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早读效率
摘要: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重视早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读得有味,读得有效,使早读课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语文早读;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 09-0-01 每个学校每天都安排了早读,并且每周的语文早读一般是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早读的时间在40 分钟以上。可见,我们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语文早读课,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一时间,会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巩固,深化和拓展。但是从目前来看,学生的早读,只强调是否在读,只满足早读的琅琅书声,大部分学生开始时还大声朗读,不久声音逐渐降低。有的学生开始发困,甚至有睡着的现象。若老师不在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开始说话聊天。早读至于读什么或者读的怎么样,教师除了课本中要求熟读背诵以外,其余的什么也没读过,这样长期下去直接影响早读的效果,更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长期这样非但阅读能力难以提高,恐怕连早读的兴趣都会减弱。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这种的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多数老师指导不 够。有的老师不指出早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记忆背诵知识,盲目性随意性很大。有的老师规定的内容过多或过少,虽然指出早读的内容让学生去完成,没有检查,所以不知道学生早读的效果如何。 一、提高语文早读效率,科学客观地安排早读课 (一)早读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当然早读不排除对课文重点内容的背诵,但我自己认为学生应有一个系统的阅读,因为课内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课外的延伸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在初中阶段应从七年级开始抓住诗歌朗诵这一环节,教师收集浅显的着名诗歌,让学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自主朗读,背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炼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熏陶其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样一年下来,学生心里可能会装一百多首古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起码有了语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炼字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八年级可抓住文言片断阅读,让学生掌握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这些文言文的朗读,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外,还要教师挑选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寓言性文言短文,优秀人物逸事及文言成语溯源等,让学生在每次早读时抽出10-20 分钟朗读、背诵,一周一篇过关背诵,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九年级我们可选些美文时文佳作让学生诵读,因为许多美文,时文佳作都积淀着 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阅读这样的文章,就似与知已谈心,但不苛求学生背诵,只求熟读,摘抄积累,为写作提供溯源。 (二)在早读课上要采用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早读效率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也许会背诵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经会读这篇文章,能读好这篇文章,教师在早读课上还要领读,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读出美感,读出享受。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读,边读边点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听读录音,让学生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指导重点语句诵读,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引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的方法,组织学生速读,培养学生迅速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采用分段、分组、分角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丰富早读课内容,活跃早读课气氛。 二、针对中考学生的语文早读归纳如下 (一)考试之前强化诵读文言文、美文 主要让学生朗读要求背诵的初中1-6册文言文课文及古诗,每两天一篇文言文课文,每天一首诗.利用早读中的十分钟左右时间进行默写,一般叫两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读,是吸收,是积累;熟能成诵,是最好的吸收。没有足够的吸收、积累,语文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很难提高。背诵文质兼美的诗 文,是训练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而语感是阅读文章、写好文章的主要条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因此,中考前一个月强化诵读好文章不仅能够增强语感,还可以丰富写作材料,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一个月读下来,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开拓了视野,激发了思维,并且培养了写作的创造能力,为中考作好了充分准备。 (二)明确目标,加强指导 没有一定的目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可是学生的读书,毕竟多是无目的的,杂乱的。因此,每个早读课,我都要规定学生读的内容并确定目标。当然仅给学生明确目标还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若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记忆所学内容,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记忆效果会更好。因此,早读课我要求学生诵读出声,并且做笔记。到了考试前夕,便可拿出来有目的地再复习。如此,学生的学习既发挥了主动性,又节省了时间,当然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三)问题探究式早读和课外扩充式早读 问题探究式早读是由课文中的一个知识点引领学生进行扩充式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冥思诵读,最终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外扩充式早读,由课文中的一个知识点引领学生进行扩充式阅读,在学完节选的名篇佳作后,寻找出它的原着,可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如《威尼斯商人》学完后你可以寻找莎士比亚的全集,从而全面了解作者及整个故事情节,完整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宗教和法律等问题。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而且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早读课是初三学生语文学习的又一阵地。教师如果确定好早读的内容,拟定好早读的计划,作好合理的安排,进行科学的指导,加强督促,学生就会“读”出兴趣,“读”出成绩,“读”出能力。 总之,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无处不在,而且又辨证地统一,教师在早读课中的主导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相应地得到进一步体现。学习语文本是一乐事,我们要努力走出早读课的一些误区,望早读课精彩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的海洋里快乐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B.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解答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学生厌倦,教师劳累。还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着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着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体的特点,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同时,还要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激发兴趣,开发有效课堂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具体可以通过采取引用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合理而精当的设置悬念,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课堂导语,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故事,形象直观的演示、板书、图画影视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语文有效课堂的源动力,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个变化: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余文森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四、有效训练,夯实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重视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但决不能忘记训练这项基本功。我们要看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机械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的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这其实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犹如游泳,如果不把学生抛入水中去呛几口水,去实际训练,只在岸上指手画脚,任你如何比划,恐怕几年下来,学生还是一个旱鸭子。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三维目标”思想,语文课堂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们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的时候,把语文学习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一样泼掉了。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学生字写得七歪八扭,书读得支离破碎,说话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词不达意、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些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否则,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就以“小组讨论”来说,它可谓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扎实有效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程序:(1)出示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或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的贯穿全文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各自安静阅读文本,思考。(3)小组展开低声讨论,先由组员轮流阐述自己观点,组长记录,再由组长组织讨论修订代表本组的观点写好发言提纲。(每一次教师只选择其中一组全程参与和指导)(4)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5)教师点评、总结。这当中的论题,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养成的。其次“说”要“说”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听明白了他人的观点之长才得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听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据理力争。再者是“写”,将小组观点有机结合简练概括下来,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词句。这就是语文教学综合训练的基本功,这一过程要逐一落实到位,才能体现合作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培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我们一定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C.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措施上下功夫。
一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大纲》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 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教师讲的面面俱到;有的教师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重,语文能力得不到培养、开发。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向提高学生素质转变,必须体现教为客、学为主的原则。我的教学思路是:以教法渗透学法为指导思想,以改进学习方法为突破口,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素质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促教,以教导学。
那么怎样改革教法呢?我认为,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抛弃旧的程式化模式,建立新的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要因人施教,因文定法。我在讲读课中往往采用如下六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展示教学目标”。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二步、“以纲就本查预习”。要求学生三看(看重点、看提示、看课后练习),一读(读课文),一提问(提问疑难点),从而使学生明确重点、难点,熟悉课文,找出疑难点,明确了学习方向。
第三步、“自主探究质疑”。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书自学教材后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有困难的提出疑问供小组讨论。
第四步、“共同讨论谈看法”。要求学生就在自学中的疑问展开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共同解决,如有全班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请老师帮忙。
第五步、“教师点拨、引导”。班上大部分同学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引导、解决。因为有前面学生预习、自主合作、探究做铺垫,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精讲发挥主导作用,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
第六步、“科学训练、落实基点”。训练,首先要求有层次性。其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其三,训练方式要多样化,将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练的省时、省力,收效大。
当然,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但不管采用何种教法,关键是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着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从现代科学意义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结。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而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有了疑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的被动听有诸多好处。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课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即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总结文章中心等的方法,要从教学中不断摸索,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例如,理清文章结构,可以用“抓过渡句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可采用“析因阅读法”、“快速阅读法”、“重点语段突破法”等。科学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这样,每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就好比教给他们点石成金之术,学生轻松自学的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四、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渠道,任课教师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主体,课堂气氛主要通过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来烘托,使师生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手生交流分成四种: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教师应多用后两种以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教学则是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的有机结合。合作探究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体开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探究,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整体学习效应,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
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注重营造互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表达。营造民主氛围,实则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提供环境,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合作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操作来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并进行内化。合作探究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一种激励,一种创新。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或与其他学生共同地形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讨论学习方式和活动计划,这也是当今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状况,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和共鸣,那学有主见、思有创意的亮点,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求知的欢愉。
五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网络展示当地的节日风俗,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根据“流落街头,几次檫燃火柴产生幻想,冻死街头”几个情节制作课件,课堂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只有目标明确,教法科学,学法正确,手段先进,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D. 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结合”与“三利用”教法的应用,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x0d关键词:“三结合”;“三利用”;教学质量\x0d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教师认为难教,教学时间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笔者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笔者的浅见:\x0d一、“三结合”\x0d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x0d1.结合训练重点\x0d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的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x0d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x0d2.结合预习提示\x0d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笔者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笔者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x0d3.结合课后练习\x0d“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笔者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进行了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E. 例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年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加强课堂作业的训练,使学生自觉的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传统语文教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一节课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使他们自觉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内容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他才会认真的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才会实现。而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于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初中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说明文和文言文由于时间跨度长,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又不是很密切,学生学起来又比较的困难,教师单凭一张嘴来讲,学生很难听懂,自然就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差肯定就不好了。所以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或幻灯片来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讲清那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用逻辑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了治理沙漠的主要方法是水,其次是植树种草和培植草皮。这样的讲解既不形象,也不生动,学生是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的。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幻灯片和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文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沙漠中风沙袭击农田的情景,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的席卷过来,只一会儿的功夫就把长势良好的庄稼给埋了,再加上狂风怒吼的声音,这样,学生就从心灵上认识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沙漠危害人类,所以要治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治理,让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找到后,先让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然后再呈现出一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沙漠中的主要成分是沙,只要有水,沙子就不会飞起来了。这样就解决了治理沙漠最大的武器是水做的问题。接着,再提问:有了水以后可以干什么?学生就会回答:植树种草。又提问:植树种草可起到沙漠作用?学生回答: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接着再展示几幅在沙漠中种了草的效果图,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用flash播放沙漠地区植树种草和没植树种草的地方风述进行对比,学生就明白了植树种草是治理沙漠的最好方法。然后教师在讲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学生就容易明白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并不相符,教师如果还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
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那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把它用在语文教学之中,为语文教学服务。
1、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故乡》人物闰土。首先,分别打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张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额头的线条,衣着穿戴,不难发现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灰黄脸色,皱纹很深,头戴破毡帽,像松树皮的手。接着利用幻灯能合的特点,把两张画像放在一起,比较观察,从而得出:少年闰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泼;中年闰土憔悴颓唐,褴褛寒酸。时隔十几年,闰土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寻找造成闰土惊人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
F. 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效率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
G.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这个问题很大。个人觉得学好语文,首先要重视课外阅读,大量的,持续的,各种文体的文章数都要读,这个叫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对人、对事、对社会等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考试的语文学科而言,我觉得要重视课前的预习,比如课前熟读课文,生字词什么的要查字典,积累词语;要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比如,记叙文中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等;要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好记录,以便课堂上解决;最后,课堂上要尽量跟着老师走,比如朗读、思考等。
总之,预习和课外阅读看似与课堂无关,实际上它们决定了你课堂听讲的深度和广度!
祝你成功!
H.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众多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因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为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