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语文中何为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
直接引语
直接引用别人的原话叫做直接引语,直接引语通常置于引号内(“引用原话”)。
—甲说:“究竟是什么事呢?”
—乙说:“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而已。”
2.间接引语
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意思,或引用自己说过的话,都叫做间接引语。间接引语多数用宾语从句来表达。
玛莉说她今天早上收到了一封情书。
他说那时他忙得不可开交。
举个例子吧。比如说:
小明说:“我今天收到一封信。”
转换为间接引语就是:
小明说他那天收到一封信。
㈡ 什么是直接引语,什么是间接引语举例说明
一、直接引语
直接引用别人原句,两边用引号“ ”标出,叫做直接引语。
例句:他们说:“皇帝死后将成为神。”
二、间接引语
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别人的话,不需要引号的叫做间接引语。
例句:他们说,那个皇帝死后将成为神。
(2)什么是直接引语语文扩展阅读
英语中的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1)、直接引语如果表示客观真理,变间接引语时,时态不变。
(2)、主句谓语为一般现在时,变间接引语时,若主句谓语时态不变仍为一般现在时,从句时态也不变。
(3)、直接引语有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变间接引语时,时态不变。
(4)、若直接引语中含有could,must,should等情态动词,变间接引语时,时态不变。
(5)、直接引述别人原话,叫直接引语。
(6)、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叫间接引语。
㈢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区别是什么
一、指代不同
1、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原句,用引号。
2、间接引语: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别人话,且不能用引号。
二、用法不同
1、直接引语:直接引语如果表示客观真理,变间接引语时,时态不变。主句谓语为一般现在时,变间接引语时,若主句谓语时态不变仍为一般现在时,从句时态也不变。
2、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中,引语的主语要使用宾格,动词要使用不定式,不定式的时态取决于引语、动词发生的时间与主句动词时间的先后性,不定式的性、数取决于间接引语的主语(如前所述,只用宾格)。
三、性质不同
1、直接引语:以直接引语表达则可以为“小明他说‘我是一个学生’”
2、间接引语:以间接引语表达则可以为“小明说他是一个学生”
㈣ 什么是直接引语,什么又是间接引语(语文)
假定“我”叫A那么是这样改:
张林告诉A要是星期天下雨,他们就不去看电影。
㈤ 在语文里,什么叫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举个例子吧:
他说他想出去跑步。(这个就是间接引语)
他说:“我想出去跑步。”(这个是直接引语)在改的时候要注意标点和人称变换。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㈥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作用 我说的是语文
直接引语在新闻中的作用
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报道中到底有何重要作用?
1、增强新闻人情味、感染力。言为心声,在新闻中,直接引语最能传达出说话者的心情感受,感染读者。新闻中人物怎样说的,说了什么,有无隐含意思,恰当的直接引语完全能够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心态,即使这种情感比较复杂。可是,现在,随便翻开我国一份主流媒体报纸,便可发现越是重大的时政新闻,越是重要讲话,越是重要的外事报道,越是缺乏直接引语,越没有人情味、感染力。政治新闻难道写不出人情味吗?请看《人民日报》1988年4月17日报道邓小平会见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的消息:
“欢迎你!你的两个女儿呢?”邓小平一见到阿基诺夫人,就亲切地问到。当姐妹俩走上前来时,邓小平慈爱地说:“可不可以叫我一声邓爷爷?”看到她们含羞点头答应,邓小平发出爽朗的笑声,说:“好,那我们就认亲了!”步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后,邓小平特地同阿基诺夫人和她的两个女儿照了张合影像。姐妹俩兴奋地说:“谢谢爷爷!”
中菲两位领导人的会见,就是在这种亲如家人的气氛中开始的。
……
会见过程中,邓小平拿起一支烟,对阿基诺夫人说:“我能抽烟吗?”阿基诺夫人含笑回答:“我不能对您说不可以抽,因为我不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但是在菲律宾,我们内阁开会是不允许吸烟的。”
听到这番话,邓小平笑着向客人们透露:“这次开七届人大会议时我违反了一个规则。我习惯地拿起一支烟来,结果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我只好马上接受。”
他的话引起了满场的笑声。
……③
相比“某日,某某在某地会见来访的某某,双方展开友好交谈。某某说,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此外某某也指出。某某、某某等出席了会见”的外事宣传模式,上面的新闻报道怎能不吸引读者?
2、增强新闻真实性、现场感。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梅尔文·门彻(旧译:麦尔文·曼切尔)教授认为:“报道新闻应该进行‘展示’而非‘陈述’的定律就是: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此外,它还是一种帮助记者做到真实报道的手段,能使读者直接感受到新闻事件是否真实。总之,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可以这样推断:既然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直接说话,那么这件事必定真实无疑。” ④
3、展示人物个性色彩。路透社曾有篇报道前南斯拉夫总统斯洛鲍丹·米洛舍维奇在海牙国际法庭受审的新闻,其中有一部分是这样写的:米洛舍维奇说,“就请您按照您接到的指示宣读判词吧,您不必让我把一份用7岁孩子的智力写成的判决从头听到尾。”
这位60岁的前南被黜总统还说:“请允许我自我纠正一下:那个7岁孩子是个7岁弱智孩子。”⑤
4、深化新闻主旨。有经验的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往往引用一两句直接引语来回答读者强烈欲知而未知的事情原委和展示人的心路历程、情感,来弥补陈述事实的不足。记者能通过深入采访,用直接引语来阐释当事人的一些内心想法和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重要、着名人物说的重要着名的话必须用直接引语凸显,这样不仅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空间。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登上月球后说的话(报纸用直接引语报道):“这对一个人来说是走了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已成经典。“9·11”发生后3个月,布什总统在白宫发表讲话纪念遇难者,“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熄灭了一个世界”的直接引语回荡在耳旁,发人深思。⑥美国新闻学者弗莱德·费德勒在《报纸新闻写作》一书中说:“引语能为新闻增添深度和细节。你可以先扼要地陈述一个观点,然后引用有关人士的话予以具体说明。”⑦一些记者在报道新闻尤其是突发性新闻的过程中,往往引用一些专家或者当事人的话来直接点明新闻的主旨,如此,直接引语在保证客观报道的情况下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借口说话,涵化立场。在新闻中,媒体利用直接引语可以表达出希望表达但又不便直接表达的立场和观点。列夫·托尔斯泰在形容其名着《战争与和平》的力量时,他说:“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⑧海湾战争爆发后,美联社作出报道,其中有两句雷·戴维斯上校的直接引语:“这是一段正在谱写中的历史”和“我们已经在这里等了5个月,现在我们终于能做派我们来做的事情了”。⑨这两句直接引语不仅说出了战争的意义,而且表达了美军官兵的喜悦心情。
6、活泼版面,美化新闻。恰当使用直接引语能够美化新闻的篇章结构,在一大堆黑压压的陈述文字中穿插几句直接引语或对话能使新闻错落有致、活泼多姿,适当缓解读者的阅读压力,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直接引语能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使板着的面孔骤然“多云转晴”。在内容方面,个性化的群众语言闪烁着或智慧或幽默的光芒,能使新闻事件更具戏剧化色彩,极大丰富新闻内涵。新闻老前辈穆青曾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然也是语言的创造者,新闻中大量引用群众的带有生活气息的活泼语言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新闻的八股文风,而且有利于汉语言的创新发展。活泼、睿智、幽默、生动语言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新闻的动感、美感,使报道读起来齿颊留香。“把报道和引言的关系想成巧克力小甜饼或许有帮助:面饼是给予报道躯体的信息和转述,而引言则是你的采访对象的观点、深入看法、幽默或伤感所形成的美味的巧克力粒儿,星星点点散布在各处。”⑩
注释:
①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②④刘其中:《诤语良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③⑦孙世凯:《新闻写作系列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⑤⑥⑨刘志宣:《新闻写作技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⑧(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⑩(美)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沃:《新闻采写教程》,姚清江、刘肇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齐鲁晚报;大众日报)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第2期
下文的重点就是来分析受众对新闻语言提出的另一要求——“诚”。
新闻语言为何要“诚”
我们前面说过“诚”是一个具有明显情感色彩的道德概念。那么我们就从“情感”和“道德”的方向入手分析吧。
第一,情感在新闻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两家报纸报道了同一则消息,关于建筑队施工的质量问题。一家报纸的消息说:建筑队没有工程师,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查处。另一家报纸结尾处加了这样一段话:“这样的房屋搬进居民,总有一天要房倒屋塌,使住户死于非命,这样的建筑队,为了捞钱,不顾群众死活,真到了为非作歹的地步了。”前一家报纸出版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而后一家的消息一见报,立即惊动有关方面,读者也纷纷写来尖锐的批评信件。[15] 一段话何以引起这样大的区别呢?这正是情感因素的作用。
受众,作为社会的主角,接受新闻的主体,因时间、对象而异,会对不同的新闻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新闻价值在他们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性。这样,新闻价值的大小也就和新闻的情感因素直接联系起来。就其本质而言,情感表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使人们获得某种内心的满足,一定程度上说情感是人们生存的一种需要。新闻借助于情感会使受众更快地形成态度,实现新闻传播的一系列社会功能。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闻都能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感,把受众的思考力调动起来,由“情动于衷”到“言导于行”,新闻通过充沛的情绪作用,达到了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
一篇好的新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事实,一是真心实意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的一种外化形式。
第二,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来看,需要对受众“以诚相待”。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提出一个着名论点,认为“德”是国家之基。可见“德”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每个新闻工作者也应当用新闻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的新闻工作已经形成优良的道德传统,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真实性原则;深入实际,尊重实践;还有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呼声等等道德准则,必然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以诚相待”他们的受众,这种“诚”主要表现的新闻传播本身上,而新闻语言是连接传播者和受众的纽带,自然非“诚”不可。
“诚”中介入的主观因素是否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必须是“真实”“客观”的,“诚”的要求包含着“情感因素”,情感是主观的,提倡新闻语言要“诚”岂不是把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混为一谈,而削弱新闻的客观性吗?其实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感情倾向,两者处理得好,是相得益彰的。
第一、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任何新闻传播都介入了主观因素。传播者总是有一定阶级立场,有一定是非、爱憎观念,有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事实?选择哪些事实?怎样报道这些事实?一千个记者会有一千种方法,这就是主观性在起作用。美国学着艾尔弗雷德·A·克罗威尔说:“客观性在事实的新闻里是神话而已,是不存在的,得不到的。” [16] 由此看来,任何新闻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过主观性要来源并服从于客观性。
第二,情感因素的主观性和新闻的客观性在客观报道的方法中必然能够,而且也应该统一起来。我们这里讲的“情感”是不知不觉渗入客观事实之中的。情感流露得自然得体,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比如记者在报道我国奥运健儿夺冠时措辞兴奋,能传递扬眉吐气之感,从而振奋民心;在报道贪官污吏时言语严厉,是为民代言,而感化民气。事和情总是相随而生,相易而变,受众在接受事实信息的时候也在接受情感信息。关键是这情感是否能沿着事实“自然流露”。
如何让新闻语言“诚”起来
第一,从新闻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要努力追求与受众的理解上的一致性,从而使受众对新闻的接收转变为正确的接受。这既是实现传播效果的需要,也是传播者道德内省的需要。
黄旦教授把新闻接收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接触新闻阶段、意义转换阶段和接受阶段。[17]新闻传播效果产生于传播过程的终端,因而接收是产生效果的首要条件.但有了接收并不等于产生影响,只有那些过关斩将、被大脑接受的新闻,才称得上是有效果的。意义转换阶段连接着接收和接受,而新闻语言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尽力做到表达上和理解上的一致性,至少是相似性,才能使传收双方真正的得以沟通,产生共鸣;相反,表达上的笨拙,词义本身的多义性,就为理解的不一致提供了客观条件。
上面所提到的目前对新闻语言的研究,如“通俗”、“简洁”等等要求,就是符合“一致性”要求的。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载体,面对千百万的读者、观众、听众,唯有使用深入浅出、明白易懂的语言来传播信息,才能为广大受众正确理解和接受,从而使新闻传播更好的为受众服务。
我们说是“道德内省的需要”,又为何意呢?有些传播者为了某种利益有意模糊歪曲事实,或者避重就轻,或者用些歧义的语言。比如 最近某家娱乐报纸有篇报道的标题是《陆毅透露将娶鲍蕾》,而报道中几乎全部的篇幅是讲,演员陆毅在广州为其首本个人写真举行签售会,直到最后一行字,陆毅回答记者问题时提了:和鲍蕾感情稳定,可能30岁之后会考虑结婚。这样的误导受众的语言和“问心无愧”“明明白白”的新闻语言之间就成了道德问题了。
所以,“通俗易懂”、“简洁明白”是新闻语言“诚”起来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要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以消除受众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这既是新闻本身提高质量的需要,同样也是传播者职业道德的要求。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之需要。[18] 它是新闻事实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体现着新闻本身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断追求的东西。这种“需要”的满足只有通过“信息分享”过程中“知”与“不知”矛盾的解决来实现。而新闻的信息量就是消除受众不确定性内容的数量,新闻信息量是新闻价值总体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信息量体现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如果一篇新闻价值很高的报道,语言冗长拖沓,显然会在节奏上影响原有的信息量。如果本就是一篇娱乐受众的花边新闻,用了凝固在一个情节上的细致描写,比如有篇报道杀人案的消息,原本只要将事情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了,但报道中却“浓墨重彩”地描述案发现场,死者如何的惨相。这样的新闻语言就毫无新闻信息量可言了。
唐朝的刘知己说:“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史通·叙事》)新闻作品,特别是消息往往只有几百字,既短又要给人以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在语言的运用上只能精练。语言精练了,如果枯燥乏味也不行,这就要求语言丰富而精练。毛泽东同志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度长江》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
介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新闻语言要有“精练”和“丰富明快”,这是让新闻语言“诚”起来的第二个要求。
第三,从新闻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要努力达到与受众情感上的共融性,这不仅是实现新闻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人性情感的需要。
新闻的社会功能就是新闻对社会的作用,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概括起来有: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3、舆论监督,4、知识教育,等等。传播者要使受众明之以事,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要使传播者和受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推动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实现,特别是以宣传力量唤起人们行动,以情的感化达到宣传、教育和整合社会的目的。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受众可能就不会太买帐了。
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党报发行量呈逐年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在发挥指导、宣传作用的时候,缺乏情感上的共融性,亲和力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现在许多同志都认识到党报改革的一条重要的路子就是要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实现硬新闻语言的“软化”。
新闻语言如何实现与受众情感上的共融呢?李白有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们所追求这种情感上的共融也要流露得自然得体,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新闻的语言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词藻,不刻意摆着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也不用做作的情感来骗得受众的同情,我们要的新闻语言是朴素、实在,就要是“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的。
因而,“朴实无华”又“真心实意”的语言是让新闻语言“诚”起来的第三个要求。
新闻语言要“诚”起来,要努力追求与受众的理解上的一致性,要追求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要努力达到与受众情感上的共融性,新闻语言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受众,真正体现一个“诚”字。有人可能会提出疑义了:如今是竞争的社会,新闻事业即便不完全为了赚钱,也是有双重属性,即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的,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19] 如此“真心实意”地为受众着想,如何参与竞争呢?
新闻语言的“诚”增加了竞争中的“筹码”
《孟子·离娄上》中有组着名命题:“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得民心得天下”,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争取公众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赢得了公众支持就赢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孟子是首次提出“三维竞争”这个概念的。
在人类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竞争:一类,胜负取决于双方实力的较量,衡量的标准是客观的;比如体育比赛。另一类,胜负取决于第三方的裁定,衡量的标准是主观的。比如竞选时的公众选票。
我们的新闻事业的竞争事实上是一种“三维竞争”,增加了对受众的吸引力就增加了对同行的竞争力。或者干脆说,竞争力就来源于对受众的吸引力,因为双方的胜负最终得由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来裁定的。当传播者以“真心实意”的方式为受众着想,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受众的时候,相信有思维、有判断的活生生的人们,不会没有感知的。
所以,我们相信对新闻语言“诚”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标准,或者只是傻傻地去“赔钱”,它应当是可以成为一个现实的衡量标准和在竞争中的“筹码”的。
1、4、8、13《新闻写作方法论》第228页,第231页,第20页,第235页,艾丰着,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出版
2、14《新闻采访写作》第344页,第347页,张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新闻语言分析》 第8页 ,蓝鸿文 马向伍着,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年出版
5《语言学教程》 26页 王振昆 谢文庆着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2月
6、7、17、18 《新闻传播学》 第140页,第205页,第231页,第159页,黄旦着,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二版)
9《辞海》 第15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10《略论中国哲学范畴的演变》,见《中国哲学范畴集》,张岱年着,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12 转引自《中日儒学史上“诚”范畴之比较》,王家骅 ,《南开学报》1992年第6期
15 转引自《新闻写作中的情感因素》 刘建明,《新闻学论集》第十二辑 第116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16 转引自《新闻写作教程》 第390页,邝云妙着
19《新闻学导论》 第92页,李良荣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㈦ 什么是直接引语,什么是间接引语
直接引语就是某人自己直接说的话,间接引语是转述某人说的话,相当于语文中的转述句。
直接:She said:"I am 14 years old."
间接:She said that she was 14 years old.
不同的句型有不同的变换形式。
㈧ 语文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区别并举例说明
应该称为直接引用 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就是说话人都额原话,可以加上引号;而间接引用一般就是概述其大意,不能用引号的。
㈨ 什么是直接用语,和间接用语(语文的
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直接引语,是用陈述的语气来敍述一件事.
间接引语,是用他人的话来敍述一件事,不用双引号.
就像上面说的那两个句子那样.
㈩ 小学语文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几年级学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小学四年级学的。
“直接引语”是指在文中直接引用别人的原话,而“间接引语”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意思,或引用自己说过的话。在语文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进行转换的情况。
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时,不管提示语在哪里(前、后、中),都应该将提示语写到前面来。
例:小明说:“下雨了,我今天不到奶奶家去。”
改为:小明说下雨了,他今天不到奶奶家去。
1.标点符号的转换: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标点符号遵循“两去两改”的原则。去掉冒号和引号。感叹号、问号都改成句号。
例:他笑着问小姑娘:“小朋友,拾到什么好东西?”
改为:他笑着问小姑娘拾到什么好东西。
2.人称的转换:
a、直接引语中出现了第三人称,改写为间接引语时,人称代词不用改变。直接将句子整理通顺即可。
例:妈妈说:“小明到外婆家去了。”
改为:妈妈说小明到外婆家去了。
b、直接引语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时候,改写为间接引语时,要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
例:小云说:“我不玩了。”
改为:小云说她不玩了。
c、直接引语中出现的是第二人称的时候,要将句中的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例:妈妈对我说:“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了!”
改为:妈妈说我现在是强者,是勇敢的人了。
d、直接引语中同时出现了不同人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以上的各项进行改写。
例:老师十分和蔼地对她说:“我们为该剧设计了一个旁白,你的口齿清楚,音色柔美,希望你担任这个叙述者的角色。”
改为:老师十分和蔼地对她说他们为该剧设计了一个旁白,她的口齿清楚,音色柔美,希望她担任这个叙述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