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形容老师除了用“名师”,类似的还有哪些呢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这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属于自己,他就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今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达到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必须提高。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的确近几年趁搞教研工作的便利,听了不少课,名师的课自不必说,很多老师的课听完以后,在看似浮华的背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细想起来,应该是我们老师自身的素质没有很好的发挥或展示出来。老师课堂语言要么生硬,要么刻板,缺乏幽默,缺乏灵活性,究其原因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讲的内容很单一,范围狭隘,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上,老师很难驾驭课堂,这在我们的校本教研课和常规课上很普遍,我上课就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课后我也经常反思这个问题,可一直找不到好的法,如何衡量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窦老师主要概括为两点: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素养?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素养的蕴藉和提高。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行走于课堂上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第二,语文素养。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尽心积淀于课堂后——对于语文老师的而言,文学的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自身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不读书的教师是对工作的一种渎职,不带领教师读书的领导是一种渎职。
B. 晧和皓怎么解释,在语文里有这个字吗
有“晧”这个字,同“皓”,两者字义相同
1、晧【hào】:
同“皓”,俗字作“皓”。从白,字亦作“晧”。
(1)意为光明,如晧天(光明的上天);晧旰(明亮);
(2)也有洁白之意,如晧晧(洁白貌)。
2、皓【hào】:是“晧”的异体字。
(1)洁白,明亮。如:皓白。皓齿。皓首穷经。皓月当空。
(2)古同“昊”,昊天。
(2)唐风语文怎么样扩展阅读:
“皓”的字源解说:
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浩”的省略,表示气势博大。晧,篆文=(日,太阳)+(告,即“浩”),表示阳光浩荡。当“晧”引申出“明亮、洁白”的含义后,俗体楷书“皓”,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日”写成“白”,强调“洁白”的含义。
造字本义:形容词,晴空万里,阳光浩荡,天地光亮。古籍多以“皓”代替“晧”。
文言版《说文解字》:晧,日出皃。从日,告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晧,太阳出来的样子。字形采用“日”作边旁,采用“告”作声旁。
C. 在《春之怀古》中,作者为什么怀念古代的春天
赏《春之怀古》
2005-8-4
来源:《考试》高考语文版2005年第二期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苏 唐风
原文: 春之怀古
(台湾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阅读鉴赏
每一片绿叶,都在叙述着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片绿叶,就有多少个春天的故事。而在作家张晓风笔下,春天被渲染得有灵性,有诗性,有个性,按照独特的存在方式,酝酿着自身的故事,规划着自身的美丽。
为了铺排春天的降临,张晓风采用拟人手法,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作为串联,多角度、多色彩、多层次地写尽了春天的妩媚和温情,同时也反复提醒读者不要忽略“曾经”所包含的潜台词。
古往今来,写春的诗文不可胜数。张晓风写春,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比如说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而关于春天名字的由来,作者更是异想天开,说是在很古很古以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他们奔走互告,唤出了“春”这一声音:春天的名字诞生了!何等新鲜的描写!即使对于阅读了太多关于春的诗文的读者,这样的描写仍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仿佛脑海里吹进了新鲜的春风,一下子绿了起来。
阅读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一名篇劈头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下文洋洋洒洒均是写景。其实文章最关键的恐怕要数开头这一句。张晓风此文则与之迥异,一开头便洋洋洒洒写起春天,最后才别开生面地点出--“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这正是本文的“题眼”所在。张晓风回首眺望了半天的“古”,原来却都是为了反衬“今”,即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作者正是深受现代环境污染之害、之苦,所以才缅怀一去不复返了的古代的春天--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如此一来,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便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正沉甸甸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
D. 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第二,语文素养。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回顾我的教学,适应民间故事文体——《牛郎织女》的“聊”的教学形式,绝不会出现在,讲《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那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柴扉”、“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长大。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然而,我们却惊喜地发现,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文学的颐养之中。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以及呈现方式,不在多少、不限形式,只要是说得精彩、讲得有味,就可以称之为语文的文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
E. “晧”和“皓”怎么解释在语文里有这个字吗
晧 (hào),意思是:光明、洁白。“晧”和“皓”释义是一样的,在语文中有这两个字,只是写法不同。
F. 关于唐风语文到底怎么样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
G. 唐风汉语怎么样
北京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02日,是北京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注册的高科技企业,唐风汉语整合多方优势资源,聚集汉语教学、电信、IT等领域的专家
H. 关于语文
沐浴在温暖阳光下的琉璃岁月
我时常提起笔,书写自己的童年,书写自己的青春,书写那些沐浴在温暖阳光下的琉璃岁月,我游荡在文字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悲伤,它们像一只只千纸鹤,带着我得飞越来越高。
旋转木马的天堂
没有旋转木马的童年也是一种遗憾吧,小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玩上这么华丽的游戏。但仍记得,总以为,骑上木马就可以周游世界,骑上木马就可以开始流浪,骑上木马就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唱着笑着,我陶醉在这欢乐的海洋之中。
小四说过,旋转木马其实是很哀伤的,只要一骑上马,只能看见前面一匹马,不论再过多长时间,不论再怎么上下颠簸,就是追不上。
那么,没有旋转木马的童年是没有哀伤的童年么?可是那些坐上木马的孩子,那么开心,笑靥如花。
有一首歌这样唱:“拥有华丽的灯光和绚烂的外表,我是匹木马身在这天堂,承载了多少孩子的梦想……”
旋转木马,依然是欢乐的天堂,是孩子成长的起点。
飞翔的蒲公英
小时候,时常会摘下路边的一种野花,把它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漫天的白色精灵在半空中飞舞,妈妈告诉我,那种花叫蒲公英,在幼小的心灵里,蒲公英总是无比坚强,总以为,只要背上白色的行囊,就可以拥有离开家的信念,就可以拥有追逐梦的理想。
我稚嫩的心灵和蒲公英一起飞翔,跟随着轻风追逐梦想,可是,生活并非事事如愿,当我们陶醉在亮丽的旅途风景,梦醒时,路在何方?前面真的有梦想吗?
我听见蒲公英对着风说:“风儿啊,请你停一停,这里的风景太美丽,不,请不要停,我还要去寻找我的梦想。”
蒲公英,笑过,哭过,彷徨过,失落过,无奈过,飞翔的蒲公英,是孩子们追逐的旅程。
阳光轻轻照耀,我的童年像是装在瓶中的糖果一样,闪闪发光,那些琉璃岁月,是我曾经美丽的梦,伴着阳光,我快乐地成长着,伴着阳光,我走过了每一步寻梦的旅程,伴着阳光,我心存希望,陶醉在风一般的琉璃岁月。
沐浴着唐风宋雨
刚仓促地穿梭过秦砖汉瓦,却又沉浸于唐风宋雨,静坐烟波湖畔看云卷云舒;在水天相接处看渔舟唱晚;在夕阳西下看真情爱绵绵;在长亭古道听古筝轻叹……
唐宋是诗词的国度,是诗词的艳魇再现,又是诗词缔造了唐宋、滋润着唐宋。
唐诗宋词如酒。引天上来的黄河之水;汲日月天地之精华;贯天山云海之势;采楚国的美草香花;滴几滴边塞征人的思乡泪;切几片少妇回首的眼波忧愁;披上宫廷的霓裳玉衣;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更千古佳人的手一起搅混,酿成了一坛、一壶的千年陈酿。留传至今,其浓味与香味依旧浮动着。
是月缔造了唐诗。面对友从遭挫李白高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月郎西”;面对一缕浓浓的思乡情更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面对政治上、仕途上的不顺畅以及发自内心的孤独,有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钦成三人”;面对渔舟唱晚更有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只为了那一份情怀,月就更加的纯洁可爱了。
是情缔造了宋司,是那一朵黄花,充盈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咏的“执手相看泪眼”;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红豆生南国”。充盈着似孟姜女的眼泪;雷峰塔下的呻吟与及草长莺飞梁祝双飞。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在词人如椽之笔下形成了千古绝唱。
佳人如昙花一现,只有香如故,在今细品看:
唐诗宋词是酒,边塞诗词是米酒,爱情诗词是香槟之酿,告别诗是双鸡尾酒,写景诗词是六十度的老白干,田园诗词是啤酒,抒情诗词是解百纳,酿坛尘封已久,今开启一看,各具特色。
沐浴于唐风宋雨,品唐诗宋词,看佳人演义。
沐浴于唐风宋雨,我陶醉了。
沐浴于唐风宋雨,愿与您永远对酌。
思绪嘎然而止,我合上了书,轻轻地拿到鼻口闻一闻,却发现暗香浮动。
沐浴在文人的精神国度里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时间如白驹过隙,不变的是中华几千年来沉积的文化底蕴,不变的是我对它们的热忱与享受,不变的是我始终沐浴在文人的精神国度里。那里有风花雪月,那里也有春华秋实,那里或喜或悲,或深邃或肤浅。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寻觅?灯火阑珊,月光如水,更有烟火、笙笛、丽人成群。一位老人独身伫立,是谁?,是辛弃疾。如此喧哗热闹的场面,如此令人思盼的元宵之夜,稼轩却一人寻觅。带着失意的心情,却能在繁华无尽面前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是否在寻觅一条人生之路呢?是该进还是该退?他是否在思忖着自己的未来?是该一身功名还是清高平淡?那是一种寂寞,是一种无奈,我所看到的,是一位文人在尘世中的默哀,更是有一种思盼。终得之,“众里寻他千网络,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沐浴在辛弃疾清高淡然的精神国度里……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与爱妻相伴不过十年时间,命运就无情地将他们隔于天上、人间。自此之后,东坡凡在深夜读书,便有一种“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又是一个十年,一日夜晚苏轼梦见自己的亡妻,梦见那过往的缠绵,不禁泪流满面,知否?悲的可是那“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喜的可是那“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伤的可是那“夜来幽梦忽还乡”,醒,梦消散,空荡荡?
应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我沐浴在苏轼为爱痴狂的精神国度里……
我真的醉了,沐浴到醉了。我沐浴的是屈原投身汩罗江前的一声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愤感慨;我沐浴的是李易安思夫心切的一声低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无尽想念;我沐浴的是海子思盼期望的一声等待“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憧憬……
沐浴是幸福的享受,而我沐浴在文人的精神国度里,除了幸福,还有陶冶,更是一种“相顾而视,惟有泪千行”的感慨!
沐浴书香,感受心灵
在红尘滚滚的闹市中,一不小心,脚底一滑,就会跌入万丈不复的深渊。唯有让自己沐浴书香,才能让自己得到释放。
清晨,手捧一本书,坐在楼中的摇椅上,细细品味着书香,那时,心中就如有纷纷洒洒的细雨在飘落,而那心灵之花,在这时,也开始悄然绽放。那花,那雨,给人以清新,飘逸的凉爽。
书似一位哲人,给人以深刻的诠释。书似一条小溪,光鲜霁月清泉流水一样能鉴人身心,书似一位教师,诲人不倦,使人警醒,令人自省。
沐浴书香,让书香把闹市的喧杂一抹而去;沐浴书香,把那名,那利抛之脑后;沐浴书香,让自己的心灵永处高尚纯洁之地。书香,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一本好书,就像海子的那句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安静,能享受书香的沐浴的人,一定是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有志向的人。因为整天只有书的陪伴,没有功名利禄的追赶,没有个人失得的愁苦,只有书香的沐浴。自古以来,杜甫是这样的读书人,屈原是这样的读书人,白居易也是……
明人陈继儒说过:“闭人即是深山,读书随处争放。”一个人不能沐浴书香,就像花朵不接受雨露,树木不接受阳光:一个人不能沐浴书香,就像旅途失去了方向的指南,夜空没有了星光;一个人不能沐浴书香,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鱼儿远离了水。
沐浴着书香,感受着书的香味,品着书的甘醇,听着书的倾诉。沐浴书香,感受心灵!
拥抱青春
白云悠悠的日子,天空格外的湛蓝,大地异常的空寂,疾风过处,绿草上跃动着一颗充满活力的心。一颗心,再配一双脚,便勾勒出了我去远方放牧青春的风景线。
沐浴在充满活力的岁月里,很想很想在寂寥无人的海边伫立,聆听大海深沉雄浑的呼吸,让意识在豁达里消逝,让胆怯的海水对岩石的不屈冲蚀中抛弃。很想很想在蔚蓝的海面上乘风破浪,像海鸥一样自由翱翔。很想很想在海边等待,静静地等待大海分娩红日时阵痛的壮丽,体会红日坠落时的缠绵缱绻。那时,我们拥抱青春的美好时光。
沐浴在充满活力的岁月里,真想真想徒步到浩瀚的大漠里,勘探珍贵的宝藏,踏着广袤无垠的草原,重温着三毛的呤唱,让驼铃在空旷中奏响,和着风沙飞扬,或许这里还可以有第二个荷西,第三个荷西的温柔。真想真想在辽阔的草原上纵横驰骋,重复着牧歌的粗犷悠久,看护绿色和草原。圆月下,我们围着红红的篝火翩翩起舞,体味那柔情似水的眸光。那时,我们拥抱青春的似锦年华。
沐浴在充满活力的岁月里,好想好想迂回于“山为碧玉簪,水作青罗带”的绮丽风光,穿梭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画廊,好想好想撑一支长篙,游览于水乡的舟楫荷塘,或许这里的某个地方还会出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丽景象,或许有人还会再次发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妙论。那时,我们拥抱青春的美好时光。
沐浴在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总还想登攀峻岭危峰,俯瞰重峦叠嶂,还想到冰山采撷雪莲,到天池畅然激荡,再踏在红叶铺落的山坡上,弹一曲活力岁月里无穷尽的曲调。
沐浴在充满活力的岁月里,我们拥抱青春,体会到了阳光斜射大地的粲然,清风抚摸树木的柔情,浪花冲击岩石的清爽,体会到了雨打芭蕉的清新,清水出芙蓉的雅致,柳丝轻抚的缠绵,长虹落日的壮美。我要感谢青春给了我无穷尽的活力,我要赞美青春里那些无怨无恨的美好岁月!
写作思路: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纵观近年中考,情感类考题逐年增加,2006年亦如此。像河南省的“心灵的温度”、辽宁沈阳的“沐浴在 ”、山西太原的“倾心一爱”、湖南益阳的“感恩”等,均属于典型的情感类考题。这一话题用排比句引出,提示非常明确,有利于打开写作思路。考生既可以根据提示语进行写作,也可以拓展开去,在话题范围内自选角度。
情感是人性中最为美丽的光芒。你之所以能够满含深情地朗读一篇散文,也许是其中的情感打动了你;你之所以能够满含深情地表演一个节目,也许是曾经的故事让你刻骨铭心;你之所以会满含深情地关爱着父母,那是因为父母的关爱时时触动着你。只要我们展开情感的触角,去细细品味,捕捉住动人的瞬间,文章一定会美不胜收。文章可以从三个方面创新。一是形式要“巧”,可以用两三篇日记记叙自己对亲情的感悟,也可以用一封书信倾诉自己对父母的感激,还可以用几个小故事引出曲折的情节。二是材料要“细”,“深情”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可以化大为小,先找到情感的载体,如从亲情角度看,就有母子、父子之情,有兄弟姐妹之情,有祖孙之情;再细化,父子之情的表现方式又有很多,如用“一杯牛奶”或“一句问候”作为切入点,就能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三是角度要“奇”,可用欲扬先抑或反面立意的方式,从矛盾、误会、埋怨切入,写出波澜迭起的情节;若能站在自然的角度,用动物的眼光来审视“深情”,内容自然会更加引人入胜。
I. 请结合原着回答作者对a怀有怎样的感情作者想要借助a的重人情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语文
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⑴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哪些表现方式?
⑵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题答案
二、非选择题
答案(1) 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方式:实行和亲政策(如文主、金城公主人藏)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如派大批工匠到吐蕃) 。
⑵信息:唐朝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回答中日之间开展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也可) 启示:要重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要拥有开放的心态,注重对外友好往来,反对敌视和战争行为等。
解析 第(1) 问从材料一中“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表现方式可以从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角度分析。第(2) 问从材料二中“鉴真盲目航东海”可知是鉴真东渡;唐朝时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外交往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正确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和中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