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什么游外

语文什么游外

发布时间:2022-04-20 15:19:39

Ⅰ 问题(语文)

卷424_1 “贺雨”白居易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二年戮李锜,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宥死降五刑,责己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油油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卷424_2 “读张籍古乐府”白居易
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
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
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
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贱贫。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

卷424_3 “哭孔戡”白居易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卷424_4 “凶宅”白居易
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枭鸣松桂树,狐藏兰菊丛。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
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后主为公卿,寝疾殁其中。
连延四五主,殃祸继相锺。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
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
嗟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但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
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凡为大官人,年禄多高崇。
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
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
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周秦宅肴函,其宅非不同。
一兴八百年,一死望夷宫。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卷424_5 “梦仙”白居易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坐乘一白鹤,前引双红旌。
羽衣忽飘飘,玉鸾俄铮铮。半空直下视,人世尘冥冥。
渐失乡国处,才分山水形。东海一片白,列岳五点青。
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
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
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惊。
秘之不敢泄,誓志居岩扃。恩爱舍骨肉,饮食断膻腥。
朝餐云母散,夜吸沆瀣精。空山三十载,日望辎輧迎。
前期过已久,鸾鹤无来声。齿发日衰白,耳目减聪明。
一朝同物化,身与粪壤并。神仙信有之,俗力非可营。
苟无金骨相,不列丹台名。徒传辟谷法,虚受烧丹经。
只自取勤苦,百年终不成。悲哉梦仙人,一梦误一生。

卷424_6 “观刈麦(时为盩厔县尉)”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卷424_7 “题海图屏风(元和己丑年作)”白居易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鳞介无小大,遂性各沉浮。
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丘。钓网不能制,其来非一秋。
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赑屃牵不动,纶绝沉其钩。
一鳌既顿颔,诸鳌齐掉头。白涛与黑浪,呼吸绕咽喉。
喷风激飞廉,鼓波怒阳侯。鲸鲵得其便,张口欲吞舟。
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遂使江汉水,朝宗意亦休。
苍然屏风上,此画良有由。

卷424_8 “羸骏”白居易
骅骝失其主,羸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卷424_9 “废琴”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卷424_10 “李都尉古剑”白居易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卷424_11 “云居寺孤桐”白居易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卷424_12 “京兆府新栽莲(时为盩厔县尉趋府作)”白居易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卷424_13 “月夜登阁避暑”白居易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Ⅱ 语文课外拓展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扩充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道,又与课内这一课学的内容有关联。课本上学的知识,比如词语、成语,句子,句型,语法、写作手法等等活学活用,通过课外的联系开拓你的知识视野。

大量读书,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论语》中的“学而”主要强调“做学问本身是做人的学问”,即:做什么样的人。所以,指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目的是学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其“功利目标”还可以是从好书中去寻找“做人的楷模”,找到做人的行为示范。

1、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外拓展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2、围绕小学生语文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方法,是重要而现实的。

3、简单来说就是把你课本上学的知识,比如词语、成语,句子,句型,语法、写作手法等等活学活用,通过课外的联系开拓你的知识视野。

Ⅲ 语文必修五的神游物外翻译,急,谢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家都叫它为‘樗’。它的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能合乎‘规矩’。长在大路,经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相从。”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过野猫和黄狼吗?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译文〕有一个厨夫替梁惠王宰牛。他举手投足之间,劈劈啪啪地直响,进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哗啦一声分离了,牛的分裂声和刀的割切声莫不合乎音乐的节拍,厨夫的一举一动也莫不合乎于乐章的舞步和经首乐章的韵律。

梁惠王看了不禁赞叹着:“啊!好极了!技术怎能精巧到这般的地步?”

厨夫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乎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满眼只见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整条牛了,所见乃是牛骸筋骨的分解处。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体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窍,按着牛的自然纹理组织去用刀,连筋骨盘结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明显的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杀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像是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遇到筋骨交错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一下子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

Ⅳ 关于旅游的语文作文

游花果山
连云港花果山闻名天下。暑假中,我竟然有幸跟爸爸去那儿一游。
我们乘车来到花果山风景区的大门外,抬头仰望。哇,门头上孙悟空的头像正张开笑脸欢迎我们呢?进入大门,我和爸爸踏上山径。山路两旁松竹成林,灌木丛生。我们一边赶路,一边欣赏沿途景色,经过风门亭,来到了花果山脚下的九龙桥。
时逢阴天,在九龙桥仰望花果山,山上雾气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空中掉下来。游人似一个个小点,星星零零地散落在彩带上,缓缓地上下移动着。山上的庙宇、宝塔色彩鲜艳,形状各异。
开始登山,我劲头十足。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怪石园,只见园里石头奇形怪状,有白骨精、上山虎、乌龟、兔子等。沿着山路,我们来到了七十二洞,传说这里就是“孙大圣”的老家。洞内特别凉快,有的地方伸手不见五指,游人只好摸着岩壁走路。随着游人,我们来到了一个洞口。哇,洞内外人特别多,洞口被巨大的水帘封住。游人笑哈哈地直往洞外冲,我和爸爸也冲过水帘来到洞外。我们站稳脚,转身仰望,只见猛烈的水流从陡峭的石壁上犹如万马奔腾直冲下来,发出一阵阵轰鸣,溅起一团团水花,形成茫茫的雾气。看到这壮观的景象,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帘洞”三个字就镌刻在被水流遍挡的石壁上,依然清晰可见。此处,游人络绎不绝,纷纷留影。
离开水帘洞,又开始登山了,我的冲劲渐渐地小了。不一会儿,已汗流浃背,“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气。到最上面的玉女峰还有多远呢?我想打退堂鼓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要看到花果山全景,就必须登上玉女峰。走吧”!爸爸鼓励我说。我疲劳顿时消失了大半,继续前进。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我们终于登上了花果山顶峰—玉女峰。这里,雾气飘忽,犹如轻纱浮动。环顾四周,一些小山峰连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屏障。侧耳聆听,松涛阵阵、流泉声声,简直是来到了人间仙境。极目远眺,连云港这座海滨城市隐约可见,真是惬意极了。
我们沿着原路返回,走出花果山风景区大门,我还不时回头望望,门头上的孙大圣笑眯眯地欢送我们呢,似乎叫我们下次再来。

Ⅳ 语文有哪些体裁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我国古代文论中称为文体,即文学体制。从词源学来说,体裁(genre)是一个法语词,源于拉丁语的“genus”,这词虽然用作表示生物分类体系中“属”的概念,但因该词具有“种类”的含义,所以成了文艺学中文学分为的专用术语。在学术界,“体载”这个术语至少用于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用于文学样式的“类”;即把大家习称的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叫做体裁。另一种用法是表示各类文学中的一些更具体的作品样式,如大型史诗,长篇小说,短篇故事,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多幕剧,独独幕剧等,我们这里就是在这个传统的意义上使用“体裁”的概念。

文学体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分类也就不同。我国古代有人曾根据语句有否押韵,把文学作品分为韵文与散文两个大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般采用“三分法”或“四分法”分类。

所谓“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它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大类。叙事文学包括神话、史诗、小说、叙事诗、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抒情文学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它们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要特色。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它通过角色的对话和动作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

所谓“四分法”,是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学作品分成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类。其中诗歌包括抒情诗和叙事诗;散文类除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外,范围很广,游记、小品、杂记、杂文、报告文学等,都归地此类;而小说则成为独立的一类,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是我国文学理论界较多采用的分类法。

Ⅵ 如何让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如何以童话的形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出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的,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的初衷……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
(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4)这篇课文是我国着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
(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2.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同时,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特级教师秦咏中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一点地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
再如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和延伸,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可以让学生的练笔在情感的铺垫和知识的积累中进一步得到训练,使得此时的拓展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
在学习“山河壮丽”这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着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在教学“文化灿烂”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位教师没有给孩子们讲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三皇五帝、唐诗宋词……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教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出现的那些中国元素,学生的表现很是兴奋。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美轮美奂的中国画卷轴、浩瀚星河中飞舞的天女、多种多样的戏曲……尽管孩子们说的不是怎么太完整、太精彩,但是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加关注祖国、关心祖国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
接下来教者引导学生聊如今祖国的各种巨大的变化,聊神州、聊高楼、聊文化、聊“嫦娥”(飞船)……在聊的过程中体会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伟大成就!
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课后,教者布置了一个作业——仿照课文,也创作一首诗歌,赞美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类型丰富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主题是由语文阅读教材而来。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1.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
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主题情境中去,了解并体验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
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色。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虚拟网上游——《中国名胜任我游》,让学生扮演导游或游客,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了解、体验某一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向大家描绘和阐述,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
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有关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文体特征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如《感受中国寓言》是学生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后的拓展阅读,主要学习目标为:阅读某一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体验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的《冰心散文鉴赏》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五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可以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拓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只是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为主,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拓展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参考文献:
1.刘五生,浅谈古诗教学的拓展,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
2.陈永林,让资料交流更有效些,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3期。
3.符煜,发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小学语文教师,2005第9期。
4.陶静,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江苏教育,2006年第3期。
5.周成平,中国着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小学语文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Ⅶ 什么是语文

语文,包括语和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中国大陆学校的汉民族语文科目通常被称为语文。日常生活中,语跟文两字并无严格指口头语及书面语而混用之,如英语说明书,中文报导等。

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7)语文什么游外扩展阅读

历史:

清末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国文科。

五四运动前后,小学设国语课,教材为白话文,中学设国文课,教材为以文言为主,新文学作品为辅。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简称为:“听说读写'。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阅读全文

与语文什么游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