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老师教会学生什么

语文老师教会学生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30 04:54:22

㈠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什么为什么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教给学生许多的知识,同时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难的职业。因为他们自己本身要学习的也非常的多。那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什么?为什么呢?

三、拥有超高的职业素养。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教师的基本道德操守和素养都是应该有的,对待学生的时候,他应该以良好的心态。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孩子会学着学着就不想听课了,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应该耐心的去教导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帮助的。

㈡ 语文课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教了多年语文,无非是按照大多数教案、教参的模式,教学生读读生字词,朗读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分析修辞手法等等。之所以孜孜不倦的教学生这些东西,根本原因在于考试,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让语文课变成枯燥的语言训练课。而学生在这样应试的训练下,似乎应试能力也没有多大的提高,考试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有时,合上书本,我会反思:这些年我的语文课教给学生什么了?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有什么东西是能够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影响的?难道我的语文课堂只能如此平庸地在考试指挥棒下低效的行进吗?我的语文课堂该怎么进行? 我知道不能这样继续,但是我要从什么地方进行突破呢?我且行且思,一直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各种实验,希望有所突破。虽然有所尝试,力图凸显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框架,尝试学案式教学、学生主讲式教学,希望通过一种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说、敢写、敢想。可是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不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是课堂空热闹一场,纪律涣散,学生能力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提高。 这种毫无章法的实验,直到遇到了卢臻老师才有所改观。聆听了她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理念,并有幸观摩了她所上的《竹影》一课,给我带来了理念上的持续冲击。 第一,个性化的教材研读,灵动的学生活动设计。卢老师的课堂比较简洁,之所以用简洁来形容她的课堂主要是因为课堂主题突出,不是传统的教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主题,设计贯穿主题的训练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处处透露着授课者的思考,比如从“理解什么是中国画”这一角度入手,将文本解读和能力训练巧妙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有放有收,张弛自如;这使我充分意识到研读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对课文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才有可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传达教参的精神,那么无异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绝对不会灵动。 第二,能力目标明确,课标、考标心中有数。 与其说考试这个指挥棒束缚着我们的教学,不如说是指导着我们教学的方向,听了卢老师的示范课后,我更加坚定了,其实我所追求的灵动教学与应试能力并不冲突,两者是可以很好的得到融合的。记得余映潮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教了很多年语文,却不知道中考、高考到底需要学生什么语文能力,不知道语文课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教学评一体化思想就是解决“教什么”和“考什么”之间的融合问题的,将课堂效果落实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生长点上,是很正确也很有必要的;我们过去的语文课恰恰忽略的就是这个实际问题,才造成学生“一个月不上语文课也没损失”的低效局面。

㈢ 中学语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

中学语文到底教给学生

文这样一门基础学科,它到底在教什么?一个最可能的回答是:中文。语文教师一般出身于中文系,接受了有关汉语言的基本训练。

还有一个可能的回答是:文学。语文老师在中文系接受教师训练,除了汉语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那就是文学。从中国文学史到外国文学史,从古代文学史到现代文学史。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课文也大多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名篇。

㈣ 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一、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的阐述是明了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二、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一)关于以“听”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听”。“听”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听”与“读”尤其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倾听训练的价值,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为师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是广泛而准确地获得信息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需要;是积极从事交际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语交际活动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在与他人交谈时作出积极准确的应对。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但笔者认为“听”的教学不仅仅是这些。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第三,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愿望的实现,都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学生倾听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倾听习惯的教育养成也不例外,教师应注重学生倾听乐趣的培养,把学练倾听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这样,倾听训练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善于倾听乃至乐于倾听,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心理,不要因为大型考试很难进行“听”的测试而遗忘“听”的教学,树立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要满怀信心、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倾听训练,不可产生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
(二)关于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比较中重视课文阅读的。设计朗读、精读、泛读、略读等教学环节,但很多老师进行这些环节时可能是随意的、目标是模糊的,可能仅仅是为完成读课文的内容而忽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把“读”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训练。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精读、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上,而不是仅仅是读读课文,为讲解分析做铺垫。
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语文教材上的选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训练学生泛读能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四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提升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关于以“说”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仅仅是教师的“说“和学生的“说”,更不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语文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对学生“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地训练。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四)关于以“写”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写”可以理解为“写字”,也可以理解为“写作”。
首先说写字。电脑是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志,但对汉字书法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认为有了电脑打字就无需写好字,这是十分错误的。首先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需要继承和发扬。其次,在社会中,在学校里,无论考试还是招生、招聘、就业等很多时候,电脑就无法代替手写,因此书写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写一手好字可能会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社会,人们的书写能力严重下降,各阶段的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很不均衡,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因此,当前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写字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级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因材施教,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陶冶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情操。当然,教师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力求写规范的汉字,并持之以恒。
再说“写作”。如果说“写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话,那么“写作”就是追求心灵美。写作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思想的外现。写作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反应出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或生活过程。但是,当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据我的调查,当前中小学生的写作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文的内容越来越虚假,甚至胡编乱造,作文模式僵化,语言空话、套话连篇。相当一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编造作文,甚至抄袭作文。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和幸福,语文教学的写作是为考试作准备,而不是为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因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写”的教学问题是比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写”的现状,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喜欢写作,会创作。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及情绪的宣泄过程,应该是学生正常的常态的思维活动,也是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外显过程,更是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一个美好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写”往往只是一种学生被动的应试训练。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与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就不能是一个教师出一个作文题,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人生、抒发理想、各言其志的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个“初写者”,教师要当好师傅,要把基本的写作技法教给他,让他入门;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应该把“听与说”、“读与写”结合起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而应该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读大师的作品,聆听大家的教诲;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越来越睿智、聪慧、人文、快乐等等。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学生是会幸福地学习的。
(五)关于以“思”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思”,在语文教什么中,笔者已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思”为核心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怎样体现“思”的核心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之师,更是思想道德之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因有思想而有尊严的人,要培养有思想和有尊严的人。语文教师不是知识之师,而是思想之师、道德之师,甚至应该是学生的幸福导师,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承之师。
2、语文教师不仅是思想之师,还应该是思维之师。拉马丁说:“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歌德说:“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因此,思维能力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工作水平和发展高度。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应付自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思维的训练,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辩证思维等。当然,思维的训练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其他学科也要进行,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其独特性,它是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而非其他。比如,与其说作文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品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及能力。
3、语文教师不仅是经学之师,还应该是人文之师。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其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文之师的“传道”之路。《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标,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和人文之师的典范吗?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有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砺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从真正意义上育人。所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根植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造就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4、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要有“思”贯穿其中。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都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因此,思想和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如果离开了思想和思维,语言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思”在其中,语文教学也可能就是无效的教学。当然,我们的任何一节语文课(即使再差的课)也有“思”的存在,我现在说的是要把“思”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心中有“思”——备课想到“思”,教课想到“思”,课后要反“思”,有意思地想到“思”,而不是随意地“思”,是要强化“思”,教中有“思”,学中有“思”,练中有“思”,让学生学会“思”、善“思”、能“思”。
笔者认为:语文课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紧扣兴趣、习惯、创新、人文八字要诀,遵循“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以提升人的能力和品质为主要目的。

㈤ 现代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自从开设了《语文》这门课以来,教育界就在不停地思考:从语文课中应该学到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语文学科开设至今,语文教学一直是两个板块:语与文。语文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一直是这两个板块争论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语文课上所教的应该是学生缺乏的或者是他们应该学到的东西。对此,笔者作了一番深入考察,撰写了一篇《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对此作了总结。那么学生从语文课中更想学到什么呢?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语文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是奠定一个学科的基石,语文也不例外,调查结果表明,83%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中应该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化知识、文学常识、时代背景、字词理解、语法知识等,其中更着重于对文学常识、时代背景和遣词造句的理解和训练。绝大部分教育者认为,只有在深厚的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人更进一步的深造。而且语文作为中国的文化精粹,任何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学生就更应该从基础做起,认真学习,培育文化素养,努力把它发扬光大。 二、对个人能力的培养。 对个人能力培养的关注是本次调查中的重点部分。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现在特别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这种个人能力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专业知识能力、日常交际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92.5%的学生在调查过程都表示希望在语文课堂上能学习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解题技巧等。还有人提出了理性的解读文本,结合当时背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几千年的填鸭式教育并没有完全扼杀学生对文化的渴求。 现在的学生注重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他们已经看得很远。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点:现在的学生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关注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以往!而且这种能力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开始关注一些作为日常交际方面的能力,比如说为人处世,如何在现代社会上立足,在日常交际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再比如说如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与此同时,还有46%以上的学生提出了应加强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他们希望在语文课堂上有一个自主的空间,可以相互间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归纳总结,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团体合作精神。 三、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中国传统的一个文化观念是 “ 学而优则仕 ” 。但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笔者认识到这种观点在我们下一代人的身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现在不认为 “ 学优 ” 就可以 “仕” ,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一层:品优,道德素质高才可以仕。他们已经清晰的认识到初、高中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明确的提出了应该在语文课堂上贯穿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以及通过对文本中英雄事迹和奇山异水的解读和欣赏来提高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少数同学提出应该在课前留下几分钟的时间来评点当天或昨天的国内国际大事,在老师的指引下得出一种正确健康的观点看法。在这个板块他们还对语文老师的人格素质提出了要求,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学识、品德素质高于一般人,能够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以身作则,让学生在其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以便在未来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还明确提出了语文和别的课程不一样,它应该先培养 “人” ,其次才是培养 “才”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我们学生关注的、需要的方面,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有针对的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此笔者根据学生的需求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首先是课堂气氛方面。这个方面在新课改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基本不再是以前的灌输式教学了,至少不全是如此了。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采用一些新方法,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就是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改变教师主导制为学生主导制,放下老师的架子,加强师生、生生、师与书、生与书之间的对话,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此老师还应该净化、锤炼教学语言,同时应该面带微笑,用自己的神态和语言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好效果。

㈥ 语文老师教会了你什么

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是我们语文老师,他是位斯文又严厉的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特别像教授,他曾告诉我,天赋这东西不是你没有就不学习了,而你肯下功夫,肯学,终究也会有学习的天赋,所以是他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努力付出而成为有理想的人。

㈦ 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教学内容僵化,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会教什么就教什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流行什么就教什么。表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有好些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例如比喻句,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级还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册书都在教,每课都在教,结果大家都知道,考试的时候学生不一定会。不是教的太多了学生不会,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点水。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知道每节课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而学生又在学什么?特别是公开课,教师总想上出新意来。一堂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是学生散乱地找东西,表演了一翻;教师额外地讲东西,展示了一场。教师教的过程非常完整,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非常单调。如果把一堂课录下来,再把教师活动的部分剪掉,还能剩下些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是你得到达罗马。
如何有理据的确定教学内容呢?主要有两点:一是依据体式,二是根据学情。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法是不一样的,要按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例如《七根火柴》是这篇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是小说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说。其中有一个无名战士,同学们在探讨时,提出了如下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给这个战士起个名字呢?叫张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给小说中的人物起个名字对作者来说不是轻易而举吗?有的同学说了,作者不知道那个战士叫什么名字。不是还有党证,包着火柴的那个党证吗?党证上不是有名字吗?还有个同学说那个战士牺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划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后找部队。这就是学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师需要教的。其实作者不给那个战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那个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代表,红军战士不能划这一根火柴,这根火柴是党的财产,作为个人就是牺牲也不能动的。阅读这样的小说要依据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去理解。还有的同学问,假如那个无名战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队的卢进勇,或者是卢进勇再迟来半个小时,那个战士牺牲了怎么办?老师说如果你懂得什么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小说,你就会知道那个无名战士不把应该交待的话交待完作者是不会让他牺牲的。这不能理解为是编造,应该是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

㈧ 老师都教会我们什么

我会教我的学生课本上的课程。检查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教他们做阅读题的技巧,教他们如何查古汉语词典,如何快速的根据语境推测一个文言实词的意思。如何断句,如何字字对应翻译句子,如何读懂一首古诗中作者的情感。如何理清思路分条作答,如何一笔一划写诗歌默写,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

此外,我教他们考前注意事项。因为语文是第一场,我反复叮嘱他们要认真写姓名考号,要检查试卷答题纸是否完整无残缺。教他们考前放松心情。教他们合理规划复习时间,自己安排复习板块。教他们考试时要静心,教他们要有属于自己的整理本。一个个检查督促他们把每次考试的错题整理上,把自己掌握的答题技巧整理上,把一些好词好句好事例整理上。我们班的学生,带了三个月了,从没有固定的整理习惯,到现在的抱着整理本当宝贝。这不是一天的功夫。

从开始的连个议论性的作文标题都不会写,到现在的作文平均四十多分。从之前的看新闻周刊不知道做笔记,到现在的有意识的记重要观点。这都是教育的结果。

此外,我教他们要尊重现在面对的挫折,教他们要坚强勇敢,争取以后做一个经济独立,懂得进退的人。教他们改变不了世界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理解父母现在的做法的时候,可以先尝试不要出口伤害他们。教他们学会感受爱,感受幸福,珍惜学生时代,珍惜“被人管”的时光……

试想,我们从什么都不懂背着书包走入幼儿园的小孩子,变成自诩聪明走入社会的大人,这中间你改变了那么多,真的没有老师一点功劳吗?

现在的老师在教你什么我不知道,只有你的良心会告诉你。

但我知道我的老师教会了我很多,我感谢我的老师。

㈨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

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

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以为来自语文老师的自述: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

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

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

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有用到就点个关注吧!

㈩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以往教师总担心学生学不懂文章,在教学中不断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剖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以上现象严重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陶行之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之宝藏。”因此,我们在和学生的共同学习中,是把“学”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教师在进行各项阅读训练时,既要教知识、训练技能,又要教给学习方法。教学相长,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我从以下三方面说一说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636198.htm
一 教师要树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意识
1.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2.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在教学中坚持的原则是实践性和独立性。实践性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独立性是让学生有自学的自主权,能独立地阅读、独自思考、独自完成各项适合他们要求的作业和练习等,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操作过程,在自学的天地里发挥才能。
3.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应尽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让聪明才智早期得到发掘,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代的需要。这就是小学生要研究学法的重要意义。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
中外教育家几乎一致论述到儿童教育要注意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使之入门的向导”。传统的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要求教师应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才能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情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快乐的学习活动中,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因成功、进步、发展而应享受到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入迷,并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乐学不疲,出现智能发展的飞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精读、细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使学生能自学。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强调边读边画、边读边思、边读边说,把读书、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各种阅读实践活动,而且还要动手画、动嘴说、动脑想,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掌握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粗读等方法
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会精读、细读、粗读等方法,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精读,是指导学生联系文章的重点、难点,参与认识过程,增强学生认知、思维和反馈知识的能力,它不是泛读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生字生词、初步领悟了部分重点词句、抓住了课文梗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消化难点,而决不能只给观感结论。
如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么一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教师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样子和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像千斤巨石般趴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这两个方面去体会,从而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学生经点拨、议论,开了窍,轻松地就消化了知识面的疑难点,也突破了重点,体会到邱少云严守纪律的精神。粗读,首先是教师介绍工具书及有关资料,让学生熟悉课文背景,再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特色,揭示知识性问题,渲染气氛或制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查出生字、生词,通过重点词句的批注自己体会,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学会查阅资料,为自学提供基本能力,奠定基础。学生肯自学,能自学,还应做到会自学。
3.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实践
在自学实践中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己探究,教师辅之以引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依据重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读读、议议、练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概括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突出自学这条主线。自学,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随意性”学习。自学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中大致有三种形式:(1)教师先指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然后学生自学;(2)学生先自学,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理解,从而领悟出自学的内容;(3)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为各类学生创设自学的环境和条件,使其经常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让学生以积极乐学的心境投入学习,不断优化学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阅读全文

与语文老师教会学生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