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19 12:22:57

Ⅰ 萝卜课堂的课有什么亮点

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指一堂课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吸引学生目光之处。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往往在于文本教学解读的独到,教学设计的新颖,教学活动的语文味,教学效果的显着等等,大致与创新、创意、个性之类的意思差不多。我只是基于日常观察的一个描述,并非科学严谨的注释。

也许,有人要说,这似乎是一般的要求,所有的语文课,不应该都这样追求么?的确。之所以要追求,就是因为稀缺,缺啥补啥。就像人们常说“建设书香校园”,校园本来就是读书圣地,就该是“书香满园”,建设“书香校园”岂非多此一举?盖因现实中的校园,书香日渐稀少,所以,提出这个怪诞的口号,也是情非得已,形势所逼,大家也就默认了。

其实,世上本没有什么亮点,只是因为你做了别人没有做、做不到的,也便成了亮点。如是而已。

我们看到教学名家的课,就会发现,他们呈现的公开课都有亮点,钱梦龙先生的曲问,余映潮老师的版块,黄厚江老师的设计,王君老师的激情,董一菲老师的诗意……往往都成为他们个性化语文教学的标志,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亮点所在。

他们的亮点从何而来?可以从他们体现教学思想的着述中获得启发:厚积薄发,“妙手偶得之”。我们要从他们的鲜亮中,读到丰厚积淀。用余映潮老师的话来说,“教学艺术,无非是积累”。可以说,每一个亮点的另一面,都有名师们在黑暗中摸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殚精竭虑,皓首穷经,踽踽独行的背影。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想每一节课追求一个亮点,是好事,比每一节课都浑浑噩噩地糊弄过去要好。很多要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常常会为此而绞尽脑汁,试图使听课老师和学生能眼前一亮,反映了执教老师不甘平庸的自觉追求,努力展示自己最亮丽的一面,人之常情。这是值得欣赏的。做不了太阳,做个月亮也好;做不了月亮,做颗星星也好;做不了星星,做一只萤火虫也好。总而言之,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让自己的光能发出来。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多美好的事情!
课堂教学,永远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十全十美的课,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让自己的亮点更亮,焕发出与众不同的气息,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太阳有黑子,并不影响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月亮有阴影,并不影响月亮播洒纯洁的银光。所谓瑕不掩瑜就是这个道理。名师的课,也不是无可挑剔的,但因为有了亮点,聚集了人们的视线,就不在意其普通话很普通,书写很潦草,朗诵甚至不如学生。青年教师,在没有具备耀眼光芒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主张、风格,——这是需要时间的,可以在着力在某个方面钻研下去,比如,文本的教学解读,教学设计的流畅,教学语言的诗意,教学活动的丰富等等,各个击破,总有一个能让你发现自己擅长的地方。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打磨,成熟,越来越好,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灵感就会扑面而来,亮点就会跃然而出。假以时日,就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然,想把课上出“有亮点”,目的是为了把课上好,是为了学生能学好,不能把亮点理解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炫技,一种以只顾自己不顾学生的外显表演。为亮点而亮点,则有可能削足适履,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有一阵子,人们似乎热衷于追求形式上的“亮点”,诸如什么小组活动,多媒体声光电武装到牙齿,歪批戏说的课堂表演,虚假的积极举手,煽情的感动流泪,等等,有人能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情需要,的确做得出色,被誉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我们如果只在乎形式,离开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就会沦为技术应用或昙花一现的小花招。有技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技术,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人喜欢模仿余映潮老师的版块教学设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生搬硬套,刻板教条,自缚手脚,不管什么课总是那么三板斧“一读二读三读”,反而让课堂流程僵化死板,失去灵动。有人见韩军老师朗诵得好,中气十足,字正腔圆,是播音员水平,于是上课总是要给学生“示范朗读”,结果不恰当的“喧宾夺主”,剥夺了学生的通过朗读来探究文本意蕴的机会,沦为教师个人朗诵的展示。很多年前,一位名师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创设了一个情境,把教室布置成灵堂。这个特例很多人赞不绝口,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亮点”。但是,据我有限的了解,此举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为什么?我想,除了后来老师没有这位名师的胆略和高明外,还有当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那种情境特殊时代人们对一代伟人的情感。不少老师都曾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要求学生朗诵这首诗时,不止一次地看到学生读了之后,非但没有肃穆和庄严,反而因为其中的蘸满浓情、深情呼唤的诗句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的反复而嬉笑,恶劣地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可见,亮点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屡试不爽的招数,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有时刻意追求一种形式,一个细节,反而会冲淡更多本质的东西。

Ⅱ 荷小鱼大语文这个课师资方面最大的亮点在哪啊

过去,数理容易拉开考试分数,于是有了一句老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随着近年来教育政策、考试形势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学前阶段培养孩子阅读、识字、写话等语文基本功。阅读启蒙、识字拼音、大语文等学习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一时间让家长们眼花缭乱。
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家长们对在线教育产品最关注的两大信息分别是课程内容介绍和师资力量介绍。可见,教研师资的权威性,正是教育产品背后的硬实力。严格把关教研师资,为孩子的学习负责到底

Ⅲ 语文教育的优点与不足

一、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中的优点 1、 储存信息量大, 提供大量阅读材料。 2、 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 丰富的学习氛围。 3、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4、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的缺点。 1. 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定程度上妨碍师生的情感交流。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 3. 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 作者提出, 对于多媒体, 我们既要使用它, 又要慎用它, 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更好地为优化教学服务。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使用; 优点; 缺点 多媒体运用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多媒体的运用,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努力创造学习者的可参与的环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 它集图像、 文字、 声音、 动画于一体, 以其直观、 生动、 高效的特点, 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情绪和注意力, 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 不但能使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中奔腾起来。 1、 储存信息量大, 提供大量阅读材料。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 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 在传统教学中,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 讲解、 默读、 朗读、 查字典、 小组讨论和总结” 等环节实现的。 由于班级集体授 课, 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 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 朗读的时间很少, 更谈不上大量、 有效的阅读。 (1) 这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多媒体计算机是具有提供文本、 图形、 静止图像、 动画、 声音、 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 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 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 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 并可以随时让学生以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 生词、 难句等; 根据需要, 还可以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 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 形象、 直观、 感染力强等特点, 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 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 丰富的学习氛围。 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 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 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 给学生一个更好地学习空间, 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 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能体会教学内容, 这样的新鲜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倦, 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与性。 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 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方面, 如音乐的欣赏, 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 能传递信息,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以感性过渡到知性。 而借助多媒体课件, 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 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 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 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它使抽象的概念、 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 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 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 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4、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 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 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 因此, 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 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 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 现在我们都采用了新教材, 学生也许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教材的信息量也不少, 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就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 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 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 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 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 因此,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不是赶时髦, 而能被实践证明是语文教学手段的一个法宝, 应得到更多的推广、 运用。 但是, 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一味地追潮流赶时髦, 不择文体, 不问内容,一律使用多媒体手段, 低估乃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 这是不足取的, 作为语文学习,其方法还有其特殊的一面。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 它既有工具性, 又有人文性; 既要学会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 又要陶冶情操, 修养品德, 提高思想素质。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 信息的载体,因此, 语文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的艺术。 学习需要人的思想情感的参与, 需要对语境的感悟和想象, 其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Ⅳ 语文教学亮点有哪些

袁教学的亮点就是在情感的植入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真正的理解文本的内容。达到感情上的升华。得到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效果。

Ⅳ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会员:黄日成友情提供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二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为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 味同嚼蜡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

Ⅵ 于永正《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于永正的《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他的语文教学最明显的亮点 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恰当得利用教材不断外展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给学生一个宽阔的自主学习和发挥的平台 ;其次 ,他把学生当做自己深入显出,又把自己当做学生虚心与学生平和交流 ,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消除隔阂 ,拿学生当做朋友相处以沫 。最大的亮点是他能蹲下来看待学生 ,与学生成为知己 。

Ⅶ 读《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心得体会

新都小学 李元花 暑假发了这本《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我细细品读,忽然发现这本书的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我觉得也许我很小的记忆里,那堂教会我会玩会学的作文课,一定有它的亮点所在,那就是我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心底的东西可以用自己内心的语言来表达。从那以后,我坚持写日记,一直到师范毕业,那一本本日记便成了我人生的记忆。 生命需要亮点,课堂更需要亮点,那个亮点是点燃学生智慧光芒的亮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对人生和知识渴求的亮点。可惜现在寻求课堂亮点的教师很少了。 听过很多课,老师们为了出彩,总是用了一个个极尽巧妙的方法,引起学生们兴趣,可是学生们见多识广,对老师的孙悟空七十二变似乎都不领情。于是纵然老师使尽法宝,课堂依然死气沉沉。 一、亮点在真情中。 很多课文,读来并不真正感人,而感人的文章,却常常不能进入教材。这也是我们新教材强调了工具性,缺乏人文性导致的结果。有时候空了我会选择一两篇让我感动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曾记得自己在阅读一篇母亲把钱省下来给上学的儿子,自己拿着馒头靠双脚走了几天几夜才回到家的场景,读到痛处,我也情不自禁为那份母爱而留下眼泪。很多学生眼睛红了,因为那就是真情。情到深处,亮点自然闪现。我想,我的学生一辈子都会记得那天的场景吧,被母爱所感动的场景。这样的课堂亮点,不刻意,却十分自然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 二、亮点在思考中。 我觉得教学中能抓住文章核心,引导学生质疑,不断推动学生探索新知,使得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开去。记得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认为一堂好课的亮点,毫无疑问地要设计出有效的关键的问题进行提问。这就是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摸透学情。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则有感而发,有话可讲,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的亮点无处不在,可以是一个,可以是无数个,如果每堂课只坚持一个亮点,那么孩子的人生将有无数亮点值得回忆。《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我想,在每个教师的心底,随时生成。但愿每堂课都能生成亮点,当然这只是我所能感悟到的。

Ⅷ 小学语文教学亮点有哪些

鼓励学生勇于剔除质疑
多让学生朗读课文

让学生多一些体验

这些都是教学亮点、

Ⅸ 教学亮点有哪些

一堂好的、有效的语文课,应该在课堂中发现这5个亮点:

一、教学支架的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也不是牧师,一堂有效课课必须要从上课开始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二、切中重点,抓中心。从教学支架中寻找突破点,始终围绕主题开展学习过程,最终要回归课堂中学生的本位,课后要进行知识整合。

三、准确把握突破点,突破疑难点。这是对老师的最基本要求,但我们不少老师这个关键点把握得不够。好的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设疑启思,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天职。把握好知识结构的衔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有感而发,寻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密。

四、知识与素质有机结合。知识是教学成功的载体,理清知识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根本任务。抛开知识空谈素质,是空中楼阁,当前教学的老师抓知识都很卖力,但忽略了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所谓语文,要分为“语”和“文”,语:是指我们平时在课堂中做的字、词、句、段意和中心;文是指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候的情绪、心灵等。

五、注重知识点的迁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相近知识的链接和类比,相反知识的比较鉴别。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举一反三。

Ⅹ 读《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有感

前段时间,读完了赵国忠、林安凡主编的《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这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教学类着作,收获颇多。 这本书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教学设计的亮点;第二部分主要谈教学过程的亮点;第三部分是说教学反思的亮点,可谓全面细致。我认为其中第二部分是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它分三章进行论述,分别戏称为“前奏”、“高潮”、“结课”,形象幽默,其中的理论与案例并举,每一个策略都分为理论概述、案例再现、教学方略几个部分,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和应用。这本书是综合各个学科的教育论着,并非专属于小学数学教学,读了它,既学习了课堂教学的一些艺术,又能领略各个学科的异域风彩。 生命需要点亮,没有亮点的生命毫无生气,课堂教学也需要亮点,没有亮点的课堂,没有灵性。 曾流行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有时一堂课中教师口若悬河,却被认为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口若悬河,往往又被认为忽略老师的引导作用,浮燥而缺乏深度。因此,每一堂课后,教者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尽善尽美的课堂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教师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则是现实而可行的事情。所谓亮点,就是一堂课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吸引学生目光的地方。在亮点处,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沉浸于课堂中,神游于师生的互动之间,体会着科学探究的奥秘,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亮点处,不一定有学生的大声讨论,可能是沉静的深思;亮点处,不一定有学生的放声大笑,可能是会心的点头。但亮点处一定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亮点处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因此,课堂中,教师既要预设亮点,也需要运用教学智慧,把课堂中的即时生成转化为教学亮点,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实际上也是长期“备课”的厚积簿发。老师们若能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一堂课均有亮点,那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期待和思想。 这本书中,作者呈现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案例,同时对一些假亮点进行了批露,从正反两方面引导老师们的注意和反思。例如,在“情境,扮美课堂”这一节中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情境创设,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而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义。 精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于是,情境成了数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的桥梁。有效的情境必须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数学联想。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只停留在对情境本身的兴趣,而不能进入教学实质性的领域,就无法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这样的数学情境在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文中举例《9的乘法》,教师在教完9的乘法算理后,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火车,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教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了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 这节课中,老师创设了游戏情境,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气氛。但仔细一想便会发现,这样的热闹只是形式上的,有的哗众取宠的因素,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尽管学生们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在“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而不是教学内容本身。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活动的兴趣中,而数学知识本身带给学生的内心的喜悦和思维触动就明显地缺乏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在解决方案中,作者指出,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自身的体验,更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内容为纲。直指教学的本质。 在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为,课堂活动本是千变万化的,课堂的亮点可以事先设计,但最精彩的往往是设计后的随机生成,每位老师都应该努力为自己的课堂寻找亮点。课堂亮点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教师教学灵感的闪现,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反映。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是一种艺术,是追求教学幸福的过程。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