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界定

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界定

发布时间:2022-03-31 15:24:01

Ⅰ 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上位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不能直接套用,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这种关系?这也是老师们经常提出的问题。
1.如何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我和小伙伴》(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师,应该了解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不同功能。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一些情感态度目标和能力目标,它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应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实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说每节课,都要把四个目标写到,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应该比较简捷、清晰、 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来进行设计,尤其要避免大而空的这种情况,比如像课程目标里面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就是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而诚实、勇敢这样的目标,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践行逐步达成的,不宜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具体活动,呈现它的具体内容。
2.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呢?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更是实施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道德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制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注意的就是要整体解读教材,把握不同年段的目标要求。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按螺旋上升的思路设计的,新教材就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设计思路。比如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年段会重复出现,但是要求不断提高,并且螺旋上升。不同年段出现的相同内容,各自教到什么程度,层次如何把握呢?教师要整体解读教材,了解目标在全套教材当中的一个价值定位,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只有这样,教学才既不会原地踏步,炒冷饭,也不会盲目地拔高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

第三,要注意从单元的角度来把握教学目标。因为新教材大多是采用了主题同整、单元编排的这种方式,教师要以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为基本依据,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深度地理解这一课与单元的对应关系和这一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以及这一课的目标与前后课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地确定各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以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为例,我们来作一个说明。本单元一共有四课,第一课是《我的一家人》,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是《家庭的爱》,主要让学生体会家人对自己的爱。第三课是《我为家人添欢乐》,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表达对家人的感激。第四课是《我和小伙伴》,主要要引导学生喜欢和邻里小伙伴交往,懂得与伙伴交往的基本原则。本单元每一课与单元目标是相对应的,而且第一、第二、 第三课的逻辑关系是很清晰的,逐层递进,避免了与其他课简单无效的重复,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要把握好。
第四,设计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合理划分课时,制定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以往思想品德课的一篇课文,绝大多数是一课时上完,因此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新课程则不同,大多数课文需要进行两到三个课时甚至多个课时的教学,在教师教学用书上,编者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按课文主题来撰写的,有的教材甚至是按单元主题来编制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老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制定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当前教学目标设计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呢?
老师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常见的问题,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
第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表述。比如:《庆元旦》(一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们迎接新年的不同方式,体会元旦的欢乐气氛,积极参加庆祝元旦的活动。
(2)帮助学生学会安全使用剪刀等简单工具,尝试做简易贺卡。
(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
这个里面就使用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培养学生”这样一些词语,显然表明行为的发出者是教师,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如果换一种表述,用“了解什么什么 ”、“学会什么什么”来表述就更好一些。
第二种,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混淆。比如:《秋天到了》(二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
(2)在欣赏和感受秋天的活动中,使学生加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第一条目标“引导学生”,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第二条目标里,“欣赏和感受秋天的活动”是学生主体,但是“使学生加深什么什么”呢,又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所以就混淆不清了。“引导学生”、“ 使学生”、“ 让学生”,这些行为的发出者是教师,而像“欣赏和感受秋天的活动”,“通过观察、 比较、 品尝等方法”,又是针对学生而写的。两者互相交错,混为一谈。
第三种,运用行为动词比较随便。比如:《清凉一夏》(二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掌握夏季自我保护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行为动词“掌握”这一结果性目标所要求的层次和程度,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应为“初步知道”。
第四种,机械地对应、照搬课程标准上的“思维目标”。
关于目标的表述,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老师们特别关注的,就是在撰写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的四个维度这样的格式来写呢?
课程标准按照“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来陈述课程的分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所以老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照搬上述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四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做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处理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关系,根据具体的内容、具体情境来确定教学目标的重点。
第五种,教学目标偏离教材编写的意图。比如:《瞧我多精神》(一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上述目标的制定,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轻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个课不仅仅是要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还应该知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现了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讲文明、做一名合格公民的表现。所以要从观念上启迪学生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内心的这种冲动,进一步认识到坐、立、走姿势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姿势,做好思想上和情绪上的铺垫。本课对这一目标显然是关注得不够的。上述的教学目标如果作一些修订、调整的话,它的正确的表述应该为:
(1) 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
(2)表现对坐、立、走姿势正确者的欣赏。
(3) 知道正确的坐、 立、 走姿势,学会正确的坐、 立、走姿势。
要根据《课程标准》,通过教材文本的引领,教学内容的补充,确定准确、具体可行的多维教学目标。
第六种,目标没有体现深浅适度。比如:《吃的学问多》(一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学基础知识,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一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去掉了“浅显”两个字,就拔高了教学目标,结果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某种食物含某种营养那里去了,丢掉了所体现的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比如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用餐时要不挑食不偏食,荤素要搭配,主食不能少,吃点儿杂粮更好。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来制定目标,不要任意地拔高目标的要求。再比如:《生病真难受》(一年级)一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
通过“看病历”、“学看体温计”等活动,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看病历和学看体温计这个活动,就超出了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看出目标要求是明显偏高了。一年级的孩子从医生龙飞凤舞的诊断说明和各项连成人都不一定看得懂的体检项目和数据当中,能够生发出自我保健的情怀、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吗?这恐怕只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已。再比如说学看体温计的活动,体温计的刻度是需要调整角度去看的,是有一定技巧的,对成年人来说,可以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摄氏度以下,再插入相关的部位,然后取出看刻度。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及接受能力,这个活动操作起来困难很大,这个目标要求,它的深浅就不适宜。本课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生病量体温时存在的问题,比如说插的位置不对、时间不充足、夹得不紧摔碎体温计等方面来加以引导,那这样学生才会知道生病时,我们量体温应该怎么做,目标制定就比较合适了。上述的目标就可以调整为:通过正确使用体温计等活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第七种,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离孩子太远。比如:《让我试一试》(二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我拉拉力器”的活动,能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面对挑战不胆怯,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
这个目标存在的问题是,本课挑战的应该是二年级学生应该做但是因为胆怯而没有做到的事。拉拉力器不是他生活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目标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误读活动化诉求,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化诉求,在一节课内设计了许多的活动,活动容量不可谓不大,活动形式不可谓不新颖,然而由于缺少了对活动目的性的审视,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这样一些现象,这势必影响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紧扣课程目标而设计活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第八种,目标与实际教学活动发生偏差。比如:《认识国旗、国微》(一年级)一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了解国旗、国徽的基本特征,能在实际生活中指认我国的国旗、国徽。知道国旗、国徽是祖国的象征,热爱、尊敬国旗和国徽。
但是在活动实施的时候,老师却把主要的时间都是用来让学生观看有关国旗、国徽的各种资料,比如说像国旗、国徽使用场合的介绍,还有天安门国旗班升旗的录像,有关国旗、国徽意义的文字说明材料,听和国旗、国徽有关的故事等。这个活动内容就变成了国旗、国徽知识的教育,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没有完全达成,能力目标缺失,知识目标却被大大地放大了,实际教学活动与教育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偏差。

Ⅱ 教学设计时如何把握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但愿明天网络会好起来,能够和大家同步交流,看来这种情况也是给我们在共同学习新课标的时候设计出的新的情境呀,大家可要有耐心. 第一天,有不少老师交上了作业和互动文章,也还有些老师没有交上来,希望明天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1 首先观念要转化 新旧大纲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地理思想教育所特有的功能.但是新课程标准在以前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新大纲不仅在观念教育上,而且要求学士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从我做起,使人类活动与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贯穿这样的教育思想更应该设计更多的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这样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让学生知道:去关注,解决社会的这些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而且要自己做起. 2能力要求方面 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而且大纲还专门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以强化多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中这方面的内容真的十分重要 ,因为不但要注意设计探究问题,这些问题值不值得去探究,更重要的是 怎么引导学生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这对我们老师来说可能是一个积具挑战的问题.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多发表这反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讨论. 点评:观念变化很重要,如果观念不变就不是新课改了,新课改是改革,不是改良.旧的观念是不能适应新课改的.你的这个认识很好. 新课标不再直接提及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对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就像现在发达国家进行工业布局的时候,不太考虑交通因素一样. 二、作者:汪波 课程目标就是指地理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即预期的地理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而内容标准即是课标中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教学内容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设计把握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得从课程理念,知识结构.内容标准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进行全面整和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创新特色让学生更容易去了解掌握地理知识.认识地理事物,并能在现实中运用.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教学作出了大胆革新,高中涉及到区域的内容都是使用“以某区域为例”……如何如何。不同版本的教 材选讲的是不同的国家,分析的是不同地区的案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疑问是今后 怎样考试。其实,不规定讲哪一个国家就意味着所有的国家都可以讲,也就是说世界上 所有国家在课程标准面前都是等值的。如果是考河流知识,则所有的河流都可以作为考 试的素材,无论是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甚至可以是虚拟的某一个区域或某一条河流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地理学的两个显着特征之一就是“地域性”,在地理学中, “区域”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形态。区域地理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着“使 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基 本理念和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区域知识已不是目的 。教区域地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才是目的。学习区域地理,抓位置是切入点,抓地图是 关键点,进行比较是突破点,弄清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深入点,研究区域发展是落脚点。 也就是说,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图表分析方法、 综合联系方法以及区域比较方法等,有了这些方法,学生就可以依据所占有的资料对任何一个区域进行研讨并得出相关结论。 由此可见,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大胆选择更合适的区域作为范例,替换教材中已有的内容,以达到顺利、高效完成课堂教学 任务之目的。 你的理解很到位,新课标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很重视,不再像以前那样过于重视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现在某个区域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区域地理的能力.也正是这样,给我们的教材和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使我们的教学更能贴近自己的学生,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正是新课标的精神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新一轮的地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案,它已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发展动向,表现出:①满足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教育理念;②调整课程目标,适应未来发展;③更新教学内容;④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发生转变等特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计划2007年秋季在全国高中起始年级实施。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们理解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标准中必须要搞明白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结构,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主要谈四点: 第一,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主线是针对学科,明确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包括内容前后顺序及教学基本要求,而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主线是针对学生,就学生而言在每一个学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即国家对下一代无论是10岁、15岁、18岁的少年,他们通过学校教育之后应当实现的目标和要点。 第二,教学大纲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每一学科知识技能方面应达到的要求,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两句话细细品味,内涵是不一样的。学科教育是服务于学科,让学生在学科上得以发展,还是服务于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实现学生的发展,其重心以及所可能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行为自然会有所差异。 第三,教学大纲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课程标准要关注教师的教学,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引导。这是本次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第四,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原则性、规定性和刚性,而课程标准既有做为国家文件的原则性、规定性的一面,但它又力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尝试用一种对话的方式、案例的方式、用活动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起到指导性、启发性和弹性。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对于进一步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来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二、不能以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课程标准中给出了“学习目标的说明”,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设计目标时不限于列举的动词范围),教师应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在分析具体内容标准中的目标水平时,一般可以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来判断其学习水平要求,如“概述、阐述、说明”等对应于理解水平,“描述、说出、识别”等对应于了解水平。 第四、正确处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分析的方式进行的,即按照三个领域分别设计出若干个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将目标综合在一起进行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具体地把握教学目标,综合地实现教学目标。今天视频课件中的老师们,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关于这个内容标准,其实有很多要说的,希望我们能够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要理解这个课程标准是给谁编的,给谁用的。从一个标准本身它的性质和含义来说,课程标准应该是给教师用的,但是里面的这个内容标准是为学生制定的。在实际中有时候我们会容易会略这一点,以为这个标准就是给老师定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做。还有一点就是在内容标准提出的这些知识范围,有些东西是可以集中学习的,有些东西比较适合分散学习。比如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你可以集中讲,比如说我们专有一章或者专有一节去讲,也可以分散在整个自然地理这个模块里面去讲,结合一些具体的事情去讲它对人类的一些影响。再比如说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们老师也是专门设一个单元或者一章来讲。其实最好我们能把融合在其他内容比如说工农业生产这些人类的活动、人口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交通运输这些东西都可以结合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部分是一个技术性的内容,也是一种可以贯穿所有地理学科这些所有内容的一种东西。在过去都是教材上有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他不太考虑到底它是一个实例,还是一个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内容,有这种含义,或者应该这么理解的课程标准还是有一些的。是在内容标准的理解这一块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处理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即将学的这个高中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个衔接问题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显一些。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是什么,这样才能引导我们教学走上一条比较正规道路上去。 总之,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力图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从而有利于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恰当地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当然标准的实施,如何由文本变成实践,更有赖于教育实践工作者长期而艰苦卓越的努力。 其实我们更想听听你对新课标的理解,作为一个一线教师,要学习,更要实践,要在学习中实践,也要在实践中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理解了新课标的含义,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我们的实践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少走弯路. 五、对于老师们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关于这个内容标准,其实也有很多要说的。希望我们能够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要理解这个课程标准是给谁编的,给谁用的。从一个标准本身它的性质和含义来说,课程标准应该是给教师用的,但是里面的这个内容标准是为学生制定的。在实际中有时候我们会容易会略这一点,以为这个标准就是给老师定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做。 还有一点就是在内容标准提出的这些知识范围,有些东西是可以集中学习的;有些东西比较适合于分散学习。比如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你可以集中讲,比如说我们专有一章或者专有一节去讲,也可以分散在整个自然地理这个模块里面去讲,结合一些具体的事情去讲它对人类的一些影响。再比如说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们老师也是专门设一个单元或者一章来讲。其实最好我们能把融合在其他内容比如说工农业生产这些人类的活动、人口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交通运输这些东西都可以结合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还有一个内容就失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部分是一个技术性的内容,也是一种可以贯穿所有地理学科这些所有内容的一种东西。在过去都是教材上有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他不太考虑到底它是一个实例,还是一个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内容有这种含义,或者应该这么理解的课程标准还是有一些的。是在内容标准的理解这一块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处理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即将学的这个高中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个衔接问题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显一些。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是什么,这样才能引导我们教学走上一条比较正规道路上去。 点评: 新课程标准是编给教师用的,也是编给学生用的,归根结蒂是为教育培养学生用的. 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很高,你所说的也是其原因之一.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老师是需要对所用教材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新编排,甚至删减或者增加内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法教育好学生. 新课标的实施中,教材的作用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教教材到现在用教材的转变.我们在利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学好用好新课标,以前的那种只需要教好教材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Ⅲ 教师应如何从“三个维度”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一.把握语文教学的“尺度”
尺度,即标高,目标。语文课程的标高是由一个个课时目标汇聚而成的,语文教学的“尺度”主要是指“三维目标”。许多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在落实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知识,主要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能力,指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既是传授教学的合理内核,又是获得另外两个目标的载体。好的教师是化繁为简。②过程与方法。过程,指主动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过程;方法,指学生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倘若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节奏、容量以及遣词造句的整个过程都能一气呵成,学生听课就会有荡气回肠的感觉。一堂好课,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境界、修养与教材融合起来,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育人的崇高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先是自己的感情发生“井喷”,产生能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注意与激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学科的好奇与兴趣上,实现德育的目标。
2.“三维目标”贯彻落实的不足之处
“三维目标”贯彻落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①重知识,轻能力。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的阐述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语文课堂教学那种刻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②重讲授,轻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逻辑教学”到“发展智力”,再到“发展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两次飞跃。新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认识自觉的新阶段。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还是喜欢满堂灌,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③重考试,轻情感。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是一条红线,贯串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之中。对于教师来说,把握这一目标,可能是最难的。这是因为很难有一个统一、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考量,还在于教师没有发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存在的差距。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梯度”
梯度,即程序化,有序化,规律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教材、学生两大因素中各自的不同梯度,确立切实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是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1.注意教材的梯度
高中语文教材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梯度,即各册各单元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以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教材地位和作用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力度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做到轻重有别,具体是指教学的重点和非重点必须与教材本身的梯度相对应。二是《大纲》要求的梯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或《新课标》对高中学生各类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程度要求是有明显梯度的,它一般分为了解、识记、熟悉、理解、掌握、运用六个层级和“基本”、“熟练”两个层次。据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须做到轻重有别。其基本操作原则可为“抓大放小”。所谓“抓大”,就是把教学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放在“理解、运用、掌握”和“熟练”层级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指导学生攻坚克难,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高层次能力之目的。所谓“放小”,不是放弃低层级教学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了解、识记、熟悉”这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教师则及时予以检查和点拨。教学实践中切忌不分层级一味偏难或一味宽泛浅化。
2.注意学生的梯度
学生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级梯度。目前普通高中分为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和县级普通校四个层级。由于校级差异,各校学生总的水平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制订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切忌不顾校级梯度实际搞一刀切而使处于劣势的学校跟不上,使处于优势的学校跑不动。二是学力的梯度。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思维品质客观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须有一定的梯度。据此要做到三点:①面向全体,即把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不应把目标锁定在升名牌大学有望的少数尖子生而放弃中下水平的学生;②着力中等,即把教学的基准点确立在班级学生学力中等这个点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的区间;③注重两级,即在聚焦中等的基本前提下再适度将教学标高向上向下浮动以使尖子生和中下水平学生获得补益(尖子生的拔高和潜能生的补足),切忌不顾学生学力差异抬高或降低教学基点而搞一视同仁。
高中语文教学相关因素的梯度是客观存在的,梯度间却又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结合巧妙,循序渐进,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其表现一是有效果,即有学业成绩和认知提高;二是有效率,即减负增效、获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见仁见智,笔者强调两点:
1.转变教学理念
“应用、审美、探究”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关键词,它概括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新理念。应用,就要加强语文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应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它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营造研习氛围,在探讨中扩大学习领域,构建新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建立高效课堂
学生普遍重理轻文,靠占用课外时间提高语文成绩是不现实的,语文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高效课堂应关注三点:①指向问题。问题是启动课堂活动的“发动机”,一个好的问题应在被抛出之后发挥启思、促动、达智的效应。“启思”,指学生的思考应既不先期达到,又不滞后乏力,而是一个即刻的吸引、关注和惊叹,“这个问题我以前怎么没想过?”或产生一种“做一做,会有什么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求。“促动”,指学生应有寻求合作者的需求和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愿望,而不是仅仅源于教师的硬性要求或指派。“达智”,指学生应能通过问题带来的活动,把感知或发现到的东西,主动融入自己大脑的思考。②面对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问题的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活动应“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比如兴趣的激发,活动层次的安排(动手的、记录的、汇总的、交流的)等,都应作为课堂活动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不宜笼统地给出一项活动要求,致使个别学生占主导地位,而降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效率。③利于评价。课堂活动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课堂活动不能仅仅指向学生的“动”,亦应指向教师的“动”。教师之“动”除不断调节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调控之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评价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和达成度,以便指导和矫正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凸现课堂活动的特定价值。课堂活动是否利于评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信心和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细加考量和斟酌,不可敷衍。
总之,语文教学贵在有度,把握准“尺度”,重视好“梯度”,提高了“效度”,广大师生或许可以走出“苦教苦学”的困境。

Ⅳ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从哪四方面提出要求

语文各阶段目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一定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

Ⅳ 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
(2)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
(3)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这个观点已被写进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
这三种理论都存在下面3个问题.
(1)这三种理论都把独立于语文学科之外并先于语文学科而存在的语文混同于指称语文学科的语文,把“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偷换成“语文是什么属性的学科”,然后便简单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或人文性推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或“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这样的思维方法岂不是太幼稚可笑了吗?如果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或者说有工具性,语文学科就成了工具性学科,那么,计算机学科岂不就成了“办公助手性学科”?历史学科岂不是要定性为“镜子性学科”(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如果因为语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有人文性,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人文性学科,那么,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许多学科的性质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就完全相同了吗?
(2)这三种理论都把人们约略明白的东西说得叫人一点也不明白.争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无非是要弄清语文学科究竟是教学生掌握什么对象的课程,即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语文学科无非是教人识字、写字、读书和写文章的课程,这是文盲都会脱口而出的.可是现在把语文学科说成是“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或“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能够说明语文学科究竟是教什么的课程吗?这岂不是“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吗?
(3)这三种理论谁也没有说清楚独立于语文学科之外并先于语文学科而存在的语文和语言究竟是什么.说语文是语言,进而说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这只是一种蹩脚的比喻,而不是科学的定义,它丝毫也没有说明语文或语言之所以为语文或语言的本质属性,就像说电脑是助手或工作助手,丝毫也没有说明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说语文是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因为天下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究竟是哪一种精神文化或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呢?这岂不是如同仅仅说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吗?

Ⅵ 《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
过基础性,
综合性等,事实上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重的,就语文课程的作用而言,长
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程的性质其核心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并存及其统一,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必然的目标,突显的
目标和育人的目标,理解课标所定语文课
程性质就是这样,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长期
的话题,这是由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进
步所决定的,而且难以避免在某一历史社会阶段
的某种思想潮流影响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是不合理的。

Ⅶ 在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的问题上,你认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应当主要着眼于什么

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发展和贡献就是系统地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也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个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属于显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目标。

Ⅷ 如何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语文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当前,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成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认为:要真正执行新课标,首先必须全面而科学地了解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成效. 一、当前语 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例子”并未当例子用 “课文就是例子”,这已经成了语文教师的共识.可是多数教学法,特别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并没有真正把课文当做例子.什么是例子?芽在这里,例子就是可以仿效或依据的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例子是为了“迁移”能力.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一篇课文学完了,就再学新的例子,如此下去,例子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为了迁移”的作用. 2.“听说读写”顾此失彼 语文教学要求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功能,也是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四种能力往往有所偏废,很少能够同时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培养. 3.“单元教学”并未单元化 “单元教学”是语文界较早提出并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的教学观念.教科书的单元化结构无疑是单元理念最具导向性的显示.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单元教学的真正内涵并没有得到体现,大多数名义上的单元教学,实际上是以“单元”为进度单位的单篇教学. 4.“目标教学”目标分散 教科书的每个单元都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包括落实哪些知识点、渗透哪种教育、培养哪种能力等.进行目标教学时,教师一般将其作为单元目标.确定了单元目标后,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还要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因此重复而分散.这样的教学流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教学内容难以拓展和深化,更难以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能力的更大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还远没有得到落实. 二、具体解决措施 笔者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依据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尝试采用“四课型单元目标教学法”(以下简称“四课型教学法”),以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进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所谓“四课型”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在四种课型中进行,四种课型具体指:准备课、探究课、交流课和活动课.四课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分别是: 准备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单元目标进行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准备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探究课,主要指两点:(1)教师给学生做探究示范;(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探究或共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交流课,主要是学生交流探究结果,达到相互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为了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发展研究能力. 活动课,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进一步发展能力.该课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活动,演讲、游戏等不同形式的兴趣活动.四课型的教学都紧紧围绕单元目标进行.采用四课型教学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不一定一节课一种课型,可以根据需要做灵活的调整.现以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苏教版)【说明文单元】为例:
单元目标:让学生理解并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抓住事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计: 准备课主要内容:(1)说明与说明文;(2)抓住事物特征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说明:根据实际情况,为吸引学生,教师可采用两种做法:(1)讲解时多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可利用实物、图画、多媒体;(2)可以适当安排课堂训练,例如训练找出(说出)某教师或同学的特征. 探究课1 (1)以《中国石拱桥》为探究示范,引导并教学生学会研究: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进行说明的;(2)布置作业:学生把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全部读一遍,为下次的探究课作准备. 探究课2 运用第一节探究课学到的方法,除《中国石拱桥》外,每人任选一篇本单元课文独立研究,也可以自由结成小组研究. 探究内容: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整理出研究结果. 说明:教师要给学生做整理研究结果的示范.学生研究时,教师要做指导,尤其要注意指导研究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课(1)全班交流研究结果,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一步做好学生研究指导工作;(3)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再另选一篇本单元的课文,独立研究,整理出结果,写出研究报告. 说明:交流课可以讨论交流,也可以书面交流. 活动课1 说写活动.围绕“抓住事物的特征”训练说和写,例如说某物体、图画等. 活动课2 欣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美. 说明:欣赏说明文语言,可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己收集例句,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欣赏. 三、“四课型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1.真正实现了“单元教学”和“目标教学” 确定了单元目标之后,对一个单元的内容做整体处理,这样处理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就是例子”的教学观.单元目标明确而集中,“达标”的方式也由通常的“并列式”变为“层层推进式”,突出了达标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2.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所采取的形式,不外乎讲授、指导、自学、讨论、训练和语文活动几种.四课型教学法不过是把通常的教学手段由零散变集中,由无序变有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发展个性、增长能力,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3.执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落实了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 具体表现在: (1)采用四课型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有效地避免了多数学生陪少数学生学习的现象,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发展的机会均等,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 (2)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全面,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四课型教学注意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手段得力,从根本上保证了目标的全面性.准备课是创造的准备,探究课是创造的实践,交流课是对创造的综合和完善,活动课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延伸.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创造性学习的教程. (3)主体性、主导性更明确,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

阅读全文

与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界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