮助。 三、有效提问应讲究提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提问由谁来回答,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费劲心思多加斟酌,如果先提问优等生,就会减少差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如果先提问后进生,问题答不出就会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难易的程度和提问时间的先后顺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均等机会。使各类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收到各有所得、各有提高的效果。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就先让后进生说说文中的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再让中等生说明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让优等生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然后我再加以点拨、辅导,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造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之所在!六、有效提问、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文本的状态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组织、引领作用是永远不可放弃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多必须当做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等方面相对不足以及对教学文本以外的东西挖掘不深,。如果提出的问题脱离教学主题,教师应机智地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教学主题上来,这才是老师的指导职责,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最佳引导体现。 有效提问能调节调节和控制教师的自我情绪,学生会情不自禁的与教师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调节和控制教学中学生“学’的行为,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树立自我效能信念,调控自己的情绪,时时引导学生善思。最近的微型研讨活动带给我很大的触动。真的现在乃至未来的教师如果不学习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其实平时没事在一起研究点东西挺好的。现在我们五学年已经形成了这种氛围。只有学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导好,如何才能导好呢?
㈣ 小学语文面试20分钟怎么讲
小学面试20分钟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结构化问答,共包括两个问题,问题由考官从题库中抽取,共5分钟。
2、第二阶段:考生试讲,考生拿着自己抽的题和备好的教案开始无生试讲,时间为10分钟。
3、第三阶段:考官问答,考官根据考生试讲的内容提问两个问题,考生回答,时间为5分钟。
㈤ 小学语文课堂怎么提问
导语: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增进师生交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教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雨点》这篇课文中写到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同桌之间说说:“你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喜欢去这个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课堂提问要有整体性
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有些教师误以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增强问题的整体性。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应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课文几次写到“鱼游到了纸上”?②作者每次写鱼游到纸上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③“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晏子到楚国去见谁?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课文。
三、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开发性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是多元的,答案也是多元不唯一的,能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由争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得到收获。比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正确的总结性评价。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了语言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他提哪些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不是标准、唯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体会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如果让老师来描写漓江的水,我会这样写: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你们说是老师写得好,还是书上写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会感到老师说的不如书上好。随后他们会急着去看书,研究书上这样写的好处,有的说老师说得太简略、太空洞;有的说书上用了形容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草船借箭》课文中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一位教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无穷无尽的。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到语言文学的深韵,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一、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进行讨论,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因此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提问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来发问。一方面,在需要发问的地方,在使用提问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无需发问之处,就要坚决不发问,多而滥的提问会令学生失去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或厌烦心理,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精心准备课堂发问。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指向明确、突出主题的问题导入课堂内容,也可以巧设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内容。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探究环节,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最终答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巩固深化课堂知识环节,可以抓住课堂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兴趣点、聚合点或发散点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知识的总结延伸环节,应注意结合知识目标来设计问题,以梳理全课知识;另外还要针对语文思想方法设计问题,以激发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因材施问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再强调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上当然也要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因材施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实施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但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再加上认真思考后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课堂提问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过于深奥则会使小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过于浅显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小学生失去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问。
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因材施问,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考察对于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一些理解型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加以概括综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断真假,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比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时,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问题:“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课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和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把问题设计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如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答案。
三、因疑引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质疑提问。而后者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却又更为重要,因为学问本身不但包含了学习,还包括了质疑提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很好地阐述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就需要紧扣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这个目的,注重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发问,即因的引问,或者说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引导性的课堂提问。
要做到因疑引问,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掌握课堂知识,并锻炼提高学习质疑能力。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请三名学生读一读课题,他们读课题的语气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于是,我说:“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读课题的读法是不同的,说明他们对这篇课文有不同的疑问。那么,你读了这个课题以后有什么疑问呢?”
生1:课题中有一个“拣”字,这个“拣”字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拣”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买水果时要拣,拣就是挑选的意思。
生3: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有,现在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内容,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有效地引领了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当学生产生疑问后,又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的阅读是富有探究性的,也是高效的。
㈥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方法
导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一、营造氛围,请教提问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底数,提出的问题便于学生联系已掌握旧知识,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回答或基本回答,长期以来农村的孩子已失去了回答的信心和兴趣,害怕回答一个令全班哄堂大笑的结果,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是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现代心理学也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紧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摈弃教师权威,以人为本,还有教师允许学生回答的结果与教师想象的不同。
二、因课制宜,提问关键
提问题要选在节骨眼上,使问题能够统领全局,揭示重点,或突破难点,或综合概括,其次要注意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又不至于增加学生的负担,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是对问题反复的持续的进行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就应该使我们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教材,发现真谛。同时在寻求结论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培训和训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因避免提一些琐碎的问题和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导致学生丧失积极思考的信心。
三、精心备问,难易适度
小学提问要把握提问的难易度,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领域主要有识记,领会,应用,创新等层次,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规律,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同时还要把握时间度,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给学生流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要急于评价,给其他学生流出评价的时间,然后再评价学生的回答。教师准备问题时,也应讲究提问的技巧,增强提问的艺术性在选择合适的问题后,问法变成了需要讲究的问题了。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
四、以问促读,问读结合
为了引起学生读(包括朗读的兴趣)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这往往比无目的让学生去读效果好。例如在教授《夹竹桃》这一课,为了引导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夹竹桃是美丽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后,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乐于完成的,即使他读过课文,他不忙着回答,一定会在朗读文后或朗读重点部分之后再回答的,这样提问就能促使学生去读课文。
五、变换角度,一例多问
有些语句和段落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而讲得过死,往往压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语句或段落可以搞“一例多问”所谓“一例多问”就是对同一个例句或例段从多种角度去提出的问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
六、声情并茂,富感染力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是由学习语文活动本身和学习语文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为什么“学习”却总是与枯燥、考试、惩罚、家庭作业、浪费时间、厌恶、恐惧联系在一起前者通过玩而学,孩子们是通过具体而生动体验进行主动学习的.,而后者则在一种“紧张”、“压力”的氛围中被动学习。小学语文应坚持愉悦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教材,声情并茂,用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提问,激起学生由于应试压力而几近干涸的情感,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领悟认识人世真情。
七、语动结合,化难为易
体态语是人的内在信息在身体上投射,鲜活的语言若辅之生动传神的体态语将使学生更能理解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内涵。如我在讲蓄势待发这个成语意思时我拿了一块砖放在讲台上,然后做气功大师运气状,接着问学生这个动作教什么?有些学生说是“运气”,而有些大胆的说出这是“蓄势”,这样一个较有难度的概念学生在轻松愉快过程中很快便掌握了。提问的语言与动作相结合就能起到化难为易的结果。
八、面向全体,鼓励参与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参与问题。教师提问与聆听学生的回答过程中都要用温和和友好的语调及关注的目光与学生交流。此外,教师要尽量避免按学生的座位顺序提问,多采用随机点名回答的方式来调动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提问既要重视优秀学生的高层次的发展,又要重视中等生和落后生的进一步的发展,设计问题要面向不懂程度的学生,对优秀学生的提问要体现出培养综合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教师尽量不要打断他们或代替他们讲,对学生能力差的学生多有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及时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同时,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可能都具有相同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有层次性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远不是为了学生的答问。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在充分发挥教材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予以整体的优化,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妙趣横生,经历丰富的课堂。
㈦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导语: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合理的提问,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一、巧设悬念,激发参与兴趣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可见,认知的内驱力是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习的根本力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新的课文时,应首先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这就需要巧设悬念,启迪思维。“看题目,设悬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围绕题目设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窃读记》一课,学生看到题目后问:“窃”是什么意思?谁在窃读?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怎样窃读?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生学有方向,而且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
抓住课题,巧设悬念,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认识方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氛围,引领积极参与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名篇佳作,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易于我们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麻雀》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同桌对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面”和“量”。接着,我又巧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角色,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读出感情,加深理解了课文。对词语的理解,我也没有简单地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自己读书,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疑难,帮助学生总结学法,激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表演中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学生在活动中,在欢乐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了“扎煞、绝望、石头似的”等词语。对于句式的掌握,同样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交流口头造句的学生很多,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判断答案的正误优劣,并迅速地一一作出应对,老师的应答,或鼓励,或致谢,或建议,或点拨,无不恰到好处,这种不只是学习内容、方法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沟通。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在丰富而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营造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学习气氛围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营造氛围光靠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要根据教材特点,艺术地把学生引入一种境界,动情动感,在文章关键处,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发问,让学生读思结合,突破难点,读懂课文。例如,学习《月光曲》,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月光照进茅屋后,屋里的景象发生了什么变化?融融月色中贝多芬会怎么想?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描述月光照耀下小屋的这段文字,对于了解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创作灵感有着启示作用。又如在课文内容的矛盾处设问,《海底世界》中写海底很宁静,又说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把这些矛盾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关键问题找出来,好比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开锁,在知识宝库中寻奇觅宝。在开锁过程中悟出学法,找问题,边读边思,读懂课文。
三、质疑问难,引导主动参与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举措。
如教学《落花生》时,当学到父亲把花生的'好处与苹果、桃子相比较时,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苹果、桃子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并不是缺点。正如现在做好一则广告所产生的良好效益一样,勇于发现自己,推销自己并没有错。这位同学的见解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我也及时表扬他有个人的见解,但又话锋一转,点出在本文中,父亲主要是通过比较来赞美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并非贬低苹果和桃子,不同的看法应该鼓励。
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其一,何处质疑。引导学生从课题上发现问题,从字词的用法、语句及课文内容的含义,以及标点的使用等方面,提出疑问。其二,何时质疑。一般来说,有关课题的质疑,宜在课之始,从而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使学有方向;对课文语言表达的质疑,宜在课中间,边学边问,学问结合,使兴趣倍增,收获更大;对情节发展,篇章结构安排等方面的质疑,宜在课文尾,有了前面的铺垫,提出的问题会更深入,理解得也会更透彻。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仅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且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乐学、好学。
㈧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技巧
导语: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成燎原之势,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
一、围绕课题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整篇文章内容的精髓。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钟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氛围的第一道关卡,更是诱发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凝聚剂。
在上课伊始,教师如果运用富有激情的话语,抓住总缆全文词句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学习课题,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的《将相和》一文时,笔者用简短、富有激情的话语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内容学习,随即板书课题提问学生:“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课题的题眼又是什么?‘将’和‘相’为了什么事闹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你想知道吗?”简短的几个问题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话音未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打开文本阅读起来。这样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围绕课文思路提问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品读、去理解才能透彻。”思路即文章的脉络,也就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教师设计提问如能紧扣文章思路,学生就能够顺藤摸瓜,有“序”可循,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材中的《海底世界》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课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在教学时,教师应紧扣这一特点设计提问:“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关系?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物产丰富?”以上第一、第二个问题从全篇文章思路着眼,帮助学生弄清了课文开头是以提出问题引起全文,结尾以回答问题总结全文,开头和结尾一问一答首尾呼应,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文中先用两个自然段写出海底的奇异景色,再用三个自然段写出海底物产丰富,使学生对全文的脉络形成完整的印象,加深了对文中“物产丰富”这一重点段落的理解。
三、突破疑难,诱发学生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捕捉不住课文要点而不解其意,教师就应适当指点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扫清思维障碍、理清思路线索,让学生思维畅通,拓宽思路。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先精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有一名学生读完课文站起来说:“老师,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支箭,课题为什么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骗’箭呢?”面对学生的疑问,笔者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思考、讨论。笔者说:“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好,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是啊,课题为什么不用‘骗’而用‘借’?你们谁有不同的看法?”思考片刻后,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很聪明,想出这个绝妙的办法既不引起曹操的怀疑,自己也完成造箭任务,何乐而不为?”有的说:“是曹操疑心重的结果,不是诸葛亮有意要骗曹操的箭。”……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辩论排除了疑点,最终共同解答了问题,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字的巧妙。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提问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当时的情境进入角色,深入理解思想内涵,体会不同的情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当学生朗读“几年后大瀑布逐渐枯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这一句话时,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进行大胆想象,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瀑布,此时此刻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当学生读到“给瀑布举行葬礼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巴西总统,你在大瀑布葬礼上的演说词是什么?”笔者抓住契机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悟中表达,这样的设计提问不仅使学生对语言能灵活运用,他们与课文的对话也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激起了他们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谴责。
五、围绕升华主题提问
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教师教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悟文章主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围绕升华主题这一目标设计提问。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鲸》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鲸的特点、种类进化和生活习性等,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海洋动物。当学生为保护海洋动物出谋划策,懂得了如何保护动物时,教师再让学生进一步探讨:人类如何保护自然。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请教他人、写作小论文等深入了解人类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教学,不但升华了课文主题,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除了上述课堂提问技巧外,还有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启发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或围绕细节设计提问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有效利用课堂提问指导学生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㈨ 小学语文教师面试试讲该怎么准备,试讲时
小学语文学科试: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在试讲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语调的起伏以及节奏,带有一些夸张,去营造情景感。在讲课内容方面,要多设置互动,多使用一些教学用具,来增加课堂内容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导入环节,多使用生活实例、故事、新闻、播放图片。
※对于不同文章类型的导入不同,在不同课型导入时,可以让学生多朝向适用的导入方式去思考。
1)写景类多采用提问学生旅游景点介绍、播放相关景点图片或视频猜景点名称等方式来进行,比如《桂林山水》、《草原》。
2)说明文
可以多用提问学生平时生活自己观察到的这一说明对象,或者通过游戏让同学上台表演说明事物的状态,比如《看云识天气》,让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平时所观察的云的形状。
3)记叙文
一般根据文中出现的人和故事来进行相关导入,比如《师恩难忘》、《少年闰土》都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与老师或者与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来很好地引入课文。或者联系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就最近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为背景讲述。
4)古诗词,如果是四五六高年级,多采用回忆以前所学相类似的古诗进行背诵和回忆,既可以巩固所学,也能让学生自由表达。而如果是低年级学生,可以就故事所写内容来进行生活实例、故事新闻、图音视频、游戏导入。
※在导入时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述。
1)开头
例如:“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想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想请几位同学跟老师一起做个游戏”。
2)问题、视频、游戏内容和规则要讲清楚,然后假设学生思考、观看、游戏,停顿3秒左右,总结学生回答,可以展开也可总结,然后,评价学生回答。紧接着,导入新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3)导入时,还要做好外在互动感的创设。
通过语调语气、表情、眼神和手势等几个方面营造情景感。
1)语调语气方面
可用比较夸张的语气,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提问问题、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加强语气,用重音强调出来。
2)表情方面
试讲全程尽量都是面带微笑,保持亲和力。在提问时可以表现出疑问的神态,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带有期待的表情,表扬学生回答时流露出赞美、肯定的表情。
3)眼神方面
要注意即使手里有教案也要尽量减少看教案的时间,眼神一直保持与学生的交流。
4)手势方面
讲解板书内容时要做到点、划和压。
㈩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学会提问
导语:语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一、问题设计力求“精准”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么空洞浮泛,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要么浮光掠影,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迅速回答,这些提问都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学生也不能通过提问启发思维、促进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契合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跟随着进行方向和范围的突破。如果思考程度不深,则问题不能为学生提供思维启迪的作用,如果问题过难,则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教学中,可紧紧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一中心句进行设问:谁来告诉我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作者多次强调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互动讨论,学生对雨来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意图也更加清晰明确。由于课堂氛围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所以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当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思维习惯,精心设计、巧妙使用,让课堂提问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二、把握合适的“度”
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和契合点非常重要,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切合当时的话题核心,必须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才能起到作用。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其核心就是要把握好提问的“度”。首先是难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需要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完全是“是”或“非”、“对”或者“不对”的问题,这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是梯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群不能是一个个独立的问题,而应当具有“递进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向纵深发展。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再次是广度。课堂提问应当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但又不能拘泥于课本,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思考生活,拓展思维,不断提升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水平。从问题的形式上也应当更加多样化,不仅要有“是不是”、“对不对”或“是什么”、“怎么样”的简单题型,还应当有“为什么”、“有什么异同”、“有什么意见”等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题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进行教学信息的互动反馈,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就必须设计更加具有挑战性、更加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既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又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活化”。首先,问题的指向应当有更大的阅读空间,而不是拘泥于课文中的某一句、某一段。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的阅读空间和思考视野扩展到全篇:同学们,小蝌蚪在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时有不同的表现,你们能说出来吗?这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就必须仔细阅读整篇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回答出来。这样开放性、宽维度的题目,摆脱了传统的“对话”式问答,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并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还能产生较为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对学生思维发展和身心成长都是极为有利的。
四、重视评价的作用
课堂提问能够有效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反馈为正面、正确的,学生会在已有的思维活动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强化;反之,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思维的调整。并且,学生参与课堂问答互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和教师的评价密切相关,好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正确的评价,则将在这些方面起到反作用,不断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互动之后进行恰当的评价成为影响课堂提问效果的关键。
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自我判断;其次,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其他同学判断该生的回答是否准确全面,并说出理由。再次,教师也要积极地评价,既评价学生积极的态度,又评价答案的正确与否,并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何种评价形式,都应当抓住问题本身,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当以表扬为主,鼓励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问答互动中来。
总之,恰当的课堂提问、高效的问答交流,能够起到贯彻教学意图、进行信息反馈、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和艺术性,精心设计精准、适度、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积极开展高效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课堂实效。
1 趣味性原则
少年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也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陛和自尊心。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以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各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2 有效性原则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问题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3 科学性原则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点的传授的正确性与难易程度,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垫性提问。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节;深――高不可攀,同时又是量力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4 层次性原则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它的意思就是善于提问的老师,如同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部分着手,然后再砍坚硬的节疤,这样,关键部分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学生学习的渐进性。所以,教师要从总体教学目标入手,在《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的统领下,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有计划、有步骤、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参与学习。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①课题中的“她”和“我”分别指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通读全文后,先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然后在全班交流;②小姑娘的伤势怎样?课文是怎么写的?文中那个词作了形容?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③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从阮恒“举手”一“放手”一“举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④默读课文第8~10自然段,用“――”勾出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什么?⑤在输血过程中,“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医生会说些什么,请把医生的话写下来。这五个问题形成―个训练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入手,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抓住人物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读、议、品、评”,实现了学习方式转变,“听说读写”能力同步提高,内化了语言,强化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层次分明,教学重点突出。
5 整体性原则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因预知提问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不动脑思考,以致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性效果。
6 课堂提问拓展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语文课堂最具魅力的地方。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等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我让同学们探讨“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进行考证。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及爱护地球的环保教育。
教学实践表明,灵活多样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能力。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能走得更加有效,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