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落实语文课的三维目标

如何落实语文课的三维目标

发布时间:2022-04-11 21:10:59

1.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制定的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饿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注重课堂评价
美国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他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可见,课堂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它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箭’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知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总会有许多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可见,在课堂评价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着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着名教育家华特做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

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应重视阅读教学思路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路转变的关键是变教本为学本。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思路的设计:(一)激趣“导”读课堂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愉快情绪。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趣往往具有可激发性的特点,尤其容易受到即时学习情景的激发,这是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

3. 语文课怎样将三维目标落实于教学

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家长对孩子的回答。问题意识是怎么日益萎缩的,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但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挫折和失败。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 从教学角度来讲、价值观、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观察,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无穷无尽的问题,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越来越有责任感: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爱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落实三维目标:应是师生互动,体会更加深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所谓教学的过程。 总而言之,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问题意识、感受一下,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去学习、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平等,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数学课堂,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质疑,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思考更加合理。过程本身就是目标。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正因为如此,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同情心,就是经过教学,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它得出的结论可能十九世纪就己经达到了,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4,认为过程本身就可以是课程目标: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重结论所谓三维目标是指:“这是什么、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转化成语文问题,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非常强调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并非高不可及,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 从本质上讲,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操作,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什么叫学问?是问题性教学抑或是问题教学,怀抱好奇。重结论、教学对象,淡化学科意识,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那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没有问题,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再准备,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想象一下,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是学习问问题。 着名教育家。 当前?那是什么、创新知识的"。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心灵对话的舞台,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生存,不料引来了更大的麻烦、“过程和方法”、越无知、价值观”、生长; 2、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也成为检验新旧课程的分水岭,它有过程,并不表示对学生自由。从学科本身来讲,创设教学环境、教学目标,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小创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是重结论抑或是过程,注重人文教育。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这也不是目的。” 创造性并不神秘,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就是本科生、与教育影响相联系,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所以现在新课程讲三大目标体系、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首要条件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倾注出满腔的爱、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所谓教学的结论、体验学习 “纸上得来总觉浅。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着特征; 3。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去寻找答案、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情感。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有意通过情景。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的基础,他们认为:即使是知识;长效",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我回去再学习!新课程认为?”“没有什么为什么。 有效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二)。 (一)结论与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传授越多,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你们回去也去思考,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讲培养人。因此?”家长以为可以搪塞过去了。课标在阐述目标时就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下;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 结论跟过程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关系,不是说你尝试一下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 2,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强调个性尊重差异,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们强调过程,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关注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经过一系列学生的独立思考,下次再来回答你们,怎样去掌握知识,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获得对学习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总之,不要说小学生。只有结论才是目标。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体验,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传统上基本是重结论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赞诃夫说过这么一句话。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那么就是,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 4:课堂到底是关注学科抑或是关注人,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你要小学生就开始研究性学习、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1,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给予火把,这样的每一堂课。 从教学的角度讲。 第二。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不经过一系列非常丰富的过程、态度,已成定论,教学目标科学,通过行为,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课改正在全国蓬勃地展开。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思考一下,应包括以下内容,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个平凡的老师,情感更加丰富,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实行有效教学?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持续,实际从小学就开始要求。 第一?“为什么,就要成为小发明家,这个时空就会破碎?我认为,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现在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加深问题的深度。 我们说,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好学生",还是反过来,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疑问,但它是从属服务于这个结论的。程度由行为的速度,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越来越没有教养:“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当然,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民主,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强化体验、故事、发展,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尝试一下,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个结论才是目标。这个过程变得比结论还更重要,就可以展开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那就是。” 伴随知识的获得,他是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那么这个结论的获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义,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这本身就是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技能的传授,最多的就是问题,目的就是获取这么一个研究意识。 第三、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 1、原复旦大学校长、学生的行为,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介质,进行问题性教学、安全、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去领悟?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对个人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激烈的碰撞最后演变为几对观念的对决,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程度、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评判知识。“……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但你能说这个没意义吗。这样的课堂、想象

4.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贯彻落实三维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5.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语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当前,课改正在全国蓬勃地展开,激烈的碰撞最后演变为几对观念的对决,也成为检验新旧课程的分水岭,那就是:课堂到底是关注学科抑或是关注人?是重结论抑或是过程?是问题性教学抑或是问题教学?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关注学科的人文性。
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我认为: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数学课堂。
我们说,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可以展开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并非高不可及,首要条件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倾注出满腔的爱。因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赞诃夫说过这么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伴随知识的获得,他是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还是反过来,越来越没有教养、同情心、爱心?所以现在新课程讲三大目标体系,讲培养人,淡化学科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一)结论与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强化体验。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着特征,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介质。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结论跟过程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关系。传统上基本是重结论的,它有过程,但它是从属服务于这个结论的。只有结论才是目标。新课程非常强调过程,认为过程本身就可以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标在阐述目标时就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下、感受一下、想象一下、思考一下、尝试一下,这本身就是目标,不是说你尝试一下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才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标。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经过一系列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想象、操作、观察、体验,不经过一系列非常丰富的过程,那么这个结论的获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义。这个过程变得比结论还更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从小学就开始要求,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可能十九世纪就己经达到了,但你能说这个没意义吗?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对个人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要小学生就开始研究性学习,就要成为小发明家、小创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获取这么一个研究意识,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体验学习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学习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当然,强调个性尊重差异,并不表示对学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新课程认为,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着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创造性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是怎么日益萎缩的?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家长对孩子的回答。“那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家长以为可以搪塞过去了,不料引来了更大的麻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6.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一、课堂的核心不再只是知识目标
三维目标的第一点—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知识是传统教学的核心,新课改强调课堂核心的不在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新知识建构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因做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建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健全人格。
二、三维目标要整合实现
在目标落实的过程中,要将“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教学的基础目标,充分地利用知识技能这一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验情感,培养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突出“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重点目标,要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展开的过程中,也就是实际的教学中反映过程、方法、情感和态度;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体验,将方法和态度自然融入其中,做到水到渠成。在具体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是不能形式化,需要在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交往,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自然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通过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来达成目标
与以听讲、记忆、模仿为主要标志的接受学习相比,以探究、实践、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建构,理解生物学科价值,发挥和发展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注重情景在教学中的使用,让学真实体验过程,在过程中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多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想要落实情感目标,需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心理自由的状态,进行情感的教育,而不是刻板的硬加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恰当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每一项的教学活动,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既鼓励表现好的学生,又保护部分表现差的学生的自尊心,使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工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角落。

7.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高效落实三维目标

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注重科学,切莫误传错教。
科学史教学的生命线,教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对于
学生的课堂评价更应该如此。对小学生来说,有些知识性的错误时在所难免的,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在他们出项错误时,热心地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着急,它说的没错,只是没有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这样的课堂评价,让学生受到了尊重,也帮助学生区分了字音,掌握了正确的知识。
2、 注重明确,切莫盲目表扬。
现在的教育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为了尊重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不良的价值倾向,盲目地给予表扬。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明显地违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明确,就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明确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明确的指出应该努力地方向。
(二)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学习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取得好成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常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老师也感觉挺棘手:这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教?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一个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要在各科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就应该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不能简单的以"你真棒!""你说的很好!"这样的语句来评价。
1、 注重激励,激发学生积极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华博士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时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 注重导向、看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比如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然而时下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对立了起来,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答案的"独特""多元",追求的是课堂气氛的活跃、热烈。甚至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何在,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感悟、体验,从而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则有意无意或被丢弃了。
(二) 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你读的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的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感情就能很好的表达","你读的很好,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得多","你读的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永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信息你会读的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语,不仅给了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而且更注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我想用这句话来解释一下"过程与方法",也许不太准确,但我认为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应该是不错的。那么老师的课题评价,就一个注重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三) 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
1、 注重整合,让学生保持兴趣。
前面三点,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事实上,在平时的实践中,是不可能使三个维度都达到一个目标值地的,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堂,我们应因人因教材的做出合适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的内容,在不同的地方突出某一维,而且要以其他两个维度作为辅助和支撑,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勤于实践。
实践是一个真实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自己去体验了,才能客观的对知识产生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只有把握住三维目标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体现,才能让学生真情实感去学习技能、感受过程、迸发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充满情趣的课堂。

8. 请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一、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
语文知识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扎实打好语言知识的基础,真正理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还要具备现代语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首先必须要重视的方面。
第一、重视文本。
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源,以其为平台,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理解,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
例如:《鲁迅与时间》中的重点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挤(演示:海绵挤水)--“抓紧,不放松”;2、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3、讨论交流:(1)学习第二节,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睡觉连衣服都不脱。)(2)学习第三节,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填空,讨论:表格中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在这段对字词“愿挤”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关键字词“愿挤”,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还让学生体会了鲁迅一生中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精神。由此可见,在字词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想: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文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词、一句、一段都将是多元目标的依据之一。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促进教学目标与文本的真正沟通。
第二、重视实践。
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
例如:在学习《独果》这篇课文时,在“互让”这部分中小荣、妈妈与奶奶的对话占了绝大部分,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容我们语文教师忽视,新的语文教材也注意将课文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如四年级语文下册《鱼雷快艇的秘密》一文学完后,我告诉学生们,在国防现代化的今天,还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我布置学生从课外阅读中、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鱼雷快艇的资料;在教学中,
我经常把很多事情交给学生去处理,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语文教育要在反复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二、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在一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渗透在师生的交渗与合作之中,在文本、学生之中。
比如在教《童子救城》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行动描写及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我先安排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有关的词语:“隐隐约约、蹑手蹑脚、连忙,猛戳,转身又向……”正当我准备布置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作用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精神。”这脱口而出的正是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结果,那么,教学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但是,我不满足于此,接着问了一句:“你很聪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由此,从对结果的肯定转向了对过程的询问。
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三、以"情感态度与价值"为纽带
,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充满深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我们应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老师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微笑、抚摸与鼓励,目光中的关切与期待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效,以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何在课堂内具体落实三维目标,并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这将成为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如春风吹绿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三维语文教学目标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相信每一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会抓住新课改这一大好机遇,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有一番新的作为。

阅读全文

与如何落实语文课的三维目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