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样学习语文
学好语文还是要讲究学习方法的,比如下面是学好语文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你可以参考使用。
多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考试考查项目之一。想要多读书就必须掌握读书的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读得快,读得快需要掌握阅读方法,特别是快速阅读法,此法建立于训练大脑反应能力基础上。比如“精英特之速读记忆”训练工具就基于眼脑直映原理来专门重点训练眼晴看得快和大脑马上反应并记忆的眼脑快速反应协调机制,长期训练大脑反应得到提高,自然阅读的速度提高了许多,这样就能阅读许多书籍了。
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多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多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⑵ 怎样学习好语文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着,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中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⑶ 怎样学习语文
五一居士;一、会写一手好字二、一张铁嘴三、一肚子名篇佳作四、一笔好文章!写作要领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二、一心只看笔下纸!做到了,你必会成功。 你必须增加课外阅读,扩张你的知识面.细观察,作文要学会积累,好文章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表达的中心明确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记既可以是交待写作缘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四大天王一、一笔好文章二、一张铁嘴三、一笔好字四、一颗永远朝气蓬勃的心 !平常多读书,多看书. 做到了,你必会成功!相信你!要学习好语文,首先应该懂得什么是语文。我国着名教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个观点,早已经得到同行们的认同,因为它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所以,我们说,语文其实是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文言的一门功课。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老师要给学生作详细的讲解,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从字形、字音、字义,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都要阐述和解剖,以为这样教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表达。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武汉市特级教师、全国着名的语文教改专家洪镇涛认为,语文学习应该象小孩学习语言,运动员学习技能那样,主要靠实践。学习语文主要靠读和写这两种实践,多读,才能增强语感、积累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判断文句的正误和优劣,有了语感才能讲出合乎规范的语言,写出合乎规范的文章。多写,才能掌握各种文体的规律,才能掌握各种表达技巧,才能做到妙笔生花。 所以,学习语文,学些分析方法是应该的,但是必须明确,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 洪镇涛老师指出,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我们应该很好地遵循。在这四个环节中,我们应该尤其注意语感的积累,因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的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要培养语感,就要加强语感训练,应该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在听说读中,读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着,对于一些比较典范的文章,应该能够熟读成诵。如果能把二三百篇文章熟读成诵,让它们烂熟于胸,就比较容易做到开口成章,下笔成文。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大家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语文水平的高低对其它科目的学习影响很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学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学语文的能力,并且注意把这种能力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去,这样,各科的学习才会取得显着的效果。 学习语文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而且要在生活中学、在社会实践中学。所以,我们要建立“大语文”的观念,因为社会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和积累素材,如果拘泥于课堂,势必孤陋寡闻,有碍于语,也不利于文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着,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采纳哦
⑷ 如何学习语文
语文好方法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愿意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满意请采纳
⑸ 怎样学习语文
怎样学习语文,这是方法问题。掌握正确、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越早越好,最迟也要在刚上初中时就懂得和掌握。刚上初中的学生,年龄小,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告诉他们怎样学习语文,并要求他们照着去做。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尽到这个责任和义务(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明白呢),学生便只好在“黑暗中摸索”。结果呢?悟性好一点儿的,还学得差不多,大部分人却白白地浪费掉许多宝贵的光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如果有人初中毕业上了高中,还不会学习语文,那么他还会浪费掉更多的宝贵的光阴,失去更多的学习时机,就很危险了,他可能一辈子都掌握不了语文这个工具。下面我们就开始谈这个问题。
一个人要真正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习得”,一个是“学得”。所谓“习得”,是指通过学习者自己读背、领悟、写作而获得。所谓“学得”,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经过语文老师指导学习而获得。在“习得”和“学得”两者之中,“习得”是主要的,是内因;“学得”是外因,它只对“习得”起推进作用。我们这样来理解两者的关系,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结合个体语文实践来看,也可以证明我们的理解是不错的。过去许多着名作家、文章高手,没有经过学校教育,没有专门的语文老师指导,只是靠自己不断地读背、领悟而吸收,又靠自己不断地练习写作,不是也成功了吗?可见“习得”的重要,这是大家必须明白的。如此说来,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这样,学校开设语文课干什么?要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开设语文课,你们语文老师不是就失业了吗?我说,不是这个道理。学校不是怕语文老师失业才开设语文课的,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语文才开设语文课、聘请语文老师的。语文能力的自然“习得”虽然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但它又是非系统的,良莠混杂的,缓慢的;而在此基础上,如果经过语文老师专门指导,就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从而快速而有效地掌握语文这种工具,这便是外因“学得”的作用。语文学习中“习得”和“学得”的关系就是这样:“习得”是基础,是主体;“学得”是帮助,是推进器。
然而,现代语文教育恰恰在这一点上违背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学得”占据了统治地位,忽视“习得”甚至干脆放弃它。其典型表现是:从小学三年级起,语文课堂上就以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很少让学生读背课文,校园里几乎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一篇课文学完了,许多学生连读都读不下去,只记得几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就这些还不是自己思考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讲出来的。这种以“学得”冲淡乃至代替“习得”的做法造成的后果怎样呢?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了,写作能力也没有了,使整个语文教育归于失败。
由以上分析可见,学习语文尤其是要学好语文,就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会受到惩罚。下面我着重谈三点。
一、重视读背
为什么语文学习要重视读背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所以,学习任何东西,首先总是要记住它。数理化学习是这样,语文学习尤其是这样。记不住,头脑里没有语言感性材料,就谈不上理解和运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背的重要。古代私塾教育非常重视读背,让学生“口而诵,心而惟”,在语言积累中牢牢把握住汉语言的特点,领悟其遣词造句的规则,可以说深得语言学习的真谛。那时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的儒生吗?幼童牙牙学语,并没有人对他进行什么语法分析,他们不是也学会了说话吗?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和现代着名作家鲁迅、巴金、冰心等人,也都反复强调过语言学习中记忆的重要性。如巴金在回忆他学习生涯和创作的关系时说,我过去有几百篇文章储存在脑子里,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仔细分析研究过,却使我懂得了语言是怎么一回事,文章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读背,能习得语言规则,说话写文章便自然文从字顺;通过读背,能领悟文章的体式做法,写出的文章自然就合体合式;通过读背,语言积累丰富了,能启发思维和智慧,从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冰心老人说:积累语言,像银行的折子一样,储蓄得越多,支取才会越多。现在的许多中学生写作文感到语言贫乏,像挤牙膏皮一样挤不出来,就是读背的东西太少。这和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强调分析理解而不重视背诵记忆有很大关系。要知道,刚上初中的孩子,机械记忆力很强,趁这时多读一点好文章,会终身受用。如果一时不大理解,没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慢慢就会理解的。如果等到长大以后再去背诵,那就失去了记忆的最佳时机。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却总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不说 “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实际上,理解和记忆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一个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记忆的同时也在理解,理解的同时也在记忆,只有经过这样多次反复,语言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提高。
关于要重视读背的道理我们就讲这些,希望能引起同学们注意。这里再补充谈两点。第一点,读背之前要做必要的准备。可以从两方面准备:一是通过查字典弄清楚生字的读音,尤其要注意多音字。能快速地查出某个字,能根据字义快速地判断多音字在具体词语中的读音,是很重要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二是对较长的句子要研究分析,正确把握句中停顿,不要读破句。第二点,一般情况下,课文无论长短,都要求熟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精品文章要背诵,长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也要能背诵。这是在积累精美语言,是提高自己言语水准的重要途径。此外,读时要用普通话,不要用土话方言,尽量读准字音;读时要有感情投入,进到文章的意境中去,不能像小和尚念经那样有口无心。
二、重视自悟
从本质上看,语言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去体味、涵咏,从而达到自悟,融会贯通;教师只能在精要处点拨一下,不可越俎代庖。鲁迅先生说,孩子学说话时什么也没有,“只是通过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讲的就是语言学习要靠自悟。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正襟危坐,听得津津有味。下了课,如果问那些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是怎样从课文里得出的,学生大多茫然不知。任何能力都只能靠实践培养,而不能靠他人传授,语言的感悟能力自然也不例外。
对文章语言、内容、写法上的感悟有“自在”和“自为”之分。“自在”的感悟建立在读背的基础上。记住了,才能进一步理解感悟;没有记住,理解感悟就落空了。例如你接触到某一个陌生的词语,当时你虽然通过查词典理解了它的意思,却没有记住,那么这个词语还不属于你,临到要用它时你无从“提取”;如果你对这个词语当时不太理解,但却记住了,以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接触它,那么你就会逐渐理解而应用它了。句子的感悟也是一样的道理,文章读得多了,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既语感)就强,针对具体的某一句话,你不用作语法分析就能判断其正误。整篇文章的感悟也是如此,某一类的文章读得多了,你自然会悟出这类文章的大体“规矩”,知道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文体感自然就有了。“自在”的感悟纯粹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什么技巧,但却是最普遍的,经常的。我们在上面之所以特别强调读背,其主要原因就是它是“自在”感悟的基础。
"自为”的感悟是一种有意识的理解、体会、领悟和欣赏活动,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再由形式到内容的循环往复、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从内容方面说,要弄清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或观点,它包括理解语句、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等环节。从形式方面说,要弄清文章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方法来表达内容的,它包括结构层次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择等环节。
先说理解语句。比如你碰到一个生词,去查词典感知它的意义;如果这个词是多义词,你还得结合词典中的释义和例句,准确判断这个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带着问题经常查词典是一种好习惯,它可以使你对词语意义的把握更准确,更全面,比“自在”的感悟要可靠得多。如果词典上所列的义项你觉得都不合适,哪一个用在句子中都不行,这时就要考虑这个词的语境义了。推测词语的语境义要仔细看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从词典上的某一义项出发,合理引申,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有这样一段话:“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其中“云者”旧课本没有注释,新课本注释为:“助词,表示提顿,以引起下文。”但这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它如果表示提示和停顿,就没有实在的意义,后面的两个“这样”就落不到实处,无可指代了——“学生,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不成话,根本无法理解。那么,“云者”究竟当如何解释呢?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查词典,“云者”查不到,那我们分别查“云”和“者”,发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说它们都可以作语气助词,我们就试着当语气助词来解释。先放到句子中,在把句子放到上下文中考虑:“学生云者”,作者“向来”有此看法,不仅“这样想”,而且“这样说”,现在却对它发生怀疑了;怀疑之后,便彻底改变态度,认为不应该那样看待学生,“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可见,“学生云者”表达了一种和“悲哀与尊敬”相反的看法,即轻视、瞧不起。那么,“云者”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语气词“而已”、“罢了”,有把对象往小夸张的意味。学生而已,言下之意非常明显:他们幼稚、单纯,阅历浅,人生体验不深,参不透现实人生,觉悟不高,如此等等。这样,文意就豁然贯通了,证明我们的这个推断是基本合理的。如果有人能想到鲁迅一贯严于解剖自己,或者查了吕叔湘的《文言虚字》,知道其中解释“云尔”有“而已”这一义项,就更可以坚信我们的推断是错不到哪里去的。
理解句子,尤其要把它放在上下文中仔细体会、揣摩,合理推断,才能准确把握句意,仍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文章开头一部分有这样一段话:“这是我所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有人认为其中的“生活艰难”是指刘和珍而言,其实也是错的,应该指作者自己。文章还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有人认为这个句子是说段祺瑞执政府制造的“三•一八”惨案,比历史上的中外杀人者更残暴野蛮,其实也不对,因为把它放到上下文中文意不通。这个句子是说中外杀人者的残酷屠杀镇压在三个女子的伟大精神面前显得极为渺小,以至于被抹杀了,句意仍是赞扬中国的女性。由于时间关系,这两个问题不能详细讨论,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研究一下。
理解句子还要注意到修辞。学修辞,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几种修辞格,也不能把重点放在修辞手法的辨析上,重要的是要理解修辞作用。不同的修辞格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如比喻可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偶句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排比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反复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巧用口语,文章自有活泼之趣,点缀写文言成分,文章会有古雅之风。学修辞,还应注重词语和句子的推敲、锤炼、选择。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多么准确、富有表现力!再如鲁迅写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为什么不说“内中一个空破碗”呢?原来这样写,“空”字处于定语的位置,不能突出强调祥林嫂连饭也没有讨着的可怜处境;现在把它后置,它就由原来的定语变成了谓语,很醒目,从而突出强调了它。
再说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应理清段内层次,根据段落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段有点明段意的中心句,它一般在段首,有时在段中或段尾,只要把它摘出来就是段意。有的段没有中心句,那就要把段中的意思概括为简明的话。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那么概括就要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如果几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几层意思是递进的,那就摘取最后归纳的意思。归纳中心,也要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议论文、说明文的标题,就是中心,或文中有表明论点或说明对象、范围的句子,它也就是中心。记叙文一般不直接写明中心,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分析概括,方法是把全文的段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指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最后说形式方面的结构层次和表达方式。结构层次的理解一般从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段落和层次三方面入手。文章开头往往揭示中心或确定基调,结尾则深化中心,或启发思考。过渡一般安排在文章各部分需要连接、各层意思需要转换的地方,或用过渡段,或用过渡句,或用过渡词语。照应是对前文内容的关照和呼应,一般有照应句。段落层次的划分要着眼于全文,分析文章各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联系紧密、意思相近的段落划归为一个层次;还可有意识地去找过渡性话语,以帮助划分。表达方式的选择大体因文体而定。一般来说,记叙文主要用叙述和描写,间或有少量的议论和直接抒情;议论文主要用议论和叙述,不用描写和抒情;说明文主要用叙述和说明,一般不用描写、议论和抒情。
总之,长期坚持“自为”的感悟文章,即有意识地、自觉地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很快懂得如何写文章,写出的文章就不会走样。相反,如果一味指望老师分析讲解,自己光记住现成结论,那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的,既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也丝毫不能提高语文能力。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学生自觉感悟文章,而代之以老师的讲解灌输,这样做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因鉴于此,新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语文要做到6个字,即“自主、探究、合作”。
三、重视写作
前面我们所讲的重视读背、重视自悟,只要切实做到了,并且坚持了三到五年,那么写文章的语言运用、体式结构等,可以说都不会有多大的问题,随意写去,文章都中规中矩。下面我主要谈写作上的另外两个问题。
一是要重视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要有米面,盖房子要有砖头水泥,写文章就要有材料。材料要靠积累,平时多读书报,注意搜集材料,写作时就不用发愁了。积累材料,尤其要强调一个“新”字。新材料可使文章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总是用一些老掉牙的材料,说到身残志坚就是保尔•柯察金、司马迁、张海迪,说到刻苦学习就是居里夫人、陈景润,那样的文章谁看了都不会喜欢。新材料从哪里来?从电视、报纸、互联网上来。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大众传媒,做生活的有心人。材料搞到手以后,还要对它思考分析,看它说明了什么问题,蕴涵了什么道理。这样,写作时你就会把它用到合适的地方。这一步工作很重要,没有它,写作时你就想不到要用它;即使想到了,临时才思考分析,就会耽搁时间,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
二是要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一般情况下,人们写文章都是先在脑子里有个大体安排,如按照什么思路去写,材料如何组织等,不可能把每一个问题都想清楚了,把每一句话都想好了才动笔去写。所以文章草稿写成后,一定要认真多读几遍。通过读,你就会发现哪些意思没有讲到,应该补充进去;哪些意思重复了,应该把它删掉;哪些词语用得不准确,哪些说法不够妥当,应该改正过来;如果思路不太清楚,还要调整文章结构。同学们必须明白,修改文章是写文章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好文章都是自己改出来的,不是别人改出来的。写文章,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自己想方设法把文章改好,就像母亲希望她的孩子聪明、漂亮、健康一样。谁如果不去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写出一篇好文章。现在的许多中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动笔之前不认真构思,想一段写一段,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凑够七八百字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文章肯定不像文章的样子。建筑工盖房子要有图纸,就是小孩子做玩具也要想好做成什么样子,写文章怎么能不认真构思呢?就是这样不成样子的文章,写完后还懒得去看,作文本缴上去就万事大吉了,指望老师给他修改,岂不知老师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给每一位同学详批细改呢?退一万步说,即使老师不吃饭不休息,给每一位同学都详批细改了,也并不起多大作用,因为这里面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谈谈学习文言文的问题。文言文也好,现代文也罢,它们都是文章,所以学习方法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如都要重视读背,重视自悟。不同的是语体,一个是文言,一个是白话,所以学习文言文的主要任务是扫除语言障碍,首先你要搞清楚它每句话的意思。这涉及到要大量积累文言实词,弄清它在文中的意义;懂得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掌握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等。
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古字通假。所谓“通假”,是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其中的“畔”如果当田界的意义解释,显然不通,它就是通假字,通“叛”,意思是背叛。通假的规律是“同(近)音代替”,所以我们辨识它的方法是:当看到某字按字义来理解句子解释不通,就推测某一与这个字音同或音近的能解释得通的另一个字,原字就可能是这个字的通假字。这样推测之后,再查查工具书或其它文献证明一下,就可以确定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2)古义和今义。文言和白话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词义上,像“山”、“水”等基本词汇意义一般都保留了下来,古今相同,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妨碍;像“崩(称天子死)”、“社稷(国家)”等一些白话已经不用的词汇,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白,问题也不大;至关重要、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如“得钱千五百,乃去”,其中“去”是离开某地的意思,不是现代义到某地去。“去”的这个意义至今还在成语中保留着,如“扬长而去”、“拂袖而去”。再如“劝学”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不是现代义规劝、劝说。“劝学”是勉励人们学习,不是劝止人们学习。同样,古代的“劝农”、“劝桑”也是鼓励农耕和蚕桑。像“去”、“劝”这种情况,反映出古今词义在意义上的差异。再比如“垂头而睡”的“睡”(打瞌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臭”(泛指一般气味儿),“汪然出涕”的“涕”(眼泪),则反映出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身分低微,出身鄙野),“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公开批评,委婉讽刺),则反映出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3)同形异义。有些词语,古今文字相同,但意义不同。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意思是不必说,“无”和“论”是两个单音词,不能理解为现代的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再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不能理解为现代义为正义事业而死。古今同形异义在文言文中数量不少,学习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以今释古。
(4)偏义词。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偏义词,也应该注意。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只有“异”义,没有“同”义。对这类偏义词,要结合句子来理解。偏义词其实现代汉语也有,如“窗户”偏指窗,“人物”偏指人,“忘记”偏指忘,“干净”偏指净。
(5)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性活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A.左右欲刃相如。
B.尔欲吴王我乎?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以上各句都是名词的活用。A句“左右”、“刃”、“相如”乍一看都是名词,句子缺少谓语。这时,我们就要考虑中间的那个“刃”是否活用为动词,因为如果它是动词,那么前面的“左右”可以是主语,后面的“相如”可以是宾语,主、谓、宾恰好构成一个句子。根据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点,这个动词的意义同原来名词的意义相关,“刃”的名词意义是刀锋,作用是杀,所以这里的“刃”就是动词“杀”的意思。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弄清楚了,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秦王手下的人想杀了蔺相如。” B句中的“吴王”活用为使动词,“吴王我”意思是使我成为吴王。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它同宾语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客观上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辨识这种名词的活用,第一步跟A句一样,先判断它是否活用为动词,第二步再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与宾语有没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有则活用为一般动词,没有则考虑按活用为使动词理解能否解释得通,如果能通,就说明理解对了。C句中的“宾客”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意思是把他的父亲看作宾客一样。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它同宾语也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主观上把宾语看承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辨识这种名词的活用,方法和B句一样。总之,判断一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活用为使动词或意动词,首先看它与宾语有没有支配关系,有则是一般动词,没有则是使动词或意动词。其次,依靠上下文,从语义上分析,如果是“使宾语怎么样”,则为使动词;如果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则为意动词。D句中的“犬”是名词作状语,它用在动词“坐”之前,表示行为的状态,“犬坐”意思是像狗一样蹲着。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处所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古代汉语则不受此限制,任何名词都可以作状语。动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活用为使动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为为动词(如“公子患之”)、活用为对动词(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形容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如“披坚执锐”)、活用为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活用为使动词(如“公子从车骑,虚左”)、活用为意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希望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真正理解弄通。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能详细说明。
学习文言虚词,要求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不到40个,数量很少。建议同学们以词为纲,系统整理,即把每一个虚词的各种用法都列出来,每种用法后面附上例句。抽空翻开看一看,记一记。比如:“狐谓狼曰:‘羊肉其鲜美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这个句子中的四个“其”字,用法是不相同的。前一个是副词,相当于“大概”;第二个是连词,相当于“如果”;第三个是代词,相当于“其中的”;第四个也是代词,相当于“我们的”。当然,“其”还有其他用法,如作为副词,还表示命令祈使和反问,请同学们自己找出例句。
学习文言文还要了解常见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一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都有哪几种形式(宾语前置分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两种,前者又分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和用“之”、“是”把宾语提前三种情况;定语后置的形式有: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这些都要在学习时弄清楚,这里就不谈了。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格式,如“孰与”、“特……耳”、“得无……耶”等,也要记住如何翻译。如“孰与”是“与……孰”的紧缩,翻译为“(甲)和(乙)相比,谁(或哪个)怎么样”;“特……耳”翻译为“不过(或只是)……罢了(或而已)”。《晏子使楚》中这一句话:“今民在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其中的“得无……耶”表委婉的推测语气,一般翻译为“恐怕……吧”。这个格式我们在《促织》中学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如果你当时记住了它,翻译这个句子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这个句子翻译为:“现在老百姓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却偷窃,恐怕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窃吧?”
总之,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也要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了读背而外,还要主动钻研,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研究,不能光等着老师来讲,自己被动接受。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参考书。如何使用它,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大相径庭。会使用,就有益处;不会使用,反而有害。就拿学习文言文来说吧,如果你在钻研之后,想知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这时翻开参考书对照一下,是可以的。发现对了,对你是鼓励;发现不对,想想为什么,找找原因。
注:此文是作者为陕西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毛 竹
⑹ 怎么学习语文
上课没必要听课除了老师平讲一些阅读的方法外,想睡就睡保养好精神,对于其他的课有帮助,其他时间可以多看看杂志,推荐"读者".多看课外书籍,但是别看小说.休息好,把自己的EQ搞上去你的语文自己就不差了.但是还是要把该背的背住. 我就是这方法.很新颖吧!
⑺ 怎样学习语文
如何学好语文——“一改”“二抓”“三多” 一、语文需改变观念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什么是语文?语文即语言和文学。并不是认得几个字就学好了语文。如何学好语文是一个老话题了,人人都能说出一大套来。我这里首先要谈的是学好语文必须改变观念: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学语文太容易了,谁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呢?还有人则认为语文难学,见效太慢。认为难学者当然学不好语文,认为易学者是否就能学好语文呢,我看未必。因为在我所接触到各类人群中,读错字音,写错字形,说错词义,弄错文学常识的文化现象可谓数不胜数。可见不少人并没有真正学好语文。究其原因,还是对语文这门学科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偏差,语文这门学科实际上既不难学也不容易学,此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怎样才能“会”呢?一句话,掌握科学 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自然而然能将语文学好。 二、学好语文要抓好课堂和基础 (一)抓住每一堂课 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课堂。语文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抑扬顿挫的朗读,循循善诱的讲解,无不引导我们去感悟语文。同时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我们上课时实际上是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去结识这些文学名家。 如何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简言之要做到四动:动耳、动脑、动口、动手。 动耳:即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看戏时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上课时也要能听出门道,要抓住要点和重点,要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 动手:上课时要边听边记,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和疑点,记下老师补充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以便使听课过程系统化和以后的复习。 动脑:即上课时要高度投入,充分调动思维,多思考、多分析、多设疑、多问一问为什么?达到专心致志的程度。 动口:就是敢于举手发言。举手发言是与动脑密切相关的,举手之前你已动脑思考了。举手发言益处多多,它使你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能锻炼你的思维、胆识和口才。 如何上好课,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关键在于思考。我们要用心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抓牢双基 双基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谓包罗万象,按照高考考纲上规定:主要是字的读音、字形、词义、成语运用,语法修辞,文学文化常识等。 扩大语文基础知识除了课堂、课本外,课外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怎样扩大知识面,下文另有介绍。这里专门谈谈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对待语基,我们应“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比如“汨”和“汩”二字,粗心者则会混肴,还有不少人读错写错一些常见字也是粗心造成的。学习语基不能“不求甚解”,遇到生字生词应随时查看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不可走马观花。 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这里着重谈一谈“读”和“写”。 “说”,即说话,要说普通话,闲谈、读书、回答问题都应讲普通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普通话将更显示其重要性。 “写”,指写字和写文章。 写字,应写规范字,书写字体端正、美观大方.我们每个同学都趁着年轻时利用睡前饭后练好钢笔字,有条件的和有兴趣的同学最好练一练毛笔字.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外衣.怎样练好钢笔字呢,很简单,选择你喜欢的字体,买一本字贴。每天临写一两页,坚持一年半载即可。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不仅能使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更会使你终身受益。 会写文章,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具有的能力。怎样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主要了解一些常用文体的常识和特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不仅各有特点,而且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怎样写好文章,则不是一日之功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你得有东西可写,这就要像古人所说的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世态万象,也就是说要有素材,同时要掌握一些词语、名言警句、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设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既无成语,也无名言警句,既未运用修辞手法也不讲究写作技巧,那肯定不能算好文章,要写好作文,首先是立意和语言,其次才是结构。人们常说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是强调写诗要重意境。同样写文章也要注重一个“意”字。 三、学好语文重在“三多” (一)多积累 语文知识可谓浩瀚无边,这就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 多记忆,像成语典故,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要靠平时记忆。“胡服骑射”、“庄周梦蝶”“《诗经》四始”“《春秋》三传”“五岳”“花中四君子”“三元及第”、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等知识,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 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诗文,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极好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诗圣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也得益其书读得多,背得多。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背诵课外的诗文。 勤作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好方法。平常读书看报、看电视与人交谈,碰到一些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和好的词句、对联谚语、名言警句什么的,应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你的语文知识自然会丰富起来。要做到不动笔头不读书。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叫“七录斋”,是说他每读一篇诗文都要抄录七次,边抄边记,撕毁再抄,至少抄七遍,直至烂熟于心。 另外,也可作一些知识卡片,或用电脑建立个人知识库等方法。 (二)多读课外书 人们常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说学习语文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这就要去广泛阅读,多方汲取。 广泛阅读课外书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思路,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思想,那么读哪些书怎样去读呢? 我们首先应该把目光投向中外名着之上,如古典小说四大名着,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其次历届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的作品,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杂剧也应该去广泛涉猎。再次一些名人传记也值得一读,因为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名人们是怎样奋斗的是怎样同命运抗争的,从而领悟到人生之真谛。另外当代文学可以选读一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顺便说一下,武打小说也不是不能读,像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是值得一读的,而大部分武打小说文字粗俗、品味低俗、思想庸俗,看这样的书,既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语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还是不看为好。 学海无涯,书海无边。这么多的书怎样读呢?可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之法。 泛读,就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这样做是因为一个人有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要博览群书,杂采众家,只有如此,而实际上有些问题随着书读得多了,也会迎忍而解的。泛读,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 精读,就是认真研读。因为仅靠泛读,语文水平不会多大的提高。精读既可精细到字词、修辞,也可从篇章结构入手。有人读《红楼梦》能读二三十遍,甚至可倒背如流。为什么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就是精读的效果。 另外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也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它可以使我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也接触了文学。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可谓至关重要。首先使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增强,第三是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我们 的眼界更开阔了,看问题的方法、对事物的见解便有了独到之处。 (三)多练笔 语文水平究竟如何,一篇文章便可得知。所以近几年高考试卷加大了作文分的比重。要写好文章不是一日之功,仅记住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们要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多写日记,每天一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不必事事详尽,只要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这样长期以往,日积月累,你的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你的文笔便会越练越流畅。 多作读书笔记,我们在看书读报之时每每有所感悟,深受启迪。这时可将看书的感受述诸文字。这样做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也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我们在课堂上写作文大都是按照老师要求作文,有些题目有时使我们感到无话可写,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一无所知,当然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在平时可以多写一些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往往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多写一些文艺性作品。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上一个台阶,我们就要多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应有所涉及,童话、故事、小说、散文、杂文、评论、诗歌等,我们都试着写一写,虽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作家,只有写得多了,你才会才思如泉涌,才会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细心的过程,讲究的是日积月累、无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学好语文。 加油
⑻ 怎样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用心和努力,要抓住"听、说、读、写、悟"这五个根本环节。学法得当、记悟并重、培养能力、养成习惯,学习语文就不是很难的了。
首先是掌握学法。这主要要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中进行严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同学们通过对课文这一范本的学习,逐步提高悟性。即对字词句章的理解能力,能够学会"据言会意"、 "因言悟道"、"依言入情",而不是死记一些死知识。要掌握两种方法:一是技能型。主要是会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会圈划批注、摘录重点,会朗读默读、精读浏览、速读跳读等;二是思维型。主要会边读书边思考,善于发疑析疑,归纳演绎等。通过对这些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同学们能对不同的体有不同把握。如在阅读记叙文时,能抓住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详略的安排、记叙的方法等;在分析说明文时,能讲清楚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顺序的安排、语言的特点方式及文章的结构等。
其次是要扩大阅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认读能力。读什么?一是读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包括同一主题或题材、同一作家、表现手法相近的作品,使阅读构成相对完整的课内外结合的阅读体系。如学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去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也可去阅读茅盾的《林家铺子》,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等。二是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去读书,虽无目的性,但却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积淀和提高文学修养。就像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的"不求甚解法";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读书方法。
第三是注意积累。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积累。阅读是我们积累的最佳渠道之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积累词汇、积累知识。对于一些经典的古诗文,我们还要进行背诵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如果每天或者每两三天背这么一首古诗或一段古文,那么对于你个人来讲,将会终生受益。许多有成就有作为的政治家、科学家,他们无一不是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下成长的;彭德怀在上书万言书前诵读《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鲁迅是抱着"五将上下而求孛"的态度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诺贝尔奖获奖者着名物理学家扬振宁从小通读《孟子》和诸子百家,使他在西方文化中如鱼得水。许多影视片、小说都引用古诗文作为题目,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燕归来》、《金瓯缺》等,积累了古诗文,就可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同时在自己写文章时利用一些古诗文,也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腹有诗书气自雄",在《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也反复强调
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积累可以通过新闻记者背诵获奖,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促进:古诗词朗诵比赛----看谁的古诗词背得多;成语接龙----看谁成语积累得多;剪报----看谁搜集的资料多;
读书会----看谁读书的体会深;辩论会----看谁学以所用好等等。
第四是读写结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极为充分地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只有书读多了,胸中的积累丰厚了,写起文章来才能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一般。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和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我们可以进行摹仿。即仿形、仿意、仿神(这在我的《培育"慧眼",练就"妙手"》一文中已作过介绍),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自拟题目,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在阅读的基础上摹仿的基础上创新,这就是读写结合的精妙之处。
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新人,我们必须认真学好自己的母语,广泛吸取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弘扬光大,才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只要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不断调整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努力做到以上几点,那么,语文是一定能够学好的。
所以说:学习语文并不难。
⑼ 如何学习语文
首先 是积累 一篇现当代课文当中也可以出来四五个你不认识的生字总 就像英语背单词一样 作为汉语中文[语文]的基础单位 咱自家的字你不能一个不认识叭~ 当然 这只是夸张的说法 但是 一个连 虎视眈眈 的眈 风声鹤唳 的唳 之类常用成语都不会写全的人 在做题或作文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局限了 没事多看 字典 词典 有帮助的~ 其次 是锻炼 汉语中文[语文]或者说所有的语言 都可以大致划为“字词篇章”四等 刚刚说的是 字词 部分 接下来是 篇章 简而言之就是作文 作文的要求分几点 第一 语句通顺 第二 内容完整 第三 体裁明显 你可以尝试着去看一些小说 不管好坏 我开始锻炼自己的作文就是初中的时候看痞子蔡的小说 当时觉得他的文字很“好看” 然后尝试自己写 我那时候每写一篇东西就觉得自己写得很不错了 敝帚自珍嘛~ 你尝试练手之后先把作品收起来 过一阵子再去看 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了 篇章部分虽然重在锻炼 但是一样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吸取精华 所以不管好坏 书还是要多读的 坏书可以拿来做反面教材 [曾被我拿来当正面教材的书:《雨衣》《爱尔兰咖啡》《象少年啦飞驰》《梦里花落知多少》] [被我拿来当反面教材的书:《我不是痞子蔡》《三重门》《幻城》《711之恋》《爱尔兰咖啡》] [当教材用的书要么是因为一个方面比较好 要么是一个方面比较烂 并不是说正面教材就是我喜欢的书] 最后 是创造 创造是很难的东西 对比现在林立的“电子空间”“创意工作室”之类就可以看出来 创造 要创造一些什么呢? 如果真的把前面两条做好了 然后上课的时候认真一点 考试120左右是应该没有问题的 但是 创造 这一条做好了 则可以保证稳定在120以上 而不是120左右浮动了 创造 是你文章的亮点 是抓人的点 比如 独特的视角 独特的题材 独特的行文 独特的言辞等等 这个事没办法教的了 最多告诉你一些窍门 1.尝试用一些武侠的元素进你的作文 剑走偏锋 我就喜欢在写作文的时候写武侠或者奇幻 但是这个做法比较危险 如果是比较保守迂腐的老学究看了你的“武侠小说”那么它会认为俗不可耐给你低分…… [本人成功实例: 《绛》 原本是一篇普通的作文 但题材被我发挥成了一篇 大致符合“九州”设定的 奇幻文 给个连接给你 http://www.happymud.com/forums/read.php?tid=101387 《学会爱人——由武侠中的爱情说开去》长沙某次作文大赛时候的命题作文 一等奖获奖作品 此文还没有发到网上……没办法给你看] 2.在可以驾驭的范围内使用生造词 这个方法比较保守…… 成功率也不高……只能拿来唬你的语文老师 高考的时候几乎可以说用不上
⑽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语文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