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指导朗读

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指导朗读

发布时间:2022-04-24 08:26:45

⑴ 如何正确把握好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1. 要把字音读准。除了要求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音变的规律,包括轻声、儿化韵、变调、啊变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让学生知道并能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2. 要把词形象化。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当我们把课文中记录词的一些无生命的方块字化成“有生命”的方块字朗读出来时,就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更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只有把每个 词看“活”,才能准确理解它,才能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人们在说话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的概念,通常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那将比单纯地抄背词语解释要具体、有用得多。

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 句子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三项指标。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在标点符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要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与停顿相适应、相配合,突出强调句子中的某个词和词组,就是重读。

4. 要把握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的脉络,理解了作者在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⑵ 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下。
1、把握文章线索,逐层深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不是讲授重音、停顿等朗读知识,而是要先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弄情文章里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分清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使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切形象、一切细节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清晰完整的概念,进而弄清文章的感情线索。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朗读活动,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准确、真实地再现出来。

2、抓住文章中心,明确朗读基调。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交代一些有关文章的时代背景等知识,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准确地概括出中心思想,进而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深入角色,体味真情实感。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首先要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中获得的感情信息消化吸收,深入角色,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通过朗读正确地传达出来。

⑶ 如何指导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贾宏霞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新区老鸦庄中心校前屯小学 075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要达到《课程标准》有关朗读的要求,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意。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然后进行模仿朗读,要求朗读时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此外,让学生欣赏诗歌朗诵录像,组织学生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再就是在课堂上,采用带读、范读、接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上每逢读课文,大家都你争我抢,气氛热烈。 二、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教学 1.抓疑难句子。 词句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词句的品析,才能真正领悟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如《粜米》这篇课文,有这样两个疑难句子:“那些戴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端口头,气也不透一口,就到柜台前占卜他的命运。”“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地多收了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透一透气了。”要理解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这两个“透”字。而理解这两个“透”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就会明白:前一个句子的“透”字,是气也顾不得喘的意思,表现出农民粜米时急迫和紧张的心情;后一句中的“透”字,指稍微轻松一点,表现了农民丰收了,感到高兴,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米价会下跌。 2.抓中心句子。 课文的中心句,能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上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句子,也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辛苦,多么简朴。”要理解这个中心句子的深层含义,就要加重语气,反复朗读它,使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周总理人格的伟大。 3.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句子,反复朗读、体验。 如《再见了,亲人》,描写的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回国的列车上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若由教师来讲解,恐怕是难以将两国人民那深藏在心底的深情厚谊讲得生动、传情、清楚。只有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其情其境,才能品出其难于言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三、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文章,基调或悲壮高亢,或委婉深沉,或简洁平实。不同的情感基调,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朗读来揣摩、体会、把握。感情基调欢快的,可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演性语调朗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再现,如《美丽的公鸡》之类的课文。感情基调深沉、悲伤的课文,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要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悲壮的语调朗读。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读课文时,让学生模仿解说员的语调。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一般都是意境清新宁静,要指导学生用高昂、欢快又激动的语调,去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如读《索溪峪的“野”》。教学《牛郎织女》之类的课文,则要用讲故事的语调朗读等等。 四、通过朗读训练语感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语速的快慢、重音、强调、停顿与连接、声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另外,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朗读出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技巧、感悟规律、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小学生朗读中的漏字、填字、语调平板、唱读、拉腔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没有语感、没有韵味的毛病。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量,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驾驭好语言,自如地表情达意、与人交流。

⑷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如果离开朗读这一中介,学生很难走进课文,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要求与方法:一、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一开始,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省略号被忽略了。后来,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身受重伤,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这种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即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二、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见周晔读《水浒传》马马虎虎,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便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还有,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读这样的话,表情特别重要),通过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地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三、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如《惊弓之鸟》的魏王和更羸,《西门豹》中的西门豹、巫婆和官绅。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指导学生朗读《惊弓之鸟》,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学生读魏王的话就有了国王味,读更嬴的话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读魏王说的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 指导朗读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读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范读要选择好时机,一般不要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份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即使这样,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我总是这样说:让我读读看好吗?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学生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 二、借助录像 由于学生的年龄、智力等方面的特点,加之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要求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完全投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运用录像这种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让学生进入形象的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 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壮烈牺牲场面时,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几位战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声上。当要求学生情感朗读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放开喉咙,提高音调罢了,完全没有读出悲壮的感情来。于是,我上网选取《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几个片断,播放给学生看,当播放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镜头时,学生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悲壮气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万岁的雄壮口号,语调慷慨激昂,情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从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读,并对理解课文内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借助音乐 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音乐虽然不像录相那样直观,不能造成视觉可见的图景,不能叙述事件的经过,但是它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 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这部分内容时,文中有一段文字相当优美的描写,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描写了海面由平静平和到风卷浪涌的变化。在教学时,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音乐,学生从乐曲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了音乐由先前的舒缓宁静,慢慢变成激越慷慨。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洒满月光的

⑸ 小学高年级语文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及朗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无效朗读现象分析
在课堂朗读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过程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有的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蕴中。
二、有效朗读策略探讨
1.明确朗读目标,细化朗读要求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另外,教师目标要清,每次朗读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理清朗读层次,不可贪多求全。一般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即:先引导学生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读明白,读透彻。即: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思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读出情,读出味。即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进入角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2.创设情境、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师生配合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情感品味朗读;整篇文章的朗读,个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重视示范朗读。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
(3)创设朗读情境。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3.给足时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以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4.注重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⑹ 试论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读悟结合,以悟促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二、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地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我经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你过来”这个句子就有很多种方式读,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有高兴时的语气,伤心时的语气,着急时的语气等等。通过不断地练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读出来的效果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感情等等。
三、多种方法练习,读中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五、“读后评议”是朗读的动力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总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自己的言语,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⑺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有哪些

(一)、明确要求,让朗读更规范。
在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读课文时,我就让他们明确朗读的要求,即:声音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1、大声读、读出自信。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大声勇敢地读。我常说:“要让班级里离你最远的同学也能听清楚。”当学生朗读声音小时,我就反复提醒他,直到声音响亮为止。就这样,经过一年多反复地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在大声朗读中学会欣赏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
2、反复读,读得正确。
正确朗读就是:读书时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颠倒、读准每个字的音。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把生字连同词语圈出来,并且多读几遍,直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再读时对于学生出现的漏字、加字等现象,我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有的学生读错字音,我引导他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有的学生读破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我训练他们按词连读,连词成句。我就是这样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让学生逐步扫除朗读障碍。
3、节奏读,读得流利。
“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读得连贯、不重复、速度适中、读准停顿、读对节奏。例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准词语,把词语读出节奏以后,我再训练学生读句子,当学生读不准句子节奏时,我适时地范读和指导。如“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我边示范边说“里”是轻声,读得短一些,看到逗号停顿一下,后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觉”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也要稍微停顿一下,“睡觉”读得轻一些。随后学生仿读句子。就这样从词语、短语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我逐步训练学生有节奏地朗读,直至学生能够自觉地读准标点,读出节奏,把句子读得流利。
4、理解读,读出感情。
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出感情”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用适当的语调、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
(二)、教师范读,让朗读更有味。
我通常在这四种情况下进行范读:当需要正音时,当需要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时,当遇到重点句式,特殊句式时。当学习重点段落,需要理解课文时。
如:在教学《笋芽儿》中春雨姑娘唤醒笋芽儿一句时,学生多次读后,仍然不能读出春雨姑娘和雷公公不同的语气。这时,我便示范这句:“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听后学生明白春雨的声音是轻轻的、温柔的,接着学生根据我的方法悟出了雷公公应该用粗重的声音朗读,竹子妈妈要读出唠叨的语气。
(三)、多种形式,让朗读更投入。
我根据课文特点选择朗读形式。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我采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我采用齐读。此外,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还可以采取领读、赛读、分组朗读,配乐读等方式。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能让学生读得更投入。
(四)、巧妙评价,让朗读更精彩。
在教学中,我常使用有针对性的、富有童趣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如:当学生唱读时,我会说:“哎呀,像唱歌一样,好听是好听,谁能像读书一样地读?”当学生的读音不准确时,我会说:“节奏感多强呀,来,掌声送给他。不过有几个音要正正。”??
渐渐地,学生也学会了从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不同角度来评价他人的朗读。在这种赏识评价、多元评价、形象评价中体验进步、享受成功。

⑻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的训练与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它是架设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流的桥梁。只有学生亲历朗读,才是让他们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最佳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搭建起这座“连心桥”呢?我认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有以下四种行之有效的技巧与策略。
一、充裕的朗读时间,能初步理解课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学情、教材等特点来确定学生的朗读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朗读。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方法„„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何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的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久经考验的真理。如四年级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地朗读,随同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游览这美丽的桂林山水,感受作者心灵的震撼。
二、重点词语的品读,能深入理解课文。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语句,可以通过朗读来意会。教师从学生读的情况中很容易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还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例如我在讲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课件,师:看这就是天都峰。谁来读一读课文的有关段落,给大家介绍介绍天都峰?
生读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字正腔圆,好,听完他的介绍你觉得天都峰怎么样?
生:我觉得天都峰很高很高。
师:你从哪看出来?
生:我是从“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是啊,峰顶都跑到云彩上面了,可见多高呀!谁能再把天都峰的高读出来?
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
师:这段除了写天都峰的高,你还觉得怎么样?
生:我还觉得山路很陡。
师:你从哪看出来?
生:我从“笔陡的石级”中的“笔陡”看出来。
生:还有从“似乎从天上挂下来”中的“挂”字说明了山既高又陡。
师:一个“笔陡”一个“挂”多么准确、多么形象!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
师:齐读这一段。
教师通过让孩子介绍天都峰,引导孩子推敲作者的遣词造句,孩子们品味词语,通过精彩的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对天都峰的险峻有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朗读的形式,真正让朗读为语文教学服务,让朗读为理解课文服务,让朗读为学生学好语文服务。
三、因材施教,调动朗读兴趣
朗续训练,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续训练全面开花。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诸如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孩子们的朗读漏洞百出,或者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等等,此时,教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一文时,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赞叹道:“呀,你的朗读,让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趁热打铁,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遍,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是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神会,读得趣味盎然。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因材施教。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四、形式多样的评价,激发朗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启发、引领、激励学生的朗读。新的课堂教学观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一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还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求出这个同学的得分,评出本组前三名。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小组朗读评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热情,许多在班上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朗读时也能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班里涌现出许多爱朗读而且读得好的学生。
总之,通过朗读感悟文本,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老师常抓不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架起这样一座朗读之“桥”,让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作家的生活世界、作品的思想世界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⑼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体味真情实感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课文的语言琅琅上口,适于朗读,其中的古诗、散文等,更是培养学生朗读的好文本。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逼真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先以有感情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之后,在这种意境中进行全文的以读串讲。如在读描写“荷花”的句子“落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时,要学生理解“挨挨挤挤”是写出了荷叶长得多而密;“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这句话点出了荷叶长得十分茂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读出荷叶的这一特点呢?在个别读、评议、自由练读中,学生就会发现“挨挨挤挤”要重音轻吐读,才能突出荷叶多而密,而“碧绿”和“大圆盘”要读得重些。接着在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所见所闻,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感受荷花开放时的不同美姿。
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真情实感
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如读不出真情实感,听者会觉得乏味。学生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体会不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读不出真情实感。只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表现的情感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停顿、重音、速度、语调、节奏等进行朗读,才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才会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如《丰碑》一文,其中一段文字是描写将军感情变化的,当将军看到冻死的战士衣服是那样单薄时大发雷霆,甚至骂人。要使学生读好这一段,首先要让学生搞清将军向谁发脾气,为什么发脾气。一是将军因埋怨军需处长失职而生气;二是突出将军对战士深深的爱,正因为将军“爱兵如子”,才会发这样大的脾气。学生只有体会出这些复杂的感情,才能把握感情。将军发脾气的几句话,不仅声音要读得响亮,还要读出愤怒指责的语气。当将军得知被冻死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怔怔伫立了足有一分钟”。将军怎能相信这掌握衣物的人会冻死呢?可这是事实。他被这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精神震撼了。这里“怔怔”“足”要读出重音,而且“足”声音要拉长。将军向丰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要读出庄严的气氛,声音要逐渐提高。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来的文章才会感人至深。
三、激情朗读,还原真情实感
《大纲》对小学中高年级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地读出抑扬顿挫和作品的风格,达到能够恰当表现作品意境的目的。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可凭借教材中生动的语言、挂图以及某种手势(据教材需要、教材内容教师所做的手势),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清晰、具体、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指导欣赏,运用真情实感
无论是教材中还是课外读物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佳作名句指导欣赏和朗读。如本学期笔者让学生建立了优美片断集锦。每周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优美片段摘录下来,并在班上朗读。
五、形式多变,掌握朗读技巧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既能不断刺激大脑神经的兴奋,又能使朗读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需要。
1.引读传情,把握语感
笔者除了设计指名读、齐读、散读以外,还设计了设问引读和以读引读的形式。如《船过三峡》一文的教学,在采用设问引读时,教师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代替。
2.赛读激趣,主动感悟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后,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竞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对朗读的兴趣。如《燕子》一文,笔者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是集体朗读。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兴趣投入到朗读的行列中来,采用“淘汰读”比赛方法,即按座次顺序自动就读,前一人若有错读、漏字、加字、停顿不当等失误,即被淘汰。后一人接着读,谁失误少、读得多即获胜。这种竞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促使个别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使腼腆胆小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使全班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逐渐提高朗读能力。
3.表演朗读,领会内涵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表演固然也有教师的指导,但主要还是靠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进行设计:怎样表演才符合课文内容?怎样表演才能更好地表现所表演的角色?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增加,而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学生的写作能力也相应提高。

阅读全文

与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