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训诂学是如何指导语文教学

训诂学是如何指导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2-04-30 19:20:36

1. 浙江自考训诂学的考纲和复习资料谁有啊,跪求啊!!(浙江大学汉语专业本科段)

[00819]
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七年六月

指定用书:《训诂学》,郭在贻着,中化书局2005年9月第一版
参考书:学者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程度与条件(如时间的多少与找书的难易等),按教材后二种附录《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的提示选择参读,不再另作具体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训诂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了《古代汉语》基础课后设置的一门提高课,任务是通过对训诂学各个方面的讨论,使学员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训诂学的源流,从而能准确理解古书字句的意义,提高阅读古籍的实际能力。以此植基,进而有可能得以纠正前人在注释中的错误,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训诂问题。
训诂学是一门为解决古书语言问题服务的综合性学问,与多种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都有关联,而与音韵、文字、语法、修辞等邻近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希望学员对这些邻近学科的基本知识作好复习。在本课程学习中,必须牢固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又由于训诂学的实用性很强,不是空谈理论所能奏效的,它的原理与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因此教材中举了一定数量的实例加以阐发证明,学员在学习中熟悉这些带有示范意义的实例,对于加深理解、提高能力,无疑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要在这里特别提醒学员注意的。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采用郭在贻教授的《训诂学》( 中华书局 2005年版)为教材,内容包括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作用、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训诂的方法、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和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的方俗语词研究、训诂源流等十章。现将各章内容提要与学习要求说明如下: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本章简要说明了训诂与训诂学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要求:了解训诂的基本意义与训诂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训诂学内容
一是释词和解句,其中中心任务是释词。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须对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规律有较充分的认识。
二是辨析古书异例。古书异例指古书中某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习惯,不明乎此,则必影响于对古书文句意义的正确理解。
要求:明确训诂的内容。理解训诂与义理的辩证关系。对倒文、复文、省文、变文等古书异例有所认识。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
传统训诂学作为经学附庸,主要目的即在解经。本章则从现代实际需要出发,阐明了训诂学对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及辞书编纂等方面的指导意义:
一、指导语文教学:具体在于
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
2.帮助我们裁断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
3.帮助我们独立研究,以求得课本或选本未加解释的疑词难句的意义;
4.帮助我们发现课本或选本中的注释错误并加以匡正;
5.使我们对一些词义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为了便于记忆,以上五条可大致以明义、解歧、补阙、正误、知原十字概括之。但要真正理解,必须从书中的举例说明中细加体会。
二、指导古籍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与翻译各个环节。
三、指导辞书编纂:辞书应该多备勤查,但不可迷信,其中也会出现错误与漏略的义项,训诂学有助于我们对之进行补正,并抉发语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
要求:说明训诂学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说明不通训诂而从事古籍整理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

第四章 训诂学的条例、方式、术语
在前人长期的训诂实践中,已形成一整套训诂条例、方式和术语,不明了这些,则既不能读懂训诂着作,也不能开展训诂工作。
要求对本章所举出的条例、方式与术语的含义要充分理解,全部掌握。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
古书中有意义不明的语词,通过哪些手段使之从未知变为已知,这种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本章通过对大量训诂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概括出训诂的八种主要方法。
一、据古训 古训包括古代辞书与古代传注。由于作古注的先代学者去古未远,所言虽然不能全无错误,但相对来说比较易得古书的真义,可信程度较高,值得我们重视。较好地运用古训材料可以解决不少古书中的疑词难句。
二、破假借 古书多有以假借字代本字的现象,只有把本字找出来,才有可能读通原文,因此破假借就成为训诂的重要方法。破假借必须有语音的根据,有文献的旁证,滥说通假与昧于通假同为训诂中的大弊。
三、辨字形 汉字以表意为主,音义常寓于形中,故字形上的差异常常决定着字义上的差异。审辨字形,纠正错讹,也常能使纠缠难解的字义随之而明。
四、考异文 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献的本文在别处的引文用字上的差异。异文的情况较复杂,包括通假字、异体字、同义词以及传抄中的讹字等。前几种情况的异文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通过考究异文,也往往能解决训诂上的问题。
五、通语法 语义和语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训诂必须重视语法。对古汉语词法句法规律的认识越透彻,在训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六、审文例 书中说的文例包括连文、对文、俪偶、上下文与整部书的用词等。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文例,才能解决与这些文例相关的语词问题。
七、因声求义 声义关系极为密切。通过语言线索以求语义,不仅能使我们明确认识通假字的关系,更能由声近义通的原理,执简驭繁地掌握一批字的意义间的联系。但这个方法不能滥用,也要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八、探求语源 探索语词得义的来源,也能解决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说明某些名物的“得名之由”。
注意在解决一个具体的训诂问题时,常常需要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要求:训诂方法指点学者培养训诂实践能力的可遵循的途径,非常重要。学者必须参照实例,逐项细加体味。要求能说明八种具体方法的运用,同时反过来能从训诂实例中分析出它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六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治任何一种学问,只有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与方法,才有成功的可能。因之在上一章讲授了方法后,本章与下一章又特别提出观点与态度问题。这里结合语言实际,阐明了掌握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对于训诂研究的重要意义。
要求:结合语言实际,理解三个观点的意义。说明训诂与音韵、文字、校勘与语法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本章提出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应成为我们训诂研究的指导方针。针对实际,从
正反两方面明确指出训诂研究中的态度问题:务平实忌好奇,重证据戒臆断,宁阙疑勿强解。
要求:这三条言之易而行之难,当从实例中认真体会。

第八章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本章举出训诂中的几种弊病,这几种弊病是现代一般古书选注今译中所常见的。知其表现,明其原因,就可以在阅读古籍时对这些问题加以注意。
要求:举出训诂中常见弊病的主要表现。在有这类错误的训释与正确的训释对比时有辨识正误判定是非的能力。

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
传统训诂学多以先秦两汉典籍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六朝以来的文献,尤其是其中的方俗语词殊少措意,因之这一部分久为训诂中的薄弱环节,留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成为当代训诂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专门阐释了俗语词研究的意义、历史与现状及其研究方法,足以拓宽学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研究指出了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要求:理解俗语词研究的意义。了解《诗词曲语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二书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第十章 训诂源流述略
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历代学者作了大量工作,留下许多重要着作。了解训诂学的发展概要,对于我们继承遗产、扬长弃短,是很有意义的。本章突出重点、顾及全局地对训诂学在历代的主要发展倾向及代表人物、代表着作作出了叙述。
要求:了解训诂学的历代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重要典籍的一些主要注本的书名与着者姓名,如《史记》的三家注、《汉书》的颜师古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文选》的李善注,等等。
对以下着作的特点以及下列训诂学者的主要着作及观点等要求作为重点掌握:
《尔雅》(并要求知道其主要注本)
《说文解字》(同上,主要是清《说文》四大家的着作)
《方言》(同上)
《释名》(同上)
《广雅》(同上)
《玉篇》
《经典释文》
《一切经音义》
《经籍纂诂》
郑 玄
朱 熹
戴 震
段玉裁
王念孙 王引之
俞 樾
孙诒让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1.推原
二、填空题
1.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复生,使枯骨长出肉来。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1.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的的: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着作
1.方以智
六、写出下列着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诗词曲语辞汇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通也。”

2. 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3.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训诂内容:

一、解释词义

1、解释本义与引申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释文意:1、串讲大意。2、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所谓“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3、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4、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6、考证名物、典章制度。7、引证史实、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3.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四、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校勘的方法: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勘。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4.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训诂在文言字词解释中的应用
例一:《诗·秦风·无衣》第二章“岂日无衣,与子同泽”,毛伟:“泽:润泽也。”而郑笺则云:“泽,褒衣。”此诗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相应位置出现的语句是“与子同袍”,“与子同裳”,那么,“泽”应当是与“袍”“裳”相类之事物才合于事理。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泽,如字。”《说文》作“泽,云:湾也。”陈昌治刻本《说文》“‘伊’作‘挎’,释为‘胜衣’”“伊”今写作“裤”,与“袍”“裳”均为服装。可见郑笺为上。

例二:苏轼《前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句中“骤”作何解?依靠苏文本身无法释疑,可参考其他材料导求正确理解。《楚群·九歌·湘夫人》:时不可今再得,聊道遥今容与,王逸释“骤”为“数”,蒋骤则释为“疾”但《湘君》有句云:“时不可今再得,聊道今容与。”就《楚辞》而言,“再”,“骤”为异文互证。较之王逸和蒋骤的说法更为可信。再则,唐宋人多喜化用古人语句,苏轼文受《楚辞》影响早有定论。所以苏文之“骤”应训为“再”。

例三:《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郑笺:“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看来郑玄认为“爱”是“喜爱”之爱,《诗·大雅·第风》“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传“爱,隐也”孰是孰非,不妨寻求《诗》以外的材料来帮助推断“爱”的含义。《说文·人部》引《诗》,“爱”作“偶”,释日:“仿佛也,从人爱声”,《诗》日:“倔而不见。”《广雅·释音》,“爱,憎也。”《方言》卷六“掩蔽也”,《尔雅·释音》:“隐也”,《说文》:“蔽不见也,从竹爱声。”其实,我们发现,无论从人还是从竹,都有隐蔽义,从人的训为“仿佛”亦有幽隐不明之义。古文《邶风·静女》之“爱”释为“隐”较妥。

例四: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句中的“中庸”意为坚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维持事物稳定质量统一性的度。它与《最先与最后》中体现的“不为最先,耻于最后”的“中庸”截然不同,后者实为“折中主义”,是无原则的思想杂盘,抹杀矛盾的特殊性,否定数量分析的度的
原则。“君子中庸”(《礼记》),郑玄注:“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这就说明坚持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中”即“中庸”是常道。因此孔子的“中庸”是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辩证思维方法的体现。

二、训诂在文言句式推敲中的运用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般的观点认为此句为“错综句”,如将其还原,则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不解,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在文法上此句乃是“宾语前置句”。

根据孙雍长先生的解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与“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相”(刘基《卖相者言》)中的“君亡之不恤”,“今子是之不察”形式相同却是不一样的句法。此二句才是“宾语前置句”,而前二句则是因为与后二句皆使用“之”字,才会被误认为是“宾语前置句”。

一个句子要求其修辞上的美好,文法上的通顺,语法上的完整,才能视为佳句。如果因为修辞上的技巧而使语意无法连贯,则读者在了解文意上必定有所困难。因此我们应当依其本意而加以解释本句所使用的句法,而非专攻于一,如此将会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以往的解释方式就是因为不能先贯通文意,而强加注释。

在使用语言时,我们常会说“饭不吃”、“功课不做”、“觉不睡”、“电视不看”,这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属于同一种语法,所不同的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多加入一个“之”字。所以有些人在翻译时,将其解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把受事主语当成宾语来解。但是在此并没有必要如此解释,以上的“饭不吃”、 “功课不做”、“觉不睡”、“电视不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同为主语句。

孙氏的解释相当的正确,因为就其还原之后的句法看来,“句读之不知”与“或师焉”为一完整的句子,而“惑之不解”与“或否焉”为一独立完整的句子。如果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视为“宾语前置句”,就是忽略了它是下文的承接关系。若然,则整句意思将无法连贯。

三、训诂在文言断句标点中的应用
例一:董秦从思明寇河阳,夜 J巾其众五百,拔栅突围,降于光粥。(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第7086页,以下各句括号内数字即该书页码)吕先生评议:《通鉴》书法,“夜”一宇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说何日之事,“夜”宇连下读。“夜”宇点断,意为“到了那天夜里”;“夜”宇不断,意为“趁夜里”。愚谓:吕先生析“夜”精审。“五百”之后用逗号,寓趁夜先帅其众而后拔栅突围之意。窃以为趁夜拔栅突围是董秦与其众五百的集体行为,“帅”的动作与“拔栅突围”同时发生,故“五百”之后不必用逗号。

例二:陛下亦宜自谋,以咨湖善道,察纳雅盲,深追先帝遗沼,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2235页)吕先生评议:前边劝勉后主,后边说到自己就要出发。“臣不胜受恩感激,前边的话连起来不好讲,显然属下句。愚谓:窃以为“遗沼”后为句号,“感激”之后也应为句号。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从“陛下”到“遗沼”为劝勉后主的话。中间是一句客套话。从‘今当所言”是说自己要动身的话。

5. 什么叫训诂和训诂学

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5)训诂学是如何指导语文教学扩展阅读

训诂研究方法有:

1、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2、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3、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4、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5、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6、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6. 训诂学名词解释

定义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 尤其着重于研究 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作用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汉语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中文名
训诂学
学科
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
广义包含
音韵学和文字学
狭义包含
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7. 什么是训诂学主要学什么有什么用处未来的发展如何如何学习训诂学

我就是教训诂学的老师,呵呵。建议看一下白兆麟的《新着训诂学引论》,或者郭芹纳的《训诂学》,或者许威汉的《训诂学导论》,或者郭在贻的《训诂学》,即使找不到书,看看目录也就知道了。
简单点说,训诂学是解释古书词义,尤其是先秦两汉古书词义的一门学问,但未来应该扩大范围,还应涉及到汉魏以来俗语语词、外来语词等问题的训释问题。
主要学什么不说了,随便看看一本书的目录就明白了。
作用:有助于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助于古籍整理;有助于词典编纂;对历史研究、中医研究等其他只要是涉及一切古代文献的学问都有帮助,“一切古代文献都应该以训诂学为研究工具”。
如何学习也不讲了,看郭在贻等人的书吧。
训诂学曾经非常辉煌过,现在正在随着人们对国学的重新认识而同样走向复兴。

8.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训诂学
简介: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着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分类

--------------------------------------------------------------------------------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历史

--------------------------------------------------------------------------------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汉朝时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而在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现代则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

研究对象

--------------------------------------------------------------------------------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着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研究方法

--------------------------------------------------------------------------------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靡玻挥靡舱撸�ㄒ玻煌ㄒ舱撸�靡病保�得髡飧觥坝埂弊钟蒙�凳谴印坝谩弊掷吹模��馑际导适恰暗谩钡囊馑肌?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文字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9.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教学方法分类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语文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10.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训诂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着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汉朝时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而在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现代则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着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阅读全文

与训诂学是如何指导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