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在高效课堂上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如何在高效课堂上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发布时间:2022-04-28 13:23:52

A.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往外泼洗澡水时,连同坐在浴盆中的婴儿一齐倒掉,这种做法是最愚蠢的妇人也不取的。”当今的语文教改,对传统教法中有生命力的“婴儿”,非但不可横扫,而且应该倍加钟爱,并促使其成长。

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以及多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并用一个“情”字把这四者联接起来。

默读、感知,阅读、领悟,朗读、体验,诵读、提高,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文未出口先有情”,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默读中品味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课堂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并说出理由,如《开国大典》一课,“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我让学生思考“投向” 可不可以换一个词,为什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丰富感情色彩的感知。

二、在阅读中领悟

句子是构成篇的直接单位,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在这个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弄清句子中有深刻含义。例如在讲授课外阅读《夏夜荷花》一文:“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满池满塘。”要让学生理解“孤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孤傲又是什么意思,这个词通常是形容什么的,整句话哪点说明荷花不孤傲,领悟到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荷花的品格,是一种强烈的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学生体会了这种感情,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这来。

三、朗读中体验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在一开始,我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在自己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与“文”结合。

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

趣读的练习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做填空练习 “( )的说 ……”学生会填“(兴高采烈)地说……” “(垂头丧气)地说……” “(热情)地说……” “(冷淡)地说……”等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其余同学评判,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分角色朗读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如《草船借箭》一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分角色读的。可以几个同学为一组,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演出课本剧,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

四、诵读中提高

古人曾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乐之”的境界,不仅是朗读教学,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也是一种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读到“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渴望:“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着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帮助。

B.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3.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磁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录音,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朗读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声音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有趣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小豌豆》等,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者用绘声绘色的语调把故事的情节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被课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觉地跟着录音默默地读起来,有的在随后精读课文时模仿录音中语气、语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录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欲望,都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个性和动人情节。
4.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7.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读评价,取长补短。
1.教师评价。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自评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评纠正。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已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评价中反思纠正,从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能力。

C. 小课题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研计划:一﹑提出教研课题
二﹑年组内教师交流看法及个人心得
三﹑查找资料,理论学习
四﹑在实际中改进做法,交流经验
五﹑组内教师再次交流,总结反思总结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第三,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四,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使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只要达到了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三、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二是讲中范读,三是讲后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

D.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链接: https://pan..com/s/18Ibr5V0aFtXYOU-h_jM9Kg

提取码: 8ux7

E.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也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多种措施,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研究表明,进行朗读训练后,两个月内,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显着,到四个月后学生兴趣有所降低,到六个月后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兴趣又有所回升。因此对学生实施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朗读兴趣的波动或淡化,集思广义,积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思路,挖掘训练中的多重效应,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持续发展。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4.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5.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基础,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书也不例外。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其次,研究表明,学生形成一定的朗读习惯后,再通过朗读基础训练(包括发音、正音、吐字、发声等训练)、朗读技巧训练(主要包括停顿、轻重、快慢、语气等四个方面)、朗读节奏训练(主要包括节奏、音高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时能做到正确、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效果显着。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班的胡汉蒙成为了校广播站的主持人,并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也得到听课老师好评。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七子之歌》,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平分生命》中男孩的话,“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这句话是男孩听了医生的话后,明白自己输血不会对自己的生命有影响时既高兴,又兴奋,发出的肺腑之言。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从中感受到了男孩的慷慨,无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草原》,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朗读时还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四、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评一评其他同学的朗读,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读得很好”、“读得不够好”这样的泛泛而谈,这远远达不到我们让学生“评读”的目的。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通过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通过《学生朗读水平评价表》的拟定与实施,引导学生从朗读基础、朗读技巧、朗读节奏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读,效果不错。
如教学《一张美丽的红枫叶》一课,在处理课文第6—8自然段中,我抓住第7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轻轻地说”“轻轻放”,体会小青蛙对小蜥蜴的关爱。在学生读得不够恰当时,我及时地做示范;联系实际恰当地指导学生:“你这样读会把小蜥蜴吵醒的。”“谁再来读一读,试一试?”这样的评读,我并没有讲解朗读的技巧,比如:如何确定轻重音,如何停顿这种形式上的只重声音表现形式,只强调表层上的技巧,而是注重内心的体验、注重语言环境内蕴的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体会青蛙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评读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有助于其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当然,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以求效果的最大化。
五、立足理解,品读感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
如教学《一张美丽的红枫叶》一文时,我主要通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来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好。如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老师读句子,“青蛙先生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把红枫叶轻轻放下”这个句子时让学生体会“轻轻地”、“轻轻”这两这个词。感受它对朋友的关爱,这是联系课文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把课文读好。再如在学生表演小蜥蜴傍晚给青蛙先生送枫叶时,青蛙的一系列神情和动作都是通过在理解了词语“刚想”、“突然”、“躲着”等词语上才体会到人物的内心的。所以说读和理解也是分不开的。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F.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下面,笔者就谈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点滴感想。
一、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激发其朗读兴趣。例如,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校设立了红领巾广播站,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小播音员。每每看到优秀学生那神气的样子,我班的学生就又羡慕又忌妒,恨不得站在台上的就是自己。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我引导学生说:“如果你们好好练,朗读水平高了,到三年级时就可以去竞聘小播音员了,那时出现在台上的就可能是你们中的一员了。现在,我们先来评选咱们班的小播音员,让他每天早上领大家读古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朗读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另外,学生有无朗读兴趣,不只在于活动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还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感。例如,我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课文朗读大比拼”“诗歌朗诵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快乐。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朗读能力
1.示范导读
语文教材中有韵文、诗歌、童话、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练习朗读。但课文中那么多生字,那么多句式,对小学生来说,有感情地朗读还是有些困难。“模仿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朗读。
例如,受日常口语的影响,学生朗读时常会出现添字、漏字、读错字的现象。我除了要求学生读书时集中注意力,还采用范读的办法,让学生通过听范读减少错误的发生。又如,有些学生朗读时拉腔拉调,有些学生将轻声字读出声调……这些错误的读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节奏感,让学生体会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读,什么地方该轻声。
总之,教师的范读极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情境诱读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他们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读中锻炼能力。
有些课文文笔优美,感人至深,但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朗读时自然不到位。这时,教师创设情境,借助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课件演示,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画风》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强悍的北风的形象。在呼啸的北风声中,学生边看动画边朗读边做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青草、梧桐树、小鸟等一个个弱小的形象。无需我多讲,学生已深刻体会到了风的凶悍和风带给人们的好处及困难。
3.评价促读
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一句亲切、简单的“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发自内心的鼓励,定会像润物的春雨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和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图蕴含在评价中,善于发现学生值得鼓励的地方,充分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并巧妙地指出其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教学《争吵》时,我要求学生用朗读表现安利柯嫉妒克莱谛的心理。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没有生硬地批评,而是委婉地说:“你读得很认真,可我只看到了你一点点的羡慕,我感觉不到你嫉妒的心理。”第二个学生有点进步,我这样鼓励:“哦,你让我看到了你的内心,我有点看到嫉妒了。”第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我表扬道:“哇,你真厉害,老师仿佛走进了你的内心世界。不过,你的成功有前两位同学的一份功劳啊!”这位学生乐滋滋地笑了。然后,我又请前两位学生再读这句话,他们的朗读一下就到位了,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可见,激励性评价能给学生一把认识自我的梯子,使他们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对小学生来讲,如果纯理论地对其讲解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了多大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万柏林区和平小学)

G.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3.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磁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录音,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朗读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声音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有趣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小豌豆》等,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者用绘声绘色的语调把故事的情节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被课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觉地跟着录音默默地读起来,有的在随后精读课文时模仿录音中语气、语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录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欲望,都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个性和动人情节。

4.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7.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H.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我们都能够重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定会大大提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在一些表演欲较强的孩子心中,他们十分渴望有个天地能让他们发挥。我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如:朗读竞赛、读书演讲活动、故事会等,建立朗读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参与朗读,比一比,赛一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和鉴赏水平。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可布置学生提前准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精彩的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完毕,评委根据朗读要求打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也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注重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要想使小学生语感与语言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就要对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正确。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我把每堂新授课当做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要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正确掌握语速,不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学习的,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掌握好语感。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朗读习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各具特色,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套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如对于教材可增可删可改,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起到示范作用,又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另外,背诵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背诵能起到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诵读,并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里有许多质兼美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笔,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多积累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五、评价形式多样化
作为老师,其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予学生新鲜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给予评价:跷跷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开展评比活动,评“小小播音员”,奖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一朵小红花等。成就感会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当学生的朗读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可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就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恰如其分的评价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有极强的分析判断力,有敏捷的思维力,才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映。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教学素质,丰富对学生的评价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朗读习惯,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通过反复的朗诵训练做到熟能生巧,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跨上一个新台阶。

I. 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与社会甚至与老师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机会使用普通话,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较低。加之,目前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担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为老教师,他们只要求学生朗读,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导致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错字、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已经迫在眉睫。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狠抓拼音,巩固朗读基础。
农村学校学生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很少说普通话,在朗读课文时口语较重,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条件就是先把字音读准。比如:n、l不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分;脑袋读成laodai、欢迎读成huanyin。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做成卡片,帮助学生区分并加强记忆,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要及时纠正、强化练习。并且老师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时时必纠。朗读文章只有先读正确,才能读流利,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级狠抓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范读课文,熏陶感染学生。
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很多教师仍然还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当教师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在课堂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范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阅读全文

与如何在高效课堂上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