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审美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审美

发布时间:2022-05-02 04:09:43

①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都是精选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所以语文便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索语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语文未知的领域。下面,本文就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探讨,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知识,涵盖了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然而要想真正地体现语文知识的价值,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语文情境,使学生明白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使用什么样的语文知识,争取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1.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说话技巧,需要注意语言的语序,需要注意用词的妥当性等等,而这一切的获得和正确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由此可知,语文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价值,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荣誉与爱荣誉》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探讨荣誉的内涵,领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培养质疑能力,提高对荣誉的认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人文素养,首先我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还要让荣誉感支配学生以后的生活,使语文知识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学生提出了:你们知道什么是荣誉吗?我们为什么要爱荣誉?假如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是我们班的荣誉吗?当我们国家的神舟号成功飞天后,这是不是我们国家的荣誉呢?等一系列熟悉的问题,学生慢慢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荣誉。在增强学生荣誉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语文中包含着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关的知识,只有我们学好了语文,才能真正地读懂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真正含义,从而唤起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是编委会经过精心选择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从不同的方面教授给学生不同的知识,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人文素养能力等等。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习作便是检测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重要
途径。
例如:在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学生要从中学会一些景物描写的技巧和修辞手法。如让学生感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赏红楼梦的有关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描写,如“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简单的几句话就将王熙凤的外形、性格等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欣赏,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而且,当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学生的说话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也将会随之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利用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语文教材中现有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展现自己的个性。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导学生去看一些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有帮助的书籍,真正
在写作时,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对现象表面的理解,还要深入挖掘所选的材料,对其进行精细的加工,力求将蕴藏其中的人生之金和深刻思想提炼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自己的作文在思想上更有深度,有内涵。

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儿童有着强烈的爱好美,向往美.追求美的愿望.语文老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并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到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因此,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应是小学语文教学
不客忽视的重要内容.

③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综合性兼具的学科,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语文课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即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对语文知识有足够的理解认知能力,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会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就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保证。因此,语文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其成长进步。
一、说读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具备了良好的语文语感,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课文主旨的表达也会掌握得更加透彻,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语文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更是一门语言,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与发散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说读结合教学的方式创造学生的练习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

⑤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然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气和灵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其实,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都没掌握好,如何和人沟通交流,如何准确表情达意?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教学生字词语。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

⑥ 如何提升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能力

法国着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可以将这句名言理解为:“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提到“美”,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绘画美”“舞蹈美”“音乐美”等,一提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大家也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学科。毋庸置疑,这些艺术领域的“美”确实能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也能通过它们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但是除了艺术领域的美之外,我们的语文同样也能带给人们一种美的感受,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本文就此粗浅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
一、勾起学生对美的无意注意
无论是真理的发现还是美好事物的发现,它们都源于人们一开始的无意注意,诸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中魏格纳因为对病房墙壁上的地图的无意注意,而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并作出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伟大演讲。那么,将这一假说发现的过程假借在审美素养的培养上,要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勾起学生对美的无意注意,如果学生对语文课堂毫无兴趣,那么他根本不会关注语文课堂上的任何事物,更不用提审美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导入环节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对语文课堂每个环节的关注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勾起他对语文课堂中美好事物的无意注意。例如,在讲授《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庐山的壮美景象,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庐山之中,投入到诗人笔下的《题西林壁》之中,去感受诗句之美。
二、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只能短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短暂的美的享受,然而这种短暂的欢愉并不能长时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要将审美意识永存在学生心中就必须将刚开始的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换句话就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关注美好事物的习惯,只有在习惯的催使下,学生的审美素养才会大幅度提升。因此,为了很好完成“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这个跳跃,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切忌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注意时间。

⑦ 语文课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审美感受能力,那么,即使是最动听的音乐和最美的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审美教育培养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样。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所谓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直接关照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补充、展拓、丰富、完善对象和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新对象的一种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词:“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以杏花开放时的盛、繁、多、乱与可以造成声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乱之间进行类比联想,“闹”字将无声化为有声,将静态的美化为动态的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沟通为听觉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动、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课,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我们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你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想象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鉴赏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鉴别和欣赏二者密不可分,有鉴别才有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和主观上的原因,人们的鉴赏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我国电影导演谢晋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它少年时初读《红楼梦》,爱上了袭人,不理解林黛玉;年岁大了,就觉得晴雯、黛玉可爱。读《三国演义》,小时候与同学们议论,都愿投奔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实在了不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水平和审美经验有了提高和发展。一般来说,知识面愈广,审美经验愈丰富的人,审美鉴赏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美的修养。小学生由于知识还未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比较贫乏,知识面比较窄,因此审美鉴赏还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轻率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入。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不会局限于书本上的课文。随着知识面的扩宽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也会慢慢增强,如《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能体会到桥的结构精巧,外形的美,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体会到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所谓审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认识、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既不能归结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又不能归结为简单的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如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无味。现象无象,立说无说。”审美理解不着痕迹地交融于审美感受、想象、鉴赏等心理因素中,妙合无间,发挥综合的、整体的美感效应。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要能理解美,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发现美、表达美、理解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而是要学生能理解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美,而课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感受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教学活动中,为使学生审美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从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那就必须十分重视通过美育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⑧ 语文课怎样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从远期意义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精心设计――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其审美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我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惚惚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读词句――鉴赏美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紧紧抓住描写漓江和桂林的山的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三、入境动情――想象美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材料,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调动积极性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入境动情”,训练审美想象,进行美的创造。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波涛汹涌,百舸急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大胆开拓――创造美
创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文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古诗所描绘的情境,独立去画一幅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初夏小荷初现的情境,而且通过绘画表达出对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说,阅读能训练学生对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么,写作则训练学生对身边美的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应该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敏锐地去发现美、捕捉美,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促进美的创造。
总之,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对于发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趣味,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它既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对此必须怀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提高知识修养和审美素养的同时,才能以己之美启学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现语文教学之美。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实与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审美能力水平,创造地引导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驰骋,持之以恒,才能在审美发展中绘就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把学生领进“美”的大门,使教学超越应试的狭隘功利观,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⑨ 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VIP专享文档 2020-05-22 1页 用App免费查看

ysf2688的店
关注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心理环境讲,学生的学习探索须有宽松的环境,能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一位外国学者认为:“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实践证明,教师的民主和宽容,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具备民主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只要教育方法适宜,并依靠他们,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可成为有价值的人;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即他们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体需要、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等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与教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的培养。
3.树立大语文观,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
(一)面向全体,广泛开展“一日一字比美观”、“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一课一讲比口才”、“一周一诗比朗诵”、“一月一报比才干”等活动,帮助学生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从语文实践中获得自信,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
1、“一日一字比美观”,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此项活动要求学生一天至少练好一个字,达到端正,力求美观。低年级要求练铅笔字,重点放在书写习惯的养成及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上。中高年级要求练钢笔字,有条件的提倡在老师指导下练硬笔书法。街道各校都统一了练字纸或书法成果展示纸,定期展出优秀作品,还本着提高的原则,设立进步专栏,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踏上新台阶。
2、“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读写结合,增强语感,着眼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学生一日读一篇好文章的同时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写一段小练笔。养成读书即提笔的好习惯。读书做读书笔记,根据年级段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要求记下从中学会的生字、新词,简单摘抄好词佳句;中年级要求摘记好词佳句,并摘抄、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高年级要求做读书摘记,摘写自己喜欢的句段篇章,提倡写读后感。写,可结合教学要求统一进行,也可由学生自己随时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低年级可写几句话,中高年级可写一段话,兴到笔至,不作过高要求,重点为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以上两项活动学生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但每周练笔的数量不少于2篇。读写笔记本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的读写笔记配上插图,或设计版面。实践已经证实,只要学校、老师的激励措施跟得上,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
3、“一课一讲比口才”,使学生获得敢于展示自我的自信
每堂课伊始,都安排1-2名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全班轮流,题材自选,提前通知,提前准备。低年级以讲故事、诵儿歌为主,中高年级以朗诵、讲故事、演讲为主,鼓励脱稿。对于部分自信心不够强的学生或能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教师事先做好个别指导。对于学生的演讲,师生可做适当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各校认真组织,有的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记录本,由学生负责记录,效果非常好。此项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向全体展现自我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4、“一周一诗比朗诵”,使学生在诵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高
学生一周至少背诵一至两首(篇)课本以外的古诗或优秀的篇章,以卡片或积累本的形式记录下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诗文配上图画或解说。
5、“一月一报比才干”
即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一月至少办一份手抄报,在方寸之间,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干。各校都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上了好听的名字,如大麦岛小学《浪花》报,山东头小学《海韵》报,西韩小学《希望之星》,孙刘小学《春芽》报,中韩小学的《小星星报》等。各校的办报水平也不断提高。各校总结上学期的经验、不足,对手抄报的设计作了改进,使版面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作为最基本的内容要求全体参与,全员落实,面向全体,狠抓根本。活动中,要求教师多激励,少批评;多指导,少打击。尽可能的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二)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班级还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诗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古诗擂台赛”,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组织“课本剧表演”、“书法、手抄报、读书笔记展”等,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
学校纷纷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大舞台,营造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如设立语文实践活动展台、展牌,定期举行相应的展览、展示,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广泛联系,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积极主动的取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共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自信,增强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教学中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累。
2.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知道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3.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3. 增加作文练习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1.在学生易迁移的地方练习。
2.在学生易动情的思维处练习。
3.在易发散学生思维处练习。
4.在情节简单处练习。
激发情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我们在实践,在探索,在飞速向前 。

继续阅读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审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