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高中语文文科选修都是哪些书,谢谢
好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选修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全部的在这里,仅供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
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本教科书着眼于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量,引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选文突出艺术性、思想性,兼顾趣味性,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尽可能配合必修课教材中已有的古诗文作品和文学史常识。这本教科书共6个单元,分别是:以意逆志、论世知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把握形象、赏文析义;整散缓急、一脉贯之;贴近生活、体味情趣。每个单元包括“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内容。另有两篇知识短文,分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本教科书力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总体面貌、表现方式、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在引导阅读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学会发掘、理解和品味作品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性,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培养纯正的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这本教科书共12个单元。分别是:“生命的律动”“挚情的呼唤”“爱的心语”“大地的歌吟”“苦难的琴音”“风景的眺望”“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心灵的独白”“一粒沙里见世界”“如真似幻的梦境”“自然的年轮”“在语词的森林中”。每个单元包括选文、思考与探究以及诗歌散文欣赏要点等内容。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这本教科书精选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突出经典性和可读性,培养鉴赏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这本教科书共8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像闻玫瑰花一样直接闻到思想”“寻找文字的炼金术”“让故事本身说话”“准确把握人物精神”“与自然为友”“让生命沉思”。每个单元包括导言、选文、思考与探究等内容。
(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这本教科书旨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今小说的兴趣,了解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初步分辨不同时代、流派和风格的中国小说特征,养成鉴赏及批评的能力;借助细致的阅读,汲取艺术及思想养分,同时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获得某种写作技巧。这本教科书共9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兼及小说体式。分别是: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每个单元包括选文、赏析、思考和链接四部分内容。
5、《外国小说欣赏》
这本教科书着眼于如何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的基本特征,简约介绍创作方法、流派及史的轮廓。以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这本教科书依小说的基本元素分为8个单元,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每个单元包括“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三部分内容。
6、《中外戏剧名着欣赏》
这本教科书通过对9个中外戏剧名作片断的诵读、讨论和欣赏,了解戏剧艺术的基本常识,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营养,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审美修养,激发艺术欣赏与创造能力。这本教科书以经典戏剧作品片断的诵读为主,适当介绍有关的戏剧常识;教学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讲解与诵读表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观摩演出相结合;学习经典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7、《影视名作欣赏》
这本教科书精选九部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名作,着力挖掘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设计听说读写训练和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欣赏影视名作,激起对影视艺术的兴趣,培养欣赏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这本教科书共9课,分别是:《城南旧事》:别样离愁,沉美格调;《魂断蓝桥》:爱情地久天长;《阿甘正传》:英雄源自凡人;《淘金记》:含着眼泪的微笑;《卧虎藏龙》:侠与人,剑与心;《音乐之声》:乘着歌声飞翔;《海底总动员》:一曲父子情深的颂歌;《大明宫词》:人性解读历史;《故宫》:一场中华文化的盛宴。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这本教科书适应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通过与语文学习有紧密联系的新闻作品的阅读与实践,培养阅读、写作以及综合实践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本教科书共分六章,分别是:新闻是什么、消息:带露珠的新闻、通讯:讲述新闻故事、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断、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每章包括导引、课文、实践三部分内容。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这本教科书以励志教育为主,引导学生从中外杰出人物的事迹中汲取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初步了解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同时激发对传记作品阅读鉴赏的兴趣,尝试对人物的观察、描写与评述,提高读写能力。
这本教科书采用文选的形式,选收中外人物传记12篇。分别是杜甫、鲁迅、毛泽东、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课文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每课包括“阅读提示”、选文、“思考与探究”。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这本教科书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实用性,考虑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配合必修课教科书中已经出现的语言文字知识点,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探
究活动,比较全面地展示语言文字运用的各个方面,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本教科书分8课,分别是:走进汉语的世界、千言万语总关“音”、神奇
的汉字、词语万花筒、言之有“理”、语言的艺术、语言是社会的镜子、语言文字应用的新天地。每课分4节,每节包括“引子”“活动”“工具箱”“小试身手”等内容。
11、《演讲与辩论》
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要在演讲和辩论的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提高。这本教科书试图构建演讲与辩论的语文实践体系,通过观摩、感受演讲、辩论活动,分析研究演讲、辩论范例,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文化修养。这本教科书共分六个单元。其中四个演讲单元,分别为是:演讲的基本素养、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思路、语言要生动形象、要针对演讲中的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两个辩论单元,分别为辩论的基本素养和辩论的艺术。每个单元由范例学习、相关链接、综合实践等三项内容组成。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这本教科书以写作过程为中心,揭示中学生写作的内在规律,注重具体的操作要领,追求实用性和灵活性。注重过程,引导自主写作,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本教科书共4章,分别是: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作文的运思与谋篇、文章修改与完善。每一章包括“话题导引”“例文借鉴”“写作实践”等内容。
(五)文化论着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
这本教科书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着,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认识,培养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发展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能力。这本教科书共7个单元,分别研读《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每一节包括“引入话题”、“阅读选文”“思考与练习”、“相关链接”四部分内容。
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这本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经典论着有较为系统的接触,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在篇目选择与学习要求上,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力图进一步巩固此前所学文言文的知识,培养文言语感,并能有所发展。这本教科书共10章,分别是:入门四问、儒道互补、春秋笔法、修齐治平、佛理禅趣、盛世箴言、天理人欲、科学之光、经世致用、人文心声。每一章包括“话题引入”“经典原文”“相关读物”“阅读指南”“知识链接”“思考讨论练习”等内容。
15、《外国文化着作选读》
这本教科书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出发,学习外国文化着作,旨在使学生初识域外文化的独特发展和精神气质,为日后拥有一种全球眼光和恢宏心胸做准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本教科书共9个单元,分别是:文明的摇篮、城邦与公民、启蒙的先声、社会与心灵、人与历史、新大陆、资本的扩张、现代化的回应和反思、走向未来。每个单元包括“阅读提示”“课文”“思考与探究”“推荐书目”“网络搜索关键词”。
16、《中国民俗文化》
这本教科书通过阅读与民俗有关的作品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对我国各地一些重要民俗现象和民族文化,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这本教科书共分七个单元,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神话歌谣。每个单元包括课文、梳理探究和相关链接等内容
B. 高中语文专项训练教辅书推荐
想要学好语文,就要训练找准定位专门单个学习项目的。应对这样的需求,教辅书的类目也是增加了专项训练,像是蝶变图书就把语文知识点分成了四本专项教辅书。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四本教辅书,同学们可以根据我的推荐自行购买了解。
古代文化知识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新增的题型,面对同学们学习广博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这本教辅书选取了高考中常见的内容进行编辑整理,让同学们在复习中更有针对性。另外,在考纲要求的基础之外,这本教辅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以丰富考生的文言知识,应对考场上“从未见过”的阅读材料。
想要学好文言文阅读,不能缺少的就是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学习,以及对于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以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进行讲解,还有例句的赏析与解析,这都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知识点。想要学好,学精选择蝶变的语文专项教辅书,是没错的。
蝶变的这本现代文阅读,能帮助同学们梳理,里面的“典例篇”选取了近五年,特别是最近两年的高考真题,并配有答案和解析,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去了解和熟悉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新动向。“实战篇”则是选取了各地区高三模拟考试中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的试题,并且在书后配有详细的答案和解析,让阅读的同学们在实战练习中检验自己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知识储备,以便于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复习时间和比重。高考是人生大事,因此字斟句酌,都要认真严谨。
首先这本教辅书在内容上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区高考卷中典型的基础知识真题。内容涵盖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对比分析,求同存异,熟悉和掌握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相关试题的最新动态。结合书中备考专题的讲解及典例下方的答案和解析,真正达到“讲练结合”的效果,综合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各地名校所编写的模拟考试作文题有着可靠的考查质量保障,能够让同学们温故知新。通过材料解析、参考立意和点睛之笔三部分,从基础到提高环环相扣,将考生们的进步过程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且稳定地提高考生们的写作水平。在高考中没有任何一道题比写作的分数占比更高,写作的功能性也远比眼所见的更为重要。想要学好作文,素材与范文的赏析与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本就能满足了。
C. 什么是语文实践
重视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表述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仅如此,课程标准还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关于“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关于“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等要求。可见,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理念。那么,如何解读这些精神呢?
一、重视语文实践,必须体现“五个交互”
汉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一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二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汉语文教育要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具体说来,要体现如下“五个交互”
1.学习与实践相交互。
语言,特别是母语,其意义在于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沟通人际关系。母语的这种实用性决定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众多属性(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基础性等)之一。语文教育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念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虽然,语文教育必然会涉及到这些知识,然而掌握这些知识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换句话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去实践,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必须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所以《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既应注重为实践而学习,又应注重为学习而实践,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习与实践相交互。
2.课内与课外相交互。
母语对于学生来说是实时存在的,学生身处在使用母语的社会环境及民族文化背景之中。一方面,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就已在学前生活中获得了的母语(口语),而且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学生的母语(口语)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原有的口语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与实践,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母语的学习,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可谓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可以说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体味《标准》这一要求,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3.感性与理性相交互。
母语来自于生产劳动,来自于客观世界,它是为了指认客观事物、描绘客观存在、表述内心情感的。因此,语言这一特定符号,是具有实指性的,是与特定的客观事物相关系的,或一个语言符号,特指某一个、某一类客观事物,或数个语言符号,同指某一个、某一类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感性的,具体的;语言符号是理性的,抽象的,它们并不是珠联璧合、天然同体的。正如,有这样的识字实验,通过某一形式,让幼儿反复去指认、去熟记生字卡片。一个阶段以后,当幼儿听到某一读音,就能指认出某一卡片。这种所谓的“识字”实质上并非真正的识字,幼儿通过“刺激(生字声音)——反应(生字卡片)”而建立起来的联系是没有实际意义。尽管幼儿认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认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图样,并没有真正把握这一语言符号的实指意义。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相脱节。只有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交融起来,使理性的抽象的符号与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对应起来,从而发生关系,发生意义。
4.过程与结果相交互。
过去,在语文课程目标方面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果(知识掌握)轻过程”的现象,因此,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偏颇地认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从而,忽视了语文实践,以致造就了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法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顺、不生动。其实,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文规律的习得、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来自于大量语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任何知识与观念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都必须经历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并且这种“习得的过程”对个体的语言系统来说,也并非是一种纯粹由外而内的单向运动,而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如果单单机械地强调由外而内的吸纳,就会产生“死潭水”现象;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并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才能使语文学习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语文素养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语文实践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唯一渠道,是经验向能力、素养转变所必须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与飞跃过程。
5.体验与感悟相交互。
母语是丰富多彩的,十分鲜活的,并非死板僵化。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迵然各异的表述形式;同一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各种各样的内容。母语的这一特点,构成了特定各异的语言风格。这种个性化的、特色化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母语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为了把握母语的这种丰富性、鲜活性,必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积累。语文实践是体验、感悟母语之妙的唯一渠道。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高。
二、重视语文实践,必须突出“三化”
实施语文课程要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
1.语文生活化——在模拟语境中实践。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外部世界人们共同使用的规范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逐步拓展内部语言体系。
①让课文情境化——以课文为情境,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课前“语言操”(如简要新闻、书评、影评、美文推介、侦探故事、故事接龙、成语接龙等)、课中“语言操”(将写得较笼统的原句原文写具体,对典型句段进行模仿,对并列结构的文段进行拓展性练习,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改编,对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等读后复述、读后表演、读后议论、读后习作等形式)、课后“语言操”(拓展性阅读、深化性探究、研究性学习等),把课文化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课文的“表情达意的形式”,掌握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②让课堂生活化——以课堂为生活,学语言,用语言。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学语言,用语言,(老师则在其中点拨运用语言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语言),最终达到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语言风格。
2.生活语文化——在现实语境中实践。
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①优化校园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校园的语文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优化校园语文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做法可以采用: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消息发布会活动;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小记者兴趣小组;开设课外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普及普通话等。
②利用社会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要有效地开发散落在社区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3.语文数字化——在虚拟语境中实践。
在以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交互、不断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网络世界即将成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并产生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在线语文教学”与“在线语文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将与现实世界传统意义的语文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拓展语文学习领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把语文学习与实践拓展到“虚拟语境”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等语文实践活动。
②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它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突破教材的极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③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产生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时代特有的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在线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线浏览、在线检索、在线下载、在线讨论、在线传递、在线登录等在线学习方法,并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三、重视语文实践,必须把握“四个关系”
1.要正确把握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一方面,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体验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注意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来感悟语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的领域与时空,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倡实践性,并非要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要注意提倡开发课程资源,但课外语文资源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要注意与语文教材的密切配合与有机整合,不要脱离教材而一味地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外资料,把语文课上成课外资料的拼盘课。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地跟其他课程相沟通,与课外资源相融合,既不墨守教材陈规,又不滥用课外资源。
2.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第一,《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是10项总目标,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综合地把握这些语文实践的目标要求。第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第三,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第四,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
3.要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关系。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实践和进行语文实践,不能有所偏颇。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主动性,增强语文实践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态度。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方法,并且能自觉地运用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之中,才有可能逐步形成语文实践能力。但是,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适合任何人的,要注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反复的语文实践中感悟而来,而不应把学习方法当知识来灌输,来死记硬背。另外,要注意培养学习良好的语文实践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合作态度。
4.要正确把握学生主体角色与教师引导角色的关系。
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实践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服务者。必须重新审视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中的角色以及恰到好处的作用,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塑学生的学习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实践,大力创造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演好语文实践的“主角”。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治金:《语文课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朱敬本:《关于语文实践——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随笔》,《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年第9期。
3.崔峦:《<语文课程标准>问答》,人教网,2002年11月
4.巢宗祺:《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小学各科教与学》,2002年第10期。
5.李冰霖:《树立课程意识,深化课程改革》,《福建教育》,2002年第11A期。
6.李冰霖:《在线语文:语文教育新概念》,《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