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

如何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

发布时间:2023-08-31 02:31:53

㈠ 如何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紧扣语文

1.从需要出发,以课题引领,拓宽语文运用的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听说读写活动,其作用在于突破分细小项目练习的局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而有的是跨领域的综合,其作用除了锻炼综合运用的能力之外,还以课题引领的形式,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指标和作文路数,使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活动空间。过去中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是课内选文的阅读和课外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在课题的引领之下,根据任务的需要,设计方案,组织活动,选择、搜集、阅读相关的材料,开展书面和口头的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有分工,有合作。这样的活动,不只是集中在一个比较窄小封闭的语文知识或能力问题范围内反复进行技能训练,而是由任务、课题出发,打开思路,拓展阅读视野,引进新的话题,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新的思考空间和话语系统。一个人要很好地领会和准确地表达某个方面的思想,他必然要熟悉这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概念、惯用词语和某些特定的表达方式。一个人的言语活动如果只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比如说日常生活领域,那么他跟其他人的交流只能是日常生活的话题。因为不熟悉、不习惯其他方面的话语,他就很难参与其他领域的交流。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个新的话语领域。这类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以课题、任务来引领。
2.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增进语言与思维的活动机制。
一个人的言语系统、思维系统要能够跟外界不断地交流信息,形成开放的系统,需要有可以接纳和释放信息的“触点”、“接口”来与外部系统连接。这种“触点”、“接口”一般会由外部系统里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概念、词语、表达方式等构成,如果一个人这样的“触点”、“接口”少,那么他的思维空间和话题范围就相应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反,如果他的“触点”、“接口”多而且活性强,那就会时时触发联想和想象,他就可能有比较大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的空间,思维的发散、连动、转换、统筹的机制和语言反应机制也可能变得灵敏。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在这“连接”、“沟通”、“激活”上产生效应。在不同领域里开展这项学习活动,就是要使学生在他们的语文学习链上逐步形成许多与其他领域连接的 “触点”、“接口”和相应的活动机制。
3.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整合,提高实际的应对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在相对静态的学习空间进行某个局部环节的分项练习,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动态的实际情景中学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投入到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践中去开展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学生会遇到许多比静态情景中远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调动、整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解决问题,就会大大提高在语文实践中的应对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要在“实际问题”、“动态过程”、“应对能力”等方面多加考虑。
4.指向基本目标,争取多方面的收获。
综合性学习,既要注重“综合”,又要强调基本目标的落实。综合性学习,有不同领域内容的交叉,会形成一些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可能是“四不像”。过去往往是各个学科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个学科都不管这“四不像”地区。这“四不像”地区通常是实施难度最大的地方,但也往往是能量和效益最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综合性学习又不能是盲目杂乱的,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基本指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当然,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某个方面有所收获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可能获得一定的“副产品”或“附加值”,如,增强了在其他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在跨领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受到启发,找到其他领域的课题;开始学做课题,包括课题咨询、查阅资料、设计活动方案以及每一个细节,活动的组织和推进,方案的实施和调整,成果的提炼和展示,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要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紧扣基本目标,同时争取更为丰满的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指向,要考虑的还有语文探究学习的目标定位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重在实际应用能力,还是着眼于探究能力?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的能力都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活动可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的可着重于培养探究能力。不过,在以往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中,我们看到,有一些探究活动定位有些偏移,因此有必要作一个界定:“语文的探究”,所探究的应该是语文的问题,而不是艺术的问题、自然科学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在一些综合性学习中,探究其他领域的问题,而语文在这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样的活动算不算“语文的探究”?我们说,这是别的学科、其他领域的探究,不是“语文的探究”,这可以说是某个领域探究活动中的“语文的运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以其他领域的内容为题目,这也是可以的,就像语文课上也需要学习有关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章一样,但是务必注意,设计思路应该是以其他领域的问题作为“引子”,引发兴趣,提起话题,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果设计都要首先落到语文的目标上。
二、从选题看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定位。
现有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和一些学校自拟的综合性学习选题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基本上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范围内,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个题目之下。如,有的教科书设计了围绕“汉字”展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阅读、游戏、问题探究、讨论,等等,活动形式多样,但是学习内容和目标都在语文学科范围之内。再如,有的教科书里,结合有关单元课文的学习,以“我爱我家”为题,开展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这类选题范围比较小,所涉及的内容和话语大抵都在日常生活圈内,多数学生有比较多的话可说,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设计的几个环节也比较具体,一般不大会产生目标偏离的情况。
第二类,就是从语文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延伸出去,开展语言、文字、文学方面的学习活动,如,“社会用字情况调查”,组织学生选定各自的任务,走出校门展开调查研究。经过观察、搜集、访问、分析、整理、撰写报告等一系列活动,认真投入的学生会有多方面的收获,如,增强用字规范的意识,提高识别错别字的能力、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属于这一类型的选题还有“文学采风”、“编一份手抄报”、“对联文化”、“爱生活,爱诗歌”,等等。这些活动内容一般都会超出教科书,超越课堂教学,相比前一种,活动范围比较广,耗费的时间多,还要做较多的组织工作。学习的目标和效果可能不像前一类那样容易控制。
第三类即课题选自生活或其他方面的学习领域,内容超越语文学科。例如,在学习一组关于自然科学方面内容的诗文之后,从其中的一篇课文延伸出去,开展 “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再如,“某地旅游资源调查”、“环保小课题研究”、“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秋游计划”,等等。这类课题有的贴近生活、适应社会的需要,有的满足学生的兴趣,搞得好会很出彩。但是另一方面,这类课题偏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的风险也比较大,师生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
这里引用山东泰山国际学校薛运锋老师关于《桥》的综合性学习案例,来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设计展开一些具体的讨论。薛老师这一活动的意图是,“在学习课文《桥梁远景图》的基础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事物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把握,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切入点,掌握一定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就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到一定的收获。”活动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动口、动脑,通过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2.让学生获得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由有形的桥到无形的桥,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是一个跨领域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以“桥”为题组织材料和线索,搭建一个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综合性地运用语文、学习语文。活动的成果有几个方面:“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新的领域里的话语系统”;“让学生在兴趣中激发写作动力,有了览物之情,有了切身体验,作文就走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再就是在赏析诗文时,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让他们品味诗文中精确优美的语言,感受历史文化的沉淀,受到审美教育”;“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由有形的桥联想到无形的桥”,“拓展了学生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老师在这一活动上花费了不少心血,有很好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又进行了反复的调整,取得了不少成绩。开展这样的活动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收获,对教师也是很有价值的锻炼。
不过,这一活动的目标定位,还有调整的必要,主要是需要再进一步把着力点向“语文”移动。这一活动的设计中,有些内容列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不合适,如“通过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从而了解桥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学科学的意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不宜首先聚焦在“认识桥,研究桥”上,而是应该在有关“桥”的一些重点文本的阅读、诵读上,在以“桥”为题的表达交流上;也可以从“桥”这个字的结构和基本意义入手进行讨论;还可以温习一些由“桥”构成的词语诗句等,把对于桥及其词义的发展的理解结合进来。在实现语文课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伴随产生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果和附带的效益,如“爱科学的意识”、“增加有关桥梁建筑的知识”等,这是应当欢迎的。在从“桥”引发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引进对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考虑,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处理好目标群内部的关系。
首先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当然是各学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都应该注意的要点。不过综合性学习更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因为综合性学习内容较多,过程较长,对学生自主参与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就不可能积极投入,这样一个投入较多精力的活动就有可能收效甚微。
其次是课题的价值,当然是指它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在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方面的价值。如果课题光是顾及满足学生的兴趣,而教育价值却不清楚,这肯定是不足取的。如果课题虽有价值,但基本目标不在语文学科,这也需要重新考虑:要么是放弃,要么是调整设计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方向,要确保基本目标落在语文上。

㈡ 如何利用单元语文要素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收藏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导语、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栏目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语文要素为指引,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编写骨架,是编者按照《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相对应分布在各册教材里的训练要素,呈螺旋式递进,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策略、语文学习习惯等,是学生阅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基于此,笔者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如何让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一、 理清梯度序列 把握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篇章页的语文要素是本单元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为教师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提供了凭借和参照。教师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要从统整的角度展开,将要素细化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里,并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与学,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外国文学名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经典的外国文学名着,设置了三个语文要素。笔者教学这单元时,紧扣单元要素整体构建,根据不同文本特质与单元要素之间的关联,展开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思路,统整细化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策略(详见下表),为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保障。

教师只有强化梳理单元要素的理念,才能清晰地把握单元教学要点,为后续每一课指明教学方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借助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的落实要依附于练习。课后习题编排的内容着眼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设计,是编者根据课文特质编排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和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借助课后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分步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三题:“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显然,这是编者为落实单元。

㈢ 在小学中,分析教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课标及语文要素。可以从课标,人文主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要素,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㈣ 怎样在教学中把握语文要素

教育即生长 | 统编教材把握语文要素教学的两条策略

教育即生长
08月17日

统编教材我们强调双线并行。抓住语文要素的时候,我们给老师们两条策略。

第一条操作策略是,一定要研究习题。历史的教训是,重内容理解,轻语言、语用能力,导致语言学习的异化。而改革的思路,紧扣语言、语用能力,与繁琐的分析式阅读教学告别。

单元要素把握准,课后习题是切入点,每一道课后习题都跟单元语文要素密不可分。所以老师们要有这样解读教材的习惯,这也是学习策略、研究策略。当我们去认真的研究课后的习题,回来再去读课文,就不再一段一段挨着分析,一个问题没完没了的穷追猛打,孩子就喜欢上语文,喜欢上你,我们也就与繁琐的分析式阅读教学告别。

借助统编教材我们应该走出误区,回归语文本身。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有很多都是孩子们主观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比如《葡萄沟》,“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比如《日月潭》,“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让学生们爱家乡。所以语文要素也应当落在这里,让学生们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内容,然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策略二,研究习题了解语文要素的梯度序列。语文要素长线的发展,它是梯度序列呈现的。比如说朗读,比如说习作,等等。课堂上真正的让学生用工具方法、策略去讲故事,一定不要变成老师分析,讲解完后学生再讲故事。凡是有讲故事要求的课文,课堂就要给孩子,哪怕他讲两三遍,讲了一次又一次,我们会看到一次一次提升,看见能力成长。

减负,不止书面作业的减负,课堂教学过程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减负,心情、情绪的减负,这比书面减负要更重要。

研究语文要素,是不是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到底课堂上应该教什么?

(本文作者武琼,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

㈤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㈥ 如何在课文中落实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概念的界定
“语文要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刚接触部编教材的一线老师肯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概念。
“语文要素”听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么从字面上来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从内容来看:字、词、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书写、阅读、写作、审美和口语交际等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
那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部编教材中,在课文和语文园地中标有许多 “提醒”小标识,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称的语言,读起来亲切、易懂,学生也很感兴趣。如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下这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安排:
在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第二小节“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在“孤单”一词下方有小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第一小节中,“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回扣第一小节,想象树和鸟的处境就不难理解“孤单”的意思了。还是在本册第14课《要下雨了》一课中第6小节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里也出现了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在这一册教材中就这两次设计,一处结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处联系上文理解词的意思。这样精妙的设计,关注了年段目标,聚焦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和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设计巧妙。
在语文园地中的标识就更丰富了,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从火车票上也认识了好多字”“厨师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借助拼音查字典”这些标识,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同时教师也明晰了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的方向。
同时,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设计分布了许多“语文要素”。不仅有知识点也有能力训练点。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祖先的摇篮》一文课后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2—3小节的问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猜测的语气。同时这也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难点并提示学生:祖先可能在摇篮里做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凭作者的猜测,所以朗读的时候语气要上扬。在一下《姓氏歌》一课后有要求: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难发现,通过课后练习题,一线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让教学不再盲目无序,对青年教师更至关重要。
三、“语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
“语文要素”的明确提出,大大解决了一线教师面对教材到底要教什么和学生具体应该学什么的难题。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保障“语文要素”有效实施,教学活动该如何开展?教学策略又有哪些调整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于学情,明确目标
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没有相应的单元导语提示,这就需要执教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根据“语文要素”的设计来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同一“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脉络”在教材中的编排就是层层递进的。从二年级上册《千人糕》中借助插图说说千人糕需要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并且文章给了学生明确的图案。到二下《蜘蛛开店》一课中课后思维导图的形式,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完成一张表格式图案,再根据图案来说说蜘蛛开店的过程,由此来理清文章脉络。不难发现,同样是理清文脉,从二上到二下教学目标一步步提升,在教学中,一线教师要发现并遵循目标的延续和递进,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
(二) 依托目标,展开教学
“语文要素”的学习要依托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执教二

下《祖先的摇篮》一课中,课后习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2或第3小节说一说;还有一个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动宾形式的短语。在教学中我围绕摇篮“有意思”展开学习,以生为本,遵循认知规律,读中发现文本特色语言——动宾短语。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如:看图联系字义、字形演变、动作表演等,体会动词的妙用。学生乐中学,印象极为深刻。积累语言,拓展练习,接着仿写短语,如此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降低了难度,却提升实效。增强了学生对动宾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学生发散想象力,写出了“数星星”“抓长毛象”“画壁画”等充满想象力的短语。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学情,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接着我让学生创编诗歌,运用刚刚所写的短语回读文本,在课文语境中迁移运用动宾短语。整堂课学习紧紧围绕“发现——学习——运用”展开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亲历言语的认知、觉醒和创造的过程。紧扣本课目标,做到教学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三)关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识字、写字、朗读、积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如在教学一下《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朗读后可增加生生互评的点评环节,同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多种能力共同发展。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传递与能力训练。还要关注教学情境的设置,让语文学习摆脱枯燥的刻板印象,成为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㈦ 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落实语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概念的界定
“语文要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刚接触部编教材的一线老师肯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概念。
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例如译者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甚至性别身份。能否读懂并准确译出作者的“潜台词”和内心感受,更多的还是依赖于译者自身对原作、原作者的了解以及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世界价值观念。因此,女性主义译者对于男性译者的无法与女性感同身受的“批判”并不合理。
“语文要素”听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么从字面上来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从内容来看:字、词、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书写、阅读、写作、审美和口语交际等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
“阿斌”,竹韵推着龙斌一边走,一边兴奋地说,“我想去老家请个保姆来,有保姆侍候你我更加放心,也免得姐姐走上走下的。”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
那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部编教材中,在课文和语文园地中标有许多 “提醒”小标识,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称的语言,读起来亲切、易懂,学生也很感兴趣。如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下这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安排:
在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第二小节“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在“孤单”一词下方有小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第一小节中,“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回扣第一小节,想象树和鸟的处境就不难理解“孤单”的意思了。还是在本册第14课《要下雨了》一课中第6小节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里也出现了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在这一册教材中就这两次设计,一处结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处联系上文理解词的意思。这样精妙的设计,关注了年段目标,聚焦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和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设计巧妙。
在语文园地中的标识就更丰富了,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从火车票上也认识了好多字”“厨师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借助拼音查字典”这些标识,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同时教师也明晰了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的方向。
同时,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设计分布了许多“语文要素”。不仅有知识点也有能力训练点。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祖先的摇篮》一文课后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2—3小节的问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猜测的语气。同时这也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难点并提示学生:祖先可能在摇篮里做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凭作者的猜测,所以朗读的时候语气要上扬。在一下《姓氏歌》一课后有要求: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难发现,通过课后练习题,一线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让教学不再盲目无序,对青年教师更至关重要。
三、“语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

㈧ 语文要素如何在课堂落地

一般认为,“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我这里借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语文要素包括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

《白杨礼赞》是一篇经典文章,试以此文教学为例,说说“语文要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一、品读关键句,琢磨文章的谋篇布局。

如: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这两个句子,有多层意思:

一、句首分别是“那”和“这”,表示作者的视角由远及近。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分清指出,内化于心。文章第二段开头即是“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第三段则明确写道:“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

这两段文字中的“望不到边际”“远远”,都表示是“远望”;在文章的第七段描述了白杨树的外形之后,则是用“这就是白杨树”,这是“近观”。理清这一层意思,对于学生写作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复杂的情境如场面宏大、头绪繁多时,确立一个合理的顺序来写作,就会从千头万绪中“剥茧抽丝”,理出思绪。

二、第四段中的“实在”到第六段的“决不是”,伴随由远及近的观察,作者的情感愈来愈炽热,语气也越来越强烈。从“一种树”到“树”,句式更加简短有力,更加坚信肯定。可想而知,如果作者刻意将第六段的句子与第四段修饰得完全齐整,就失去了灵活变化而多了一份匠气和板滞。

三、这两个句子是文章线索的具体标志语言。散文的线索,往往会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本文就是比较好范例,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除了这两句,还有开头和文章最后一句,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排列如下: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4、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6、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9、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教学时,请学生把这一组四个句子联读,文章的线索就显豁了。

这是写作上的谋篇布局。

二、品析关键词,解读文章的遣词造句。

从“写什么”到“怎么写”是语文“体性”的追求。教学时,还需要用借助具体的语辞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

比如,文章第五段,写白杨树的外形,怎么写的呢?这就要学生能抓住关键的信息来梳理,文中写到“干、枝、叶、皮”,学生圈出这些词,就知道了写树的外形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不是杂乱无章。而且,描写某一事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外形所有方面巨细无遗如同照相一般悉数描摹,而是着意于与象征意“相关联”的部分,其他的需要舍弃。

比如,本文主要写作手法是象征。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朱熹在《诗集传》中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白杨树与北方看日军民神似,如白杨树干、枝、叶、皮,分别蕴含着高大、笔直、聚拢、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都是既有形象美,又有内在美。

此处理解到位,白杨树与下文北方抗日军民的神似就有了根基;如果没有这一铺垫,那么,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他们身上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就会失之于空洞的术语。



语文要素:

主要是指语文的学习,包括应该学习的语文知识,应该培养的语文能力,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应该形成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统称,也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阅读全文

与如何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3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3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