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审题 语文作文审题技巧
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话”“……的制作方法”等。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
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1)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2)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❷ 高考作文怎样审题立意
1、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要深刻,简而言之就是辩证分析和以小见大。我们在看到作文材料时,要仔细阅读,从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实际生活经验来思考和辨明材料,提炼出的中心论点或者说主旨立意,要有高度概括性,也要有思想深度。
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体现出“主客体”和“冲突”。
主客体,就是作文题目中阅读材料所讨论的对象和潜在的讨论对象。文章想要阐明论点并论证清晰,就必然要从“冲突”,也就是从阅读材料的核心用意写起,列举冲突、分析冲突和解决冲突。
因此,我们在看到作文题目以后,应该先标记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比如:人物、事件、关键形容词、转折、递进或是结论性词语等,然后结合主客体与冲突进行思考分析。
接着是确定文章立意,要在前面分析的主客体基础上,准确把握材料的主要矛盾和时间脉络,全面考虑各个角度,从而确定文章的主旨立意 2、搭建框架
虽然说最好不要进行死板的“三段式”写作,但是写文章还是要有基本的框架,特别是作文水平较差,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同学,肯定免不了先模仿和学习他人的写作方式。
高三学生最好每周写两到三篇作文练习,以便保持语感和提高写作技巧,最初可以学写并列式作文。
a、并列式描写,就是把几个相关事例并列成段落,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b、并列式议论,就是围绕中心论点排列几个议论段落,每一段一个分论点,这个就是所谓的“三段式写作”。
c、并列式记叙,就是把几个故事并列成段落,然后以第一人称或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记叙。
综上所述,并列式作文在结构和内容上缺乏特色,除了开头和结尾进行点题和总结以外,中间的几个自然段呈现的是并列关系,既缺乏内容深度,又缺乏论证观点的层次,不值得提倡。
等到并列式文章写熟练了,再写递进式文章:文章段落内呈现出递进式结构,步步推进,用以深化讨论。基本的文章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是什么”可以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是阐明问题本质和论述范围;而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阐述、解释观点,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这两部分可以重合或交叉,但要有所侧重,同学们在写作时,要想清楚:究竟是重点表明论点成立的理由,还是着重阐述依据什么道理到底应该怎么做。
可以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递进式结构,是最有助于开拓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如何写好递进式文章,则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论述侧重点 3、丰富内容
首先,在各种“满分作文大全”中出现的常用套路,比如开头排比句之类的写法,是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避免的。因为类似的作文,命题老师早就已经审美疲劳,甚至看腻了,就算我们写得再好,也很难出彩,如果写得水平欠佳,还有可能被判定为套作,那就得不偿失了。
文采,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不是套套模板、看看教材就能琢磨出来的,关键还是多读、多写,多领悟。
a、骈句和散句结合
骈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甚至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有点像对偶和诗句,但是在音律上没有严格要求。而散句,就是散文中出现的那种挥洒自如的语句,或者说:不是骈句的就是散句。
骈句和散句相结合,听起来可能要求很高,但其实远比那种套路文和无病呻吟的排比句好写得多;而且这里说的骈句其实并没有太高要求,只是一个粗略的写作建议。
b、开头要论点鲜明
现在高考作文多从国家发展的规划和战略方面,来给出阅读材料,那么我们在写高考作文时,如果以“排比句+比喻句”的形式来开头,就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和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也格格不入。因此对于议论文题材,建议尽量采用骈句和散句结合的写作方式,在开头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作为文章开头,使用判断句单刀直入,能够快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且提示读者:这篇文章是有深度和思想的,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c、主体段落要夹叙夹议
要做到夹叙夹议,一方面是要深刻理解、分析相关人物和事件的不同角度,一方面是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历史、政治、经济和哲学方面的常识和观点。
这样我们在写文章中,就可以在分析事件和阐明观点时,多进行横向比较和类比,从而夹叙夹议、有理有据地将我们所写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立意说清楚、讲明白,并且升华到让阅卷老师赞赏和认同的高度。
d、结尾要深刻有力
深刻有力的文章结尾,一定要回扣主旨立意、升华寓意和思想。
要用简洁的语句来概括主题,回扣标题和中心论点的关键词;如果材料中涉及历史,就要谈到这个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影响;如果材料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就要将文章主题升华到现实意义和后续影响。
最后就是卷面整洁,高考作文是语文考试唯一有卷面分要求的试题,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保持卷面整洁和书写工整,提高所写文字的辨识度和规范性
总之,如何写好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搭建框架和丰富内容这3点内容很重要,需要高三考生认真学习
❸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审题 高考语文作文高分技巧
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话”“……的制作方法”等。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1)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2)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❹ 语文如何审题
除了材料作文,在一般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之前,有时也会出现一段较长的文字。它们不是据以作文的材料,也不是进行限定的条件,而是语言优美精粹的富于理性或激情的导语,非常类似于语文课中教师设计的“开讲语”。作为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既然“导语”作为某些文题的组成部分出现,那么就必然有其独到的作用。品味“导语”的语言,揣摩其蕴含的意图,也就成为审读作文题的必要过程。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欣赏窗外变幻不定的景色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是有时因为打一个盹而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也的确有些令人懊恼,但这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没错过,抓住了,应好好珍惜;错过,溜走了,细细咀嚼,也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酝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更添光彩。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导语提示应写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强调情感真挚。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分析】导语“可以是”几句话,从四个方面做了阐释和引导,可作如下理解:
道路的起点——空间的
长河的源头——时间的
坐标的中心——时空的、多维的、正反的
事物的根本——事理的、哲学的、价值观的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其比喻义:
道路的起点——事业的早先开始
成河的源头——历史曾经的开端
坐标的中心——白纸一般人生的童年
事物的根本——事物的原本状态,如:植物的生命由生到死。
❺ 语文作文怎么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点做法 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学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题旨。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仍要指导学生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如下列一则材料: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第一个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纪年的一个标志。第二个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第三个人对甲午印象模糊,认为它不关自己的事。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来讲学生能够说出。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由此结论再引导学生作一系列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就会产生共识。那么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老师通过这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分析,学生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认识也深刻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偏题甚至离题。 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1995年高考作文《鸟的评说》(原材料略)。这则材料就属于寓义性材料。从材料本身来看,是说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又鄙视黄鹂……鸟们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诋毁,都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对方所谓的“缺点”。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鸟们不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更不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然后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之比较,这样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鸟的评说》的寓义还比较容易把握,而下面这则《狂泉》却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 从前有个国家,境内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国内的人吃狂泉的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只有国王不吃狂泉的水,没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 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发狂病。他们冲进王宫,把国王捉住,摁倒在地,用艾火烧,用银针刺。 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国王刚喝下狂泉里的水,便发狂了。 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 对这则材料、该先引导学生读懂它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它的意思是:国人因饮“狂泉”而发狂。又迫使国王发狂。然后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国人发狂是不正常因行为,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国王的正常认为是反常。由此概括它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即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成为一股潮流就会改变一切。再深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要使行为正常、不畸形,只要意志坚定,远离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险性就小些。那精神畸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就具有惊人的同化作用。它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改变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不正常的轨道。可见,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跃进”“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对这种畸形思想进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斗争。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总之,审题立意的方式彩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断地总结它、发展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❻ 写语文作文是该如何审题才能确保作文不离题
一般人都能想到的主题,肯定不会离题。
比如今年浙江卷的作文绿叶对跟的情谊,
往往都能想到乡愁等主题。
让自己的审题立意大众一点,应该不会离题。
❼ 作为语文老师来说,怎样去提高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
一是不懂写作技巧。导致文章有头无尾或者内部结构混乱等问题出现;
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掌握的字词量小,写的过程中常有捉襟见肘的现象;
❽ 作文如何审题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的作文一定是大家非常头疼的一点吧!作文占据来语文试卷很大的分值,所以说,我们的语文作文如何,恰恰证明来我们的语文成绩如何,但是的很多的朋友不知道初中的作文要如何去写,本期的内容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下学习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的写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写作的思维
在我们学习初中语文的写作中,我们的语言要通顺,不要刻意的要求语言的美,也不要出现太多的名人名烟,这样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作文整体都是一种文艺腔,那么很容易就会获得低分,希望本期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❾ 怎样做好小学语文作文审题
小学语文作文审题方法分享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
例:我的好朋友
提示: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请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最好的朋友,写出他的特点。写一篇450字以上的记叙文。
审题解读:题目中的核心词是“好朋友”,因此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用一两件事”写出好朋友的“特点”。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例:____给予____
提示: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我们曾经感受过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也曾将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请围绕“给予”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
审题解读: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给予”,“给予”就是“给”的意思,它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给予”是双向的,既可以是他人给我,也可以是我给他人。“提示”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一句,它点出了“给予”带给人的感受,同时也为文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那就是“快乐”。
三、给范围自拟题作文
此类作文命题思路是先明确一个“靶心”,再要求考生自拟题写记叙文。命题者在命题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引领性提示。这些提示在材料选择和习作思路上给了考生一个重要的导引,使考生对主题的感悟有了个性发挥的余地。
审读提示语,首先抓住其中关键词,其次,提示语中常常包含着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学会抓提示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