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我是如何教语文的

我是如何教语文的

发布时间:2022-04-23 22:58:04

❶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如何教语文》有感

这本书,给了我满满的感动,只有对教育事业无比热忱、深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充满智慧和爱的书籍,于老师是在告诉我怎样教语文,更是在告诉我,如何去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

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应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爱优秀的孩子,更爱那些别人眼中的差生;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不只是让孩子记住知识,更多的是让孩子们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能力和兴趣。

书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是认识几千个生字?是背过的几篇课文?还是......于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豁然开朗。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生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学生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我们教给孩子们的课文内容他终有一天会忘掉绝大部分,可能连课文题目都不记得,但是我们得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养。

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对孩子的写字特别重视,读了于老师的《写字·育人·做人》,让我对写字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于老师说,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于老师还举了好多个例子,比如,练字练出了恒心、练出了坚毅品质,甚至有孩子,通过练字,性格由孤僻变为活泼,由内向变为外向。练字的力量无穷大,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于老师说的种种,更加坚定了我带领孩子们练字的决心。我组织家委会购买了练字帖,每天拿出20分钟,给孩子们播放轻音乐,让孩子们安下心来静静练字。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爱上了练字,有的孩子还多准备了一本,以供课余时间练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字一定会有整体的提升。

还有,于老师对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也给我很大的感触,在“就作文教学答青年教师问”中,有年轻教师问于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于老师说,他特别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批改的过程是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讲评呢,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写了一句有意思的话,于老师就做上记号,加上横批。到了讲评课,便大讲它如何好,好在哪里。学生的一句话,于老师能夸他几句、十几句话,这就叫“放大”闪光点。于老师常常把“芝麻”说成“西瓜”。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回想我以前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指出我认为可以修改的地方,让学生去修改错误,却忽视了孩子们是不是会跟随着我的评价而自我否定。我已然忘记上学时期的我,看到老师指出自己的优点时那油然而生的欣喜。于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恍然醒悟,只是指出错误的批改,会让孩子多么厌弃自己的作文,又怎会有心情再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于老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清茶,需要我细细品味,而且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他又如同一位良师益友,让我在成为语文教师的路上,走得更坚实。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作为一名新老师,对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讲多了,怕孩子们嫌啰嗦,失去兴趣;讲少了,怕孩子们体会不透、理解不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我,让我感到有些迷茫。但是于永正老师却在《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我不禁疑惑: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这本书。读完,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点点读书感悟。

(一)大量阅读、勤于练笔。

于永正老师写到,“他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年级组也把孩子们的必读书目增加到了10本,增加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并且在语文课上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阅读不断积累、储备写作知识、技术,并会经常仿照课文或课文句段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二)赏识学生、牵引兴趣。

书中记录了李振村老师的一席话:“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理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像书中提到的“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下雨天教写下雨的诗,下雪天教写下雪的诗”,适宜的情境更能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更适宜学生语文的学习。今后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课文、所读的课外书等,用绘本、情景剧等的形式呈现出来,孩子们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涨。

(三)简教课文、活教语文。

“语文,不应该讲课文,而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看到这儿,我觉得这正是我所缺乏的,我终于知道了我该教给学生什么: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和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而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正如书中韩兴娥老师所做的,为了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阅读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想必要达到人人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是很难的。海量阅读的多轨运行——阅读、识字、拼音教学同时起步,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自学的方法,同时又在无形中掌握了大量词汇,为日后的海量阅读打下了基础。

总之,书中的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带我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解开我教学中的一些困扰,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今后我也会朝着于老师的方向不断提升自我。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学生——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步入三年级以来,习作成为学生们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但部分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和自信,更有同学每每闻写色变,习作课上唉声叹气。第一次看到学生们的习作时,我开始犯愁。别说“文从字顺”了,就连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错误百出。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呢?

揣着这个大难题,我翻开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仔细阅读了于老师的《就作文教学答青年教师问》。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学生喜欢上他的作文课,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因为于老师自己喜欢作文,有观察、思考的习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师发现的多,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师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模仿性,所以我试着在课堂上尽量丰富语言,同一个意思变着句式来表达。习作课上,当学生对一件事物进行描述后,我进行补充完善,再鼓励更多的学生丰富语句,师生配合逐渐完成一段既完整又生动的描写。学生记住了这些语句和描写方法,便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模仿,有时甚至有所超越。

第二,于老师特别重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讲评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取得细微的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作文教学中,于老师第一抓“大典型”——作文优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个词,只是写得漂亮的一句话或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鼓吹”。总之,一定得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不同的学生,便是在心里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此,我结合班里学生们的情况,确立了三个作文教学的目标:帮写作头疼的学生不怕写,愿意写;让不怕写但文采一般的学生提高写作质量;帮写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在对课文的仿写、续写和习作等进行讲评时,我注意抓其中的“大典型”和“小典型”。对于“大典型”,我便从大处着眼进行表扬,鼓励同学们学习他们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写作选取的角度等。例如在第三单元描写秋天的习作中,有的同学从整体着手描写秋天的景色,有的同学抓住秋天的风或秋天的雨等一个事物进行详细描写,还有的同学只抓落叶的颜色、形态以及与其他季节的对比等来突显秋天的特色,这些都给其他同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甚至是有些困难的学生,我着重抓“小典型”,关注其好词佳句、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的使用,以此来激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语言。

习作教学已经进行了两个月,原来害怕写作的学生现在不害怕了,并且在语句、标点方面有所改善;学生们整体的写作质量也有所提高,好词佳句、修辞手法的使用多了,甚至有时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习作教学任重道远,学生们的进步便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也为我习作教学之路开了个好头,我会以此为动力,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


“博学”与“善思”——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博学”加“善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这种意识在我的脑海里更加强烈与清晰。

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好文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一篇完整作文的过渡。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

(三)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对话要读谁像谁,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学生读得好的地方,他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读得不到位,他会亲自领读、范读,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很多道理就会从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是自发的,而不是教师长篇累牍地灌输和外在强加。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

(四)多读书

于老师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上学期在实习时,我发现米主任几乎每天布置作业都会让学生读课外书,每天的语文课前也都会找学生做简短的读书分享。现在我在我们班也学习并采用了这种形式,这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有时我忘记了,他们还积极提醒我。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慢慢得到了提高,作文素材、好词佳句也变得丰富起来。而且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孩子们课间都沉浸在书海,班级的课间纪律在无形中也得到了保证。

于老师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我觉得他的教学智慧还表现在很多细节之中。现在课堂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少数思维活跃、学习优良的同学会不自觉地垄断课堂,其他学生就变成了旁听者和陪读者。于老师却把这个少数和多数的关系处理的很好,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让他明白老师很看重他,等别的同学答不出了再请他出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当他因紧张胆怯而产生错误时,老师应当多鼓励,耐心地帮他克服心理障碍,适时点拨,必要时做讲解示范。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个学生读句子读不通顺,于老师给他足够的耐心,一直鼓励他,直到第八次他终于读好。相信这节课定会让那位学生铭记终生,铭记于老师给予他的足够的尊重和鼓励。回想我们的课堂中,也会时常有学生答不出的情况,我们是不是也像于老师那样呢?

于老师说过:“善教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每位教师都应该像改革理念倡导的那样,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由教师型向学者型转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活泼起来,从而达到“善教”的目的。


态度决定一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于老师的这本书如同一位老者在耳畔低吟,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内心充满了能量,对于“怎样教语文”也找到了答案。接下来就简单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蹲下来看学生

记得于老师在书中说过,他们班犯了错误的学生接受批评教育时都是坐着的,这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回想自己从教以来,让学生坐着接受批评的次数寥寥无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教育效果又怎么会不好呢?蹲下来看学生,从今天开始。

二、“熏锅屋”

于老师在书中说到,在徐州,人们有句俗话叫“没有熏不黑的锅屋”。就是说,只要长时间地对一个人施加某种影响,总会使其有某种改变的。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我马上讲给了我的学生们听,之后我们班决定要开始“熏一熏”我们的教室。从哪些方面开始?经过我们师生讨论,决定从读书和练字开始,每天早晨早到校的学生自觉的读书或者练字。经过三个星期的努力,现在每天早晨练字的同学已经由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现在的八九个人,只要我们不停地“熏”下去,相信我们的教室也会变“黑”的。

三、重视阅读

在这本书中于老师用了很长的篇幅笔墨讲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这一章节中,于老师讲到,很多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之后,没有读两遍的就开始想着哪里可以出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展等等,这些都是花架子。真正的教学亮点首先应该是朗读,老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当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就证明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于老师还以人物对话朗读为例,对朗读方法做了详细说明:首先,要读出人物的轮廓;其次,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要读出话外音。第四,要读出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其中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有两个好方法:一是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二是自己尝试添加提示语。

四、备课看出对待语文的态度

于老师在书中说到,他在备课时有四点是从来都不马虎的:

1.把生字写规范,掌握它的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

2.所有新词都要查字典(教参上有的也查,因为好多词义,教参往往只取课文中的解释),虽然有的不一定讲。

3.凡要求造句的词,一定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

4.如果有读写结合点,于老师一定会先写下水文。

像于老师这样的语文大家都这样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不努力呢?备课的态度就是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今后,我将会以于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备课、教学、反思,使自己不断进步、提高。


知之而后行力不及而内省——读《于永正:我如何教语文》有感


于永正先生谦逊地说“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而我们现在确确实实处于不会教的年轻时候,这部凝结着于永正先生十多年教学智慧的书籍,正像是一座灯塔,点醒我们怎样去教语文。

“语文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要怎样去教?”这句话在我内心引起的困惑,堪比困扰苏格拉底一生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大人类本源问题。上学的时候,我们最喜欢问老师的就是“我们该怎么做”。老师总是先摆出一副“孺子不可教,孽徒不争气”的表情,然后教育我们“教无定法,先学好理论,知道是什么,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做了”。理论与技法即是“道”与“术”,不知理念,学来的做法会用错;只知理论,没有智慧和经验,只能纸上谈兵。

于永正先生的这部着作解决了我最困惑的三个问题,他提出,语文教的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重视写字、朗读和写作就抓住了语文教学根本。书中不仅阐述了三方面的教学意义,更是以大量实例去解读如何去教。

在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书写的意义,对于学生的书写采取了更多鼓励措施,比如说,在班级设立练字打卡制度,请写字优秀的同学为其他同学写字帖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加愿意花费时间去让学生朗读;在习作教学时,我学习于老师的做法,在充分提供视频、音频以及生活实际经验等写作素材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习作,再个别指导,利用周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描写方法表达真情实感。

当然,知与行有着能力这块短板的制约。我还需要在不断听课、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积累中提高自己的写字、朗读、习作指导能力。教学相长,我与学生都在成长的路上。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就放在手边,没事就拿来读读,有时这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与课例中相似的教学片断,学学于老是怎么处理的;有时这是一本教育故事书,除了教学生知识,我还看到了于老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于老说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有时这是一本工具书,于老讲到语文的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分门别类,语文教学的每个方面,于老都会用实例来分享训练艺术。反观自己的语文教学,有很多不足,通过阅读本书,收获颇多。

一、第八次带来的反思

于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女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是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个片段在日常教学中,很常见,但是于老师处理的是那么巧妙、有艺术性而又温暖。

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

1.课堂上该关注什么。课堂上,于老师倾心关注孩子。当孩子出错时,于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孩子。他给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一次,两次……整整八次,终于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学设计,担心再读下去会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可见,在一些老师心里,教学任务才是第一位的,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赶进度”的现象。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学情,为了“赶进度”而拒绝生成。如果教师能像于老师一样倾心关注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或许这就是一个极好的生成点,课堂或许会因此而精彩。

2.课堂上该怎样引导。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读错到读对,由不懂到懂,展开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于老师耐心引导,热情鼓励,一次又一次……整整八次。如果没有于老师充满爱的引导,这个过程将不复存在。

有一次上课,学生连续3次都把“尊重”读成了“尊敬”,这说明学生对“尊敬”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课后,我找到那位学生,我问他:“你当时知道自己读错了吗?”他说:“不知道,我一直以为是尊敬呢!”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重读,学生还是没能意识到自己哪里读错了,这反映出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了思维定势。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引导,如果当时的引导不是那么模糊,不是那么着急,而是耐心地有针对性地启发:“不要急,老师相信你能行!仔细看看,真的是‘尊敬’吗?”这柔柔的一声鼓励,轻轻的一句反问,将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词语上,这样学生或许就能读对这句话了。然后教师还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尊敬”和“尊重”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肯定能读好这句话,甚至对这句话产生更深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二、阅读教学我们时间花在哪了,是不是花在指导读书上了。

于老在听《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第二段时,张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这是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可是她缺乏耐性,第一个学生没说对,立刻换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没说对,她沉不住气了,顺手从讲桌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节爬山虎的茎,让学生们看。学生们一看,自然明白了。于老在听课本上写到“阅读教学单单是为了理解内容?多美好的一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轻而易举地失去了。”于老的意见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是听老师讲懂,还是看实物或者通过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搞懂?”我又想到孔子的教育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教学有时就要在学生愤、悱时,关键处指导,火候恰当,太早学生没有得到训练,太晚学生失去了最佳教育时机。在于老指导后的教学很成功,因为,做到这一点——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把课文读懂。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便当倒是便当,可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这也启发我们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


赋语文以情怀——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起初,拿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首先是好奇于永正老师作为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有怎样的教学理论呢?我读到他的“五重”教学法深受启发。他主张语文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每个关键词背后都富有极为深刻的内涵。

逐渐地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热爱,是什么让他的课堂富有活力,他是怎样成为一名特级名师的呢?当我读到《微笑教学》时,深受启发。曾经一位学生因为一向严肃的我从来不笑而感到惧怕,我想一个不能让学生感到舒服的老师,算是一个好老师吗?书中写到,于老师在面对犯错的学生时总能报以微笑,这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吗?细细翻看书中的每一幅插图,无论是讲课,还是指导学生,都能看到于老师的微笑,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我感到的是温暖。

这本书中有一篇小短文《处处留心皆语文》,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更是告诫给每位语文老师要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六年级的习作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学期我就注意在生活中留心习作的教法。这个学期第一单元习作主题是把自己想象成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写一篇想象作文。于是我想起了曾经陪女儿读的绘本《蚯蚓的日记》,我把绘本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写想象作文的欲望;在十一假期里,看到中央一套的一部大型记录片《江山多娇》,辞藻之华丽让我折服,这其中饱含的爱国之情更是将我深深打动,开学后,我将它引荐给了学生,指导他们也学到通过描绘景色抒发爱国之情的方法。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受到了他满腹的教育情怀,他是在用毕生的智慧教学。作为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在教的路上我们学习到很多方法、积累了很多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像于老师那样拥有一种教育的情怀……

❷ 家长在家怎么教孩子语文

这令很多家长和孩子头疼的地方,尤其是男孩,因为他们不擅长。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我特意总结三点,只要平心静气做好,语文一定能学好!是的,方位苦中苦,才能吃的人上人。

识记。这一点有很多学生说,你这还是方法,要想背诵那就能学好语文了,还看你的东西干嘛。我的东西是这样说,可我不是说让你死记硬背,你之所以讨厌背诵,是因为你觉得那是别人的东西,死活记不住,日积月累你没有了信心。而我说的背诵是你用已经的方法记住,首先理解意思,然后往自己生活实际中去套,不管怎么套,一定要顺从自己认知。如果一段背诵你实在套不到自己生活实际中去,别怕,你可以天马行空的想啊,或者把中间一些文字挑出来,凑成一句你觉得好笑,好记,感兴趣的都可以。识记才是你提高语文水平的第一大素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生活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你不行路别说你不懂世事,就连你背诵时想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都做不到,何谈提高自己。学到的知识到生活中实践,实践反过来帮你学知识,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迈开腿,走出去。有人说我每年要出去旅游好多次,但并没有帮助呀。孩子们,出去你单单是玩的嘛,要留心周边事物的,看能不能和你所学联系到,或者知道了一些新东西帮助你今后学习,这才是你出去要干的正事。如果你爸妈出去玩那是散心,而你求学呢,出去要带颗求知心呀!

❸ 如何教好语文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这个虚必须务,而且必须务好!即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因此,要万变不离其宗: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着眼。

❹ 我是怎样做语文教师的

首先,师范类,学习成绩是一个加分的地方,比如你去应聘一些比较高要求的学校时是需要提供成绩单的,面谈时可能也会看成绩。但成绩只是个加分项,大学读的东西能用到的不多,一个私立学校真正决定是否录用你的是你的教学能力。你受到的否定,是来自校方无理的要求,还是教学能力遭到批评。如果是后者,你应该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人总会进步的,一点点慢慢来不用急。刚出去没经验的老师基本都会挨批,不用急着否定自己。实习没去没关系不要紧,也就一两个月,课也不给上多,基本在听课,这些以后你进去新学校没经验也会安排你听课的。
其次各种性格的人都能当老师,教师招聘也没有要求老师一定要热情开朗活泼大方,又不是干销售的。只要不是太内向话都讲不出就好。适不适合不如问自己喜不喜欢。
你现在29,如果只有一年经验的话比较难。教师公招社会人员一般要求两年以上或者五年经验。可以考虑转行,或者从基层做起,认真学点经验,争取成为骨干学科带头人之类,然后考编。
心态摆正,踏踏实实做事,被骂也不打紧,人在江湖飘,脸皮就要厚一点。

❺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

❻ 我想怎么教语文和我是怎么教语文的

今天,我们怎样教语文(朱震国)
取这么一个似乎有点危言耸听的题目,主要是基于两点思考:一、语文本不该是我们原来教的那个模样,语文的本象,有待我们去重新认识,重新发现;二、即便是在新课标宣称已经获得累累“硕果”的今天,一番热闹的景象之下,也还是叫人不舒坦的多,真正抓药用于“治疗”的少。
清醒的有识之士曾毫不讳言地指出:中国的语文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的层次有多深,根子在哪里,怎样才能扭转干坤、使之幡然一新,这是很多人所乐于探讨议论的一些话题,但我以为,这样一些话题的讨论至少不应该成为我们依旧拿着课本在教室里慢条斯理踱方步的理由。无论多么宏伟的理念,也无论怎样先进的思想,最终都得靠我们老师带进课堂。语文怎样教,其实往往“我们”说了算。这样的一份权力掂在手上,你能不感觉它的沉重吗?怎样教语文,应该成为当下我们的一个急迫研究的课题。
新课标指导下的今天,我们怎样走进课堂?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教育的目标对象,而非知识体系;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目标指向,而非获取高分送入高一等学校;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课堂教育的三个维度,而非知识一以贯之。一个老师,要把视线、目光的焦点从课本转移到学生,不但看到他的今天更须关注他的明天,让他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运用的能力并且受到精神的感染熏陶积淀起文化的素养,——这一切,既有怎么想的问题,更是如何做的问题。
今天的语文,承载了过多的重压,似乎成了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说、写、读的文字规范,乃至人生理想的塑造定位,都应该而且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惜,语文不是变形金刚,无法由着人们捏来变去;或者,它就是变形金刚,由着你来变,它什么都可以是,可就再也不是语文了。生活中,对于功能太多的商品,人们总是存着一种疑惑,“包治百病”的药还是不是一种“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同样是语言,为什么外语学起来就更有些兴趣?不能一味说政策倾斜,大环境使然,外语相对比较简单,没那么多额外的包袱,是不是也是一个原因呢?各种功能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要么把它当万精油、止痛膏药,哪不舒服往哪贴,反正治不好也误不了,谁拿它当回事儿呢?要不就找一项功能用到底,好歹也算找着北了,于是,“不三不四”中的“三”和“四”各指什么,“蒸蒸日上”的“蒸”作何解释之类的题目就上了小学生的试卷上,甭管多玄,能捞到分数就是实实在在的。
可见,语文老师不认识“语文”,真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所以,我们今天怎样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提升到一个怎样的时代的新高度,也绝不意味着新课标肩负着怎样沉重的历史使命;反倒是说,新课标首先是给“语文”减负,给“语文”瘦身,还臃肿不堪、步履蹒跚的语文以灵巧的步伐、秀丽的容貌和精干的身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弹丸小国新加坡转过身去又把欧美资本请了回来,而当时的我们正热衷于“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的“革命”之中,如今回过头来变“改革”的还是我们。除非我们想做些别的什么事,教语文不是想怎么做、想怎么教都可以的。
这是我个人对“新语文”的一点思考和认识,当然只是一些病痛的呻吟,或者最多也就是未必按着痛处的几声叫嚷,喊的人多了,不见得会有哪位医生真拿你当回事儿,叫叫而已。但也许自己觉得还真那么有点痛,医生不理不睬,那是他老人家见多识广,病病灾灾的见多了,或者是病人多,忙不过来,再说小病也不显他老人家的无边功力,对不?可咱不能就这么捱呀,日后积攒出个癌症来怎么办?所以,咱自个儿得抓药,虽不能乱投医,可是土方,偏方,祖传秘方,也不妨抓来试试,总比坐以待——怎么说呢,总比坐等要强吧,所以接下来谈谈我的土方:3+2+1。
先说说“三”。“三”指三个“心”:心态、心智和心灵。......
............
以上说了三个“心”——心态、心智、心灵,心态开放是前提,激发心智是重点,叩动心灵则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指向。接下来说说3+2+1中的2,两个“意”。
一个“意”是“诗意”。。。。。。
三“心”和二“意”的第二“意”是指教学要有“新意”,时髦的说法叫“创意”,我还是觉得新意好,不必有那么大压力。......
3+2+1,我们已经谈了三“心”和二“意”,即开放心态、激活心智,叩动心灵,要讲究诗情画意,要体现教学的新意。最后还要加一个基础;教师的语言修养。
...... (未完)

❼ 怎样教语文

1. 要扎实得去教语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语文课应该注重时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其他班级听课的时候,我发现一些老师让学生感悟,交流,但是教师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结果,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只顾感悟和交流,也没有悟出什么东西,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没有提高。我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训练和感悟相结合,训练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我们语文老师 应该具有哲学的思想,辩证的眼光,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实实在在起来。
2.要认真的教语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人美每一个教师的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求真的课堂,容不得一点弄虚作假,真正的语文自主教学不是放任自流的“自己学习,自由学习,自愿学习。”而是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性如何发挥,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要把学生引导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兼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实际上。
三.简单的去教语文
我说的简单的去教语文,不是简单无物,不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把教学内容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这个任务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开阔的视野来保障,所以简单的去教语文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去“教”。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生活的“重新放映”我们应该让语文还原本色,与时俱进

❽ 怎样教好语文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最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课,具有很大的意义。

对于老师来说,教好语文也是其长期积累经验,摸索教学方法的结果。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了解学生

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都应该仔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看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薄弱点,可以进行摸底考试,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

二、认真备课

老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因为只有备好课,才能为下一步的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等,深入地钻研教材。组织好每个教学环节的语言,对教学过程安排有序。

三、上课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喜欢学,老师上好课是个关键。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一定还要调动好课堂气氛,切忌平淡无奇。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切忌填鸭式灌输,学习效果才能明显。

四、辅导

老师做好语文课的辅导,也是教好语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还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巩固训练,以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

五、要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时一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多读经典诗文,多写读书笔记、日记、周记、读后感等,并做到督促检查学生。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落后的同学,加以鼓励促进。同时,老师要抽出一些时间,定时在班级内举行小型的演讲比赛、故事会、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❾ 如何教好语文课

问题实在有点大哦。以下是我自己经常做的几点:
教语文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你不教,学生也会自己去学。
其次,你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上语文课,尽量叫学生自来来说。教师不要多讲。
三是,语文老师要有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就像教写作,自己先得会写文章。
四是,提问要切合文本,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的妙处。
五是,教语文不但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与立人。
六是,多在课堂里请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书,特别是经典美文,和学生一起谈谈文章,分析文章的好处。

❿ 如何教好语文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一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写教案,用教案,煞费苦心,却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怎样把学生教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为目的,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怎样才能会学”。以我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我感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还值得我们去尝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人人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而言,它着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要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使“学案”更好地发挥其有效、高效性,我们认为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认认真真学理论、增强素质更观念。

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对“学案教学”进行了几次专题培训,使我们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得更深更透了,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小组合作、学案导学”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摸索,进一步更新、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扎扎实实搞教研,切切实实提质量。

本学期我校所有年级、所有科目全面推开了“小组合作,学案教学”,为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开展集体备课、组内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等活动,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但“小组合作,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研”这块沃土,在实施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使“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好地发挥出其有效性、高效性。使教师们成为使用“学案导学”教学的行家能手。

总之,“小组合作,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乘着“小组合作、学案导学”这股东风,在努力中前行、在学习中进取!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二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着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阅读全文

与我是如何教语文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8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5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9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9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3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5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4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5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2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7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0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3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4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7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9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8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8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7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3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