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什么是语文尝试性教学

什么是语文尝试性教学

发布时间:2022-04-04 01:49:55

Ⅰ 什么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本体教学内容是反应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

Ⅱ 什么是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研究对象、 (讲授 2 课时,自学与实践 2 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1、语文课程与课程论,语文教学与教学论。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引言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 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一般课 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语文学科课程 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目前,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 沿课题。传统上我们注重教学论方面的研究,相对忽视课程论方面的研究。因 此,这次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称作课程改革也就是题中之意了。课程论和教 学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21 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也启示我们,一定要 把课程论和教学论二者的研究统一起来。这种内在的联系要求我们研究课程论 的专家要同时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教学论的专家也必须同时注意课程论 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改革顺利发展下去。就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来说, 课程问题的研究更为迫切,应该把课程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这是时代使然。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讲授 1 课时,自学与实践 1 课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畴。课程论是依据 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 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目标,目的是 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什么”侧 重研究教学的内容,弄清应使用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属于教学论研 究的范畴。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是什 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如语文科自 1904 年单独设 科以来,对学科性质的论争就没有停止过,现在提出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 的统一这个折衷的提法,从表面上平息了这场论争,但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统一, 二者如何统一这类问题, 还远远没有解决。 “怎 样教学”侧重研究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 式。 我国古代就产生了课程和教学研究的萌芽。古代的教学,是在知识经验积 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教师常由老人、长者、圣 贤、智者担任,他们是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就教学 1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什么。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问题是确定的,例如孔子教育的基本目 的和教学内容就十分明确。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孔子 ① 。② “笃信好学,守死善 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道。 ③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论语》概括出来: ” “文、行、忠、信”是孔子 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 “礼、乐、射、 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 “ 、 、 、 、 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古代的文化知识较少,而且统治者对课 、 程内容规定得很死,如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课程内容主要就是作为儒家经典的 “四书五经” 。因此 “教学什么”这个课程论问题的研究不是很迫切,研究的 重点就是“怎么教学”这个教学论问题了。古代的圣贤先师,为解决“怎样教 学”的问题,创造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 、 发式教学” 。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着作有《学记》《读书作文谱》等。西方 , 开始也是注重教学论研究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就是古代西方教学论名着。 这两个领域形成伊始,就已经出现了重心的偏移。 “教学什么”和“怎样教 学”这两个问题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不是并重的, “怎样教学”始终是重心问 题。其主要原因是: (1)社会文化发展缓慢,知识经验积累量少,使得教师认 为“怎样教学”的问题更为突出; (2)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但是古代“教学 什么”的问题往往不需教师过多考虑,课程的重要内容都是规定性的。教师需 要解决的一些“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仅仅是从属于“怎样教学”的次要 的小问题。突出“怎样教学” ,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怎样教学”问 题的立场去观察、研究、认识和解决“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孕育出了以 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是, 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片面强 调教学方法,忽视“教学什么”即忽视课程内容问题,就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 发展。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学科知识的增多, “教什么”的问题日益凸现,课程论 这门学科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教学什么”变成了第一位的和重要的问题,而 “怎样教学”则成为“教学什么”的从属问题。突出“教学什么” ,使得人们自 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教学什么”问题的课程立场,去观察、研究、认识和解 决“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 “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这两个问题领域出 现了重心的转换,孕育出了以课程为核心和取向的“课程思维”方式,促进了 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其成熟的标志就是 1918 年博比特的 《课程论》 的出版。 ① ② ③ 《论语里仁》 《论语卫灵公》 《论语泰伯》 2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20 世纪初,西方的课程论思想传入我国,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学术界开 始注重研究“教学什么”的课程问题,把课程研究放到了重要位置。如这一时 期语文学科制订的课程文件,就叫做《课程标准》或《课程要旨》 。 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引入了前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主要研究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课程研究纳入到教学研究中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 中“教学什么”的课程内容是确定的,所以主要任务是研究“怎么教”的问题。 这个时期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倾向,就是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如着名教学论 专家李秉德先生的《教学论》 ,全书共 13 章,只有第六章是研究和论述课程问 题的。国家教育部把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译介西方现代的课程理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 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论争。有学者主张把课程论纳入到教学论之中,这是一批 老教学论专家,如李秉德、王策三等。有学者主张课程论应包含教学论,这主 要是一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青年学者的观点。影响最大的是“二元独立论” ,即 把课程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和教学论都属于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 科,如从美国归来的廖哲勋。但教育实践证明, “二元独立论”在促进课程与教 学理论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必须产生飞跃性的、本质的变化。显然, 仅仅依靠教学方法上的花样翻新来应对这种局面是不够的,必须变革以教学内 容为核心的各科课程。这样, “教什么”的课程问题就成了第一位的和首要的问 题,导致了“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的中心转移,课程问题得以凸 现。这种现实和理论,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 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这个教学问题。同时 人们也认识到,仅有教学内容的课程革新,忽视怎样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其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课程改革必须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出的新 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朱熹说: “事 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无以教,弟子舍是无以学。 ” ④ 以前人们由于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走了许多弯路。如研究课程的专家, 设计开发出一种课程,但没有考虑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有良好愿望的 课程由于找不到好的实施方法而最终搁浅。而教学法专家殚精竭虑开发出的教 学方法,由于不适应业已变化的课程内容也只能作罢。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 研究课程论的一定要考虑怎样才能把设计好的课程推行下去,取得应有的课程 理想。研究教学论的也要密切关注课程改革,使自己的研究能有的放矢。 一、课程与课程论(重点掌握)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④ 朱熹《孟子集注》第 337 页,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3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一)课程 课程一词我国古已有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发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教育 主张的人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课程问题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 学”的问题,却使人们形成了对课程含义的共识: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 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 的全部内容。 (二)课程论 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 “为什么教学” ,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 , 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 。教育内容的选择编排要受教育目标 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则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 (1)学科系统。 (2)学生心理特征。 (3)社会需要。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要求会有不同 认识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对教育目标的选定、教育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不 同,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主张。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 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与教学论(重点掌握) ( 重点掌握)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弄清“教学 是什么” ,才能明确“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 ,而最后还要落实到“怎样 教学”这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上。所以,研究教学,构建具有普遍性的 对于教学的解释框架,提供对于教学的一般性规定,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单靠教来学不是现代教师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主要途 径;教学不是教授,教授易于滑入“教师中心论”一方;教学也不完全是教学 生学习,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宽广的外延;教学也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活动,这种现象描述难以深入到教学的本质。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4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 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二)教学论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 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 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着,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 面的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 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 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写了一本着名的《大教学论》 ,是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 与此相对照的是,赫尔巴特在 1806 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从教育目的演绎 出来的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1835 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 ) 。这里 的教育学主要是指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两方面。 赫尔巴特从目的与手段出发构建他的教学理论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关 于教学的解释框架。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继续发展,主要有哲学取向的 教学理论和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 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 “知 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的假设是道德教育是有意义的,德行是可以教出 来的。如果德行不是知识,它就是不可教的了。赫尔巴特从个人道德本位出发,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 和公平。发展到前苏联,教育和教学目的转向了社会道德本位,根据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主张培养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我国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也体现了社会道德本位。为了实现这一道德 目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一切,于是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 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前苏联教学论 专家达尼洛夫等编着的《教学论》 (1957)年、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和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85)等。 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个纯 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他们把刺激一反应 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 5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 3、认知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 , 从而否定了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 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 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所谓心理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 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方式。认知结构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当新的经验改 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因此,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 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 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 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 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情感教 学的代表。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 在于把人当作“冷血动物” ,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应该探讨研究完整的 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研究 人的心理的真正方式不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考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自己来考 察自身。行为与学习都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看法 的结果。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 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般了解) (一)国外的四种意见。 在西方的教育学研究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1、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 2、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 3、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 4、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尽管意见不同,但异中也能见同。大多数课程与教学研究者有以下相同看 法: (1)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 (2)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3)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 用。 (二)国内的四种不同意见。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3、相互独立论。 6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三)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 弄清“教学是什么” ,才能明确“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 ,而最后还 要落实到“怎样教学”这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问题上。研究“教什么”的问 题必然延伸到“怎么教”的问题,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必然追溯到“教什么” 的问题。事实上,二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人们在冷静地分析和探讨中, 逐步孕育起来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 “课程与教学论” 是把二者 , 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重点掌握 (讲授 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课时,自学与实践 1 课时) 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三、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的(自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的 (一般了解) 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二、 “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0) 三、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四、 “语文教材法”时期(1939——1978) 五、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 “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年至今) 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 与实践 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2、概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3、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并组织讨论。 参考书: 参考书: 1、《论语》 2、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3、《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4、《课程教材教法》1987 年第 3 期;2000 年第 5 期. 7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5、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6、比彻姆着、黄明皖等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7、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8、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9、 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0 10、江明. 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8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讲授 2 课时,自学与实践 2 课时) 学的发展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3、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发展阶段。 (一般了 解)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一) “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 “五经”“四书” 、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 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 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 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着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 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们在思想 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 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 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 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 《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 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其一、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其二、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其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四、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一般了解)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9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案 3、教学方法问题。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自学)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自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郝瑞经 一、语文单独设科 二、 “国文”名称出现 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四、现代文教学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学科的定名(自学) 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 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即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二、推广“红领巾”教学”的讨论(1953——1956) (自学) 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自学) 四、工具说理论的确立(自学)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讲授)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一)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三) 《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介绍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 (四)对语文教育的反思 (五)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1、2001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2003 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搞) 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是什么? 2、简介“五经”“四书”和“三百千” 、 。 3、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教学改革实验评述。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简介。 5、观看魏书生的教学录像,并组织讨论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Ⅲ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又有U打就打开了点卡决定试才这么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评语?不是语文课又是什么课?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做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我发现,被人们认为不大像语文课的,往往或者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教化课;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学课、生物课、物理课;或者就课文中的某一点无限扩展,完全不顾课文本身,甚至无限度地使用音、像等五花八门的课件,那就不知道该叫它什么课;还有的将合作、探究这种新观念表象化,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给予归纳,不提示其中的语言问题,不点拨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被大多数人认为“真正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课一般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
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那些不大像语文课的,实际上是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如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那就是不要进行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那就是不要老师的讲解,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而且课课如此,从无变化,等等。而那些“真正的语文课”,则较好地把握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重视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视了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有机融合。这就涉及到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沉溺在,每次你这么想你,都是你大门,牛心顶子

Ⅳ 什么是语文教学

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作为根本任务的课堂;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紧扣文本、稳扎稳打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教学。

换言之,也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返朴归真,自然天成,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本应是少急切多从容的,是少外表多内涵的。

语文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Ⅳ 什么是语文三三教学模式

(1) 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 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
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3) 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4)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让学生乐于合作交流。
1、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争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一是对组内成员评价采取纵向比较,看与以前比较是否有进步。依据这一原则,当学生在课堂表现、单项检测、作业等各方面有进步时,都及时给予赞扬、鼓励。二是让同类水平的学生展开竞争使每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有取胜的可能,树立学习的信心。
2、对于小组的评价,要做到只有小组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成功。对于课堂上小组探究的成果,成员的精彩汇报,每节课都应由各个小组和教师一起进行评比,对于作业的评比,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或两周进行一次评比,对于各种数学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评价,每周一次评比,每月作一总结,这种突出小组团体的评价,淡化了学生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行为,易于把学生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5)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Ⅵ 小学语文常见的八种教学方法是什么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2、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直观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4、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

5、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6、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7、参观教学法: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8、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6)什么是语文尝试性教学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1、主张“和谐”。

在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上注重工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的和谐统一;在阅读体验上注重尊重儿童独特见解和遵循文本特点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手段应用上注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2、主张“本真”。

语文教育应基于本真的儿童,应真正从儿童需要出发,遵循儿童认知特点,联系儿童生活世界;语文教育应追求本真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切实,教学过程应当真实,教学风格应当朴实。

Ⅶ 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一、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的阐述是明了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二、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一)关于以“听”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听”。“听”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听”与“读”尤其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倾听训练的价值,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为师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是广泛而准确地获得信息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需要;是积极从事交际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语交际活动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在与他人交谈时作出积极准确的应对。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但笔者认为“听”的教学不仅仅是这些。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第三,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愿望的实现,都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学生倾听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倾听习惯的教育养成也不例外,教师应注重学生倾听乐趣的培养,把学练倾听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这样,倾听训练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善于倾听乃至乐于倾听,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心理,不要因为大型考试很难进行“听”的测试而遗忘“听”的教学,树立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要满怀信心、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倾听训练,不可产生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
(二)关于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比较中重视课文阅读的。设计朗读、精读、泛读、略读等教学环节,但很多老师进行这些环节时可能是随意的、目标是模糊的,可能仅仅是为完成读课文的内容而忽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把“读”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训练。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精读、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上,而不是仅仅是读读课文,为讲解分析做铺垫。
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语文教材上的选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训练学生泛读能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四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提升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关于以“说”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仅仅是教师的“说“和学生的“说”,更不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语文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对学生“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地训练。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四)关于以“写”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写”可以理解为“写字”,也可以理解为“写作”。
首先说写字。电脑是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志,但对汉字书法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认为有了电脑打字就无需写好字,这是十分错误的。首先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需要继承和发扬。其次,在社会中,在学校里,无论考试还是招生、招聘、就业等很多时候,电脑就无法代替手写,因此书写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写一手好字可能会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社会,人们的书写能力严重下降,各阶段的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很不均衡,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因此,当前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写字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级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因材施教,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陶冶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情操。当然,教师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力求写规范的汉字,并持之以恒。
再说“写作”。如果说“写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话,那么“写作”就是追求心灵美。写作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思想的外现。写作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反应出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或生活过程。但是,当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据我的调查,当前中小学生的写作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文的内容越来越虚假,甚至胡编乱造,作文模式僵化,语言空话、套话连篇。相当一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编造作文,甚至抄袭作文。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和幸福,语文教学的写作是为考试作准备,而不是为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因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写”的教学问题是比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写”的现状,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喜欢写作,会创作。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及情绪的宣泄过程,应该是学生正常的常态的思维活动,也是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外显过程,更是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一个美好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写”往往只是一种学生被动的应试训练。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与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就不能是一个教师出一个作文题,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人生、抒发理想、各言其志的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个“初写者”,教师要当好师傅,要把基本的写作技法教给他,让他入门;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应该把“听与说”、“读与写”结合起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而应该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读大师的作品,聆听大家的教诲;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越来越睿智、聪慧、人文、快乐等等。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学生是会幸福地学习的。
(五)关于以“思”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思”,在语文教什么中,笔者已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思”为核心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怎样体现“思”的核心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之师,更是思想道德之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因有思想而有尊严的人,要培养有思想和有尊严的人。语文教师不是知识之师,而是思想之师、道德之师,甚至应该是学生的幸福导师,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承之师。
2、语文教师不仅是思想之师,还应该是思维之师。拉马丁说:“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歌德说:“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因此,思维能力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工作水平和发展高度。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应付自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思维的训练,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辩证思维等。当然,思维的训练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其他学科也要进行,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其独特性,它是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而非其他。比如,与其说作文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品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及能力。
3、语文教师不仅是经学之师,还应该是人文之师。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其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文之师的“传道”之路。《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标,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和人文之师的典范吗?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有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砺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从真正意义上育人。所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根植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造就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4、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要有“思”贯穿其中。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都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因此,思想和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如果离开了思想和思维,语言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思”在其中,语文教学也可能就是无效的教学。当然,我们的任何一节语文课(即使再差的课)也有“思”的存在,我现在说的是要把“思”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心中有“思”——备课想到“思”,教课想到“思”,课后要反“思”,有意思地想到“思”,而不是随意地“思”,是要强化“思”,教中有“思”,学中有“思”,练中有“思”,让学生学会“思”、善“思”、能“思”。
笔者认为:语文课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紧扣兴趣、习惯、创新、人文八字要诀,遵循“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以提升人的能力和品质为主要目的。

Ⅷ 什么是语文 教学实践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写景状物的文章都 运用了大量的好词佳句,往往一个句子、一文字就是一首好的诗歌,一幅美的图画,让会欣赏的人不知觉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成功地培养学生受美的情趣呢?下面以《日月潭》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让学生在想象中发现美。

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 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想象中发现美,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在教学《日月潭》一课里,我设置了两次闭眼睛想象画面的环节。第一次是在学习第二自然后,我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描述:"弯弯的月亮似的月潭伴着圆圆的太阳似的日潭,四周茂盛的树木衬着碧绿的湖水,日月潭成为一个怎样的世界?"教师描绘得很投入,学生静听很认真,最后的问题一出,几秒钟之后,大部分的同学已经纷纷把小手高高举起,响亮地告诉老师"日月潭是一个绿色的世界"、"日月潭是一个很美的世界"。可见,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已经能发现美的关键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写清晨的日月潭的美丽景色。在学生默读画出段中的景物"雾"、"晨星"、"灯光"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从他们陶醉的神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了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美妙境界。所以,经常进行这样想象再现的训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

读是学生课堂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美。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为主的说明文,文笔细腻,语言优美。在初读时,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知道全文该用赞美的语气朗读。在精读时,我重点指导了第三、四自然段的朗读。第三自然段写了三种景物,呈现的景色特点是"隐隐约约",学生在边听边想象时,已能从范读中初步感受语感。具体地说,要用赞美的感情读,语速稍慢,语气轻柔。在形式上采取先个别读,再集体评论,然后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写法相似,但分了两种不同的语速、语气。我在学生明确了朗读的感情和语气之后,第一句(第一种情况)指名读,个别评价,集体认定,再齐声朗读。第二句(第二种情况)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找出轻读的词语(蒙蒙细雨、轻纱、朦胧、仙境);接着自由仿读、练读;然后男女赛读,提高了学生读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美的感受;最后齐声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一同陶醉于日月潭的美景之中。

这样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欣赏中享受美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了兴趣,学生才能变压学为乐学。《日月潭》一文虽然语言优美,但是直观的画面只有一幅,为了弥补这片空白,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光、声、色的优势,特地从网站上精心挑选并截取了日月潭的五幅美丽的图片,再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在学文结束时巧妙地安排了"欣赏"这一环节。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眼前看到的美景、耳中听到的音乐所吸引。从他们自然流露的激动的神情和脱口而出的赞叹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图片的欣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更大大地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渴求,对美的享受。

(四)让学生在训练中表达美

在创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要把学生真正引进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加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重新组织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如《日月潭》那样文情并茂的课文,教学中要灵活地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口头表达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才能让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训练中表达美,在表达中完善美。

在《日月潭》一文学完后,我创设了"扮演小导游"的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介绍日月潭的美景,并要求用上礼貌用语。我的话刚说完,喜欢新鲜、勇于表现自我的同学们激动起来了,脸上露出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其中有两位同学是这样介绍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小导游张兵。你们看,这里群山环绕,绿水常流,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游客们,你们好!我叫黄芳,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欣赏日月潭的美。你们知道日月潭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吗?……"小导游自然大方,热情洋溢的介绍,赢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日月潭的热爱、对日月潭的美的感受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一篇美的文章必然蕴含美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挖掘教学中美的因素,灵活运用上面的策略,自然而又恰到好处地通过渗透,通过点化,进行"润物无声"、"吹面不寒"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爱美情趣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Ⅸ 什么是语文,课程,教学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意义:语文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所指。 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在“语言文字”这一短语中,语言是狭隘的,特指口语。语言文字的实质即广义的语言。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钱威、徐越化 中学语文教学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语文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哲学] 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语文尝试性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