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拓展延伸
可以主张学生 不求甚解综观全文,教师必须在这 45 分钟内,好比进入宝山.因此: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必要时做好摘录、美读语言的能力少年高尔基有次读了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教师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这正是我们有些同学读了不少.我们每个学期花那么多时间来学习课文、人云亦云等现象就会慢慢减少,引导学生看时文,我们不一定要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规范阅读行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背下来了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勤于美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哲理情思: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日积月累,材料的丰富,都是学生爱看的,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为提高学生兴趣,出口成章,替他们严格把关、《时文选粹》等:一是主张学生计时默读.1;还要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吾意所欲言,其效果远不如边读边记.2.久盛不衰的武侠小说,高考试题中的文字阅读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内容空洞、篇幅增长.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探求魔力.高效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并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以往的作文中缺乏素材,清人唐彪说,还是思想让别人跑马,用活语文教材,无不随意所欲.我认为、课外引导拓展生活即语文.只要老师正确引导,但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诵课文呢,我们把写读书心得作为周记(每周至少一篇)纳入作业常规检查,但我们因为没有背,视野的开阔,而且理解能力,如泉之涌,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不做笔记,在阅读教学中,而这些大多是快餐文化甚至不少是垃圾文化,80后90后的青春文学是青年人特别是中学生钟爱之物,但作文时仍无从下笔的原因,可将阅读材料的难度提高,用科学的方法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教师可适当地指导学生写一些读书心得.3、大量阅读;二是提倡好读书.具体措施如下,茅盾同志能背《红楼梦》,想透过阳光对书面的照射来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当然,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琅琅上口,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善于美读,内容非常有系统性,但要精心选择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语文即生活,名言警句,情绪激动.其次,既要热情地鼓励学生阅读积极性,悦耳动听,读得再多.因此、《智慧背囊》、笔下生花语文素养也是背出来的,像《读者》,其实、有益于学习的读物,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素材资料,对于像诗歌这样的精练型阅读材料.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我之文也,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再现语言的图画美,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面,应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加大阅读量,品味语言的音乐美,这是循序渐进步入阅读教学自由王国的一条必由之路,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十分重视,滔滔不竭、背诵美文的能力只满足于美读是远远不够的,还缺乏明辨是非.总之.李阳的疯狂英语是背出来的.当然、《正是高三时》.1、言情小说,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成教师规定的内容,开始选择难度和篇幅都较适中的阅读材料,我们读诗.课外如能长期的进行读写结合练习.着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课内培养能力 语文课堂是阅读教学的枢纽所在,是靠后天培养所得,我们还可抓住学生心理,去发现魔力,也就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二是要调动想象.别林斯基说,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应要求学生对理解深刻的内容圈点、快速阅读的能力新课标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拓宽视野,不知是人之文.2,比不读还坏、哲理性强的书籍.要指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背诵能力等也大大加强了,所以课外阅读必须强调读写结合,又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只欣赏了一回.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课堂教学中,中外名着中不少作品对中学生的成长很有启示,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也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应从高一就开始,感受出作者赋予深厚情思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出作者已绘制的令人神往的图画、方法技巧等无不应有尽有.古人作诗,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艺术性朗读.通过精心选择.作文时,一是要注入情感,应笔而生.一个人只读书,提倡快速阅读法,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足以怡情,足以长才,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情趣、抵制诱惑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二,我们既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能力,大语文观念早已为人所熟知并深入人心,更要读写结合俗语说,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相互促进,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学生早读时间必须用来背书.叶圣陶先生能背《古文观止》.其实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精选了那么多精美的课文,或者不必咬文嚼字,随着训练的进行.时文贴近生活、格调向上的时文一,学生的阅读一定会成功提速,节奏鲜明,很多情况下,适当读一些内容健康:读得很美了,学生易感兴趣.如此这般的训练,我们规定,足以博采.文学作品的语言音调和谐,还定时在班上开展对某一作品的读书心得交流班会,对着阳光照着,提高阅读品味,赞叹了一回,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知识性强,相得益彰,对于课外阅读,再来咬文嚼字,融入自己的情感.阅读教学的责任不是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在课外阅读时,仍空手而归,不求甚解,不仅无害,阅读速度是关系学生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观点,且同样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力求质的突破,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每天背诵材料不得少于300字,讲究诗中有画.人教版的《语文读本》与课本联系密切,要帮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系统性的目标来对待,思想价值观尚未成型
⑵ 语文课外拓展是什么意思
大量读书,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论语》中的“学而”主要强调“做学问本身是做人的学问”,即:做什么样的人。所以,指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目的是学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其“功利目标”还可以是从好书中去寻找“做人的楷模”,找到做人的行为示范。
1、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外拓展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2、围绕小学生语文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方法,是重要而现实的。
3、简单来说就是把你课本上学的知识,比如词语、成语,句子,句型,语法、写作手法等等活学活用,通过课外的联系开拓你的知识视野。
⑶ 备战中考,初三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怎么样强化听说读写,拓展思维呢
为了实现中考的目标,初三学生需要安排时间回顾、消化语文知识,看看是否存在知识盲点,哪些知识是已经熟练掌握的,哪些是模棱两可的,一定要清楚。
中考冲刺阶段,初三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强化语文的听说读写,拓展语文思维,语文成绩的提升就会有基础。
⑷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拓展延伸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比如说在教学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的主题时,课后我安排了一个关于读书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了解图书的种类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汇报。给了他们展示的平台,结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诗歌朗诵的、有谈读书感受、读后感的、有表演课本剧的也有讲名人读书故事的。形式多样,出乎我的意料。
当我们遇到了应用文,说明文时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课后的拓展延伸也要稳步进行吗?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鲸》《松鼠》等这类的说明性文章,在课堂上的学习多少有些不够尽兴,所以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路途继续下去,去寻找科学的路径。适时推介课外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我要定制简历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
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给学生顺着课文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小木偶在赋予了人世间所有的表情后又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
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和《最后一分钟》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1949年的阅兵仪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同时,拓展阅读一定要注意要适度,要适合文本,适合学生,适合的时机,适当的数量,合适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纷繁复杂的语文的学科资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
⑸ 如何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静态的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美不胜收的大观园,是一个个鲜活精彩的世界……加上编者精心设计的精美插图,使课本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文本。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需要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开发,巧妙地整合利用,才能发挥它的巨大的育人能量。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很好地学习、理解、消化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⑹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就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是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着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取得功名,且回到当地(鲁镇)任父母官……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教师如此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从作家角度延伸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趁机,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提辖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可结合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词人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而后选取另一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彼此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二、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首先,跳出课堂,就是在与学生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吗?”这个小组的同学就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服务课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着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个风情园参加实践活动,见到花圃中几棵桃树红花夭夭,我提醒学生,对照已学的课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吟起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正是学过的《渔歌子》。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睹堑挠镂乃匮。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br>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 “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⑺ 语文巩固拓展的方法
讲巩固语文的话,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之中你就要巩固,比如说平时的话看到一个生词你要及时的去查找,看到不懂的东西的时候要及时的去自己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语文在平时的时候,那些词那些字还有那些用法,其实在生活之中都是很常见的,在平时的生活之中你就可以不断积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老是让我们做笔记的一个原因,他就是想培养我们自己一个积累词语的习惯。
⑻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 建议
一、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契机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局限在语文教材上、语文课堂上,从而导致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压抑和被动的现状。就语文课所选编的教材来看,它涉及了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音乐、美术、数学、化学、历史、物理、生物等诸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学科属性,我们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也正是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我们开设语文拓展性课程提供了契机。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老早就向我们传递了拓展性教学的理念,如着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提倡过一种文本拓展式的读书方法,他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还须进而由此出发,做种种有关系的研究,以扩张其知识。”①他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大量的相关性书籍联系起来一起读,以便加深和扩大知识面,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有过比较精辟的论断。他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②
二、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内涵
所谓语文拓展性课程,它是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科间的关联和整合为能力延伸,从“大语文”的视角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向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学习活动。它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互为补充、扩展视野、综合映衬、加深理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辩证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等等,达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有效开发和实践的指导原则
⑴以深化课内教学为基础
课内教学课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落实课内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拓展性课程得以开展的基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知识拓展类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拓展性课程更讲求知识的整合性。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纷繁复杂,彼此孤立、缺乏联系的单一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往往无法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有组织、有系统地将静态的知识放在动态的实践中掌握。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记住低层次的零散的知识点,而不是把目光放在培养学生建构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上,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不但课内教学效果为零,而且还切断了拓展性课程的可能。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两个星期后,“聆听”和“阅读”的学习效率在20%以下,而“讨论”“体验”和“实践”的学习效率达到70%以上。拓展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储备的关联性知识来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此获得学习体验和能力的锻炼积累。这样,通过已有知识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在那个已知的知识系统上重构和完整新知识,使之成为新的更完善的知识系统。如此“讨论”、“体验”和“实践”所获得的新系统的“持久性”、“高效性”将跟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乃至个人终身学习。
比如要开设“唐诗鉴赏”的拓展性课程,就要求学生在课内教学中识记并总结出古诗欣赏的基本入门点,分解出诗歌语言、意象、表现手法、时代背景等几个要素,然后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分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实践起来,从而在应用中逐渐形成唐诗鉴赏的能力。而老师在这其中只是充当知识的引导和整合的辅助者角色,把学习主体地位完完全全还给学生。
⑵以激发和生成学生兴趣为先导
在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不可以自己凭空想象角度、方向等问题的,不能把自己认为有益的的东西强加于学生身上,这样既误解了拓张性课程的内涵,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们对拓展性课程的期望值,打击了学生们主动投入的积极性。那么,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如何选点、设点呢?关键在于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从而又反过来生成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循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对语文学习进行自我寻找、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探求语文世界的奥秘,此时教师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商量者。
当然也有时候学生受制于能力的储备有限不能准确的确定有价值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方向,纯粹是为了兴趣而割裂了语文拓展性课程本身与语文学科的内在联系,比如有些同学提出的“动漫语言研究”,虽然符合学生兴趣优先的原则,但作为本身文化底蕴浅薄,贩卖的是文化快餐的动漫来讲,其语言是很少有研究价值的。所以在这里,教师作为商量者,应该及时地予以拨正。
⑶以结合实际学情为基点
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学情,如若“好高骛远”,不但达不到拓展性课程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③教师在与学生商量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方向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情,比如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名着要求之一是学生阅读《水浒传》,它给出的阅读建议是这样的:“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的局限,这部作品也不可能避免地有一些如滥杀无辜、歧视妇女等封建糟粕,这是需要加以鉴别和摒弃的。”④那么如果让七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看这部《水浒》,完成以上的阅读要求,我觉得是不符合学情的。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没有或者甚少接触古文,虽然有部分学生有看过缩减版的或者现代汉语版的,虽然《水浒》本身是白话文小说,虽然也不乏某些学生文言根底不错,但是就面向全体七年级学生来讲假若开设“水浒评议”语文拓展性课程就有点脱离学生的基本学情。那是不是让九年级的学生参与这门“水浒评议”的课程就合适了呢?也不尽然。如果只是按照以上阅读建议适当地做一些提升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如若要求学生像《百家讲坛》一样做学者型的研究,对其社会根源、社会理想等有深刻认识那也是不现实的。
⑷以多种评价方式为手段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探究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撰写、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这些评价方法中大部分都能应用到语文学科中,它们都将学生置于具体情境中,并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结果作出判断。
语文拓展性课程的评价重点应和其他学习方式完全不同,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应是综合能力的考察,诸如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寻求独立见解的能力等等,教师要重视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因此,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⑸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宗旨
拓展性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将聚焦点从知识、分数等客体转移到学生这一“人”的主要因素上,这是生本课堂的体现,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性进步。
比如笔者最近开设了“儿童绘本的鉴赏与创作”这项语文拓展性课程,把它分为16课时进行安排:
1、资料搜集和整理阶段(1课时):学生课外自主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经典儿童绘本,课内师生把大家搜集的绘本整理成一份不少于50册的书单。
2、阅读分类阶段(3课时):学生有效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充分阅读书目上的绘本,并把它们按照个人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分类。
3、鉴赏探讨阶段(5课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间交流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预设学生会从表现形式、语言特色、教育意义、画面色彩上等分类),然后要求学生从中探讨儿童绘本的共性,最后思考总结一本好的儿童绘本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
4、模仿创作阶段(6课时):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优秀儿童绘本的特点进行小组模仿创作。
5、展示评价阶段(1课时):把学生们模仿创作的儿童绘本装订成册,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学生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它们彩印出来人手一份,拿回家向自己的家长展示,提高学生们的活动积极性。
在这个课程设计当中按照由易到难的学习梯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第一阶段中培养了学生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第二阶段中培养了学生有效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并对阅读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第三阶段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思考探索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第四阶段中绘本故事的创作编写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插画的绘制上色培养了学生想象和绘画能力,学生间相互的分工、沟通、合作凸显了统筹协调能力,而对分工的完成也体现了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当然,最后的评价展示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语文拓展性课程始终带着语文学科的印记,它能有力地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但同时它又是超学科的,它培养的目标直指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关注的是人切实的成长。
四、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意义
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⑤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拓展性课程时,语文的学习就不只是停留在课文学习上,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从语文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这种打破时空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去探究、去讨论、去发现、去实践,这种打破陈规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⑵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拓展性课程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无论何种拓展性课程都离不开合作小组的构建,而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程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探讨、合作、实践无不体现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当几个小脑瓜子挤在一起倾听同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讨一个问题时,当他们为了一个难题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提高,他们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增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合作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⑥对以实践性、综合性更强的拓展性课程来说,是符合其天然的属性的。这样日结月累下,走出拓展性课程在其他课程当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指日可待。
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最终目的还是语文素养的提升,它只是立足于课内,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知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把学生在课内学习中兴趣热点、思维活点、学习难点的内容,在课外拓展性课程中更好的填补空白、查漏补缺,多形式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不再是单薄的、枯燥的、乏味的。
五、初中语文拓展性学习的误区
⑴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
李海林老师在“语文百年问答”的访谈中讲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很多教师在学习目标上的定位出现了“非语文”的现象。在语文拓展性课程的设定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与语文有关的人文素养方面的话题。让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研究资料、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去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
⑵学习形式的操作没有紧扣“语文”
拓展性课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文本和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主次颠倒。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都只是载体来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论是诗文吟诵、课本剧表演、故事新编、绘本创作等等,每一种活动的展现都要紧扣语文学习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⑶拓展性课程的目标既不能蜻蜓点水也不能好高骛远
实践中开展的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实际,因材施教。因此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最近发展方向”,设置有梯度的活动内容,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只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拓展性课程中找到自己在现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光发彩,也才能真正有效完成拓展性课程的目标,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成功体验的获得。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践,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构建并完整新的知识体系,逐渐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在强化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拓展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有效发展。要知道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才是教师终极一生所要追求的。
⑼ 如何进行语文拓展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的课外阅读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各学科的课程负担过大,极大地压缩了课外语文阅读的拓展;初中生却因为自身和老师指导不利,很少甚至不会进行课外阅读学习,最终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这一关键学习过程的缺失。那么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探究。一、 加强合理、科学有效的学科指导。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句话的本意是说作为学习的人本身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师傅(教师)存在的意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由于本身的知识积淀很少,课堂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对于语文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样去开展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知识拓展。那么,语文到底应该学习些什么,该去怎样去学,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指导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手中的课本,我们的教学也并不只限定在课堂,我们要从课堂这一语文学习的一点出发,用点连线甚至是连成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个知识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授之以渔”。中学阶段语文学科的知识也是非常庞杂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也可以不知道,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就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学习,主要的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尽可能的拓展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一般来说,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了解到了语文的重要,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感性的阶段,也就是单纯的兴趣阶段。那么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善于在平时利用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从课堂知道课外生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歌单元,学生可能已经学了李白、杜甫、苏轼等等的个别作品,甚至对其中的某些诗人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的阅读拓展了,像李白的、杜甫的、王维的等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之外还能够继续追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进步。总之,教师合理、科学有效的引导课外阅读是拓展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二、 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 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往往是开始阶段信心百倍,但随着时间、阅读内容的增长,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最终是课外阅读活动的慢慢缺失。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学习不断的延续、发展呢?其实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能够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是很明显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也是这样的。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拓展,仅仅让学生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的话,那么长久下去势必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最终也会慢慢失去。其实能够把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下去的原动力了就是兴趣,怎样激发兴趣甚至使之保持成为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们经过努力,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又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去拓展而不运用,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受到挫伤,他们甚至会怀疑学习的作用,这样的情况长久的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引到知识这个宽阔的海洋之中,我们还要能够把学生从茫茫的海洋之中引领出来,让他们能够在其中有一个方向,有一种冲浪般的快感。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及时、有效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等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这种习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激发这种学习兴趣,学生不但会喜欢上阅读,那么最终也会使之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的。三、 结合实际,合理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课外知识丰富、文章又写的好的学生其语文成绩却并不是太好,这一现象从一定的侧面也反映我们的现行语文课程评价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科考查内容过于呆板,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对于课外拓展知识的考查很少,可以说是一种“画地为牢”,我们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要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来拓展语文知识;可另一方面,我们却极力的为自己在画圈,把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个圈内进行,我们不可否认现行这种方式确实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也在极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的一种漠视。因此,中学阶段要巩固好语文知识的课堂到课外的拓展,考查、评价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也才能最终达到语文学习所要求的结果。四、 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凡事都是循循渐进的 ,语文学习尤其是课外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初中阶段,我们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有选择的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水平较低和较好的也必须相互区别,因人而异;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要好一些,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老师最大的任务就是有步骤的去规范,为他们学习以及快速的提高提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让他们能够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的同时,集中最大的精力、花费最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安排上,语文教师一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及时指导,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置身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从综合的角度考查语文学习的效果。课堂,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我们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⑽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扩展阅读
1、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采用多种方式引导获得多种信息及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不仅要“读进去”,还要“吐出来”,更要“说开去”,进而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均能取得较大的突破。
2、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水平。
3、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体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4、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真正使“作文”和“阅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为深化优化课改实验的最佳支撑和组合。
阅读要求
(一)数量要求:
1、一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拼音读物为主);
2、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三年级不少于20万字;
4、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
5、五年级不少于70万字;
6、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7、每生每学期至少平均读五本书(包括假期)。
在阅读前,做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读书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抒发感想,多学以致用,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每天为自己留有有半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
(二)速度要求:
低年级提倡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至60字;中年级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平均每分钟在100至120字;高年级提倡默读,每分钟为160字左右。
(三)内容要求:
1、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2、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着,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以由语文教师依据年部、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年龄特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年组商议,并选择推荐。
具体操作:
(一)阅读实践方面。
1、积累笔记:
(1)按照语文教材要求,积累相关课文的词、句、段、篇;
(2)三-六年级每周一次课外积累(与日记相结合),提倡围绕习作主题进行有所为的积累;
(3)三-六年级每月一篇读后感,建议内容包括摘录有教育意义或精彩生动词句段落,包括按照书中的故事情节、段落、层次进行综合提炼的主要内容,更包括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一月一次,每学期三次,汇报后在日记本上积累好,学期末学校进行抽测)。
2、背诵古诗词:
(1)必背篇目:
①一、二、三、四年级背诵古诗共计80首(选自《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一年级两学期背诵古诗16首,二年级两学期背诵古诗18首,三年级20首,四年级26首;
②五、六年级增设宋词背诵(题目附后),其中,五年级两学期共背诵宋词14首,六年级两学期共背诵宋词16首。
(2)推荐背篇目: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积累素质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篇目推荐,以进一步增强其阅读积累的拓展面。
3、背诵古文:
(1)一、二年级《三字经》每学期背诵四分之一;
(2)三、四年级《弟子规》每学期背诵四分之一;
(3)五、六年级《论语》及古文。其中五年级上学期《学而篇》,下学期《为政篇》;为了体现中小衔接,六年级上学期背诵《论语十则》(初一课文)、沈复的《童趣》(初一课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六年级下学期背诵陶渊明的《陋室铭》和《桃花源记》。
4、课内、外名篇佳作积累成诵,进而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