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二十韵出自哪里

语文教学二十韵出自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12 20:32:56

❶ 语文素养大赛阅读比赛题目有哪些

汉语基础知识,古代名篇,包括小说诗词,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典故

焦作市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笔试试题

教育教学理论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 工具,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 有利于 。
3、 是语文课程标准设定识字写字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4、综合性学习是一个 、 、 的学习过程。
5、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 、 、 的能力。
6、《语文教学二十韵》是着名教育家 的作品。
7、“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着名教育家 的名言。
8、王崧舟老师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
9、朱永新先生主持 ,以一切人的发展为宗旨,是基于人文培养的素质教育,是着眼精神成长的生活教育。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进行主题活动,如:办刊、演出、辩论、诵会等。 ( )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 )
3、第一学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课程标准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共列出了28项目标。 ( )
4、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时对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总的描述。 ( )
5、识字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 )
6、语文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 )
7、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 )
8、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是课程标准关于“学会汉语拼音”之一。( )
9、口语交际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进行。( )
10、课程标准要求1-9年级合计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其中1-6年级80篇,7-9年级160篇。( )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10分)。
1、 如何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搜集资料?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文学素养
一、填空(每个空0.5分,共10分)
1、《老人和海》的作者是 国作家 。
2、 的着名作家 是继泰戈尔后又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获奖作品是《雪国》、《古都》、《千纸鹤》。
3、泰戈尔的《飞鸟集》形式隽永,冰心曾经翻译他的作品,并因为受他的影响,写了两部作品:
和 。
4、世界童话之父是 的 。
5、《哈姆莱特》、 、《奥赛罗》、 四大悲剧的作者是 。
6、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分 、 、 三部分。
7、 的《师说》一文中“师者, ”阐述了教师职业的性质。
8、冰心的代表作是 ,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 的《 》 。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5分)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
2、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范仲淹。( 曾巩 )
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 )
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 ( )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 ( )
三、连线(每连对一组1分,共5分)。
李商隐 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王昌龄 从军行 孤城遥望玉门关。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晏殊 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
教学实践(30分)
一、请你从普通读者、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三个角度认真阅读这篇四年级的课文,写出文本细读。(20分)。
去 年 的 树
[日本]新美南吉/着 孙幼军/译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飞到南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
春天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来找她的好朋友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二、分析下面几个教学预案,谈谈你的看法。(共10分)。
《丰碑》一课,几位教师都设计了相同的内容:请你为军需处长写碑文。
浏览了这些教学预案,你觉得哪个设计比较合理?不合理的预案存在什么问题?
1、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共同为他写一篇碑文好吗?
2、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有很多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3、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碑文,并试着为丰碑写碑文。
4、下面听老师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直到结束。在听的过程中,你们要完成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你们有信心吗?这个任务就是:在你自己画的丰碑上题上一句碑文。边听边想,题写哪句话最合适?

焦作市首届语文素养比赛试题答案
教育教学理论
一、 填空
1、 交际、人类文化、工具性与人文性
2、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3. “识”“写”要求分开
4、 自主、合作、探究
5、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6、叶圣陶
7、陶行知
8、 丰厚的文化底蕴 高超的教育智慧 宏阔的课程视野 远大的职业境界
9、新教育实验
二、判断
1. × 2、√ 3、× 4、√ 5、√
6、√ 7、√ 8、√ 9、× 10、×
三、简答
1、如何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搜集资料?
a、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如采访、图书馆查询、上网检索等。
b、要引导学生搜集多种类地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c、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
d、要通过具体问题地讨论,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如何合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a、全面提高学生地语文素养。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d、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地语文课程。
文学素养
一、填空
1、 美国 海明威
2、日本 川端康成
3、繁星 春水
4、丹麦 安徒生
5、李尔王 麦克白 莎士比亚
6、《诗经》 风、雅、颂
7、韩愈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8.《寄小读者》
9、王勃 《滕王阁序》
二、判断
1. √ 2、× 3、√ 4、× 5、√

教学实践
一、请你从普通读者、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三个角度认真阅读这篇四年级的课文,写出文本细读。
对教材的解读不能偏离文本自身的主题与价值,从学生学情出发,教学预设把解决教学教学重难点做为突破口。
参考答案要点:
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做学情预设。
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教师要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以朗读对话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指导朗读时,先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分别研读每次对话,在反复朗读、想象体会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把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况下说话的语气读出来。
对教材的解读不偏离文本自身的主题与价值,学情预设既教学预想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语言流畅、有文采即可得满分。
作文选材要新“新”就是在选材时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即我们在选材时要放弃大家可能选择的材料,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寻找新颖的材料,来构架我们的文章。同时“新”在关注热点,就是我们在

选材时要选取能跳动时代脉搏,能引起师生关注的事件。这也就要求同学们平时多关注生活,多看新闻,寻找社会的热点问题。

❷ 语文教学流派语感派和情感派的异同之处

“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引导学生多读书,和对人民对部队的无比热爱,还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月光流泻,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的真切深刻,学生欣赏。 4,情感丰富:“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先用诵读创设情景。此时教师要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范读。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语调和语速,记于心,与后面描写“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教学中!此段朗读,你仍然要坚持等候:“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用词的妙处,胸前都佩着白花。就是加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再与原句比较,不了解一个字,遣词造句的精妙,情感的传递。 3,随后可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云房子,用心用情去感悟语言文字时,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细细品味,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积淀语感 “要能游泳,为了新中国,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顶住桥底:咬文嚼字、赛读,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处处绿水荡清波。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丰富语言。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点拨,多读几遍,朝鲜人民在看着他、温和与可怜,唤醒沉睡在学生内心当中的与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经历。训练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方始识得这个是甜,可是到时间火车却晚点了,路旁是青青的垂柳、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 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使我们悲上加悲。” ⑤茅盾先生也说,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实质是与作者进行着思想的交流?我在讲授《水乡歌》一课时。因此:“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有了这三个“都”:在这里用“根”好还是“痕”好,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都需要通过有指导。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五十年代,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四周是那般幽静、知识性?生1,学生明白这三个“都”不写。)师,学生会看得到。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而且使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内化了语言、范读夏丏尊先生说、梨树,让学生将积蓄于胸的所思所感彻底地宣泄出来。就是把原句中的某个词语减去、佳句,贝多芬手抚琴键,吾意欲所言,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换,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杏树,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的方向”一句、分角色朗读,抛开繁琐的提问和分析,其表情,然后与原句比较。(学生读)你刚才读的时候。师,多么像正在演奏的曲谱啊。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是辛,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古人云,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什么画面:“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见《朱子语类》),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叶老曾说、揣摩,千条渠,你提前等候在车站、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难怪王尚文在《语感论》中说、意境美,教师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想象中的云房子的样子、师生,在夏丐尊先生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总之,池塘一个连一个;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想象力。师。正所谓,不仅体现在课内。在这境界中,洞见言语之精髓、碰撞和融合:昂首挺胸,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生1,穿过树林,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不但培养了朗读的热情,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 2,再与原句比较,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教学《月光曲》一文,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历史名着等、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汲取语感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减。 4。”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教师提出 “‘焦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燕子》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仿佛来到了水乡、引读,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万分紧急关头。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冲上来了。《黄继光》一文中,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久而久之,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中、什么是语感,须是熟读。如《狼和小羊》一课,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培养了学生感悟。然后再用哀婉的语调朗读着?生1、部分读。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四:我想把它画下来、重新定位中,意思也一样。见了‘新绿’两字,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要求语感敏锐。 1,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也采用了联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积累语言,就可配上轻柔的音乐,闪着火花—— 生,如果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的地方。 一!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什么情景: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从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口语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为让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充分体现了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2,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万物披纱,理解文章应一边读;须是细嚼教烂,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演讲。生2。也就是说语感的丰富,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绘就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而且还能迅速、调,又如瑟瑟秋风,这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此时,我之文也,不知是人之交,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换”等方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下笔如有神”,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生2,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未见滋味便吃、说话,或者一边读,还读出恶狠狠的。” “读书破万卷,则滋味自出: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的小河边。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师,左手托起炸药包。 ……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经验的融通,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相对集中感悟某些重点词句、感受来读:(一)以读为本,由小到大。可以说,熟读成诵,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把握言语之精髓,训练语感。(六)言语实践。如《狼牙山五壮士》中,体验语句的情感:“因为这种幸福人们再也享受不到了,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就进一步理解体悟了课文内容,就知道这两个词不能换位置;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通过熟读,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2,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直至背诵、范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时、精彩片断等,2秒钟……董存瑞—— 生。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慈祥的面庞再也看不到了,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可推荐看历史故事,增强语感的灵敏度。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悟出“文外意,“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二)品词析句,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达到升华感悟,学生的朗读声随着排比的推进,让我们仿佛嗅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气息;“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熟读成诵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闻于耳。 3,出于口。”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精美篇章,然后进行比较,万条河,站住桥底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敏锐,正是凭语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以开拓学生视野,自然会有较强的语感,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①,一起感受,通过揣摩比较。”可见,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将终身受用不尽,使学生语言基础。”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流泻出了诗一样的语言,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敌人的机枪还在扫射、穿,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激发语感 “作者胸有境,直接感受语言: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挂在自己家客厅的墙壁上,“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强音,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可是、复读,‘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调,滔滔不竭。然而,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1秒钟,教师可在此设计让学生续写结尾:请你们自己读这段话,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思考,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请你对着画面再读一读,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感受,还要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有效的阅览。岸边种着桃树。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这样,一边到现实中去,可推荐他们看童话,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根)然后换成“根”后与原句比较:我想把它拍下来。由此可见,要求前后照应,深化语感。生2:“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文中这样写道、越”等词语,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③总之。学生动情地说,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如泉之涌。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与主人公一起思考,“单靠翻查字典、蜜蜂,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生3,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绿的河水里摇曳、是苦。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文章读之故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自由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蛮不讲理的神情,然后进行比较、引读有的班级学生朗读整体较弱。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进行多方引导:“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深化感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三)联系生活,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如《半截蜡烛》一文以小女儿拿走蜡烛,广泛阅读:同学们,可先启发学生思考:“感受优秀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一旦形成,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慢了,引起感情共鸣:还有一个大水塘、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产生共鸣。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很美,‘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是人同此心,教师要以读促写,注重情感体验,不仅能够把握言语对象的字面意思,给人一种意尤未尽之感。回头“望望”向上爬的敌人、明确了,读熟了自精读,注于目,从而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通过背诵、活泼的内容,就会感到希望,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广泛阅读语感的培养从“读”开始:同志们。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发挥想象:“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感情也越来越强烈。这一教学过程、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可以慢慢读、音外之意、学习,看到了一叶叶小舟在碧绿的清波上荡漾,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深化感悟,扩大知识面。 三:像巨人一样挺立着。 1。此时可用“引读法”,要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一段时。再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慈祥的面庞……”随后问。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眺望”写出了五壮士心中充满的无比自豪。”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语速快,学生丰富的想象,总目标之中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每篇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作者、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由此,走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为结尾: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品尝“文中味”,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品析文本,展开联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在文本,董存瑞—— 生。因为,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他感到指导员在看着他。如此,始为知味、分角色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调换位置。如吃果子一般,让学生在“走”前面加上“我们”,受到诸如文化,已经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应笔而出:“读多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见了‘落叶’两字,就突出地表现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音符似潺潺流水,文质兼美,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四)想象参与,语感普遍不强、美妙。 1,则与我为化。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感悟就会更加深刻:我仿佛来到了水乡:我想弯下腰尝一尝水乡的味道。”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培养语感的,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教师意在读中激情,就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仿佛看到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的上空高高飘扬,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句子也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体验其中的美妙,他用尽力气高喊着—— 生、寓言等有趣的读物,这时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爱戴是一致的,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 2,就会感到无常?(生读)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读出善良,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必须下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对生活的联想、‘耐心’这两个词是一对反义词,启发学生想象,增强语感,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积淀语感的目的,散发出花的清香、自然的化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多么活泼。”近年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审美的熏陶、生活体验,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多令人遗憾呀、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战友们在看着他:“蓝蓝的天空、整体读,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感悟用词的准确性。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作文时,达到这个目的。然后比一比,从读中得到感悟,深化感悟。通过比较,越过小溪,狼说得话要嗓子粗、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 “胸藏万汇凭吞吐,一个“走”字掷地有声,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不断充实语言库存,是由于他们与日寇英勇顽强的搏斗。④语感敏锐的人、趣味性强的读物、调。”因而在教学中,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以及弦外之音,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水乡人民的欢声笑语,有一组重点句子。”⑥当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二,背靠着洋槐树,有较丰富的积累,首尾连贯。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教师读得好,读熟了。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默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厚积才能薄发。生3,必须引导学生推敲。”假如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才能通过文字:“大凡读书、文字上去揣摩,学生在教师的“引读”下通过对董存瑞炸暗堡时的动作:一轮明月升起,飞到书籍的百花园中尽力汲取营养和甘露,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色彩感情、语气,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原句比较,不能单从语言,祖国人民在看着他,培养语感,声调高,感悟语句的意境,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兴趣,又为什么会耐心地等待呢”这样一个问题来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直接传递给学生,可努力创设情境。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他曾对语感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劈头方咬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勤于动笔 “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句子中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新的发现、民间故事。可见。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小朋友吸收众多的词汇和句式、文字上去,培养语感 “读”。有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没有回家,自由朗读比齐读更加有效,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把握言语之理趣,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 1,‘矫健的身躯’?学生通过调序朗读:“每年春季,使学生在反复,使学生融入到了诗所描画的意境之中。生3,去感受,记录好词,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安全转移。再如。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水多,提高表达能力,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精熟后理自见得,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转述等,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储备语言材料:“语言文字的训练!”“悲痛中回忆快乐。当读到“黄继光站起来了”时,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在学生的情感深处刻下了一个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辉形象。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由此点拨学生即能顿悟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的灵车。此时,阅读教学中。正如古人所说,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说和写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这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语调:一个“痕”字把处于高,听得清,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指出,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了解越见真切,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读出其中的韵味:假如你真的来到了水乡:师,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师,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叶圣陶先生说:如果去火车站接亲人,重视语感的培养、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迸发出了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老师出示一幅水乡的图画,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能不能调个位置,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加,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蔑视,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神态和语言的集中感受,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学生的心中。巴金先生曾说,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入境始与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一位老师教学时,去体味文意:“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即听和看(读)的能力,老奶奶为什么会焦急:同学们。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读懂的,教师也恍若置身十里长街、留恋。具体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加,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无不随吾所欲。师,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形成良好的语感”,领悟情感,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冲啊,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文章结构的严谨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美丽的画面。” 当今语文教育的着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不管多晚都要等到,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积聚得越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可以模仿,无一例外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就无法感受到美丽神奇的蝴蝶聚会的场面、深刻,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而小羊说的话要读得慢而轻、经验和感受,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这时候,训练语感!”“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 赤’不但解作红色、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水乡什么多

❸ 《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研究报告

一、辨体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比如议论文,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方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方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再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既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的原标题相仿,这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实现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在学习《从三到万》一文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将文题中的“三”和“万”换成别的词,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既能替代又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词:“易”和“难”、“浅”和“深”、“简”和“繁”,组成了《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的标题。接着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我们找的词来命题呢?学生思考后找到了答案:一是文中有一个关于“三”和“万”的故事,二是这两个数字既简明概括又引人深思,它深刻地说明: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不宜要求过急。
三、点睛
就是从教材的文眼入手,引导学生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精品,开篇就揭示主题,点出“文眼”:“……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接着专叙祖母的丧事和父亲的赋闲与亏空,寥寥几笔,就给“背影”敷上了暗淡、凄凉的灰冷色彩,从而暗扣“背影”。在此基础上,文章具体刻画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厚爱,特别是父亲买桔子过铁道时映入我眼帘的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凝聚了深深的父爱,几乎就成了父爱的代名词,也是爱心的缩影,作者通过“背影”这一细节来统摄全文,并把情感的抒发推向高潮。第三次是父亲离开之时,我眼望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对前文的描写起了较有力的补充作用。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又回扣篇首。“背影”作为“文眼”,在文中篇首、篇中和篇尾多次出现,前后呼应,不仅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在情感表达上造成一种回环之美,而且在内容上深化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这里,教师授课时就应该始终抓住文眼,入情披文,顺理成章,那么,就可以举纲带目,自然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四、探路
思路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维轨迹。一条长长的轨迹,需要通过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才能把握。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又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要能理解文章的真谛,就要综观全局,抓住中心,切实把握作者的思路,并循着特定的思路找出课文中各部分之间(包括关键词句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弄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要能组织学生挑选出最能体现文章结构的词语,穿成网络,连成提纲,理清思路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荔枝蜜》一文集中反映了杨朔在散文结构上的美学追求,全文围绕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谋篇布局,曲折有致,具有精巧的结构美,从辛勤酿蜜的蜜蜂推及“酿造生活”的普通劳动者,热情歌颂了他们建设新生活的忘我精神。因此在阅读课文之时,关键是精点出能体现作者对蜜蜂有情感的词语和语段,把握行文的精巧,反复咀嚼,细致玩味,清晰的思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怨蜂——看蜂——赞蜂——学蜂——成蜂。这样,既使学生全面整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又品味了杨朔散文精巧圆润的结构艺术。
五、找“纲”
中心句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纲”,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而内容则是中心句的具体展开。所以,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学会把握中心句,找到了中心句,理解了中心句的意思,就能把握一段或全文的中心意思,也就掌握了理解复杂内容的钥匙,快速有效地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篇幅长,内容多,时间跨度大,但只要把握了中心句“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全文以时间为经线,中心句为纬线,把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日常小事巧妙地编织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又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事业,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六、概括
概括是把一个个部分综合成整体,对事物的概貌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根本,现代文阅读就是着重考查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综合能力。为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应从整体感知入手,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从宏观上把握全文。事实也正是如此,由于阅读是分段逐步进行的,所以,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最初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要有归纳、整理的概括提炼,只有把最初分散的理解作适当的归纳提炼和正确的概括,才能达到对作品内容、作者意图和文章表现形式有个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比如,我们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若要能从整体上认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一个字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要找到一个能够概括全文的字眼,就必须认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全文的中心。事实也得到证明,学生对之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见解,提出了众多的、互不相同的能统摄全篇的“一个字”,如变、假、骗、钱和虚,并详尽地阐述了理由。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把握情节的概括能力,而且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❹ 《语文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做到各个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十几年来,各地同仁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一主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许多教绩斐然的教改名家。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钱梦龙和于漪、湖南的杨初春等,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然而,我们发现:在学习这些经验的同时,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而且有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令划一,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笔者拟就此略抒浅见,以请教于同仁及方家。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吕淑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优劣得失的唯一标准。两位大师都强调了“教无定法”,强调了根据个人实际和教学实际去选择适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能无目的随心所欲。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做到“知己”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把握教材,选择教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教师的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习惯兴趣等各个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能选择出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呢?又怎能使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指点获得最大的收益呢?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正象是对待一年四季,人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节的同一天,人们的感受亦不一样。如夏天,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个炎热奔腾的季节,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是可诅咒的“炼狱”。对待鲜花亦是如此,有人从它的馨香中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从它的绚烂中感到了鲜艳夺目的惊异;更有人从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绰约如处子”般的韵致。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感知上的区别和个性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备阶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确选择。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做到“知彼”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对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而动,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应得的训练和强化。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首先是课下了解。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本人个性习惯、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其次是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再次,课后了解。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应及听课要求。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三、语文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制约也是不能忽视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尤其是语文教材容量大、任务重、变动多,这就使语文教材促使着语文教师随教材而动,时时修正选择教学方法。吕淑湘先生历来认为,教法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我们不顾及教材实际,只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地固守陈规,不对教法进行适当的选择,恐怕不只是使教学失去生动性、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会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与教学目的的距越来越远。 语文教材,它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极为丰富的。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如果我们都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学,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从语文教材的要求上来讲,语文教学不但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求我们联系课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同时还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面对这些要求我们自然不能在同一教学模式中抑或是自思自悟的感知中去实现,而是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需要几种方法的融合。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单元要求,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法的实施,也可以进行单篇目标教学的尝试;可以是两篇课文并起来,进行相似点、不同点的比较教学,也可以是单篇课文的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学,如此等等。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要对教材烂熟于心。这样,教师的一双眼睛才能从教案和课本中解脱出来,始终专注地高效率地扫瞄讲台下那一双双眼睛,这时,你的注意力不仅是集中考虑授课,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学习,哪个学生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从学生的神态中看出各种反映,随之机智地调整讲话速度和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与学双方思维活动达到有机的统一,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材同研究学生一样重要,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和前提,是不能忽视的。 四、环境影响也是对选择教学方法起着重要制约作用的因素 教学环境包括大环境(即社会环境),也包括小环境(即校园环境),这多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起着大小不等的制约作用。 大环境包括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教育的要求,社会氛围及社会风气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等等,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 从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教育的要求讲,整个世界,整个国际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竞争、科技竞争、能力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就需要教育来加以支持。 从整个世界看,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共同趋势,表现在:(1)在教学观念上,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2)培养方向上,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包;(3)教材编写上,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4)训练体系上,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5)阅读教学上,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6)写作教学上,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不难看出,能力和运用成为各国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 与之相适应,国际上出现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新的理论体系、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以控制论为依据的程序教学法;以系统论为指导的范例教学法;以无意识心理倾向和超级记忆研究为基础的暗示教学法;以布鲁纳的认识结构理论为根据的发现教学法;以赞可夫的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新教学体系。此外,还有苏霍姆林斯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等,这些都对我国产生影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的深化,对人才素质需求的提高,也对教育教学提出新课题和新要求。所有这些都在促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科学化。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负诱导作用。如中招考试对初中语文教学,高招考试对高中语文教学,都有直接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贯彻教学原则,不管这些情况多么不利,仍然能够使它朝着对教学有利的方向转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条,才算是把教学法讲活了”。 社会环境影响着教学,校园环境更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这主要是指学校领导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先进与陈旧,整个学校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态度看法,这些都直接地制约着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所以,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不可能不顾及到教育环境这个因素的,我们需要的是:克服不利因素,利用有利因素,选择与我们适用的、顺应形势需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管哪一位语文教师,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而且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认真研究,认真思考,认真备教。对教学法的选择,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冲动,而应该经深思熟虑、反复摸索之后,慎重选择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永远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❺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论文,子题有哪些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北京 编者的话 一、 叶圣陶同志是着名的作家、 教育家、 语言 学家。 我们编辑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的主要目 的, 是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叶圣陶同志的 语文教育思想, 为改进语文教育作参考, 并适应一 般读者学习语文的需要。 二、 本书编入叶圣陶同志一九一九年以来论述 语文教育的文章一百一十二篇, 书简三十六封。 分 为六部分: (一) 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论述;(二) 作者编辑的和参加编辑的各级学校语文课本的例 言、序言等; (三)阅读和文章分析; (四)写作、 写作教学和作文评改; (五) 语言文字和修辞; (六) 语文教育书简。 每一部分各按年代顺序编排。 从报 章杂志或手稿录载的,以发表日期或写作日期为 序,从单行本录载的,以出版年月为序。 编入本书的文章,文字都经过作者校改。 三、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 得到王洒原同志、 叶 至善同志的帮助, 又承吕叔湘同志为本书作序。 我 们在此一并志谢。 四、 本书是由我所教育史研究室和教学法研究 室编辑的, 负责编辑工作的是蒋仲仁、 杜草甬两同 志。限于水平,编辑工作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 希望读者指正。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九八?年八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吕叔湘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 编辑、 出版工作, 前后六十多年, 对于这半个多世 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 详明, 写下了大量文章,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一 百多篇。 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 一读这本集子。 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 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 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 骨子里还是老 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 涉及的面很宽, 性质也多种多 样, 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 也有只谈论一 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 通观圣陶先生的语 文教育思想, 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 科的性质: 语文是工具, 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 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 教语文是帮助学 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 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 它, 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 简单的事实, 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 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学校里 的一些科目, 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 惟有国文一 科, 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 正是旧式教 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 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 从此出发, 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 的: 读古人的书籍, 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 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 处; 学古人的文章, 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 到家, 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 有效果没 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 读书作文 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 ,飞黄腾 达起来做官做府, 当然更好; 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 必要的知能, 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 同时使社会间 接蒙受有利的影响, 这一套, 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因此, 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 ‘活书橱’ , 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 ,可以养成或 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 ;可 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 的普通公民。 ”(87?88 页) 圣陶先生在这里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
弊病, 并且在好些处别的地方加以申说。 第一是在 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 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 一个学科, 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 的轴心, 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 更需 含有教育的意义。 说到教育的意义, 就牵涉到内容 问题了。 ……笃信固有道德的, 爱把圣贤之书教学 生诵读, 关切我国现状的, 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 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 这是应当的, 无可非议的。 不过重视内容, 假如超 过了相当的限度, 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 有道德, 激发抗战意识, 等等, 而竟忘了语文教学 特有的任务, 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道德必须求其 能够见诸践履, 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 要达 到这样地步, 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 必 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 学科以外的一切训 练也注重这方面, 然后有实效可言。 国文诚然是这 方面的有关学科, 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 所 以, 国文教学, 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 也就足 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 实在是不必的。 ”(56?57 页)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 “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 兴 办学校数十年, 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 (437 页) ” 所谓八股的精神就是第一, 不要说自己的话,“代 要 圣人立言” 第二, , 要按照一定的间架和腔调去写。 圣陶先生很形象地加以形容说: “你能够揣摩题目 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 按着腔拍, 咿唔一 阵, 就算你的本领; 如果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 你 能够无中生有, 瞎三话四, 却又丁丁当当的颇有声 调,那更见出你的才情。 ”(40 页)他并且用自己小 时候的经验做例子,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 “ ‘开 笔’ ,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 ;他提示道: ‘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 。我依他吩咐,写了八 十多字,末了说: ‘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 ‘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 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 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式:这就是八股的精 神。 ”(438 页)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 发表 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从前读书 人学作文, 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 总要作得能使考 官中意, 从而取得功名。 现在也有考试,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还有升学考试。 但是, 我以为现在学生 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 只要平时学得扎 实, 作得认真, 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 推广开 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 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 不过 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 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 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 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 ,而不是为了 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 ”(154 页)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 看 成跟历史、 地理或者物理、 化学一样, 是传授一门 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 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 到了读白话文课本,“从 就 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 讲时代背景, 讲段落 大意, 讲词法句法篇法, 等等, 大概有三十来年了。 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 ‘讲’ 而且要求讲 , ‘深’ 讲 , ‘透’ 那才好。 (149 , ” 页)“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 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 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 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 果真是这么一回事 吗?”(151 页) 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 其流弊, 第一是学 生 “很轻松, 听不听可以随便。 但是, 想到那后果, 可能是很不好的。 其次, ” “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 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 师是办不到的, 毕业了, 干什么工作去了, 决不能 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 讲, 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 那时候感到 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 恼?”(151?152 页)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 教
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各种学科的教 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 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 上, 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 现在已经众口传诵, 那就是: “教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 ” 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 “ 在如何看待 ‘讲’ 和怎么 ‘讲’说到如何看待 。 ‘讲’ , 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 文),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语文教材 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 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 教师就要 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 ,务 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 索。 ”(152 页)又如: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 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717 页)“我 近来常以一语语人, 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 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 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720 页)“尝谓教 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 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 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 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 也。 ”(721 页)“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 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 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 展 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741 页)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 被动变为主动。 例如要求学生预习, 给以必要的指 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主要指语文方面,不是内 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 评论和指点, 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 如此等等。 这一切,作者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以及 别的篇章里都有详细的论述。 这样教学, 当然比逐 句讲解吃力, 但是这才是教学的正经道路。 正如圣 陶先生所说, “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 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 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83 页) 前面说过, 这本集子里边谈到的问题很多, 上面只 是就它的主要内容, 就是关于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 作了些简单的介绍。 此外, 如第三部分关于文章的 分析鉴赏, 第四部分关于写作当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的讨论, 也都有很多好见解, 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集子的机会来对照 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 有许多现在还常常有争论的 问题, 事实上圣陶先生多年前已经遇到, 并且提出 了他的看法。 有的话尽管是对学生说的, 实际上也 适用于教师。比如“举一反三”这件事,要教给学 生这样做, 教师就要首先这样做。 那末, 现在有些 教师希望每一篇课文都有人给写出类似教案的文 章来发表在刊物上, 让他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 那 就完全不对了。 这个集子里有一篇题为 《中学国文 教师》 的文章, 列举七类教师, 都是在教学上犯了 这样或那样的毛病的, 很值得我们拿来作为反面的 借鉴。 当然, 我希望这种种类型的教师都已经或者 即将绝迹。 语文教学二十?韵 (代自序) 教亦多术矣, 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 贵能验诸 身。 为教纵详密, 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 触处自引 伸。 陶不求甚解, 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 潜心会本 文。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❻ 李吉林 《情境教学法》什么出版社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富情趣。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读完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一书,我收获很大。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1000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

❼ 叶圣陶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否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是要领学生入境。
http://www.cwst.com.cn/paper/article/20071128/paper_11962175116375.html

❽ 小学的语文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从字面讲,“设”即筹划;“计”即计谋、策略,“设计”即筹划与策略。从普遍意义讲,“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预先策划制定的策略、方法、样式等。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案有无区别呢?本质上是无区别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注重在语文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尤以教学思路的设计为重点。叶圣陶先生在《教学二十韵》中有一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根据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学循序进行。所以确定明确的教学思路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关键。而教案则更侧重于教学细节的准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化、书面化,即成为教学方案。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二十韵出自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