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味是什么

语文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27 11:01:04

①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

② 语文味是什么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自然有一股子书卷气,包括谈吐风度,这是语文味在生活中的体现

③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评郭初阳执教的《鸟的天堂》朱小平看了郭初阳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课堂实录,听到了很多对这堂课的褒扬之声,我越来越迷惑,这样的课真的是好课吗?我有几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一、 什么叫“语文味”?这堂课的“语文味”体现在哪里?关于什么叫“语文味”,你去搜索一下,可以找到一大堆答案,而且是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糊涂。要我说,凡是跟语言学习有关的教学就是课堂的“语文味”。就这么简单。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那么这堂课的“语文味”体现在哪里呢?郭老师认为到了小学高段字词已经不需要教了,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从我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不但需要,而且是非常需要),我们看郭老师是通过哪些环节来突显“语文味”的呢?一处是场面描写的格式练习。可以说这个环节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那么他让学生学习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很快地这 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 声,到处都是 影。 的, 的, 的, 的,有的 ,有的 ,有的 。 这就是郭老师让学生记住的“篮子”。“在这个篮子里面,你可以装进去任何东西,记住这样的格式有助于写作。”(郭初阳语)。郭老师还特别强调了这个“篮子”有两个“到处”,四个“的”,三个“有的”。起初填的是名词,然后是形容词,最后填的是动词。还有一个场面练习,就是“从一到多,再归于一”的格式。郭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学生通过观察课件总结出这个“写作知识”。郭老师还说:“描写场面有一些固定的格式可以套用,换一些关键的词语就可以了;不但要看,而且要用了耳朵听;然后从一到多,再从多到一——这是我们从巴金文章里所学习的内容。”看了这样的片断,我感到悲哀,甚至愤怒。我们就是这样教作文的吗?是的,作文有时是需要一些模仿,但这还是模仿吗?这是抄袭!这样的训练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扼杀!也让学生的作文彻底沦为形式的奴隶!这样的语文知识是绝对的伪知识!这篇文章的场面描写确实很精彩。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场面描写可以采用从概括到具体,从点到面,或从面到点等方法,而不是给学生一个“篮子”,“只要换一些关键的词语就可以了”!那样的话,我们的作文就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可以批量生产了。我们是不是也在批量生产出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呢?我们再来看看本堂课另一个突显“语文味”的环节。就是最后一个环节:词语辨析。郭老师罗列了课文与原文不同的四组词让学生辨析:“卧——斜躺”“时期——时节”“展示——展览”“照耀——闪耀”最后一组词“照耀”与“闪耀”郭老师没有让学生上台辨析,也没有交待,可能由于时间关系临时去掉了吧。那么另外三组郭老师是怎么引导的呢?第一组,“卧”与“斜躺”辨析。郭老师的结论是我们没有见到巴金见到的画面,所以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斜”要不要加上去。这不是废话吗?如果巴金听到这个话,一定会跳起来说,就是嘛,你们没有见到,干嘛瞎改我的文章!我见到的树枝明明是“斜躺”,你们非要说是“卧”,你们居心何在啊。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引导:巴金为什么用“斜躺”,而不用“卧”呢?按常理,树枝大都是向上长的,而榕树的桠枝却不是这样,而是根生枝,枝又生根,盘根错节,这使整棵树看上去不像有的树那样直立着,但它毕竟还是有主干的,所以也不可能整个横卧着,平躺着,所以是“斜躺”最确切。第二组“时期”与“时节”的辩析。郭老师也没有让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时期”与“时节”不只是表示的时间有长短,时期表示一段时间(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如抗日战争期间;而时节是节令,季节,是与大自然的气候有关的。再来看原文中的句子是“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我想应该是指夏天吧。也不知是哪个自作聪明的家伙,硬要做巴金的师傅,还请巴金老先生多多包涵哪!第三组“展示”与“展览”辩析。郭老师干脆没有评论一个字。不知是时间的原因呢,还是本来预设就如此?也许郭老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只是想了解学生对课文和原文的情感态度,完成问卷表,更喜欢哪一个?至于理由,如果没有老师的引领,学生真的能写出有价值的答案吗?当然,也许真的有孩子可以做编者的老师也说不定呢!因为编者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但没有当堂反馈还是有点遗憾。这个环节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品味词语, 让学生抽象地空洞地就词论词;其次是教师没有作出有效的引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权威的精神。总的来说,这个本该充满“语文味”的环节索然无味。二、 课堂的“人文性”有没有体现,怎样体现?“人文性”内涵很丰富,也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但如果我说领悟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课堂人文性的体现,大家应该不会反对。郭老师是以语言的学习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的,而人文性的渗透是课堂的辅线,暗线。课堂唯一一处让学生有情感体验的环节就是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填空:一( ) 学生的答案有“一棵大树,一片树林,一座迷宫,一次停泊,一点留恋,一个小岛”等。我觉得这些答案都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层面上,没有达到情感体验的层面。而郭老师抓住其中的“一次停泊”大做文章,还拿出了巴金写《鸟的天堂》之前十年写的一首诗《黑夜行舟》,以此来说明巴金文中的船是有特殊含义的。“在人生的航行中,偶尔把你的船停下来,休息一下,也许你就会发现一个天堂,获得心灵的宁静。”读这篇文章我还第一次听到有人读出这种味道,我很怀疑,这真是孩子能品味到的吗?再说,巴金在诗中曾赋于船特殊的含义,并不说明他的每篇文章中的船都有这个含义吧。这样的拓展,真的有意义吗?最多只能说它是作品的延伸义。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学生理解了吗?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作者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只是巴金不喜欢说教,“农民不许人捉它们。”这句话显得那么平常,那么朴素,难怪师生都把它忽略了。而老师由于忙着教大家场面描写的格式,那小鸟们的从声音到肢体都在表达的幸福感也被忽视了,那“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也失落了。三、 整堂课的板块设计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吗?阅读的规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而郭老师的设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从部分到整体再到部分。没等学生了解全文内容,郭老师就让大家找一句跟鸟有关的句子来朗读,如愿以偿抓出这个语段进行了场面描写的练习。然后再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鸟的天堂是什么?”用一( )填空。其实这才是学生的初读感受。怪不得很多学生立刻就举手了,把“郭老师都吓坏了”(郭初阳语)。因为这个问题并不难。而郭老师却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个问题真的有讨论的价值吗? 这个环节之后,郭老师又非常突兀让学生辨析词语。说它突兀,是因为这些词不是学生的主动发现,而是教师直接呈现。这样的学习过程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当学生永远不知道老师下一步会让他们干什么,离开了老师,他怎么学习?归根到底,我们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把老师当拐杖。我认为学习的过程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是“语文味”的体现;学习的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人文味”的体现。

④ 请问什么是语文味

■张秀红 近段时间,不少语文教研工作者都在呼唤“让语文更语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那么,?在不少教师的意识里,这个问题,似乎知道,又说不清楚。福建师范大学潘新知教授在《语文回望与沉思》中提到张志公先生文章里讲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所小学里,一年级。课文描写下雨前的情景,有一句说:“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老师叫孩子复述课文。有个孩子讲到这里时说:“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老师说:“云彩能掉下来吗?”孩子回答说:“不能。”“书上是怎么说的?”“书上说压下来。”“体会一下压是什么样的感觉?”孩子们有所领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思维很活跃。潘先生接着说:你能想象当初我读到这里的感觉吗?那个天真的孩子复述课文,不是照原样说一遍,而将原作心灵化、生命化之后再“表现”出来:“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压下来”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感、可怕感,而“要掉下来”表达的是一种摇摇欲坠的动感。这是那么珍贵的孩子的独特体验和本真表达,这才是“文学化的复述”,比原作“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成人话语,不知诗意了多少倍!这里,潘先生以他精深敏锐的语言辨析力和鉴赏力以及专业精神,让我们体会到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当然,语文味不仅是语言词句的感受、品味和欣赏。一位老师教李清照的《如梦令》。她先是跟孩子们从本单元学过的古典小说聊到诗词,聊到词与诗的区别(长短句、词牌名),再由五年级已学过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引出《如梦令》。接着,让学生自读全词,要求读通。在指读时,她又巧妙地让学生指出多音字“兴”的不同读音,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将词读“胖”。在交流汇报中,孩子们或用猜词法或用联系上下文法对“沉醉”“兴尽”“误入”作出自己的理解,充分感受了全词的大意。这时,她要求学生将词读“瘦”,即用词中的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聪明的孩子们很快锁定了“沉醉”和“醉”,老师适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醉”字,接着问:“醉”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有的答“不知归路”,有的答“误入藕花深处”,也有的答“兴尽晚回舟”。老师接着问:词人的“醉”仅仅是酒醉吗?学生略加思索后争着说:不是,词人还陶醉在美景中。老师在“酒”字下书“景”字,然后追问:是什么美景让作者醉了?于是,引出了溪亭日暮——凉亭、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引出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引出了藕花深处——碧叶、红花、花香、鱼影;引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引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引出了学生对词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她让学生闭目倾听老师的朗读,问学生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富于想象的孩子们,纷纷说自己听到了清脆的鸟鸣声、哗哗的流水声、少女清脆的欢笑声和开心的嬉闹声,看到了鸥鹭纷飞、小舟并进、莲叶开合的热闹景象。于是,又引出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兴奋、豪迈、激情四溢的朗读。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欢乐、幸福、隽永的词的意境中,像喝茶,像听音乐。朗读、想象、引导让孩子们浸润在语言所描述的情景之中,领略诗意的美感,达到自由境界。这就是语文味吧。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随着对语文学科特性认识的深入和准确把握,每个教师或许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转自《课改导刊》 作者单位:孟州市教研培训中心)

⑤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在课堂中的体现

语文课堂有味还是无味,备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对于老师而言,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要备出不失语文特色,且能增添新鲜感的语文课,更是难上中难。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首先就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但是,并不是只要我们下足力气备课了,我们的语文的特色就会在语文课堂上自觉涌现。

阅读全文

与语文味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