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红楼梦作者和时间出处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干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着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② 红楼梦语文课本哪一段
红楼梦高中课文选的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那段。
第三回主要讲林黛玉进贾府,这是红楼梦这部书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一段,节选进高中语文教材。这一回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将贾府里里外外全部扫视了一遍,房屋格局,屋内摆设,主要人物等等,但描写最精彩的是人物肖像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赏析
通过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小说是语言艺术。人物语言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小说作者往往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精确描绘,来展现人物的感情、态度,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中王熙凤见黛玉和贾宝玉见黛玉时的语言描写,就充分地展示了各人不同的心理、性格与感情。
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贾家情况。
宏伟的外观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讲究的布局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华贵的陈设显示着主人的显赫的社会地位,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
值得注意的是,课文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环境描写又全是通过林黛玉的观察,这正好表现了她时时在意、事事留心的心态。
③ 课文红楼春趣选自什么作者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反映出他们生活什么
课文《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贾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欢乐情形)反映出(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红楼梦》,我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我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
④ 语文书上的课文《红楼春趣》
[部编版第十册课文]
8 *红楼春趣
《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一语末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头子们回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①来。”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②。”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了,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说着,有丫头来请吃饭,大家放散。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①〔他〕这里指风筝。本文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动。
②〔放晦气〕一种民俗,放风筝时故意剪断扯线,让风筝飞走,认为可以放走坏运气。
相关资料
《红楼春趣》说课稿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2
《红楼春趣》ppt课件1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3篇)
《红楼春趣》教案1
⑤ 《红楼梦》被小学、初中、高中选入课本,分别是选入了几年级的课本
初中《香菱学诗》
高中《林黛玉进贾府》 另、高中古典文学选修里有《宝玉挨打》
大学《宝玉挨打》 ps,大学里课本多种多样,选段就很多了。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3]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干隆初年到干隆三十年(1736—1765)左右。[4]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⑥ 红楼春趣讲述的是谁和谁在大观园内。战什么的故事这篇课文选自什么作者是谁
《红楼春趣》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课文中描绘了黛玉、宝玉和众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画面。每个人都放飞自己的风筝,希望可以带走黛玉的病根。
⑦ 红楼梦选自哪篇哪篇课文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高中和初中课本选自《红楼梦》的课文一共有两篇,一篇是《林黛玉进贾府》,另一篇就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几句诗来自《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⑧ 高二语文 《 林黛玉进贾府》原文
高二语文《 林黛玉进贾府》原文: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原着《红楼梦》第3回。原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或“贾雨村夤(yín)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本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离开母家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全书进一步展开故事的精华之笔。
⑨ 红楼春梦。选自《红楼梦》,作者是什么代的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什么什么等人在大观园什么的故事
本文选自红楼梦,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经过的故事。
⑩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上关于《红楼梦》的几篇解读很好,不知道出自哪里现在很想再读读,请知情者告诉在下
《〈红楼梦〉选读》简介
《〈红楼梦〉选读》系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研制的供高中二、三年级选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该教科书由“致同学”、“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附录”等部分组成,全书约14万字。
“致同学”简要介绍了今天阅读《红楼梦》的意义和本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红楼概观”收录了茅盾为中学生写的《〈红楼梦〉导言》,以及四大家族关系表、荣国府院宇示意图、大观园平面示意图等红楼图表3张和自读印象5题。
“红楼品鉴”精选了原着中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宝玉出家等六个片段,每个片段后均附有“解读举隅”、“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三栏。“解读举隅”收入对所选文本侧重于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的解读文章2篇,“品读与探讨”列出针对所选文本的品评赏析题4题,“积累与应用”列出知识积累与扩展题和写作实践题3题。
“红楼研讨”设计了“此系身前身后事: 红楼结构”、“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 红楼人物”、“假作真时真亦假: 红楼环境”、“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主题”、“景夺文章造化工: 红楼语言”、“眼前无路想回头: 红楼文化”等6个专题,每个专题均由导语和荐读回目、资料链接、研读交流、参考选题等栏目组成。导语分别针对《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给予简要的提示。荐读回目推荐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片段的回目。资料链接精选红学家关于《红楼梦》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的有代表性的论述。研读交流分别列出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习题6—7题。参考选题分别列出适合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与《红楼梦》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研讨相关的课题10—15题。
“附录”收录了曹雪芹生平简表、参读书目、网络资源。
此外,该教科书还附有《脂胭斋重评石头记》书影、《红楼梦》人物和大观园等插页和插图。
该教科书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综合讲座、导读、文选、鉴赏、研究于一体,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为使本教科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编者先后设计了讲座式、导读式、文选式、鉴赏式、研究式等多种方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多次组织有高校专家学者和中学特级教师参加的研讨会,前后十易其稿,在不断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创新了目前采用的综合式编写方案。该方案的主体部分由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组成,分别侧重于《红楼梦》的阅读、赏析和探究。其中,红楼概观的导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又为红楼品鉴提供了基础;红楼品鉴中的解读举隅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赏析,也为红楼研讨提供了示例、范本;红楼研讨中的资料链接既是学生理解原着的参读文献、参考资料,又是学生进行研讨的资料库、资源包。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三个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是突出文本本身的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名着,红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红学论着,汗牛充栋,本教科书所选文本资料,大多侧重于《红楼梦》乃至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人物、环境、主题、语言、文化的研讨,对于《红楼梦》文本以外的作者、版本的考证之类研究,一般不予涉及。我们期望高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红楼梦》的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评价文学作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获得亲身参与文学研讨的体验;学习用小论文或其他呈现方式表达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会分享、合作与评价。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
三是设置自读印象、品读与探讨、研读交流三级台阶,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红楼概观的自读印象、红楼品鉴的品读与探讨、红楼研讨的研读交流,各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根据小说本身的内容,又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也照顾到教师的能力和教学的可能。编者从较低要求到一般要求,再到较高要求,设置了三级台阶,对应阅读的三种类型,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除红楼世界外,教师可选教名篇鉴赏中的四至五个片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红楼研讨中的一个专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也使得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不要替代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四个结合: 读原着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同样是36课时2个学分,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读与自读的比例、品读与研读的比例。本教科书作为“小说与戏剧”系列选修教材,本身就包容了若干可供选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