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什么是语文中的对称词

什么是语文中的对称词

发布时间:2022-04-30 06:32:04

Ⅰ 语文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1)什么是语文中的对称词扩展阅读:

第一人称的好处

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Ⅱ 语文中 互文 对偶 都是什么意思用简单的话说 最好举个例子!

互文:
(一)“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对偶:是语文中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Ⅲ 语文中,什么叫"对偶"修辞手法

语文中的对偶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Ⅳ 语文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除“我,我们,你,你们”的其他主语。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什么是语文中的对称词扩展阅读:

古汉语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①我、予(余)都可作主、宾、定语。

②“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作宾语。如:今者吾哀我。《庄子·齐物论》

③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⑤“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齐桓公伐楚》;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吾语若。《庄子·人间世》;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论语·微子》;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藉传》

①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② “而、乃”只作定语,一般也不用作主语,且绝不用作宾语。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其”字一般用作定语,“之”字一般用作宾语,第三人称不用做主语,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Ⅳ 初中语文中,“对仗”是什么意思

初中语文中的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对仗要求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

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对有两种借法。

1、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2、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错综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因此,像《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网页链接

Ⅵ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聊是散行的,中间两聊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聊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杜甫,颔聊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聊用对仗,连首聊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聊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于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聊用对仗的。
尾聊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聊用对仗。颔聊不用对仗,尾聊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聊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聊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聊一律要用对仗;尾聊不用对仗,以便结束,例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聊,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例如本单元所选的七首律绝,除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外,都没有用对仗。但是也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就是截取律诗的后半,即颈聊和尾聊。这就是说,开始一聊用对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一个例子。又如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至于截取中间两聊(完全用对仗),或者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聊用对仗),比起上面两类就要少见得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李白: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 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 舞爱月留人。
(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聊用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和并体文的对仗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体诗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例如: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例一,出句的"细"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的意思是"细山石";对句"海波平"是主谓结构,"海波"是主语,这个主谓结构用作动词"望"的语。例二,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等于"白发归";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例三,出句的"吹海立"是兼语式,对句的"过江来"却是连动式。
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1)天文(日月风云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水江河等); (4)宫室(楼台门户等);
(5)器物(刀剑杯盘等); (6)衣饰(衣冠巾带等);
(7)饮食(茶酒餐饭等); (8)文具(笔墨纸砚等);
(9)文学(诗赋书画等); (10)草木(草木桃杏等);
(11)鸟兽虫鱼(麟凰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 (14)人伦(父子兄弟等)。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型型。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并体文少得多。一聊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近体诗的对仗,总是避免用同字相对。同时,由于平仄格律的规定,近体诗的对仗一般总是平对仄、仄对平。近体诗对仗的平仄比并体文的要求严格得多。
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例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永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与其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这种流水对最适宜于尾聊;尾聊如果用对仗,只有这种对仗最能收得住全诗。上面后三例就都是用于尾聊。
所谓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如: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 见招)
例一"行李"的"李"不是桃李的"李",这里借用桃李的意义来与"茅"字相对。例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例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思来与"云"字相对。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例如: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杜甫独坐)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
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例一借"珠"为"朱",例二例四借"沧"为"苍",例三借"皇"为"黄"。这种借音多见于颜色对。
总的来主,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的时候有更大的自由。诗人善于运用对仗,可以增加诗的艺术性;但是太拘泥了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宋诗在对仗上比唐诗纤巧,风格也往往卑下一些。
唐以后的古体诗,和汉魏六朝诗一样,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用对仗也不求工整,并且不避同字相对。甚至可以说,诗人在古体诗中用对仗反而是有意求拙,以显得高古。例如: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支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难。(同上)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同上)
前两例对得不工整,后两例不避同字对。

Ⅶ 语文中“对偶”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的对偶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Ⅷ 请问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叫做对偶。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叫对仗。

简单来说,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两者是包含关系。
对偶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就行;而对仗还需要平仄相对,字义虚实相对。对仗看起来要比对偶舒服许多,也工整、优美许多。
比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就是对偶,是双句对偶。
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对仗,金沙水对大渡桥,拍对横,云崖对铁索,暖对寒。这已经比较工整而且平仄相对了,如果再要近一步工整,协调那就是另外一种东西了,叫对联!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Ⅸ 语文中什么是对称的手法

您说的对称应该是对偶。
修辞手法还有这些: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

Ⅹ 语文中的对称手法作用是什么

你好

语文中的对称手法可以是句子更整齐,读上去更有气势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语文中的对称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