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所以我们教育者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讲究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合乎本科情况的方法和诀窍,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中学 语文 学科来讲,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这一时期应着重于 语文 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 不仅是一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课,而且是一门对学生思想影响较大的课程,所以作为21世纪的 语文 教师应当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在落实新的《 语文 课程标准》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 语文 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对初中 语文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几点粗浅看法。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卢梭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是愚蠢的事。”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素教育论指出,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人的个性。教学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突破范作构思束缚,在不影响主题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引导他们自信的照自己的个性意愿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其个性也就得到张扬。学生们由于自己有了独特的个性,对待周围的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教师在 语文 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励,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七年级《荒岛余生》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先简述作者笛福的经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有所了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描写鲁滨逊的思想斗争,其目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快速的阅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止是一个,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是讲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学生的做法。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通过 语文 课的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创新精神。
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包括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基础,是对现有的把握,离开智力,创造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创造力的本质是对现有的超越,超越远比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困难得多,它需要创造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不怕失败的勇气,敢于挑战权威的气度。创造力的大小同创新精神的有无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力的价值目标和动力源泉,不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而包括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团队精神等在内的这些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 语文 教学的重要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多样的 语文 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过程中,通过 语文 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荒岛余生》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体验一下在荒岛生存的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彼此进行了探讨,因而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得出的答案也会更加完善。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小组里发表出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意无意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容易掌握知识的要点。所以开展小组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集体主义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 语文 的教育质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广大的教师所采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而更多地考虑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观念,突出地体会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在 语文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已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 语文 教学也不能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了,而必须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尽可能的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开放性的作文发挥学生的写作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重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陶行知从培养“自新、常新、全新、自立、自动的共和公民”,到“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求学生取得现代知识,学会现代技能,感觉现代问题,现代方法发挥力量;再到“创造的儿童教育,能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并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利用开放性的作文,来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 语文 的教学中,每当要求学生写作文时,有一部分的学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他们害怕写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到底是以前那种传统的应试教育出了问题。由于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受到了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章主要从五方面来讨论,即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指出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营造创新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更新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已无可厚非地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各类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作为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深知小学教育对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贝尔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 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如在教学《荷花》第二段时,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背着背着,一个学生问:“老师,我向编书的老师提个意见!你看这一段后三句,写得多没顺序呀!……像课本上这样写,我们很容易背错。我不按课本写的顺序背行不行?算不算错?”“对课本能提出不同意见,这很好!你也说得很有道理,至于说怎样背,那看老师怎么要求了,要求按课文背你就按课文背,要求创造性复述,那就可以按你的想法发挥了……”我们不仅为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创新意识鼓掌喝彩,而且为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又如上《威尼斯小艇》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纵横交错”一词后,随手在黑板上勾了纵横交错的威尼斯河道简笔画;接着让学生把课前制作的、想象中的威尼斯小艇贴到黑板上的“河道”上来,一时间黑板成了五光十色的纸船世界;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手拿小艇模型在纸船世界中表演船夫驾驶自如、穿梭自由的绝技,要求这名“船夫”一边表演一边说怎样驾驶。扮演船夫的学生犹如身临其竟,使出浑身解数夸自己的驾驶技术如何之好,从他们身上所展露出的自信、从容、幽默,不正是新型人才所要求的素质吗?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的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等等,举不胜举。这些发明和发现无不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了好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他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增加,他们一定想去了解更多的事物及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经常的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多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不要破坏和打消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上《月光曲》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问:“小女孩听了一曲后,站起身来问,‘您就是贝多芬吧?’而贝多分没有说,而是继续弹呢?”让学生来回答,而这个学生却反问了老师一个与此无关的问题,如果我说:“答非所问,你到底听讲了没有?”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破坏了。那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的答案很好,不过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后你想想该回答那个问题更合适。”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更高。现在的课堂教学时常被大量的知识灌输挤得满满的,很少留有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和余地;师生的问答往往沿着预定的路线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定过于详细琐碎,而且把重点放在讲解、说明基本事实上;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一些体现创造性的个性行为往往遭到压抑,被老师的讲解破坏,无法正常发挥,因此,也就未能形成有利于创新培养的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如在学习《祝福》时,有学生提了一个“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问题。我按照一般书上说法,不假思索地说受了封建礼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的同学当即站起来:”反对:“老师这是牵强附会!难道对爱情的忠贞就一定是封建礼教吗?更何况祥林嫂还沉浸在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如果当时老师不作肯定,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散,而我,肯定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同时阐明了我们分歧的原因是对祥林嫂的感情立场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场,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场。同学门热情高涨起来,形成两派,经过争论,基本同意我的看法。我又趁机解决了几个问题,一堂课就这样地完成了。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起创新思维,尽快把他们引上创新之路。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 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 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从小利比的话中“我”得知:小珊迪没有及时把零钱送到“我”手中,是因为被马车撞倒,腿也断了,说不定会死的……时,“我”听后心里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自由读第二段,尽可能多给学生时间去边读边思考。有的说:“我错怪了他。”有的说:“我很着急,很想去看看他。”我对学生的答案不满意,请学生再读这一段,接着我又引导:从我自身去考虑,会怎样想呢?读后,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可能会自责,如果我当时自己去换零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正是后文我愿意永远照顾小利比的一个原因。说明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更新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尤其是在“解难”中,教师不要详述解题的过程,不要急于把答案公布,学生要把握时机,自由发表观点 和看法,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随时发问,在问中学,在学中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应及时对那些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提出肯定和表扬,使其创新思维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善于提问的同学也要积极带动那些不善于提问的同学一起进步成长。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时机,科学处理教育学的关系,善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也要及时更新观念,把握住机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敢于接受挑战,做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以便为今后的创造作铺垫。那么,当你在不断的钻研和提问中获得了新知识的同时, 你也亲身体会到了敢于思考和求新实践所给你带来的新感觉,你的另辟蹊径,尝试新思路也带给了你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l、闻小宝 《创新,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网络) 2.《语文创新教育探索》,苏盛葵,四川教育出版社。 3.《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语文出版社。
③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多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而要达到这两个要求,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分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阶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阶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思维成果的独创性等特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敏于发现,着力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努力营造一种飞扬 *** ,燃烧思想,充盈情思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一、启迪思维,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许多课文所蕴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要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学会标新立异的目的。
1、创设佳境
“水本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激乃发灵光”。创新就如同是这相荡而起的涟漪,相击而发的灵光,使平静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它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氛围。[ 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大胆发言,就能敢于说、敢于辩、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 2 ]
一教师在教学《三亚落日》时,在充分引导学生品读美文欣赏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自己就置身在这柔软细腻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诗般地没落,想说什么? 学生有说想画一幅画的,还有的说想写一首词,唱一首歌,作一首诗,一首赞美三亚的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诗⋯⋯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是一首环保的诗,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哈哈大笑。教师充满赞许且疑惑地问该生:能说说理由吗? 该生回答:碧水、蓝天、海鸥、落日、清风、沙滩,岂能融进一缕黑色的烟,一张白色的纸,一口厌人的痰,这不是一首环保的诗吗? 师生热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的“自由言说”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也只有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才能孕育、诞生。因此,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 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3 ]
2、换种想法
“奇迹产生于换一种想法之中”。少年儿童好奇好问,一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诞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离谱的答案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善于引导其求变,变得得法鼓励嘉奖,变得不妥引导启发。要让学生个个动脑筋,有收获。
在《小马过河》的教学现场,当师生讨论认同“小马不动脑筋,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时,一个另类声音出现了:“我认为小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么小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难保了。换成是我,听了松鼠的话也会收住脚步,这样冒险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显然,这是一种引人思考,含着一种强烈批判意识的声音,教师顺势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听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学生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像这位教师一样善于引发学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学有所得。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交流讨论引向深入。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长,改变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持异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二、开拓思维,让学生学会找岔子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1、向教材发问
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当《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课堂上出现对诚实的雄日一片赞美声时,一个学生认为雄日太孤单,不想学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讨论,在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为了突出个别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来垫底,或者故意把本来并不存在善、恶、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强拉,以形成反差。这是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可以窥见的一种创作构思。它的特点是:抑九扬一。这是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主观武断的、极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说服力的思维方法。
2、向权威发问
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儿童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滞。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描述伽利略进行着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情景。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专门装置,也不需要掌握什么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可是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七十三万个日日夜夜,竟没有一个人去做这个简单的实验。而伽利略却用铁的事实,在一瞬间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几乎具有绝对权威的亚里斯多德的结论。伽利略的伟大和可贵之处,不在于他做了这个实验,而在于他绝不盲目崇拜权威。
三、深化思维,让学生学会突破障碍
狭隘的观念,沮丧的心情,压抑的氛围等都会使我们缺乏创造力,我们要能够认识障碍,进而克服障碍,促使创造力的产生。要突破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思维定势,不思变通;过于严谨,死抠字眼;崇尚权威,唯我唯上;从众心理,跟随大局;资讯饱和,无法切入;胆怯自卑,缺乏自信;兴趣狭窄,倦怠懒惰。
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成了许多课堂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式。语文课上,我们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挤出“正确结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反向思考”的过程:司马光怎么会想到“砸缸救人”这个办法的? 还有其他办法吗? 将教师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活动。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专案,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能做到以上两点,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英语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不再是为了应试而针对性地传递知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形式,不再是“填鸭式”和无启发式的教学,而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结合英语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初中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利用生活资源,启用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利用生活资源,适当扩充套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启用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笔者在字母教学中,就逐步扩充套件到学生在现实生活经常可以看见的一些耳熟能详的缩写词(CCTV、DIY、KFC、PRC、GPS、PC、KTV、WTO、WC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套件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练习字母的发音,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打下良好的铺垫。另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利用英语俚语、英语谚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推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活动。
二、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习英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可从词汇、语篇、语法等方面来引导学生们进行发散思维。在初中单词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记忆,如联想记忆、音标发音记忆等。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集思广益,让学生发散思维,多方面思考问题,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
三、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理念认为,好学生对老师的话要言听计从,学习成绩好则是老师喜欢的型别,而与那些好学生 相反的学生,教师们则不会喜欢。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虽然会给老师带来不好的印象,但是他们的举止是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的。因此,在教师教课的过程中要更新教育的理念。其次,要放大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可以鼓励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知识进行充分的想象。只要更新教学理念就可以正确地引导同学们的思维,从而给学生们更多的创造思维的空间。
四、 以合作学习拓展学生的创新体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思维往往既要发散又要集中,然后再发散、再聚合,经过多次回圈往复,才能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创新就如同是相荡而起的涟漪、相击而发的灵光,使平静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它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氛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种能让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由绽放、交相辉映的大秀场。“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观点冲突会引发讨论和争论,可以促使新问题和新观点的产生,引导学生超越给出的资讯进行思考,这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往往会引发新的资讯产生、新的知识形成,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不能操之过急,应由浅入深,逐步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指导、倾听,不能匆忙下结论,要等待学生的观点自然生成。
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矗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我们可以用图形、表格、模型、语言描述、提问等,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中学英语课很难有创新思维
这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
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满意,请点选采纳
首先,物理本来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只是点本身就很专业,所以如果一板一眼的按课本教学,确实很枯燥。
但是,物理又是一门很实用的生活科学,物理当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案例,老师可以将要讲授的知识跟生活联络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形象,而且可以启发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扩散联想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训练出来了
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运用反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草船靠近操军水寨时,如果操军出来返攻,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有位教师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络?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教师如此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络,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是妈妈的同事”……学生思维一经开启,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资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钜,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师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运用反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向思维有逆向性、批判性、新奇性三个特点。运用反向思维的关键,一要明白原有的思路导向;二要掌握反向思维的特点,找准思考路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教育。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听、说、读、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
④ 小学语文如何做到教育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理念和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上,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经常训练而形成的。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生字新词的学习,还是课文的阅读,或是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在设计日常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上,教师可以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三、挖掘创新因素,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语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提倡大胆质疑,发掘创新潜力
小语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也就失去了再去研究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思想,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励学生思维,撞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阀,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五、开展语文活动,提升创新实践
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在现时社会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⑤ 《新课标下语文怎么教语文名师来解读》札记
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培养能采用科学方法去学习的人,能用语言做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因此,语文教学要由设计教学问题转向设计促使学习真实发生所需要的真实情境。在情境设计中,教师要转变教材的使用观念,做好课程内容的转化与研发,进行资源统整,设计丰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强化语用体验,使学生的知情意协同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牢记: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都需要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
新课标的这些新变化,符合语文学科性质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特别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无缝衔接,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了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新态势。
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一言以蔽之,还是“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守住立德树人的根本底线,守住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和育人价值,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中国人;“创新”,就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真正相融,不断更新语文学习的情境、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整合语文学习的内容;“创新”,也就是让语文学习与时代紧密接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方式、优化辅助学习的技术、提升语文学习的质地与效能。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词。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要依托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而存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学习问题的罗列,也不是一味的问题解决。“学习任务”的第一使命是驱动学生深度阅读,使其阅读思维得以拓展,在文本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实现阅读的言意转换,提升元认知能力。没有走心的深刻阅读体验,急于解决任务,就是本末倒置,缺少积累和建构,就如同新栽的树苗缺乏充足的水分,根扎不进土里,也就没有生命的拔节。
学习任务,要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紧紧围绕语言这一核心,做多维度的能力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听说读写,使学习进阶;更要有情境性,使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相辅相成,知情意协同发展。所以,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任务的设计、情境的设计和活动的设计,要扎实而具体,不可大而无当。教师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积累语用体验,走出知识传递、知识识别、偏重工具理性等误区,让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活动,回归学生的心灵,回归身心统一的学习,利用可表现性的评价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通过品读语言、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树立文化自信。
要强化思维能力培育,首先,教师要强化文本解读力,以贴合文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使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在解读文本中转化为用来具体阅读指导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的知识。教师没有这些知识打底,就没有阅读逻辑思维培育的意识,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在课堂上也就无迹可寻。其次,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统整的学习内容以及所凭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包含明确的思维培育目标指向、方法策略和评价机制,同时这些活动又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带有思维力挑战,这是学生学习行为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的关键环节。再次,思维力的培育更需要在这些环节的持续深入推进中达成。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至关重要,科学有效的教学对话是促使学生思维力持续发展的中枢性环节,在对话中,教师的评价相机而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重塑、建构。
日益更新的世界,总该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也是需要坚守的。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而言,守住本质,守住初心,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总是想着多“改变”,不要总是迎合“改变”,在“改变”之前先想清楚我们守住了什么,又坚持了什么。教学要紧跟时代,但不是紧跟时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在表达上略有出入,但整体不变,这是很令人感动的。新课标对语文教师职能和职业修养的要求都有了变化,在坚守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和要求,拥有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和新视野,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积极求变,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做有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研究力和执行力的适应时代需求的语文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