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发布时间:2022-04-17 16:05:36

①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有的教师辛辛苦苦,手捧教参,该讲的都讲了,但学生就是不买账;有的教师热衷于从网上下载课件,以现成的课件来代替备课工作,但有经验的教师听过课后,说课文理解不透,还需要在文本解读上多下工夫。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本解读能力,又该怎样提高呢?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国标苏教版高中必修、选修教材核心编写成员曹勇军老师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思,还要求教师根据阅读时的理解与体会,对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加以预判,并富有想象力地把文本初步分解成目标、方法、过程等,为教学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用我平时喜欢说的比喻就是,“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
所谓“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就是把文本中有价值的素材挖掘出来,依据教材结构和课程的需要,聚合提炼成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基本素材,串联成教学步骤和学习过程。语文课本与其他课本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文本属于“原生态社会化文本”。谁都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作家创作的作品,并不是专门为语文课本、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写的,因此文本中携带着丰富的历史的、人生的、审美的信息,把这些一股脑儿地搬到语文课上既不可能更没必要。我们必须依据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需要,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目标,把金子挖出来;同时还必须把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组合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串连成学生认知发现的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先不看教参和各种资料,面对教学文本,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积累,把文章认真诵读几遍,对文本不断发问,不断思考: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主旨大意是什么?文体样式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一时不理解或理解上没有把握?……然后再去看教参,查找各种资料,对自己的“裸读”加以印证、修正和提高,获得对教学文本比较深透的理解和把握。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充满发现的喜悦,可使自己的技能、方法和眼光在文本磨砺之下变得娴熟、快捷而又敏锐。
譬如美国作家梭罗的《神的一滴》是一篇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新课文,坊间参考资料不少,但多是从精神内涵来解读,忽视了文中的语文因素,教学中用处不大。备课时我下了番工夫,把文章一段一段读了个透,心中有了底。课本选文共有6段,细读下来分为三层。第1段为一层,先总写瓦尔登湖。第2~4段为第二层。第2段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瓦尔登湖的美丽和自己的陶醉,“可是”一转,说明自己离开后湖边树木遭到砍伐,面目全非。第3段写“肮脏的工业脚步”“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第4段重点在“然而”后,突出了瓦尔登湖以顽强的活力抵御人为的破坏,永远年轻。三个段落从“面目全非”到“肮脏的工业脚步”再到仍“充满着神秘和活力”,表现了作者对现状的担忧。第5~6段为第三层。第5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庄严、纯洁,第6段指出湖水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经过一番细读,文章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首先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其次表达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破坏美丽自然的痛惜,也希望通过大自然来净化人的灵魂。如果联系梭罗的思想以及《瓦尔登湖》的创作动机,还可以补充一点,就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远离尘嚣、摒弃俗务后心灵获得的自由。而文章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恐怕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融合。记叙简洁,描写角度多变,自有山野林间的幽气,细节化描述中饱含哲理的情思,议论抒情深邃隽永。阅读中我也有不少困惑,比如文中的那首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是什么意思?“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思想中”又是什么意思?带着疑问我查找了多种译文,互相参证,最后基本确认前者意思是“再没有比瓦尔登湖更接近上帝和天堂”,而后者意思是“瓦尔登湖是我思想的源泉,给我启迪”。文本细读上做足了功课,就为教学实施奠定了基础。
文本解读不仅要“挖金子”,更要“串珍珠”,要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展开对象化、过程化的想象,把文本转化成符合学生需要的学习过程。《肖邦故园》是新入选苏教版教材的一篇优美的课文,但我听过几次这篇课文的教学,觉得不太理想。文本难在哪里?首先是该文起笔比较玄远和宏阔,极力渲染肖邦出生地历经沧桑,以及某种神秘的命运感,学生不容易抓住描写对象,容易走神;其次该文可以说是围绕第4段中“艺术家的创作……童年和青年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这个总领句展开的,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明白这个道理,作者用肖邦作品作为例子,在具体阐发过程中,头绪比较多,不断拓展,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第三,该文是一篇写音乐家及其作品的随笔,教师多喜欢外围包抄,一会儿介绍肖邦,一会儿链接资料,一会儿配音乐朗读,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文本学习上。
针对教学中的困难,我先“挖金子”,确定学习的两个重点:一是把握肖邦故居环境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二是辨析三个“促膝谈心”的含义,理解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愫。然后把“珍珠”串起来。我想先从题目入手梳理全文的思路,分析“故园”的三层含义,一是“故居”,二是“故乡”,三是“故国”;然后找出描写故居环境特点的词语,并由此切入课文第20~27段,指导学生诵读描写肖邦故居四季景色的文字,体会写四季景色段落的特点;接下去比较文中两处写四季景色文字的不同特点,探究其语言表达的特色和效果;最后找出文中三个“促膝谈心”的不同语境含义,体会肖邦音乐感人至深的原因。教师自己读了文章,有了真体验,才能梳理出牵动全篇的线索,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给学生阅读的真本事。
我们知道,文本阅读活动存在着两极,课文一极,读者一极。前者注重文本的解释,以客观态度拆解课文结构,求得文本的意义;而后者注重读者的阅读,标举主观能动参与,倡导阅读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教师文本解读技能应两者结合,形成互补和循环。我称之为“死去”“活来”。两种阅读取向,各有长短,“死去”侧重于“懂”,是底线,但容易死板教条;“活来”侧重于“用”,有高度,但容易高蹈虚浮。课改后,风气大变,倡导创造性个性化,流风所及,往往“活”有余而“死”不足,教学中臆说风起,戏说云涌,脱离文本,过度阐释,误人子弟。中学阅读教学有特定的对象和课程目标,即使“活”也应有限度,当以常识为度,以学生“跳一跳”为基本要求,尤其要注重“死去”方能“活来”的基本规律。记得我备《阿房宫赋》一课,读到结尾段发现,原文中不仅4个“后人”指代内容值得辨析,而且4个“哀”也意味深长,组合成回环句式,这样“后人”与“哀”不断出现,给人一种“后人”只知“哀”不知“鉴”的悲哀。后来在教学中,我把自己的解读融入师生的探究之中,结束时还顺势讲到了黄炎培先生的“窖洞对”中的“周期率”,一下子把历史拉回到现实中来,让学生的思考飞腾了起来。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眼下迫切需要提高的还是扎扎实实的文本解读能力,强调准确优先的原则,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在这方面许多前辈扎实严谨的学风值得我们学习。
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不仅靠钻研课文的功夫,还需要教师有自己的读书生活。课堂阅读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与生活中真正的阅读不大一样。在生活中我们是自己找书读,找到书大致翻翻,观其大略,有兴趣多看,没兴趣就扔下。看不懂怎么办?很正常,以后慢慢会懂的。这种自己找书读,是读整本书,读大部头,读自己心仪的经典;读不懂就猜,在上下文中确定其真正含义;自己当自己的老师,自求自得,自我提高……与狭小的阅读课堂培养出来的阅读态度、阅读品质、阅读技能不一样。教学中有阅读生活的老师,会把“黑板上的世界”与“自己的阅读世界”打通,想方设法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便是在课堂上也会以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把阅读还原到生活中去。他会注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会强调“读书要挺直脊梁”“阅读就是思考”的品质锤炼,会侧重“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的技能示范,会展示朱熹式“熟读精思”与陶渊明式“不求甚解”交互为用的策略……使阅读课厚实而饱满,具有生活气息和智力背景。
读书人是语文教师应该珍惜的身份。什么是读书人?首先,是一辈子读书的人,以读书为志业的人。一个人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其次,他读的书“无古今,无中外,无雅俗”,追求通人的眼光,汲取人生的智慧。第三,读书养气,养成一身正气,是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背后的生命底蕴,也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终生的职业追求。

②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1、第一步:三读。分别以读者、老师、学生的身份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重难点。

2、第二步:三问。老师在反复阅读文本后要能准确回答三个问题︰即︰文本写了什么,文本是怎么写的,文本为什么这样写。通过“三问”真正吃透文本。

3、第三步:三抓。要使文本解读更富有实效﹐还必须进行“三抓”,即∶抓题眼、抓关键词、抓中心句,能让学生领词会句,感悟熏陶﹐品尝“语文味”。

4、第四步:三定。在教学预案的设计时,还要做到三定,即∶定教学目标、定训练点、定生发点。从而实现真正切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2)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扩展阅读

文本解读注意事项

一、要抓语言,这是核心;

语言是核心。语言是通达作者文本意义的桥梁,是解读的核心。语言和文本意义紧密相连,离开语言是无法走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文本的。

二、要抓理解;

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理解。解读文本是通过语言形成整体感悟,达到和作者视界交会的状况。理解是解读文本的根本方法。

三、要关注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既要讲整体感悟,又要咀嚼细部。抓住细节深度挖掘,那就是教师的个性。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教出来的都是一种模式,那就很难感动学生。

③ 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陌生阅读一一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阶段:立体阅读一一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所谓立体阅读,就是从不同维度解读文本。用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立体的阅读再贴切不过。这里不想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说明之所以如此的道理,而是想探讨立体化阅读的通常维度。
第三阶段:智慧阅读一一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所谓智慧阅读,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术语,而是一种文学性、形象化的表达,是指在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的智慧解读是立足于阅读教学进行的,其解读的新颖、独特和个性化也只是相对的。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追求智慧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能够智慧地解读课文。

④ 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意义

文本细读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做法。着名的朱子读书法,所谓“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说的就是文本细读之法,要求从易到难一一读来,反复读反复思考,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仔细揣摩。现代语文教学,文本细读也是实践常态。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文本细读登峰造极。那时分析课文要求全、深、透、烂,唯恐落下某个角落。只是细读的主体是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师牵着学生在文本里死缠烂打,细读的脚本是教参,学生的工作更多的是点赞和记忆巩固。
文本细读要解决两个基本层次的问题。首先是疑难,包括字词句疑难,也包括整体理解疑难,包括字词读音、释义疑难,也包括内容理解疑难,大体是训诂学范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性层次的问题。但无论字词句疑难,还是整体疑难;字词读音、释义疑难,还是内容理解疑难,说到底都是整体理解之中某一个节点的疑难。比如《迢迢牵牛星》第一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为什么只说“牵牛星”迢远,不说“河汉女”迢远呢?它们不是一样迢远吗?同理,为什么只说“河汉女”皎洁,不说“牵牛星”皎洁呢?它们不是一样皎洁吗?更难的问题是,诗篇开篇说“迢迢”,后面却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上下沟通,左右关联。隔断“迢迢”与整句诗以及全篇的联系,我们无从着手。这里,“迢迢”和“皎皎”都是修饰“牵牛星”和“河汉女”的,是互文形式,连起来是“迢迢皎皎牵牛星、河汉女”,因为字数和格律的限制,“分击合进”了。至于“迢迢”到后面变成了“相去复几许”,有着新批评前后矛盾的“悖论”“张力”,既然从地理、距离障碍的角度看没有多大的困难,那为什么还要“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呢?这使得人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距离不是物质形态的,而是禁锢他们相会的意识形态与维护意识形态的权力与制度。这种距离要多远就有多远,不因物质条件而改变,而且因为他们的相爱、凄苦而更加遥远。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字词句疑难抽离出来,在生字词句教学阶段教的往往是字典词典意义,而不会前后勾连、左右逢源地细致分析与表达;教中心思想时则往往只给结论,不会引导学生细细推导结论的来龙去脉。真正能发展语文能力的阅读理解教学,需要的就是把文本缜密关联思考和表达的文本细读。其次是精妙。如果前面说的是语文教学常见的字词句篇理解,那么这里所说的就是新批评文学理论所推崇的文学艺术效果。如果一定要二元对立地分析,前者是语言性,后者是文学性;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境界。孙绍振先生这样分析《迢迢牵牛星》的“意境”:“这个‘不得语’很关键,点出了全诗意境的特点。就是感情很深沉,距离不算遥远,可就是说不出,说不得。是什么阻挡着有情人相聚呢?可能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障碍。当然,在传说中,这个权威的阻力是神的意志。但是,诗里并没有点明。这就使得这首诗召唤读者经验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在爱情中,阻力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超自然的,也可能是社会的,还有可能是情人自身心理方面的。故‘脉脉不得语’,有情而无言,不敢言,不能言,可能是出于对外在压力的警惕,也可能是出于情感沟通的矜持。也就是说,内心的积累已经饱和了,含情‘脉脉’了,到了临界点了,而转化为直接表达还存在着一时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孙先生的赏析很能说明所谓精妙层级的文本细读,也很能说明语言性分析与文学性分析的差异,我们以此阐释文本细读的精妙层次再合适不过了。这是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欠缺的,也是孙先生的文本解读很受欢迎的根源所在。

⑤ 教师如何做好语文教材解读

新教材充满动感、富有童趣,既新颖又开放,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但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教学中的挑战。当今,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教材?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在新的理念倡导下,注入了许多新的内涵,但对文本的解读却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尊重原本的文本价值,也就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另一种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文本的解读是个性的过程,所以,可以突破历史的界限,用现代意识或生活观来重新审视教材。这两种倾向,在我们的教学案例中,经常很矛盾的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无法来改变教材的编写,但有些教材,我们是应该尊重历史地位的,可是,时代的变迁,思想意识的革新,如果我们总守护着过去陈旧的观念,怎么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呢? 解读教材,或者说阅读文本,我想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就是走进去,再走出来。 --所谓走进去,也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 --所谓走出来,就是说要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 走进去,出不来,这是死读书;走不进,在文本外转悠,那是瞎读书;走进去是理解,走出来是发展。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代意义,不是对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与时俱进的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在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之际,当我们的个性解读和文本的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总习惯于以个人的个性解读来取代文本的原始价值,其实质就是我们习惯的单极思维定势在作怪。忽视文本价值的解读与感悟,我们的文化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忽视文本的时代意义,我们的文化与智慧就迷失了发展的方向。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一般来说,解读教材要按照四个步骤进行,它们分别是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和文本应该说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个环节:文本应该说什么。因为这个环节是最考察老师的一个环节,也是阅读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判断究竟怎么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无论是理解古代经典的,还是现代精彩的,当问过:它究竟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到了应该说什么的地步,就应该提出个人的见解了。
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这里的究竟,是指读到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这就像我们指导学生读书一样,读通、读顺、读懂。试想,如果连原文的字句都读不通,怎么可能谈得上理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把教材拿到手里,不断的大声地朗读,正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不过,也有的老师,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真可谓舍本逐末啊。看来,要弄明白文章究竟说了什么是多么地重要啊!
第二,文本想要说什么 这一步骤,意在隆起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一句话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一篇文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的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等等,这好比我们平常看到一篇喜爱的文章后,会不自觉地去查阅作者简历和文章的背景资料是一样的。
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上思考,要知道文本究竟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 这是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阅读环节。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必须要弄明自自己的立场,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无论是理解古代经典的,还是现代精彩的文章,当问过:它究竟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到了应该说什么这一步,就必须提出个人的见解。亦即要根据之前的究竟想要能够,最后判断出应该说什么。 当然,只有在文本中反复体验,才能形成我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时的经验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即有了价值上的取舍、判断。我们解读到的意义,已脱离作者的意图,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可见,理解和解释的最终目的,是要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时,课文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来自我们自己的生命。于是,教材就变得有意义,而这意义,正奠基于生命本身的意义。文章指出,只有在文本中反复体验,才能形成我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时的经验其实已经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即有了价值上的取舍、判断。我们解读到的意义,已经脱离作者的意图,最终变换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这一步,教师可以说已经把教材吃透,可以洒脱自如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文。解读教材,是个慢工细活。只有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才能水到渠成。若是心浮气躁,不愿意潜心钻研的话,永远只能浮在教材的表面,可想而知,在课堂上又如何做到书人合一,去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应该成文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 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

⑥ 如何解读文本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听名师上课,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总以为课上得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高明,后来才发现实质上是因为名师深厚的底蕴。由此想到,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教法,而应是如何去解读文本。因为巧妙的教法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文本准确解读的基础上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呢?
我想,解读文本,首先需要我们用一种“读者”的身姿去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我曾经读过王菘舟老师的如何解读文本一文,受益匪浅。他是这样说的:解读文本首先要不以教师身份,不带教学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在直面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学历、智慧、文化底蕴再创造一个我心中的文本。一次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在备课中,无意获得特级教师王菘舟《题临安邸》的文本细读。他把二十八字的《题临安邸》写成了1000多字的文本细读,读过之后我感到震撼,没想到读课文之前要这样读文本,这样一读才发现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非常肤浅。有了特教的引导,我开始从教以来的第一次文本解读。我没有王老师那么精深的文学造诣,怎么办?学习。要夯实自己的文学底蕴,从作者的简介到他一生经历的事情;要登陆陆游的专题网站,了解他的一切,成为“陆游迷”;要学习解读诗词的理论,如朱自清的《诗论》。学习这些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王老师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我潜心会文,披文入境,将这首诗在心中慢慢放大,让它成长为一棵茂盛的树,才有了底气走进课堂。借用王菘舟老师的两句诗来表达第一次文本解读的感受: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后来,我接着公开教学《詹天佑》、《燕子专列》、《画家和牧童》,备课都是从文本解读开始。
以"学生"的身份去读。
很多时候,我想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感叹:这么简单的文章,教给学生什么呢?在阅读《詹天佑》一文时,我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可能是因为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吧,当我第一遍读完这篇课文时,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外国人嘲笑中国人以及詹天佑克服一切困难将铁路提前修筑成功的情景,我会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所以,在我看来,本文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感悟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我转念一想:如果我现在就是一个连当时的历史背景都不清楚,也不知道这条铁路是多么的难修,甚至更不清楚修筑铁路的意义的学生,那么,我在读这篇课文时,又会读出什么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悟呢?所以,在每读一篇课文时,我都会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课文,尽可能地找出"学生"和"文本"之间熟悉的地方、一知半解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读。
谈到此,才提到要以教师的身份去读课文,是不是有一点晚了呢。我个人觉得,一点都不晚。只有当你把一篇课文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读通,读懂,读进心里的时候,我觉得才能以教师的身份去读,去教,否则,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
当我以"教育者"的身份再去读的时候,我除了会去认真地朗读文本外,我还会用心地去读课后的生字、词语、习题,因为这样做,我就可以整体把握本课的生字词语,把握本课的主要问题了,进而明确重难点。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课后生字条里有6个生字,是要求会认的,即要做到认识、知道意思、并且会用;而生字格里有14个生字,是要求会写的,即不仅要认识、知道意思、会用,而且还要会写;而词语盘点里相对应本课的"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民宝"等词语则是要求会认,知道意思,会用,并且会写的词语。那么在教学本课的基础知道时,我就知道该把握哪此字词,从哪些字词入手来教学本课了。再比如,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一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三、四自然段;第二题是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那么,从这两道习题中,我更加明确了本课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在处理本篇课文时,我该抓住哪些字词句段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了。第三题是一道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选做量是:搜集文字或图片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那么,通过前面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和现在对课后习题的分析,就不难发现: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与痛的边缘"。对于本文,既要让我们的学生陶醉于曾经的辉煌,又要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更应该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
因此,当我们在备教材时,只有这样深入地去解读课文,以不同的身份去读课文,用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课文,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才能真正地备好教材。

⑦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摘要: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关键词: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所谓独特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构建的意义。由于学生各自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所构建的意义极具个性色彩。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处在未成熟时期,他们的独特体验、多元化表达不一定正确。有时甚至会与时代和民族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矛盾,如果老师眼里只盯着多元、独特,一点启发引导的意识都没有,那么有些体验虽然是独特、新奇,课堂虽然是民主、开放,但已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待这句谚语,它至少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文本解读的主体(即读者)是众多的,文本解读的空间是广阔的。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一般的读者,他面对的对象只是文本,他阅读文本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消遣或获得愉悦体验或获取某种知识,有的甚至可能是无目的的。语文教师则不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他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他以课堂教学为媒介,以师生解读、对话生成为材质,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座往来通衢。因此,语文教师就很难像一般读者那样可以闲庭信步、漫不经心。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我的信念》中主人居里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够体会到居里夫人这种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关键的是,我们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如何把这种精神赋予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春》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春天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着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

⑧ 语文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找准阅读切入点。

深入文本,找准阅读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义;精心设计问题,由问题统领全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精心设计问题。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般说来,我们判定一堂课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有三个标准:a、能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b、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c、能否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在学段目标引领下设计好阅读思考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要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⑨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如那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选择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通过选点突破,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1、 解读关键字。

比如彭霞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就抓住了“送”这个关键的题眼,围绕“谁送谁?送到哪?为什么送?如何送?“来展开教学。还有,崔元老师的《春夜喜雨》也是抓住了“喜”这个字。。。

还有,《鱼游到了纸上》这课中我们也可以抓住“游”这个关键字。这样的关键字一般出现在题目中,也叫题眼。

2、 解读关键词

肖玲老师的《玩出了名堂》抓住“名堂”一词,通过探究“玩出了怎样的名堂?是怎样玩出这样的名堂的。”来组织教学,让教学条理清晰。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通过体会他们父子的“语言、动作以及遇事的做法”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子的高大形象便在学生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 、解读关键句。

还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则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特点以及人物品质。如《心中那盏灯》中有一段对父亲清晨起来为儿子打磨冰灯的细节描写,其中,对父亲的一组动作描写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还有《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通过对小红军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一个倔强、勇敢、坚强的小红军形象就立了起来。还有《 桥》这篇小小说中也是如此。抓住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就能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4 、体悟文章的独特表达

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准确理解它的内容,还有领悟它的表达形式的美。不少文章都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素材。这些典型的范例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模仿。如:

① 首尾呼应 《飞夺泸定桥》

② 总分语段 《庐山的云雾》

③ 过渡段 《赵州桥》

④ 优美语段


二、了解语言背景,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


三 、细读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文本细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文本细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教师只有深入的解读文本,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好学生阅读文本,才能游刃有余的捕捉、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学生个性阅读中的智慧的火花。

首先,教师应从读者的角度去细读文章的作者这个人,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文本相关的文章。

其次,教师还应从教师的角度,读出编者的意图,教材的地位,教材的来龙去脉,读出教学策略,读出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儿童的角度读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也能够读出的东西,读出学生的学法,读出教师的细读与学生的细读的结合点。

2、学生的文本细读。

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说教师的文本细读要做到有深度、有广度、有角度,但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则要做到适度!

①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深度,但绝对拒绝深沉、深邃。

②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适当的广度。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