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

发布时间:2022-04-14 04:57:38

㈠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容易走极端;有些偏僻地区,还有许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更容易出现孤僻、人际关系不好、自大、胆小、自卑感强、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生会有极端的做法,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很少,心理健康课老师又奇缺,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中外许多诗词都抒发了这种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透视了作者达观的态度,并以形象生动、比喻深刻,成为千古名句,诗人虽惆怅,但不悲观,表明自己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新的生活,体现了豁达的胸怀。又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诗句很简单,却给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像普希金那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在诗词的反复吟诵之中,让学生感受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理,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理状态,这样自己的一生才能是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
二、把握课文主旨,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要经历许多挫折,学生常常会因为学习上有许多不会做的题、朋友的不信任或误解、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身心健康。语文教师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使他们从中吸取力量,以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本文叙述了爸爸种植的花残落了,也暗示爸爸的生命结束了,“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主人公经历了巨大的家庭变故后,突然间长大了,坚强了,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正是他成长的体验,从无奈、小孩子、不懂事、害怕、无助到适应、面对现实、战胜困难。今后学生遇到挫折时,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使他们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挫折,不战胜它,人就不能成长。教师深深体会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吸取文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关爱他人
关爱自己的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是我们提倡的正能量。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那么他会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吗?在胡适的《荷叶母亲》中,他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世上有一种最伟大的爱,那便是母爱;《荷叶母亲》中的荷叶在滂沱大雨中护住了红莲,就像母亲用臂膀护住了子女一样的无私。读《荷叶母亲》使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因此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报答父母。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用自己的爱回报我们的父母,回报他人,回报我们的社会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初中学生毕竟涉世未深,对社会人生缺乏深刻了解,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爱情观。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爱情类课文的学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对爱情这一美好的情感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让这些文学作品中美好的情感最大化地影响学生,这样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美、欣赏美,让美的文字、美的情感陶冶他们年轻的心,使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拥有美好的明天。

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初中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通过四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2、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真善美;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尊重与赏识;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单一和片面,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等原因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仅有害于健康,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语文学科的一项新任务。 一、 初中生心理障碍的几种主要表现 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 炼,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因此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许多学生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疾患,主要表现为:
1、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他们以哄笑的态度对待;而对某人某事进行表扬并号召向其学习时,有些人却不屑一顾;纪律不好的学生影响正在学习的学生,被影响者不会去制止。
2、 逆反心理。他们不愿听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的意见,生活学习中 处处与成人唱反调。
3、 缺乏感恩的心。对父母、老师对他们的付出视之为理所当然,让写关 于亲情的作文,某生说,父母现在对他好是因为将来老了要靠他赡养。
4、 思想极端,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泥潭无法自拔。某男生因为 被心仪已久的女生拒绝后,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滑。找他谈心就好上几天,几天后又继续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诸如此类,均属心理健康问题。 有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智商数值,而这三者中,心态是支配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他们获取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1、 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笞,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和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语文教材展现了世界的美。《三峡》描写的是山川之美;《隆中对》展现的是历史之美;《苏州园林》介绍的是艺术之美。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敬岗爱业的主题。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对照作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更深的领悟。 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意志的使命。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尽管条件恶劣,但用心专一终于学有所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勤奋与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上进心,是不可能战胜困难学有所成的。学生比照宋濂年少时那种艰苦的学习条件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意志力体现的程度,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情感,由此产生一种良好心理效应。 当然,在教材中,学生还会接触到反面的揭露丑恶事物的内容,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阴险凶残;契诃夫《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等,我们在剖析时,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加以引导分析鉴别,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厌恶和憎恨,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态,达到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但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语文教材贯穿的是语文知识,其心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星地潜隐在具体的课文中,这就要求我们能细心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还要注意的是:“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础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期待心理’与‘满足期待心理’,还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才能准确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学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一、培养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学习习惯它是教学有效性发挥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的习惯,老师的教学再精彩、再用心良苦,对学生的作用都不大,更遑论改变其心理、塑造其灵魂。习惯是长期养成的某种稳定的行为方式,深层说,它是某种心理定势的外在折射。培养一种习惯就是在强化一种心理机制。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习惯有三个:阅读、写作、交流。

首先,阅读,要养成精读课内文章和泛读课外作品的习惯。课内文章是编者精选的范文,具有语言畅达、思想健康、情感真挚、条理清晰等特点。进行精读,品味其语言的典雅、质朴、优美或醇厚,它们相对于时下鄙俗的流行语,更能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愫;感受其思想的崇高、深刻或冷峻,体验一种有别于浅薄的快餐文化的厚重;体味其情感的真挚、自然、淡泊或浓烈,它们和网上流行的功利、暴力、血腥、淫秽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种正确的、纯洁的情感诉求,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后,感受文章清晰的调理,透过文字看作者的逻辑,可以锻炼总结归纳能力,培养清晰的思维。关于课外阅读,我主张泛读。课内阅读用于感受文学作品的精致,课外阅读用于拓宽思维和视野。学生广泛涉略,便可以触类旁通,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掌握事情的走向,形成面对问题的正确态度,思想不钻牛角尖,眼光不狭隘,行动不走极端。

其次,写作,写作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三个作用:

1、写作是一种表达形式,表达具有缓解情绪的作用,比如写日记就对调节情绪大有裨益。情绪得到表达,心理便趋于稳定。

2、写作可以梳理思想,写作的过程,就是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或者说明的过程,一开始行文或许是无序的,但慢慢的便会变得有条理,文字的条理性本质上是思维的条理性,养成清晰的逻辑思维习惯,遇事便会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有利于权衡利弊,三思后行,保持心理的平衡性。

3、写作可以帮助准确、委婉地解决问题。口头表达随意性强,容易词不达意,有时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当遇到问题,尤其是沟通有障碍时,可以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一方面这种形式比较正式,可以让对方直观地感受到你认真的态度;一方面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确切、更真切,更容易打开对方心门。所以我经常会让学生通过随笔的形式来解决一些问题,有同学把对某个同学的歉意写在本子上,我看到了就会转交相关同学,效果较好。还定期让同学写“表达墙”,把近来对班上不良现象的不满和解决办法写在纸上,贴到墙上,对于出现频率很高的问题,都会引起同学的关注。

最后,交流,交流跟写作一样,也是一种表达形式,养成交流的习惯,善于在合适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利于培养开朗随和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善于交流的学生,人际关系好,朋友多,有烦恼可以找人倾诉,遇问题有人帮助,有利于心理健康。能充分展示自我的人,能从他人的赞许中看到自己的价值,获得积极向上的自信力。语文课上,我总是适时设置问题,让学生探讨、交流,并充分展示。鼓励学生打开封闭的心,提高课堂参与性,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同学们在互助合作中增进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获得较强的发展动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优秀资源,运用得当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老师开展心理工作时要尽量做到“造化无痕”、“天衣无缝”,如果以某个心理问题为主题开展讲座、进行说教,学生会产生抗拒性。要把心理工作自然地贯穿在平时的教育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都很关注自己的外表,但有的过度关注,或涂脂抹粉,或穿金戴银,或搞个杀马特造型等,这自然就忽略了内心的塑造。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将外貌描写的内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描写王熙凤时,曹雪芹说:“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王熙凤在外表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极力使自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如果老师赏析说这种打扮很美,就会误导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我引用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中的话进行启发:“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又如讲《再别康桥》时,在明确爱情的美好之余,教学生不忘责任、敢于担当。1928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准备和林徽因结婚,结果林徽因忽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了。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绝非偶然。诗化的语言总是美好的,但当年徐志摩跟张幼仪离婚时,张幼仪正怀着他的孩子,大腹便便,生存处境艰难,但徐志摩居然拿着离婚协议逼着张幼仪签字,其语言、行为让人凉透脊背。后来徐生活困窘,居然又恬不知耻地去跟张幼仪要钱。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追求爱情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爱情不仅仅意味着心和心的融合,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此外,在上《沁园春·长沙》时,注意营造宏阔的意境,让学生感悟毛泽东的磅礴气概和博大胸怀,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高中阶段,教材选文多是伤春悲秋、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一类的主题,《沁园春·长沙》是少有的格调激扬、气势雄浑,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的作品。带着同学认真体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朝气,感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激发学生心中的奋斗欲望。还有上《兰亭集序》时,带着同学深入解读魏晋风度,感受文人“流觞曲水”雅聚吟咏的高雅,这些娱乐给人的精神陶冶,远非现在的KTV、酒吧聚会所能及。以此培养学生高雅的追求、高洁的志趣。这对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大有裨益。

三、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素材为心理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教育契机。适时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建设。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学生深入其中进行实践,手脑并用,在多重感官刺激中获得较深的体验,缓解纯知识学习的枯燥,多角度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在审美陶治中汲取自我完善的情感力量,将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知识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磨练心性、完善人格。我平时通过以下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

(一)诗词一站到底。比赛包括课内诗词和课外诗词,既帮助学生夯实课内基础,又激励他广泛积累。活动由科代表统筹组织、设计,全体学生参与,主持人在班里选,评委在班里选,广大同学报名参赛,还要拉个亲友团,老师只最后做点评并颁奖。活动中,无论参与哪个环节、充当什么角色,都要充分准备,就连亲友团也要好好背一阵子古诗词。在积累的过程中必然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诗词对怡养性情大有裨益。而且活动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选手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二)辩论会。辩论是才识的展现、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辩论准备的过程,是广泛查询、筛选信息并和队员群策群力的过程,辩论场上,一方面充分对己方观点进行论证,一方面要聆听对方观点,在不同的声音中加深思辨,获得对事物的深入认识。辩论能训练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归纳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又由于论题经常会涉及心理教育,因此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会获得心理健康的诸多知识。

其他的诸如实地访学、绘制文学地图、课外读书交流等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建设作用也较明显。

总结:

学习活动产生效果,根本上是心理素质在发挥作用。上述语文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完善了学生人格。应试教育侧重于关注分数,但一味盯着分数忽略其背后的原因,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于塑造人,教育会更有温度。只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挖掘课内心理教育资源,适时开展课外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空间,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㈣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国内外和省内外关于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和探索,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但在学科教学中将如何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教育模式,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缺乏实践意义。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何进行操作仍然把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实际效果不好。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形势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民主的气氛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属心理的范畴,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2、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3、构建符合我镇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教育模式的需要。目前我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全面发展和提高。为了全面提高我镇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形成合力,形成以中心教研站为核心的辐射全镇的网络,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实验的方法和原则
(一)实验的方法
1、变量实验法 包括操作自变量、选定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2、文献法 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检索搜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分析、研究,提炼精华,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科学性。
3、分析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运用测量、测试等问卷形式,通过分析研究获取实验的相关数据,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4、典型案例法 加强各校实验班的管理,及时发现典型,总结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二)实验的原则
1、面向全体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生活。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训练自我、优化自我。
3、点面结合原则。集体活动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全体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受到适当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4、协同工作原则。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的协同工作,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5、针对特点原则(或因材施教原则)。和其他教育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三、实施的基本途径: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了两个小组:以教研站站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各校实验教师组成的课题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搞好本课题实验。
2、抓好两个层次的队伍建设。
提高层——市区级骨干教师、各校实验教师。要求自加压力,主动承担课题的实验工作。逐渐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普及层——各校学科教师。要主动完成课题组交给的各项实验任务,加强实验,总结经验。
3、建立评比交流机制。在实验过程中,教研站适时组织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在讲座的基础上,搞评比、竞赛。不断加强各校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实验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捷径可走,为了探索出适合我镇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努力加大了教科研力度。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为了保证活动课的质量,我们采取了“一定二学三评比”措施:
(1)“一定”即规定活动课的时间。为了保证活动课能顺利开展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各校做了硬性规定,每周三下午第三节为心理活动课时间,雷打不动。要求教师做到“三有一写”即有计划、有备课、有总结、写随笔。
(2)“二学”即组织学习。一是组织学习外地经验。为了搞好这项工作,课题领导小组先后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心理活动课,同时从外地借来活动课录相带,组织教师一节一节观看,及时点评,摸索活动课的路子。二是组织学习省心理教育自读课本,聘请区教研室的心理教研员做教材辅导。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重点训练项目。充分利用省心理教育自读课本,上好每节活动课。
(3)“三评比”即组织教案、活动课、课后反思评比。每学期组织一次教案、活动课、课后反思评比活动。特别是活动课的评比,无论学校事务多忙,都雷打不动地组织心理活动课评比。每听一节课,由教师谈设计,找不足,写感想,写随笔,一起交流,一起研究,提高了教师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施教能力,同时从不同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2、营造健康心理生活的课堂
学生喜欢在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里学习,这个环境一定是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在这个环境里,与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对话,讲错了没有关系,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不认同老师的意见不会受批评,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在这样的环境里,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是一种迫切的愿望,于是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㈤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尝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温馨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总是在学生随文识字后,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太寂寞了,它们不愿意安静地呆在书本里,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然后,我请学生上台找字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认读。此环节注重了在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互动、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在沟通交往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真朋友。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昂起头来充满自信。有句话说得好: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在没有笑脸的老师面前,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中免不了会有批评,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我们平等地、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能使我们的批评变得温和又有善意,犹如春风化甘雨,变得委婉而智慧;犹如青橄榄,苦过之后格外甜。 二、千锤万凿出深山多提高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入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多渠道1、团体开展心理活动 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小学升初中的入学心理指导工作也相当重要,毕竟中学和小学在各方面都很大的差别,做好心理工作,预防学生因为不适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例如可以定期开讲座等。须强调的是,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3、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和训练。这是对学生心理活动影响最大,当然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等。在学校展开知心姐姐的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或者通过写周记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作出指导,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

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张兰君

一、利用教材中人物原型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出色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时,利用课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辨、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二、利用课本中的国家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人格因素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变成学生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和道德习惯。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当今社会提供信息快、知识更新快、观念变化快。

且现代中学生一出生就被现代工具所武装:电视、影碟、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电脑等是他们的伙伴和导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更易于接受现代教学手段了。特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已成为目前开发和应用的热点。它集声音、符号、文字、图像于一体,并兼有了幻灯录音、录像等媒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是一种“无尘”教学,是传统电教媒体的飞跃。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达到激活课堂。例如,在语文复习课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单元按篇目“炒冷饭”,照本宣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必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劲头。

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复习的知识点设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抢答题、答辩题等,采用自测、改错等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疏理知识要点,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讨,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与意识,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又通过提问辩论、质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只要我们的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就能够找出切实可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

4

怎样教会学生学习语文

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

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语文学科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即学生会读,会说,会听,会写。这四会,既包含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又包括了学科素质。这四会才是对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而学生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

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考卷,就会发现高考试卷实际上就是三个区域,即阅读、表达、作文这三大区域,这就意味着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表达,教会学生写作的具体要求(包含着对名诗名言的记识,知识累积的要求)。就阅读而言,包括社科类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诗歌赏析,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的阅读。而表达则是病句识别,成语、熟语使用加上对其他有关表达方式的随机测试。作文就辽宁卷而言,是写材料作文。经过这样分析,我们觉得,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明朗化了。这就是我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所应遵循的。

学会运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文本为凭借,引领学生走进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中去,在完成了语文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整合、记识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不能淡化,只能强化,因为厚积才能薄发),指导学生阅读――品味――感悟,生成学科学习所具备的阅读能力。

老师怎样教呢?这是个值得研究和形成教学的共识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教无定法”的,我们提倡教学要“百花齐放”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张写自己的教学个性。但是怎么教却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形成共识的问题。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侧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想,即想象、联想、推断。也就是说教师要痛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例如阅读小说,怎样理解分析环境描写的内容与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与矛盾冲突等等。学生具有了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说明他们学会了学习小说。考试就可以顺利解答出小说阅读的试题了。

㈦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于中国教育界长时间地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且由于认识上面的局限,对心理健康问题谈虎色变,虽然现在许多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单纯的心理健康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极度紧缺,要在短时间内使大部分的学校师资配备实现到位,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在这个过渡的时期,如何对学生进行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负有很大的使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很幸运的.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讲,具有更多的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比如学生性格的成形、道德观价值观的建立、审美水平的提高等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心得: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班的刘玉航,别看他个子矮,但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成立了预习小组,小组中成员每天在他的带领下自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相关证据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其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由于紧张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说错了,同学们会笑他,不敢说.这时,教师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教师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定行.教师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教师又鼓励他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教师又带领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自强不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羚羊木雕》一课,表现了朋友的珍贵,友谊的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人物中去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的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卢沟桥的狮子,赵州桥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三峡》,描写了祖国的奇山异水,赞美了大自然的绮丽美好;还有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通过写旅鼠的奥秘来影射人类社会,也引发学生对社会人口问题的反思.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一文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有所为,使同学们深受教育和启迪.2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斑羚飞渡》一文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羚羊木雕》一文中朋友的友谊,八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文中海伦的自强不息,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等等一些列的课文都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教育作用.尤其《海伦·凯勒》一文中讲述了海伦·凯勒小时又聋又哑,然而她没有绝望,在家庭教师莎莉文的教育下一步步成长与成功的故事.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刻苦好学,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在授课过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使学生深受教育,从而树立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跑完全程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记叙了体操选手桑兰在比赛时发生意外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桑兰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3、以写作为契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所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
这样不但能对学习作文大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基于此,我们课题组着手进行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一方面给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方法上的借鉴,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新课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标准》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总之,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语文、对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文化有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正处于似懂非懂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㈧ 浅析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我国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及解决,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人格缺陷等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为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抓好语文教学质量,还要巧妙地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㈨ 如何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旨在传播思想文化的同时,要塑造健康健全的文化素养,培养优秀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性格养成。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真正接触语文教育学科的首站,在教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典文化的思想境界和思想价值,给与学生一个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元素。

㈩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营造宽松、民 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民 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必须作出积极有效的努力,具体来讲,教师要着重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要放下师者的尊严和长者的架子,把自身置于和学生平等的位置,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尝试和学生做朋友,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用民 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温和、民 主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其次,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在授课的过程中,保持微笑、亲切和蔼,在学生回答问题遭遇卡壳的时候,及时予以鼓励和宽慰,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优秀时,同样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再接再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松心情、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最后,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孩子的心灵都是敏感、脆弱的,教师只有对孩子充满关爱,才能使其敞开心扉,才能搭建心灵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教师爱的犹如阳光,会温暖和照耀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走进健康的集体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在孩子遭遇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予以开导,久而久之,学生必然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向老师诉说内心的困惑,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古人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讲述的即是这个道理。
二、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学科在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不仅蕴含了大量的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还巧妙塑造了各式各样、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有甘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淳朴敦厚的农民朋友,有乐于助人、热爱学习、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小学生,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不仅会认识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了解到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还会被这些高尚、优秀、感人的人物形象所熏陶和感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比如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美好品质。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青年人看鱼、画鱼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此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者之所以能够敏锐捕捉到如此真实的镜头,都是源于对生活的挚爱。学生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一点,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别人的欣赏、赞美之情,进而发现、体会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心灵得到了净化、情趣得到了提升,同时在人格上还得到了显着完善,可谓一举多得,益处良多。
三、教师可在布置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布置富有特色的作业,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作业,以此帮助那些学习基础薄弱、自卑的学生,使之慢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又或者教师可布置一些具有心理针对性的作文,如《爸爸,我想对您说》《老师,您听我说》等,为学生情绪的发泄和倾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他们内心的困扰和不适得到很好的排解;再或者教师还可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一些优秀的书籍,让学生在作品之中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进而得到人格上的熏陶、心灵上的启迪、情操上的感染等。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和人格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通常来讲,对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建议教师可多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这样既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又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组织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志愿者环保服务”“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组织,增强环保意识和理念,学会贡献爱心、关爱老人等,这种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收获远比教师反复的语言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为学生接受,当然在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今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此,教师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努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