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

发布时间:2022-01-23 10:36:17

‘壹’ 怎么提高语文阅读理解

1.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 2.学习要有合理的规律。课堂上做的笔记你要在课后及时复习,不仅要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内容,还要复习那些你仍感模糊的认识。如果你坚持定期复习笔记和课本,并做一些相关的习题,你定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内容,你的记忆也会保持更久。定期复习能有效地提高你的考试成绩。 3.认真安排好你的时间。首先你要清楚一周内所要做的事情,然后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在表上填上那些非花不可的时间,如吃饭、睡觉、上课、娱乐等。安排这些时间之后,选定合适的、固定的时间用于学习,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正常的阅读和课后作业。当然,学习不应该占据作息时间表上全部的空闲时间,总得给休息、业余爱好、娱乐留出一些时间,这一点对学习很重要。一张作息时间表也许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是它能让你了解如何支配你这一周的时间,从而使你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娱乐。拓展资料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贰’ 怎么最快 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语文阅读理解差可以从两个方面练习提高。

1、首先要要多读多练习阅读理解,比如每天至少练习一篇阅读理解,养成习惯。

在阅读和作答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较为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主要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阅读理解答题里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回答方式,总之平时要多留意,梳理总结。

阅读作答之后,可以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得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只是“哦,原来是这样”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2、其次要坚持课内外阅读。

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

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据课内阅读进行延伸,因为文章,包括阅读理解都会有来源说明。人选书不好选,但书选书就容易多了,你读的书越多,你就越知道怎么选。

对于学生来讲,平时课业也较多,想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对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对于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快速阅读”,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要多注意收集摘录,平时一有时间就可以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叁’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楼主。你好。我有以下的建议给你。

首先,语文是一个听说读写综合性的一个科目,每个项目换换相扣,互相影响。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

第二,阅读能力,归根结底在于阅读。所以它的提高必须从阅读着手。最简单最快捷的最漫长的办法就是多阅读。多看书,多看报,时间久了,阅读速度自然就快了。能力自然也会提升。当然了你肯定会说学业紧张,没有时间,或者没有阅读的习惯。但这也没有问题,还有一条捷径。

第三,所谓阅读能力,我今天先重点说应试技巧。我不知道楼主你的年级,所以我只说大概的通用的技巧。首先,审题,看明白题目的要求,提取出关键词,这道题目的分值是多少?有没有答题角度?其次,找到题目的突破口,申请题之后自然就有了突破口,这个时候,提炼脑海中的答题技巧,举一个例子,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划线句子的妙处?这个时候,你就要想到,修辞常用的有哪些?比如说,比喻。运用了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地写出了什么的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当然这些可能你没有总结提炼,没有关系,很多学习网都有。到此为止,这道题基本是答完了。

第四,关于阅读,不是一句话能讲得完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甚至你少年时代读的书,到了你二十多岁你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所以一定多一点耐心。

这是我的一点建议,毕竟问题不明晰,我也没办法有针对性的回答,如果楼主还有困惑的,我们可以再交流。最后,祝楼主学业进步。

‘肆’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大量阅读、广泛涉猎语文,是怡养性灵、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从而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其作用已属不争。但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如何调控学生思维及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
一、深思
1、阅读要伴以问题思考
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其实质是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有读有思,边读边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由于现代中学生阅读内容十分广泛,文章意蕴理解多元化,再加上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如果没有问题引导、点拨,学生阅读时就会天马行空,或暗中摸索,阅读的作用、语文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设置出最佳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将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连接,让作者的情感渲泄与自己的心灵体验碰撞,那么,学生就会展开思维,凝神思索,进而披文入境,由事见情,就会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文学气息和人文精神。如,我组织学生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①作者对这间陋室是怎样看待的?②据此,你认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③画出作者知足常乐、生活乐观的句子。这三个问题既有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点拨,又有细节体味、注重积累的提示。
2、思考勿搞成语训练。
民族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多样性及文章阅读中许多东西“可意会而难言传”的特点决定了阅读中的思考应是历史的、情感的、审美的,思考题的设计也就必须是深层的、情感的、审美的,思考题的设计也就必须是深层的、感性的、整体的。因为这种思考重在过程而不是终结,追求的是主观状态而不是客观答案。试想每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后都跟着这样的分析题:这个词和哪个词呼应,哪句是中心句、过渡句,中心思想是什么,段落大意是什么,文章分成几部分,段落又有几个层次……那么,文章内容结构被肢解成一组组毫无血色的语言零件,文章和谐浑然的意境被割裂、被浅化,学生根本无法去进行整体理解和审美感悟。这样的阅读完全成了以前盛行的“语段训练”,理性分析,死记硬背,既耗时费力,又严重束缚着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二、畅想
想,这里指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因为一切作品的语言无论它的形象性多么强,在书面上总是平面的毫无生气的,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煽动起学生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尽情纵意地去勾画、涂抹各种艺术形象。
这就需要教师给以方法上的诱导:1、可对课文略写部分进行扩充想象。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就可让学生继续想象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生活情景。2、可随文章内容发展摸透作者情感去塑造形象;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新形象。如读完《孔乙己》后,我就以“孔乙己拖着一条断腿走出酒店后的生活情形将会怎样”的问题来诱导学生创造新的“孔乙己”。3、可以在阅读中保持想象,让艺术形象像过电影一样始终呈现在学生心中、眼前;也可以在阅读后回忆想象,将艺术形象置于生活中,使其与现实对照,从而完成形象的再造。如读完《安塞腰鼓》一文后,假设有机会让学生看看现场的情景,或让学生看看有关录像资料,那学生对原文所塑造的形象就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阅读中想象,想象中阅读,这是一阅读技巧,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学生开始可能不习惯,顾此失彼,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强化,使之慢慢形成。
三、硬背
背诵是阅读的延伸和强化,作用不可低估。梁衡曾说:“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由此说,“死记硬背”也不失为一条学好语文、增加底蕴的终南捷径。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阅读中背诵要做到如下几点:
1、选准章段。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大纲中推荐背诵的古诗词,必背不疑,一字一词不差毫厘,标点符号也不例外。写景状物文辞优美的、人性文气久揣不透的、富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语段也要背下来。
2、背书如吞。理解的要背,不理解的也要背,要尽可能多地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性篇章和优秀时文,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吃下去,沉积到他们的记忆中去。至于意境主题之类的东西,学生大致了解即可,尽管学生对此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这是必然的,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那些东西就会像堆积的冰块一样渐渐融化,形成汩汩小溪,源远流长。
3、背诵结合。如果说背是为将来积累财富,那么,诵则是及时行“乐”,即时享用。当背则背,当诵则诵。有些精美语段或文章如当时就有所理解或感悟,不妨“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番,只有如此吟诵,含英咀华,方能领略文章的各种精妙。自我感觉已“诵”出滋味的,也就不必非背不可。
阅读时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有什么结果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结果。

‘伍’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语文阅读技巧
一、阅读后先归纳“中心意思”。所谓“中心意思”与“中心思想”其实是两种概念:中心思想强调“思想”,即文章的深层次内函;中心意思强调“意思”,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考生只需要将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成一句“什么怎么样”就可以。
二、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考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每道答案都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
2、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3、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详细出现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4、不用修饰性语言答题。通俗地说,文章为表现需要是“湿乎乎”的,而你的答案为明了需要则需是“干巴巴”的,有些考生在答题时所用语言比文章本身还要有文采、有内涵,试问阅卷老师尚需体会分析才能明了的答案,如何能让别人看得出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简单地说,回答主观阅读题要直来直去,不要拐弯抹角。
三、注意固定题型。阅读题除了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之外,还会考查学生的文法常识。例如很多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开篇作用不外乎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注意,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部分文段主要是过渡,起承下启下用;结尾一般是与上文呼应,升华主题;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态等;运用修辞都各有固定作用。这类题变化不大,考生要做到心里有底。
四、要学会揣摩答案,揣摩的主要依据就是题目本身,考生一定要严格按照题目本身的语言顺序组织自己的答题语言顺序,看“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必要是将题目片断做到答案之中。另外还要尤其注意例如“联系文章”、“从第几段来看”等等隐含提示信息。这些对于自己答题方向都有暗示作用。

‘陆’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

语文阅读能力是靠数年乃至数十年的长期积累形成的,很抱歉的告诉你,真的没有捷径可走,就好像你问我,跨栏跑怎样才能迅速超过刘翔一样,可能你不爱听,不过这是真的。
当然,还是有人提出捷径的,我也告诉你,说不定你就是那个超越刘翔的天才。接着——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着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着。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四)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着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着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中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 “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4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79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0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1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6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3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5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3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5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3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0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