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中如何

语文中如何

发布时间:2022-04-16 20:53:31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新

语文教学也想创新的话,其实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你并不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可以激起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和兴趣的,你还需要通过各种生动的活动,各种短片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语文教学是最难的,因为这个语文的话生活的话其实伴随着日常生活,
所以说你想激起学生的兴趣的话,其实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采用PPT的方式,而不是采用那种死板的板书的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用视频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

⑵ 语文中如何灵活运用课改模式

一、先学后教,转变观念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更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课前让学生自学,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然后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水平,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让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目标落到实处。

二、形式多样,培养兴趣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有新的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尽可能地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讨论互动交流、模拟情境个性表达、互赏互评提高能力的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讲小故事、幽默语言、名言警句、音乐、美丽的图片等导入。如教学《荷叶 母亲》一课时,我从网上搜寻了关于荷叶的图片。这样,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起来更加轻松。在《散步》中一家人发生了分歧,要是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做?同学们合作讨论共同交流。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体验感受,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那么母亲会怎样想?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体验感受,都谈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天上的街市》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指导他们读出语气和语调,读完后先自评再让其他同学针对读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进行改正。通过这些方法,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分组,注重合作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可以把学生按特点优化组合,合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且各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约束。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可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回答,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不同的角色,并且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七年级《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各同学充分发挥潜能,出色完成朗读任务。在课堂讨论中,充分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一小组一个问题,然后其他同学把意见写出交给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整理、归纳,最后在班上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巧用信息技术,完善自我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模式。以前的“三尺讲台,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日子一去不返。现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逐步提高,运用远程教育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教师,我们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多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拓展自己的信息量,以便于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羚羊木雕》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对羚羊木雕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我上网查调各种资料,让他们了解到:羚羊是一种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而羚羊木雕就是一种工艺品,用木头雕刻出来图形是羚羊的艺术品,有观赏价值。在讲课时,我就直接打出关于羚羊木雕的图片,同学们不仅解决了心理的疑问,而且还大大地刺激了感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以致课堂教学得到很好的改善。可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努力地去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地丰富完善自我。

五、师生互评,共同进步

长期以来,课堂评价的关注点都以“教师”为主。而现在,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已成为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研究,思考的过程等,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可见多种形式的评价势在必行。

在平时的课堂中,适时安排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还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一个“评价组”负责评价工作有序、自主地开展,评价组主要任务是:拟制评价标准并向同学说明,保证评价的公开和公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进行过程评价,随时收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作为对同学进行评价的依据,尤其是参与热情与合作态度方面的评价依据;结合每个演讲、朗诵的同学打分,写评语。给同学们的作文打分,把各项内容的评价,各个主体评价结合起来,给同学一个总的评语或成绩。当然,在其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例如:在“调查同学怎样消费活动”评价时,我引导学生先分组,然后采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查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调查情况,可以运用学习成果展示的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情况,张贴或交流调查报告,既可收到相互评价功效,又可扩展其教育价值。这样就会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有所进步。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学习语文也一样要靠学生主动求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但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转变观念;形式多样,培养兴趣;合理分组,注重合作;巧用信息技术,完善自我;师生互评,共同进步来进行教学。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⑶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比较有效。
一、教会学生在听中积累语言。现在电视、广播、网络、MP3、MR4、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负担,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
二、熟读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仍有学生不能熟读课文。我要求所教中、高年级学生有选择地尽量多背,或记住大意复述课文,并且根据学校安排把小学生应该背诵的80首古诗词落到实处。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三、增加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我坚持做到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如就全书来说,往往以浏览性的默读为主,对那些语句优美生动的段落,应反复诵读,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还可写一些体会文章;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给认真的学生加星。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平时,我了解到学生对某些作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心理,就围绕这些热点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还能对正确选择阅读,科学指导阅读产生明显的正效应。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多说,从说中积累语言。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为此,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设计说话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条理地说,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瑜,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总之,培养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很多,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总有适合于你和你的学生积累和发展语言的途径。

⑷ 在语文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究

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它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关注战事发展,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战争情况,让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积累语言。
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正如许纪霖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所说:“我们知道,学任何一种语言,绝对不是从规则学起,而是从语感学起。”
1、反复诵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得意忘言论”所说的,言辞有时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意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
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与抽象、空洞、罗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周总理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某些词语、某些句子的欣赏、玩味,而忽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感悟。把一篇文章支离、破碎,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
三、指导运用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关于习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 师范,再让学生自己改;采用教师批学生改,我使用一些固定的符号,写几句简明的要求,让学生据此修改;有时,我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采用面批面改;还有时,我采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学生为一组,选择某个学生的习作互相讨论,共同修改。

⑸ 语文如何学好

学好语文还是要讲究学习方法的,比如下面是学好语文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你可以参考使用:
多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考试考查项目之一。想要多读书就必须掌握读书的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读得快,读得快需要掌握阅读方法,特别是快速阅读法,此法建立于训练大脑反应能力基础上。比如“精英特之速读记忆”训练工具就基于眼脑直映原理来专门重点训练眼晴看得快和大脑马上反应并记忆的眼脑快速反应协调机制,长期训练大脑反应得到提高,自然阅读的速度提高了许多,这样就能阅读许多书籍了。
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多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多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⑹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人具有社会性,历史和时代巨大的变迁带给了人们很大的心理震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的青少年,更是对中国古老、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反而对舶来文化趋之若鹜。他们熟稔于一部部“国外大片”,却对于中国的历史故事知之甚少,他们在各种洋节面前积极活跃,在中国传统节日却冷漠敷衍。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让人担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同时能够学习古人光明磊落、豁达坦荡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质呢。这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经典名着,重视推介工作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经典名着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与验证,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传承性。是中学生必须了解与学习的范本,在学习经典名着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经典名着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在困厄中挣扎的顽强;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时所爆发出的团结与奋斗。这些都是语文课上必须重视、加以推介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推介的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很多的。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很多学生存在着“看不进去、读不懂”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现在社会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说、卡通、漫画的形式呈现,具有篇幅短小、情节集中、主题单一明确的特点。
作为一部73万字的巨作,在阅读的时候,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这些都是学生阅读《红楼梦》的障碍。所以,劝导学生“开卷有益”,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原着,写一写读书笔记,并利用课上时间,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将一段时间的所读、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论语》《孟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华;《史记》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感受侠肝义胆、忠贞爱国的内涵,等等。我们可以借中国经典名着来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诗词莫属,很多外国人出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而中国青少年中,却有一部分人只会背诵《咏鹅》等一些通俗诗词,对于诗词的鉴赏更是毫不了解。
而诗歌作为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流传下来不仅仅是由于诗词语言的华美,更因为诗人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诗词中所展现的爱国之情及伟大抱负,更因为诗词中对于美的关注。
高中语文中所涉及的诗词无不体现着“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对爱情忠贞之美;《蜀道难》表现了瑰丽想象之美;《登高》则抒发了诗人暮年悲壮之美;《锦瑟》体现的则是一种朦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诗词,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审美的享受,那绝对是对古典诗词的一种亵渎。
赏鉴古典诗词,首先要知人论世。诗词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写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以作者的思维去思考,去解读,方能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
鉴赏古典诗词,第二步是熟读成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要改一改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要告诉学生诗中写了什么,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诗中的美,并能将这种美呈现出来。
鉴赏古典诗词,当然也不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与点拨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要让学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这“情”均是与诗人的性格、经历、人生理想、爱国情操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只有理解了诗词中“物”的内涵,才能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才能真正享受诗词之美。
更重要的是将诗词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贞的操守带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3.古典散文,学会关注人生
在纷杂的人生当中,除了鲜花与掌声,我们还要经历坎坷、失败与痛苦。而当代的中学生中,有一些人抗压能力极差,动不动就觉得生活抛弃了他。如何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向古人学习,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学习《苏武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苏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饮血吞毡、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苏武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关注人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三、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学科不仅是中学学习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工具学科。学好语文,尤其是学好传统文化,不仅能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同时能够在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样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储备,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在讲解一篇具体的传统作品

⑺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有变化的时空群体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和启发者.一堂好课源于教师的课前精心备课和课中的巧妙指导.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学生主体的引导而言.教师要将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读中思考,在听、说、读、写中得到训练,得到提高.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探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推动创造性的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的文章是描写景物的,这类文章文质兼美,描写逼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实物、图片、幻灯等手段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表现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运用投影片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地导语:春天,这儿方圆里一片新绿:夏天,这儿树林茂盛,百花争艳;秋天,这儿名贵草药随处可见;冬天,珍稀鸟兽时隐时现这是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这样.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巧设导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很快地使学生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地境地.
2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在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后,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自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书,从中体会感情,明白道理.如,课文《五彩池》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句,对五彩池的数量、形状、颜色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尽可能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默读,轻声读,带着问题读,让学生咬文嚼字,逐词、逐句、逐段理解课文,细致地揣摩,品赏课文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训.
3充分讨论,适时指导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主体性课堂教学并非图表面热闹,学生的讨论也并非七嘴八舌乱说一气,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展开讨论.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心情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智慧火花,因势利导,对他们的闪光点予以鼓励性评价.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学习汇报小兴安岭美丽所在时,教师及时追问:你认为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丽?这个问题立刻引起学生的争论.有的说春天最美丽,有的说夏天最美丽,有的说秋天最美丽,有的说冬天最美丽,他们各自引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有关段落说明其美丽所在.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予以马上作结,而是予以恰当地鼓励与评价,并进一步引导:如果作者不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只写你们自己喜爱的其中的情节,好不好呢?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不仅完整地理解了课文,同时悟出了从整体到一般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总结,促进知识内化为了促进知识内化,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教师应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在精读课文过程中,或全篇课文终结时,可以引导学生逐段作结或全篇总结.如总结全篇描写了什么景物?怎么描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学生小结、总结的同时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是现代教育思想一核心,也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应端正教育思想,加强学习,拓宽知识视野,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文化、业务等素质,要具有良好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上.

⑻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语文,简而言之,语言与文字。语言是人类进行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咿呀学舌一直到老,每天几乎都要与人交流,而文字的历史演变更是久远,它是人类在进行说明事理、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最为普遍的表现方式,由此可见,语文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成长,走向社会和融入世界必不可缺的共同素养。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就必然要使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形成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读、多思、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仅仅只是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而语文学习决不能只限于课堂内,语文学习的材料范围比较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实践等都是学习的对象,如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时,可以将人的渺小与自然界的伟大进行对比;可以将高山的景色与平原的景色一年四季的不同进行对比描写;还可以将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荒凉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的写作就灵活了,可任意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不再受课堂的限制了。
语文学习一定要做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对于字和词我们要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准确、牢固,知道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下一步才有可能认真的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段,才有可能感受理解文章的精髓和主旨,如果你连字词都经常搞错,错别字满篇,怎么可能领略到文章的意境;我们不但要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还要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亲自实践,认真思考,进而才有可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观点,闭门造车、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写作文都是不可取的,又怎么能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在课外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运用听说读写,如户外的广告语、宣传标语;机关的文化建设、发展内涵等,都涉及到语文,可以说语文的功能无处不在,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当成堆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判断、适应这个世界,会正确的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⑼ 语文学习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习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着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应从课堂、课外及资源开发三方面入手: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
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朋友”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朋友”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阮恒犹豫、害怕、紧张、痛苦的心理,了解到阮恒认为献血会死去,但为了友情还坚持献血的心理世界和情感历程。
我们提倡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二、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样做?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从下几方面实进行施训练。
1.教师范读的作用
充满感情的教师范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除了播放课文录音,还多次进行了片断范读。采用的语调、语气、语速,都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比眷恋之情。结果,学生在讨论时,体会到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到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学生也学习到梅花的坚贞不屈的品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感。更可喜的是,在检查学生读书时,学生的朗读非常精彩,与老师相比有过而无不及!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其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开始了,于老师先请一个读的较好的同学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经过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就如同是给运动员注入兴奋剂,使其越读越想读。
3.珍视独特感受,进行感情朗读
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体会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由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感受。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这种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活起来。
三、开拓资源,保证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入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弘扬了乡土文化。魏书生曾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只在由四堵墙围成的物理空间中进行。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在于他能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进而引向课外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使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知识、长才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首先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让家长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其次,国家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应建起图书室,班级可成立图书角。有了图书室或图书角,还要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再者,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起于思,思源于,小学阶段,正是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用大课程观,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寻求学科间的有机渗透。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语文中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