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语文作文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深层次思考,反复琢磨,由于我们一直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最终将课题锁定为《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小学生的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无用论观点的转变,并能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2、解决针对学生阅读方面条件的局限性,制定相应的读书方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培养学生选择优良书籍的能力及有效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生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三、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的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二)、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5、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2009年丁玲学校招生考试课外阅读牵涉量广,学生棘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五: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五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五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研究留守儿童读书方案,让留守儿童有效的读书。
4、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5、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6、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 掌握适宜自己读书
㈡ 如何调动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查问卷
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有时候喜欢 请选择你喜欢语文学习吗? 2.你认为学语文学习重要吗 ? * 非常重要有些重要不重要 请选择你认为学语文学习重要吗 ? 3.你想提高语文能力吗 ? * 非常想有点想不想 请选择你想提高语文能力吗 ? 4.你学习语文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可多选) * 听不懂老师的讲课 说不出想说的内容 读课文有困难 不会写作文 请选择你学习语文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可多选) 5.你认为以下哪种形式对你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最有帮助(可多选)? * 多说 多听 多读 多写 请选择你认为以下哪种形式对你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最有帮助(可多选)? 6.你是否喜欢上语文课? * 不喜欢没兴趣一般喜欢 请选择你是否喜欢上语文课? 7.你喜欢你的语文老师吗? * 喜欢不喜欢一般 请选择你喜欢你的语文老师吗? 8.语文老师上课用的主要是哪一种方式(可多选)? *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 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请选择语文老师上课用的主要是哪一种方式(可多选)? 9.你在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 发呆或开小差以听老师讲为主常处于思考感受中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产生碰撞 请选择你在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10.上课时你能完全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吗? * 完全理解一般不理解 请选择上课时你能完全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吗? 11.你在课堂上有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 * 有偶尔没有 请选择你在课堂上有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 12.课堂上老师会提问你吗? * 会偶尔不会 请选择课堂上老师会提问你吗? 13.你能主动完成作业,及时预习、复习吗? * 能有时不能 请选择你能主动完成作业,及时预习、复习吗? 14.你会经常不完成作业吗? * 经常完成有时不完成经常不完成 请选择你会经常不完成作业吗? 15.写作业时,你能做到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吗? * 能有时可以不能 请选择写作业时,你能做到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吗? 16.你的老师是否经常在课堂上给你提供朗读的机会? * 没有过偶尔经常 请选择你的老师是否经常在课堂上给你提供朗读的机会? 17.你是否经常朗读课内、课外书籍? * 没有过偶尔经常 请选择你是否经常朗读课内、课外书籍? 18.你喜欢写作文吗 * 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有时候喜欢 请选择你喜欢写作文吗 19.你主动地写过日记吗 * 经常主动地写有时主动地写不主动地写被迫写 请选择你主动地写过日记吗 20.你认为造成你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哪一方面呢? 8.语文老师上课用的主要是哪一种方式21.你希望老师能给你提供怎样的帮助? 这些够了吗?
㈢ 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题报告
多年来,我围绕课题《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结题报告》进行读书、调查、总结、写作,课题和我如影随形,我已经与这个课题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课题的确立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将主动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他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敏锐,逻辑记忆力增强,想象力变得丰富,情绪变得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得到增强。”
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看,他们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困生”难免会产生迷茫,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乐语文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语文课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
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麦库姆斯博士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是兴趣形成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因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兴趣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有重要价值。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和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因此,对于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应更多地给予关注,这样才能尽快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利用个别谈话、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孩子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是由心理偏差所引起的,还是由家庭的原因,环境的原因,智力的原因引起的。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如缺乏学习热情,自我否定,认知水平较低,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心理创伤多,意志脆弱,情感淡漠等。
2.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状态。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多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多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老师的肯定当中逐渐培养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困生”培养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挚友,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进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3.通过研究,找出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特点,探索出培养高年级“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不能只培养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课堂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在实施开放教学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作为老师的我们若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他们将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该课题研究,能够促进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有长足的进步,改变他们在学生、老师、家长眼中的灰色形象,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个孩子的语文素养都能有所提高,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于“学困生”将有更多的了解,总结出培养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一些途径,积淀研究者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四、研究的时代背景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但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有迟速”,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在我们这所远离城市的乡镇学校,年级中的确存在着一群数量较大的“学困生”,他们或许因为环境、家庭或智力等因素而被家长、同学视为语文“学困生”。“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往往招致老师、家长的冷眼乃至训斥,甚至遭到同学的嘲讽与歧视。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教师责无旁贷,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转换“学困生”学习态度的任务,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对我校五、六年级的全体学生每人发放了一张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下:大约5%的“学困生”真心喜欢上语文课,认为语文课轻松有趣;大约45%的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语文课敬而远之,从心里畏惧阅读和作文,更谈不上主动去自主学习了。根据问卷情况了解到:95%的“学困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在于教师没有积极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没有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性,没有注意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让学生真心喜欢语文,学会思考,自主学习,就要引导“学困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只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培养。
2.读书写作,提升素养
王栋生老师在《教师要站着教书》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他还说:“条件有限,也要有点自我提高的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点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我根据制定的课题研究方案,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读书学习。我研读学习《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逐步了解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乃至结题报告的撰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我还多次细细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当前的教育理念。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相继阅读了张庆的《我的小学语文观》、王栋生的《教师要站着教书》、郭思乐的《教育生本》、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吴立岗《语文教育寻踪:吴立岗小学语文教育文集》、宋运来《名师特色课堂研习(小学语文)》、徐州教育局编写的《成长•路径》、白金声的《怎样当教师怎样教语文——语文教学长短论》等相关书籍,还坚持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园地)》《江苏教育》等教学月刊,用书中先进科学的理论来充实自己,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课堂教学,把理论用于实践,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课堂经验。继而根据自己所读的书籍,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写出了多篇学习心得、案例分析。通过读书学习,我的语文教学理论素养得以提升。
王栋生老师还指出:“写作是种生命活动,也是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关注提高写作水平。”我谨记王老师的谆谆教诲,读在左,写在右,一年读书十几部,记下读书笔记两大本,上传课题材料十几篇。
在课题研究中,我一直努力实践名师的教诲,在读书与写作的道路上,心怀虔诚,幸福前行。
3.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课题研究的过程既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又是一个互相学习和研讨的过程。在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我都坚持把研究过程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紧密联系。我利用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的时机,围绕研究课题,把自己研究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困惑与教师同仁们交流,扬长避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开展的同课异构——“我理想的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感受颇深,收获良多。我及时把自己的课例、经验、反思、感受以随笔、教育故事等形式形成材料,发送到校园论坛上和教师们交流。老师们也在交流中得到了提高,在切蹉中分享了经验。课题研究不再是我的精神负担,而是成为我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动力,成为我教学螺旋上升的一个增长点。
(二)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这是本课题主要运用的一种的研究方法。在课题的起始阶段,对中年级语文“学困生”进行调查、分类,为下面实施研究提供第一手详实资料。在实施阶段采用案例研究法,根据观察,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到两位“学困生”,对他们实施本课题的,并对他们的反应做出记录并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探索出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并在全年级的“学困生”中推广实施。
2.实践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另一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公开课教学、座谈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预案,然后上好课,课后再对本课教学进行分析小结,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比赛、听故事中学习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3.调查研究法:采用调查法,针对学生对语文课兴趣进行调查,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语文的课。
4.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共性,又各有其个性的学生进行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上好语文课的有效对策。
5.案例分析法:结合教学实践中典型案例,认真剖析、反思,并不断寻找新的理论支持,进一步优化研究实验的方法手段。
6.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细心研读,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三)时间分配:
1.(2010年3月下旬)通过网络、书籍等不同渠道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知识,查阅“学困生”的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请送运来老师、王兰柱老师等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2.(2010年4月下旬)分析现状,提出对策,出台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方案。
3.(2010年4月至7月)利用问卷、调查、学生答辩等方式,进行验证检测。
4. (2010年8月至12月)继续实施研究,总结经验。利用观察、谈话等方法调查第三学段语文“学困生”目前的学习状态,采用一定的方法调动“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法策略。
5.(2011年1月至3月)再次验证,总结成果。根据第三学段语文“学困生”具体转变的情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及方法,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进行成果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的成长
1.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011年3月23日,我在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全体学生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认为学语文有意思,有作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并以简捷、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最佳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
2.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中,我采用“三多三少”的办法:多关心鼓励,少批评打击;多一些微笑宽容,少一些怒目鄙视;多一些自主合作,少一些机械规定,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题研究中,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师生交往活动中的主角。课堂对于孩子而言,不只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孩子们展示自我、发展智慧、经历生命成长的舞台。一年来,教学质量得到显着提高,本人所任毕业班学生的毕业成绩位居镇级榜首。李璇、王可等“学困生”已经“脱贫”。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证明本课题研究的积极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由于扩大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获得了自信、张扬了个性。一部分原本内向型的学生转变为外向型,原来有一些心理障碍的自我封闭型的学生现在愿意向同学、老师敞开心扉,转变明显。
(二)教师方面的提升
1.读书兴趣的培养
人都有一种惰性,但在课题研究中,我勇于挑战自我,对自己狠一点,逼着自己“钻”进书海,榨干潜能,在坐拥书城中,收获阅读的快乐与充实。一年来,我由当初的“厌恶”到现在的“爱不释手”,这种心理的蜕变,让我逐步注重运用相应理论来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全面且充实,书籍于我变得不再枯燥无味,读书学习也成为每日的生命需求。
2.教学能力的提高
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书之精华,加之付与教学实践,自身教学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自如,对教材重难点的准确把握,这些教师基本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洗练,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在稳步提升,一年两次获县级评优课一等奖。
3.在比赛中捷报频传
(此处写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一年来,在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中,也引发了本人深入的思考,反思让我不再跪着教书。
虽然本课题使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与提高,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本人研究水平的局限,仍有不少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已经研究总结出的方法是否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培养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哪些更好的途径?等等。
今后,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科研在左,教学在右,心怀大爱,执着前行!
㈣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查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重视教、轻视学;重视成文的模式套路,轻视写作动机的激发;重视思想认识的高度,轻视情感意愿的表达等弊端。以至于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要突破作文现状,提高作文效能的根本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理论根据: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也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主动地探索它.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社会调查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兴趣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使人充分发挥才能.如果一个人对从事的职业感兴趣,则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因此兴趣在提高习作效能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实验假设及目标
1.实验假设:
通过教学和实验,真正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使学生的习作能表达真情实感;充实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技巧,创设新型作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知识、经验等各项因素使之整合为高效的作文资源,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2.实验目标:
①激发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②形成速效,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和全面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探索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教育途径。
③撰写有一定理论高度和思想意义的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研究体会。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作文动机的基本特点,在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2.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观察获取、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习作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3.开放作文模式,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进行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作文教学,并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营造宽松的作文参与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改革作文评改,评改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坚持学生自主性评价。使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使用特色评语,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㈤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问卷调查 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教师问卷]调查报告
2011年6月,我校设计的课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获得了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课堂教学的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设计了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对参加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做了问卷调查,现将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问卷制作与调查对象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问卷,由我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组制作。问卷共设12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
2011年秋季学期伊始,我们对全校教师做了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过程共发教师问卷65份,收回58份,占89.2%。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A.问卷调查结果
1.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很深的占17.2%,知道一些的占72.8%,一点儿不了解的没有。
2.认为提高课堂教学难度很大和没有难度的都没有,但觉得有一些难度。
3.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技能的占100%。
4.知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的占10.3%,了解一些的占89.7%,不了解的没有。
5.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知道得很全面占86.2%。
6.96.6%的教师知道怎样衡量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7.认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占100%。
8.全面熟悉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的占84.5%。
9.全面熟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的占98.3%。
10.全面掌握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占82.8%
B.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答卷情况来看,全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很了解的却并不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提出来好长时间了,而我们的教师没有做深层次的研究,只是听过一些名教师的次数有限的讲解,缺少理论学习与研究。
大家都知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些难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努力了,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
大家也都知道,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需要具备一些专业的技能,比如信息技术,只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它可以把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东西,用动画把它表达清楚;手工不能完成的东西,在它不是一件难事;情境的再现,是它最拿手的本领……它的直观,它的动态,它的过程的体现,它的时间跨越,空间的延伸,无不体现了它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上的魅力。
从答卷中,可以发现,大家都知道创设情境,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价值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但从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中发现,有些情境设计只有趣味,没有价值,这就失却了创设情境的意义了。因而,我们不但要了解它,更要用好它,使其产生比直接呈现给学生更大的效果,这才是情境设计的目的。
大家都知道,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仔细研究学生、分析学情,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效。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重要的一点,是你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有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你的教学手段是不是最优化的。而教学的宗旨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影响一堂课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教的行为,有学生学的行为,有教学目标的因素,更有评价的因素在里面,教学反思不能影响这节课的教学的有效性,但,它可以影响今后的课堂教学,反思的成功与否,对一名教师的进步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反思,会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更成功的起点。
从问答题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有着比较新的教学理念。例如有教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创设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体验是使课堂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有了积极的体验,才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只有探索,才有收获,有了成功的喜悦,才有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好的情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很自然的把学生引进自主探索知识的空间,是使课堂有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老师们在答卷中也有一些好的建议,比如说请名师到校上示范课,请专家来校讲学,这些都说明了,老师们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大家都有一颗要搞好教学的心,都想使自己的课堂有效、高效。也有教师提出,要加强课改理论、课程理念的学习,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这个建议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有效课堂的重视度,说明了,我们的教师是想研究教学的,他们也深深知道要想搞好教学,光有实践不行,还要从理论入手,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去检验理论。同时要不断的更新理念,紧跟课程改革的形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不落伍。有的教师还提出:要重视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东西,因为那里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不断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说明了我们的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思考了,进行研究了,并且提出的想法较有深度,很值得重视与研究。
三、探讨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了解到的我校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我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我校教师通过外出学习和请专家讲学,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改进了教法,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不少教师还参加优质课比赛,在市级基本功竞赛中获奖。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所以,我们应当总结经验,扬长弃短,改革创新,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1.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比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美]加里·鲍士奇所着的《有效教学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堂教学艺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课堂教学心理学》等等。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可以更好的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们要真正的弄清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显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仅仅限于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更不能把其窄化为“双基”和考试分数。一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的有机结合。发展也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有清晰的认识。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要养成哪些行为品质,要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什么样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教师在上课前都要非常清楚。整节课中,师生活动都应围绕这些目标展开。这就要求我们要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才会使得所提出的问题有足够的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积极实践、探索、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理论要联系实际,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而,我们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探索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在改进中,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是在校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的内容,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学懂或者学得好不好,看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
首先是“学生”,教师的心里要有学生。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要读懂学生。
其次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发展。第一个层次是新教师,他们的着眼点是完成教案。第二个层次是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处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研究表明,有很多教师直到退休还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仅仅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关注自身的发展,没有进行研究。因此,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探索研究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第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
读懂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读懂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懂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把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加聪明——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一,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课堂自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同时指导学习方法,或者引导学生回顾用过的学习方法。例如:怎样看书,怎样抓重点,怎样用好例题,怎样勾画圈点,怎样筛选信息,怎样质疑解难,怎样梳理答案,怎样联系实际,怎样迁移应用等等,实践活动课还要讲清应注意什么事项。
第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当代教育理论认为,一节课应该把2/3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的讲解累计不要超过1/3的时间。
第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外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可接受知识的65%。如果把所有感觉器官都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将达到90%左右。再通过系统复习和记忆,学生就能够全面掌握学过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坚持听、说、读、写、思、算相结合。
3.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学习时间是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千方百计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争取在相对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感觉得到有具体的学习收获。学习体验是灵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表扬激励,激发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表扬激励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心情,好心情容易唤醒学生的上进心,上进心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内动力的发挥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特别说明一点,潜能生尤其需要鼓励和表扬,对待潜能生,我们要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和成绩,要利用一切机会对他们进行表扬,以使他们对学习提高信心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就得乐学。
教学是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使课堂教学成为艺术创造的精品,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必须做到有意识地长期追求、探索、创新和超越。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看得更高才能做得更佳。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更新的挑战,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效,高效而高质。
附: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问卷[教师]
任教年级 任教学科 年龄 教龄
一、选择题
1.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
A很了解B知道一些C一点儿也不了解
2、在平时的教学中,你觉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A难度很大B有一些难度C没有难度
3、您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 )
A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技能B一般教师都能实现C不需要技能
4、您对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
A知道很多方法B了解一些C了解甚少
5、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 )
A 优化教学目标B 增加课堂教学容量C 优化教学结构
D 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路E 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F 优化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6、面对新课程改革,上好一堂课,需做好( )
A 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B 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C 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D 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7、从哪些方面衡量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 )
A 是否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B 是否是关注所有学生发展的教学C 是否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D是否是能够很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
8、利用信息技术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
A 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B 只要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C 利用信息技术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多大关系
D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9、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 )的有效性
A教师教学行为 B学生学习行为C教学目标D教学内容
E教学方法F教学评价G教学反思
10、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以学生的( )为目的。
A个性发展B全面发展C终身发展
1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从( )出发
A 课程需求 B 学生的兴趣爱好 C 学生的需要
12、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实用性原则 B价值性原则C 趣味性原则
二、问答题
1.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您有哪些认识?
2.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㈥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1.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育是各科教育的基础,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存在老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又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谈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研究的现状 关于小学的教学资料,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的论述中,对“激趣揭题”,即每一堂课的开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阐述了一部分趣味性的做法,但没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如何始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及动机作精确阐述。本课题将借鉴他人及前人的先进经验,研究如何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使之爱语文、学语文,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主动地去阅读,去表达,去写作,并主动地探索新知,自主学习,以求主动发展。3.理论依据 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只有哪些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和趣味性的情景才能具有强大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切的需求和主动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实际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探索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教学原则 1.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先学后教:教学的规律。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而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针对性:教学的法宝。 2.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溶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的意识。 3.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奥苏伯尔说得好:“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方式。当然,学生的实际不仅仅包括已经掌握的知识,还包括学习经验、背景知识和学习方法等。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调查学习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法,辅之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五、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来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
㈦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深层次思考,反复琢磨,由于我们一直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最终将课题锁定为《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小学生的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无用论观点的转变,并能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2、解决针对学生阅读方面条件的局限性,制定相应的读书方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培养学生选择优良书籍的能力及有效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生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三、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的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二)、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5、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2009年丁玲学校招生考试课外阅读牵涉量广,学生棘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五: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五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五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研究留守儿童读书方案,让留守儿童有效的读书。
4、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5、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6、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 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阶段(2009、9~2009、10月)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4月)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设计
问卷调查法:深入家庭,学校班级,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科学客观地记载,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目标。
行动研究:针对不能有效地课外阅读的原因,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及时了解阅读效果,不断地归纳总结,深入研究,构建适合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模式。
实验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创办班级读书角,开展课外读书沙龙,亲子共读等多种形式的课外读书活动,通过实验前后学生语文学习以及其它学科成绩的变化,教师要找到切实有效地阅读指导方案。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高年级个别同学无读书习惯的和留守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制定有效措施。
文献法:通过一些经典书籍,名人格言,课程标准,为学生阅读提供正面教材,也为课题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现状,为要课题提供借鉴。
七、预期成果
以这次课题为契机,认真研究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模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㈧ 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研报告
一、研究的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育是各科教育的基础,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存在老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又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谈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内容
关于小学的教学资料,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的论述中,对“激趣揭题”,即每一堂课的开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阐述了一部分趣味性的做法,但没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如何始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及动机作精确阐述。本课题将借鉴他人及前人的先进经验,研究如何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使之爱语文、学语文,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主动地去阅读,去表达,去写作,并主动地探索新知,自主学习,以求主动发展。
3、假设
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只有哪些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和趣味性的情景才能具有强大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4、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年级学生特点,努力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研讨如何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语文实践氛围。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概念的界定
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可分为直接学习兴趣(指孩子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指孩子对学习过程本身没有兴趣,而对学习活动结果产生的兴趣)。
2、研究过程及做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进行交流总结,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具体研究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化思想,更新观念。
(二)实验初始阶段: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学生对学语文无兴趣的根源。
(三)实验中间阶段:重点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创设情景,主动参与,做好实验总结。
(四)实验总结阶段:重点探索“创设情境,提供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主动发展”并推广研究成果。
三、形成的成果
通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并对症下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作为教师要全身心地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他们,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欣赏他们,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课堂教学中,要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发言,多进行激励性评价,多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还要由原来只关注个别优等生的发展,转变到重视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灵感的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力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习几乎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境地。
3、鼓励质疑,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参与意识”。这样,学习成为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了兴趣及动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提供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空间。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合作学习、各抒已见、共同探讨,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议,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激起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5、提供享受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通过在实验班尝试“激发兴趣”的改革,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孩子与对照班的孩子相比,性格变得活泼了,参与学习的意识增强了,班内爱语文、学语文的气氛浓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孩子们变得爱读书、会读书了。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发言踊跃,90%的学生能做到主动质疑,100%的孩子能参与到合作解疑的过程中,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在校级、县级举行的各项比赛(如:演讲赛、口头作文比赛、知识竞赛、故事大赛等)以及期末评价中,实验班学生的水平都高于对照班。
四、分析和讨论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呢?
1、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现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期洛这样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出出来,成为主要需要。小学生都是得到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对他们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和滋长。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不融洽,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的胆怯、冷漠,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之意,长期下去,便失去了生命力和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里学习。师生情感融洽,朋友式的相处,学生就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够……”等语气表露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感人心者先乎于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当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时,当学生的思维受阻,理解有误时,教师不能训斥,不能惩罚,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主动与学生交往谈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真正对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才能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老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老师所教的学科上,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曾有一位老师做过这样一次试验,在一个新带的班里,随机抽取少数同学,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在以后的一个学期里,教师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师生关系亲密无间,教师还经常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赏识,使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更加刻苦认真。果不其然,一个学期后,这些学生学习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真诚的期望是多么重要,效果是多么显着。
2、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境界。
《语文教学艺术论》指出:教学艺术往往创造一种最佳的教学境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这就激励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注意、记忆、想象、思考、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凝聚在一起,智力活动进入了“最佳时期”,学生的灵感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生在教学艺术激励下,显得格外聪明、灵活,学习几乎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境地,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学习童话类的文章时,老师可事先设计“童话王国”的版面,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学习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让学生扮演角色,上台“演一演”,不仅给全班学生创造了亲身体验的机会,又为有“演员天分”的学生提供了展示锻炼的机会。学习写景抒情的文章时,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有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能引起他的强烈注意和很大兴趣。现代教育工具多媒体那优美的乐曲、动感的画面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在课堂上易疲劳,精力容易分散,所以课堂上可采用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游戏来调节他们的精神,唤起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语文课深受儿童喜爱的游戏有:摘苹果、找朋友、送小动物回家、小小裁判员、小小播音员、小记者采访、小小辩论会、争当小演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使之精神饱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教师要运用形象化的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如:1、歌曲导入,一位老师在教学《炊烟》一课时,首先利用课件多媒体打出“炊烟图”,然后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是啊,在落日的余辉里,远处的山坳中,炊烟袅袅升起,多美啊!”有首歌叫《又见炊烟》描述的就是这一情景。紧接着,老师深情地唱起歌,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孩子们陶醉了。
㈨ 《关于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计划
一,变要我学为自主学 从初一初二的语文课本内容来看,我认为大多数课文篇幅较短小,内容较简单而又妙趣横生,大部分的学生是可以读得懂的,而且也是想学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在初一刚入学的时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坚持学也就很容。为了做好这几点,我在初一第一节课的时候,可以把课文内容每篇采用引人入胜的形式介绍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这也就是悬念式教学。 自主学习,作为 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学习方式,说到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学生可以准备一本日记本,坚持每周写几则日记,可长可短,但是要做到用心去写。为了训练学生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自己练习讲一个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慢慢过渡到讲一个话题,可以是新闻,也可以是“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经纬”。在上课之前可以看电视,看报纸,做好简单的记录。为了达到识字量,平常练习写钢笔字,对照字帖每周练200个汉字。在练字的过程中,要了解字的音,又要了解字的义,又达到练字的效果,长期坚持慢慢就形成了习惯。这些措施,对促进学生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效果是显着的。 当然,自主学习不应该是一种脱离了老师指导的学习,相反,更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较之一般的知识传授应该是一种更高意义和更高质量上的教学。
㈩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卷调查
语文师要经表扬比某某作文写某某词语丰富某某总结能力强某某知识面广等等寻找任何亮点表扬语文面绩孩越鼓励越兴趣兴趣师布置任务更乐于接受
另外讲课要讲些相关幽默故事既能调兴趣能增进师情
佩服哪科师、喜欢哪科师哪科更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