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我国着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着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麦哨》一文时问学生:假如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在草地上打两个滚,有的学生说翻两个跟头,还有的学生说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又可爱的想法!比如,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两个钱球同时着地》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小学生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Ⅱ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然而,我们如何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真正转变角色,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呢?
1 树立大语文观,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识字中体验快乐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然而如何体现呢?方法很关键。如:识字教学伊始时,我不是就字教学,而是向学生介绍了汉字的造字法(象形、会意、形声)。待学生掌握之后,我便利用字的音形义教学。如教学“早、星、晨、春、阳、晚”,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知道这些字都是与太阳“日”有关联的,揭示构字的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进而主动识字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教学象形字时,如火、山、石、木等字,可以在教师地指导下,图与字、物与字结合,知道这种模拟事物的样子造出来的字就是象形字,让学生在学习识记规律,由形到字,由字到形,形象识记,引导学生学会识字。
对于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可帮助学生揭示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编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如“不正歪,日光晃,三口品,”,从中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自己学会学习同类别的字。
对于形近、音近的字,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如“日和目”,“木和禾”,“他、她、它”,在比较中达到深层认识和的巩固。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识“影”字,有学生自编顺口溜识记:“红日高高挂,照在北京城,投下三撇儿,那是它的影。”识“熊”字,学生自编故事帮助识记:“黑熊能干有“能”字,有四个爪子是四点底”
形声字的教学,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他们学会了利用形、声来识记生字,如:“清”学生会说:这个“清”大多是指水所以三点水,因为有青字所以读“qing”。这样一来,不仅字音掌握了,也能区别同音字。理解好字义。
2 创设平台,提前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成功
6岁的儿童走进小学校,他们像幼嫩的牙儿,需要成人的关爱、呵护和引导。就识字而言,说句心里话,如果让我一节课记住七八个生字,我也会有困难的。怎么办呢?我想到了家长,想到了预习,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学完汉语拼音之后我就每天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尽可能地发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家长群的力量,每天在家庭中开展15分钟的“父母伴我天天读”活动,把识字阅读发展到每个家庭,使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养成好学、勤读的好习惯,这种做法给新课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坚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基本技能。在新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学习知识,还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进行识字,坚持大语文教育观,突破过去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让孩子们走进生活,走入社会,使学生在母语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下进行识字。如我让学生用本子自做一个“认字乐园”,鼓励学生去认身边的字,生活中的字,如各种商标、牌匾、广告牌、报纸,并尽可能地把能剪下的字贴在“识字乐园”上。每天语文课上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开展有意义的课前“1分钟识字擂台赛”,并用激励语言让学生在自我的成就和彼此的激励中增加识字的乐趣,增强识字的浓趣,积极主动地去识字,变识字为快乐。
3 借助课件创设情境,探究课文难点、重点
低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然而实验教材课文中有许多情境是无法直接进入的。我就利用课件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亲自感受,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例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课文结尾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花生哪去了?有的学生说:“让鼹鼠摘走了”,有的学生说:“让别的小动物拿走了”等等,正当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到原来花生是长在地里的。并不是谁拿走的。学生会一下子明白了学习的难点。然后我让学生试着续编故事结尾。让学生把这一环节内容加里去,重新梳理课文的内容。这样训练既可以给突破教学难点也学生创造极大的说话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说,都能听,都能评,提高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引导想象,调动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气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想象,调动创新。例如:《小熊住山洞》一课,课文结尾没有写出小动物们会说写什么,我就让学生想象续编不同的结尾加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需要新课堂,新课堂需要新教法。只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渠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握住生活中每一个学习语文的机会,达到较好的语文学习目的和学好语文的效果,就能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的改革为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追求自主创新、自由合作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要让学生全方面都得到发展。许多教师也会受以往教育教学的观点和模式的影响,在教育教学的课堂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课堂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课堂中也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形成了一种独角戏的场景。这样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受到限制,让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从而教师也不会让学生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过程中怎样创新教学课堂。
一、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天堂,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终身受益的。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就要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者游戏都运用到教学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在乐趣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了语文教学课堂中去。在语文教学课堂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不管学生是否在能力上得到锻炼,不管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不管学生是否在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这些都是需要学生靠自主学习而得来的,任何人都取代不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去,在学习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中的奥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学会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懂得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养成。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性的发展,也要教师看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差异,还要让这些差异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还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有发挥自己长处和优势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还可以给自己制定不一样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就可以制定一个星期要学多少个生字词,或者自己认为用什么方式能够背诵和默写这些古诗。教师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应当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方式进行选择,达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效果。
三、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以及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教师就需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课堂中好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课堂上不在是让学生被迫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好好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为学生创造许多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是比较开放的,但是有些教师就会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习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的在学生上被迫的接受知识,这样对学生是不利的学生对于被迫学到的知识会容易产生遗忘的。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快的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上只要学生愿意去学,那就是一件好的事情,也会加强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力。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分身进入学生的学习中去,深入去了解学生在哪方面的知识点是比较落后的,这样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巩固,另外当学生面临一些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而是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于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的时候,教师也只是指点一下,让学生慢慢的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一名组织者的身份,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教学活动。
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予学生鼓励
前面提到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适当的运用鼓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还能带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对每位学生进行要求和鼓励,而不是全部运用统一的要求和鼓励的方式,这样让学生产生不了很大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也许会有多种的解答方法,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还要教会学生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的鼓励和学生之间的互评都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评价一个人,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课堂的热爱,提升了教学课堂的效率。
总之,新课标中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课堂,就是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会运用多种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填鸭式”教学,在认识到此方式的弊端时,我国开始积极实行新课改政策,力图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但是课堂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激情,甚至冷漠,所以我们有必要及时改进一些教学方式。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科特点
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将语文课文分析的非常透彻,讲解更是详尽得当,从生字词到修辞手法,再到文章分段,细致入微。但同时很多语文老师也因此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较为狭隘,只是很努力地讲解书中内容,没能走出书本,树立一个大语文的观念。有的老师则将语文课堂无限拓展,努力开阔学生视野,但没能把握好度,将语文课上成大杂烩课堂。
2、重形式轻实效
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各种方式层出不穷,教学形式更是变化多端。我们在诸多的语文教学公开课中不难发现,很多老师采用的创新方式都是站在老师的角度进行的,更是目的导向性十分明确,完全是着眼于课堂需要,仅仅为达到让听课老师眼前一新的目的,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不免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嫌疑。比如,在很多课堂中出现的猜字谜、你来表演我来猜、连线游戏等一系列的创新游戏做法,的确很有新意,也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但细想之下不难发现,对于人数较少的班级的教学的确有一定效果,然而对于更多的课堂来说,只是少数几个积极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当听众而已。
3、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我国目前的小学生课堂也深受其影响,填鸭式教育盛行,以结果为导向的功利性教学方式比比皆是。在课堂中经常是老师是主导,而学生只是应付性的听课,最后机械性的记忆所学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而且互动时老师的主导性过强,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多老师的课堂提问环节都是采用“对不对”、“好不好”等类似问题,而且一环套一环,根本就没有给学生思考空间。如此的互动对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尤其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基础性学习中举足轻重,在时代不断发展、知识爆炸的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步。创新时既不能只顾形式新颖,而设计出一些空有花架子,对学生学习并无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脱离语文教学本来的目的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提高教学能力、根据学习内容来选择课堂方式、积极营造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踏实严谨、兢兢业业、淡泊名利,真正实现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真正在一线语文教学工作中收获硕果。
1、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应当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而教学的主体必然是教师,因此一个教师能力的提升将对整个教学课堂的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及教育理论
作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当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这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必备基础,只有专业知识足够扎实,才能在实际教学中驾轻就熟;而且,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对教育理论谙熟,教育理论是在诸多前辈的教学课堂中总结出来的,必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没有掌握教育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将会是盲目、随意的,甚至会出现十分错误的做法。运用相应的理论加之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逐步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论。
(2)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熟练的技术
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广,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现代教育的技术知识。一方面学校中很多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关联性、相辅相成的。而语文又是一个十分基础的学科,是理解很多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旁征博引,极大丰富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成长的,他们会更倾向于接受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各种课堂设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具象化的了解,提高课堂新颖度及教学效率。
2、营造互动民主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一方,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一方。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互动民主的课堂。小学正是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极其活跃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学生极其受老师影响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本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压抑学生天性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一定要明确在日常课堂中教学时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特别是语文这样具有发散性,很多问题没有唯一答案的学科,老师更是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给学生足够的展示机会,借此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3、以学习内容来选择课堂方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此学科的独特特点,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将语文课本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还可以涉及到其他学科、社会等诸多方面,将封闭的语文课本的知识走出来,走向融合,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同时,结合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特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一样的讲课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学习的机会。采用多重的讲课方式利于授课内容的推进,而且便于学生接受,不易使其产生厌学心理。
比如在学习语文书上的生字词时,耐心地讲授每个字的结构,汉字很多是象形文字,详细讲解利于学生记忆而且能引起学生兴趣,达到更加牢固的记忆效果;在学习组词时可以组织比赛、游戏等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去学习、去表达;在学习书本中的课文时,可以尽量的让学生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在学习文章之初就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全班都千篇一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为学生们创新提供条件,插上创新的翅膀在语文的世界翱翔。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在班级里让学生轮流制作黑板报、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充分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闪光点。在丰富多样的课上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素质。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启发、贵在得法。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完全适合任何学生和课堂的,但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我们极为基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亟待创新以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相信我们在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进,定能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时间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2]朱喜兰,张彦顺.小学语文教学特点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
希望以上文章对你有帮助!!!
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Ⅳ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我国着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着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麦哨》一文时问学生:假如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在草地上打两个滚,有的学生说翻两个跟头,还有的学生说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又可爱的想法!比如,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两个钱球同时着地》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小学生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Ⅳ 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主要的渠道,也是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所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一、对课型进行创新
一般情况下,每次上课时,教师都会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为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基本的课型。因此,对课型进行创新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读自悟,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悟”出来。如进行《夜莺之歌》的学习时,我就让学生谈谈感想。有的学生对小夜莺机智勇敢的精神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分析了游击队员与小夜莺的默契,明白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分析了小夜莺高超的口技,无论是学夜莺唱,还是学杜鹃叫,都和真的鸟叫声一样。经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也被学生挖掘了出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我们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创新行为的落实。
二、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这种死板的组织形式很容易遏制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需要自己去对文章进行阅读和感悟,也需要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相互帮助。讨论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一学习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经常采用的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桌讨论,一种是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为了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讨论方式,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我以“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句话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移民火星能否实现”。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正反方的辩论。学生通过自己在网络或图书馆里所搜索的资料将课文内容进行了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入了小学课堂,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出功能,它能为学生带来立体的刺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促进课程教学的不断优化。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精神》这一单元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水稻丰收的场景和炸药爆炸的情形。当课文中的内容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时,学生都感到非常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家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科学、用科学也成了他们头脑中一种强烈的需求。再回到课文学习中来,学生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进行交流和互动,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四、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
教学语言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感知最为迅速的因素。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是教学创新中最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个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有自身的风格。风格化语言的形成是教师个体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当教师对于创新达到了一种自由的成就阶段,它才会逐渐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如进行复韵母ei的学习时,为了避免学生将ei与ie混淆,我就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大e要和小i一起爬山,爬了一会小i就爬不动了。这时,大e说:小i,我拉着你爬。于是,大e在前面拉着小i往上爬。大e带小i,边爬边喊ei,ei,ei。全新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对拼音的学习产生一种形象的认识,他们对这种练习形式也很感兴趣,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此外,教学语言并不只是教师所说的话,它还包括教师的体态语言,即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势等。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教师要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充分地调动起来,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创造一种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一种美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
五、 对板书进行创新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对于整堂课来说,板书的作用是总结学习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本课的主要脉络。要想使板书新颖别致,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其潜在的构思线索,将课文的内在结构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板书要形象、生动,如果可以,还要配上一些简笔画或几何图,凝聚课文精华,从微小之处探寻课文,将所学内容以创新的形式定格。如学习《龙的传人》一文时,我先利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单的龙的形象,然后结合课文中对龙的描述“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边说边画,并不时地咨询学生的意见:“大家看老师画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画完,学生基本上就能将龙的这几个特征都记住。到课堂的最后,我又将一些与龙有关的成语整齐地写在了黑板上。在进行板书的创新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完成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总之,教师要对板书的形式进行创新,力求新鲜生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创新没有任何的顾虑,爱上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Ⅵ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认真地学好这门课程,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微笑和信任带入课堂,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棒?”“谁最聪明?”“谁能把老师问倒了” “你真了不起”“你真勇敢”“你的创意太好了”“老师很佩服你” ……来鼓励学生,把-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错了可以重答,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可以提意见。有了这样民主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说敢想,这样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出创造的新芽。
二、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飞夺泸定桥》时,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开始审视题目,纷纷举手。有学生说课文为什么要用《飞夺泸定桥》做题目,而不用占领泸定桥或攻打泸定桥?有的说“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呢?也有人问,泸定桥什么样子?飞夺泸定桥有什么用……提出的问题大多很有针对性。我首先对同学们的爱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给予了肯定,接着问:同学们能否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解决刚才的疑问呢?这时学生跃跃欲试,立刻进入了阅读状态,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又如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疑问:“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鼓励他们进行阅读,找出依据,组织小组讨论,最后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质疑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意识
有资料表明,国外学生虽然学习不太用功,但经常有独特的见解,而我们的学生虽然成绩优异,可遇到问题时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束缚所致。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是绝对的评判,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思想,因而毫无创造力可言。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教师问:“雪花融化成什么?”大家都说化成了水,只有一个学生说:“雪化成了春天。”当时就成了错例。当然,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雪化了,冬天即将过去了,春天还远吗?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有创意,有诗意,应该得到赞同、表扬才对,而当时这个答案却得了零分,可见,传统教育对学生思想的羁绊有多深!象这样的回答,若能得到我们的肯定,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
Ⅶ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因此,我们要珍惜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平易、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形成一个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她们的体贴以及帮忙。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还可以促使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悬念,留给学生探索的余地,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因为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还应善于发现和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创新的资源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材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有时作者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言似尽而意无穷。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抓住这些意味深长的“空白”,让学生去想象、补充、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大量反映创新性的事物,有各种事物的对比,我们可以从教材中窥探出人们在不断地创新,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这些事物正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还歌颂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他们有科学家,有发明家还有化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学科神话。如发明了灯泡的爱迪生,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童弟周等。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创造精神的培养,他们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都会对学生的灵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为学生头脑闪现创新的火花提供准备,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三、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从其方式角度看,可划为发散性创新思维和收敛性创新思维。其中小学生最适合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课文时,我常常不拘泥于教材原有结构,而是根据教材实际需要,变序导读、多向分析。《惊弓之鸟》一课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可让学生变序复述,逆向前推,在逆向复述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敏度、流畅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变相思考,变向思考是在制定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或方案时,从各种角度改变观点进行考虑,课文《田忌赛马》讲述的故事就是变相思考的例子。变相思考的主要方法是改变课文原来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探究原来的思想观点的真正含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方式还有许多,运用哪一种方式因人而异,但不论运用哪一种方式,都要遵循语文教学“双基”训练的规律,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但是由于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教材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会造成学生理解教材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个媒介,将教材变得生动丰富,进而让学生易于理解,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利的。21世纪,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到教学上,它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媒介。因此,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要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为了使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我利用下载的视频资料进行讲课,让学生清楚得看到漓江水平得像一面镜子,然后让学生去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让学生用笔把自己想到的桂林山水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到了充分培养。
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再如:《“你们想错了”》一课,板书课题后,学生就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不一样,课题上有引号,抓住他们的发现,问:“请大家回忆,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引号?”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完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有人提出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圆明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问:你还有其它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的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从画线部分可以体会到()①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②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再如第十二册实践活动《搞一次环境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周围的人群,对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环境进行考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着撰写调查报告。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2)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3)开展实验活动。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Ⅸ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阅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呢?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做遵循了学习应该循序渐进的原则,能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显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或是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是这样开始的:“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我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就是这种激情的语言导入,那堂课我的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可想而知这样做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习了7、8 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是指“榕树的生命力强”就行,可我感觉这么说很抽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力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及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很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但是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又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我让学生观察了解大体内容后,提问学生:“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后,接着加以点拨,拓宽学生思路,“粉红的桃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除了文中我们身边春天还有哪些各式各样的花也开了呀?”孩子们大声地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不管什么季节开的花都说出来了,整个教室一下子就乱了!我赶紧制止了学生,及时插入了四季之分,并重点提了开在各个季节的一些典型的花(如荷花是夏季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开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能使他们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吃甘蔗时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也让学生调查“农村国土整治以及人畜饮水工程”对我们这里有哪些好处,并要求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每天一下课就忙着到正在国土整治的田边采访老百姓,也到村子里问一些老人没有自来水之前的情况,全班同学的学习调查积极性都很浓,一个星期后的报告会上,全班所有人都发言了!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王明也说了!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许多知识和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Ⅹ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新
语文教学也想创新的话,其实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你并不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可以激起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和兴趣的,你还需要通过各种生动的活动,各种短片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语文教学是最难的,因为这个语文的话生活的话其实伴随着日常生活,
所以说你想激起学生的兴趣的话,其实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采用PPT的方式,而不是采用那种死板的板书的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用视频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