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发布时间:2022-05-04 09:19:15

⑴ 语文教师怎样做好初中高中语文衔接

语文不涉及基础知识方面的代沟,不需要刻意的衔接。

只需要多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自己写作的水平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⑵ 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两个“课标”,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初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的差异,明确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点。
从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 。
二、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种种迹象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感到不适应。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无法跟班学习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竟没有学或学的不扎实。比如,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阶段则“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习,更不要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了。 所以,只有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习自然衔接。
三、加强知识技能上的衔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良好的文面意识
书写规范,不写错字,不规范的字,强化基本功。
写字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手段。字写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就会给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留下遗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般将语法和修辞等知识列入附录。虽然教学要求是要教学,但由于近几年我们地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而高中语文强调语法知识,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语法知识的残缺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
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 ,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应该予以强化。

⑶ 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

高一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一定的认真听,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故利用复习时间老师会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⑷ 如何顺利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

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与过渡呢?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是,坚持新课改理念不动摇
新课程理念不仅仅是教育的理念,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因此,中学教师尤其高中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吃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坚持按新理念的要求改进课堂教育教学,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有计划地组织初高中教师的相互观摩学习活动,以形成广泛的课程资源,反思与交流,分析与提高,这样才能尽快适应新课改,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教育衔接的要求。
二是,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
义务教育阶段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他们都已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而高中教师由于实施新课程改革相对比较迟,加上与初中缺少沟通与联系,大多还停留在以前普通高中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上,因而,双方存在着教学理念上较大的差距。既然初高中语文衔接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这些操作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三是,做到教材了然于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解读教材当作一项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点,特别是对初中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和诗词要达到背诵和讲解的程度,这样既可以与高中的古诗文背诵进行衔接,也有助于在讲解文言语法时最快找到学生理解、体会的要点。对初中所涉及的议论文知识要清楚和了解,避免高中的重复讲解,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将时间用来讲解议论文结构和写法,为学生带来新奇感和最大的学习收益。
四是,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高一学生入校不久,年级进行了一次语文入学摸底测验,其中有几道试题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包括病句题、句式变换题、文言文阅读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考题和诗歌鉴赏题,因为这样的题型和训练,在初中时同学们根本没有接触过。经过和学生交谈了解到,同学们认为高中语文的试题难度过大、现代文阅读的语段偏长、考试时间不够用。经过认真分析,教师们感到这套测验试题从题型、题量、试题难度等方面完全依照平时高一语文测试的出题标准,没有顾及到刚毕业的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试题难度过大,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一部分人对高中语文学习信心不足。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老师,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万不可一开始就想着出难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远不如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明显,一旦同学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便会产生随便应付语文课的学习情绪,这样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不断地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是,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还有分析、鉴赏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
这里,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再次,为了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应该做到“七多”:一要“多看”: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扩大语文教学视野,跳出教材圈子,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多听”: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谈话,新闻广播等,在听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素材,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三要“多说”: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则熟,熟能生巧,巧则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大幅提升。五要“多写”:现在高考中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写的能力,因此平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多写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六要“多记”:多记包括多记忆和多记录。记录与记忆相辅组成,会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为培养能力打下基础。七要“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多思是前“六多”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总之,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也是能否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这必然有助于学生培养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树立起高中语文学习的信心,并最终为其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⑸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中语文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高中语文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逐步推进。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初中新课程有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一入高中便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初高中语文学习“断层”的烦恼。因此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比较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淡化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古诗文“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考试大纲有“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都能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存在着重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语法专项训练少或者根本不训练等问题,这也是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表现出的严重的语法断层现象的原因。
又因考试大纲“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要求,初中老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没有对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等语法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在做题时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相关知识,但也都被教师淡化处理。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于初中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理解文言作品的基本内容,重点篇目能做到熟练地背诵,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标准的突然提高令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措手不及,语文成绩有所下降。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现状
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考点,但要求则不尽相同: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2、作文教学。初中阶段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阶段则要求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4、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应对措施
1、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
研究初高中本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初、高中各本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如果高中教师没有仔细研读初中教材,在高一期始,以巩固学生基础为目的对某些初中必讲的进行了重复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片面认为自己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会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在某某知识点(如文言各项语法知识)是学生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出具体细致地讲解,又会使学生感到高中语文之难,压力之大,使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高中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把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一片新天地。
2、具体篇目力争做到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教师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这样在学生对高中课文的理解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析《荷塘月色》(必修二)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温习初中时学过的《春》以及必修一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并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再如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必修三)时,教师可将之与初中学过的《卖炭翁》进行比较,《卖炭翁》属讽喻诗,作者点明此诗 “苦宫市也”,并在诗中揭露出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会的凋弊与腐败;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白居易在此诗中借写琵琶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比喻的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这样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便会对白居易的诗风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3、加大语法教学力度。
由于初中教师没有对语法进行系统的讲解,而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又没把语法列为教学计划之中,所以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①、在复杂多样的课文中讲解语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再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②、在文言文中要把握特殊语言现象。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文言词语,对文言用法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也建立了一定的文言语感。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而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和把握。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不能理解“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就会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面前”,和文章所写是内容就风马牛不相及了。又如“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如果不知道“苦”是使动用法,那么,这句话根本就不成其为一句话,因为“苦”是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
如《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讲解这个句子,教师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但如果从语法分析入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这句的结构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个整句。要让学生理解“席”“包”“囊”属于句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三个并列短语联合做“意”的定语。全句气势贯畅而有变,显示秦之雄心,加强了学生对文章总体上的把握。
③在练习题中讲解语法知识。
目前的高中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具有社会效应的是应对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纵观以前,预测未来,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和答题都离不开语法知识。A、语言知识部分。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修改病句,实际上大多是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查。前者中对虚词的考查近年从关联词的使用逐渐扩大到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除了要辨析清楚词义外,也要根据词的搭配对象、词性等语法功能角度进行思考;后者所谓病句是指由于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使用不当造成表意不清的语句。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B、语言表达部分。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C、古诗文阅读部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运用,文言句子的翻译等,在前文文言学习中已经讲过,也都要运用语法知识。D、现代文阅读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前者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尤其是复杂的长单句,必须作语法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后者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考生答题时词不达意,就是缺少语言表达训练,而用语法知识就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E、作文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教学任务,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才能未雨绸缪,决胜高考。

⑹ 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当前,很多初一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语文成绩由原来小学的优秀下滑到中等水平。这种现象正表明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也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从小学升入初中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但这一转折点仅靠两个月就想顺利渡过从时间上来看尚有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周围的同学都是一些充满稚气的孩子,他们还是擅长用孩子那幼稚的处事理论、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已有一些自己的主见,但是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妥善处理。当学生进入初中这个新学习环境时,他们会感到新奇、兴奋,但同时也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新老师、新同学,孩子的心理变化决定这个衔接的难度。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且内容反复讲、反复练,所以小学的课堂效率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掌握,极少数不能当堂掌握的学生通过课后的适当补习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鉴于小学学科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一进入初中,考试学科明显增多,特别是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记忆性的知识点(记忆性的知识点难度加深,主要体现在文言文部分),阅读量要求比小学明显增多,且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紧,教师上课进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再加上学生往往是几个村校和中心小学合并的,所以班额较大,老师不太可能对每个人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太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中学考试多、难度大、时间少,其中很多题目是要求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部分学生有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导致原来在小学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出现大幅度的后退。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脱节现象。小学教学模式是“全扶”式,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备详案,环环相扣,过渡语言也设计得非常完美,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中一步一个脚印,学得很踏实,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憾是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日复一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强;教师也不是主导的地位,教师扶的比较多,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张扬,这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长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小学生一到初中,他们就极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课堂中,老师只不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占主导地位,初中语文课堂给人感觉随意性比较大,但也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一盘散沙,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放得开收得笼,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可见,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脱节的原因之一。
这些脱节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但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缓慢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应了解初中语文教学课程要求,从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中以发散的方式来增加一些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学生进入中学打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同样,初中的语文教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想一步到位但往往到不了位。

二、教学模式的衔接。心理学家认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和初中学生已比较接近,学生到五、六年级时,已经学得比较轻松,这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低年级的“全扶”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了解中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互动,形成合力。多一些中、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展示,特别是多听一些常态课,在听课过程中取长补短。在这个新形势下,我觉得很有必要把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继续并深入地开展,中小学要多开展互相听课活动,进行课堂研讨,真正地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学习习惯的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小学的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如《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等,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在小学的高年级特别要注意这方面的加强。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心理上的衔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帮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艰难的过渡期。
中小学语文衔接的脱节现象,虽然是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变更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相信我们会把这个难题顺利解决。

⑺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以有效的教带动高效的学吴存英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以有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使语文课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研究和讨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十分迫切与必要。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很多战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还是以“填鸭式”、“注入式”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做法。
一、营造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氛围,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地急促跳跃,教师情急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只有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
1.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美的潜因。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充满了美,美的山河、美的故事、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大量美的潜因来;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心神“入境”,让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获其美感,达到“励志移情”、“以美润心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
2.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学生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心人物是烛之武,欣赏重点应是烛之武的说辞。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文题“退秦师”之前加一个状语,以体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智退秦师”,有的说“巧妙退秦师”,有的说“巧辞退秦师”……答案丰富多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讲究导语设计,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重视启发讲解,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注意教学结语,增强总结课文的鲜明性。美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亲切热情、词准意切、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时,运用美的语言,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三、精选教学内容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篇课文读下来,哪些地方能够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没能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需要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不必形成有效刺激,都必须加以考虑。教师没必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解,而应该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与和理解。从迁移的心理活动看,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迁移。许多教师的课堂讲解时间都有严格的规限,并取得相当显着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就在于教师善于控制知识量,择其精华要点,突出主要问题,保证了用于高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使学生很快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只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为什么先“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学生很好地体味了课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采用的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巧,不仅在情节上加深了理解,而且对如何塑造人物也有了深刻体会和认识。
四、优化教学结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立足于教师的教,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注入式”窠臼。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立足于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展;三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例如,笔者在进行《病梅馆记》的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初读(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步骤:听读——自读——齐读。第二步,再读:读懂文字,读通文意。即:1.自学探究,标注疑惑;2.合作交流,质疑解疑。第三步,两读:读出手法,读透文旨。问题一:品读第一段,思考:“而江浙之梅皆病”是哪些人造成的?问题二:通读全文,同学们觉得本文仅仅是写“梅”吗?学生说出是写“人才”后,教师接着问“病梅”指什么。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从学习的一贯陈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阅读方面真正有收获。
五、把握课堂关键环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把握课堂的关键环节。
1.导入:精心设计,引起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异开始”。教学情绪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导入的作用就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求知热情和对新知的好奇心,就应在课的导入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2.讲解: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在学生困惑处、教材重点处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3.反馈:把握时机,调动思维积极性。反馈能对学习过程起调控、激励作用。在反馈的时间上,应提倡延时反馈。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个问题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寻找举手的学生要他发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便大加赞赏。其实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处在思考中,教师这样太过及时的反馈只能是借少数尖子生的回答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培养了一些学生的惰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也应再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调动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努力做到以有效的教带动高效的学。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那么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第六中学

⑻ 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初中和高中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学习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在初中阶段,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少而浅,中考的考试科目少(如:北京地区中考考六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而且,中考试卷难度不大,通过突击复习、强化训练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高中阶段的学习科目和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增大,重大考试(毕业会考和高考)的次数增加,更加需要学生注重日常学习的积累。

2.学习方式的变化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不断增多、加深,纯记忆性的内容减少,学科授课时间减少,考试难度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规划、利用好课余时间,包括自习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主动地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深入地去思考、分析学习问题,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而不像初中学习生活(尤其是初三)那样,多数情况下都是按部就班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强化训练。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初中阶段,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相对较高,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成人感增强以及学习难度的增加,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学习的同伴关系。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民主管理更加明显,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时空和机会。

4.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

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好就可能被班内绝大多数同学认同,同学之间的关系相对单纯,主要是以学习为中心;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成人感增强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许多社会关系会夹杂在同学关系中,再加上新课改对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原因,这时候,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就会减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未必都有好的人际关系和很好的评价结果。

5.学生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由于以上四种变化,往往会给高一新生带来心态和情绪上的一系列变化。

⑼ 如何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

生(齐声答):真没学过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 在此,我就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到群里初升高的同学们 每每看到新生在语文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做为老师总是无奈的苦笑,因为很多问题的出现,不是学生们的错,在初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教学要点的设定上,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做为学生,做为老师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状况下,找到更好的契合点,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向着高考迈进 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比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 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 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给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初中属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 能力方面要求较低 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 ,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进入高中必须记住,老师不会像初中那样紧紧的盯着你,学习主要靠自己要自己学会记笔记,做预习,做复习)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 以课本为依据 ,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的学习则 对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同时,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 “古诗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虽然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淡化语法的要求,害苦了学生和老师们,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根本分不清句子的主谓宾,认不清病句,分析不了句子结构,当然,更是认不出文言句式!似乎对文言句式就认一个——倒装句!) 其实,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是较高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人教版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个模块,课文80篇(课),其中古诗文有32篇(课),占40% ,且难度较大 (这便要求进入高中之后,学生们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补上欠缺的这部分内容,可是这些内容毕竟不是高中的教学内容,老师的讲解不会太过详细具体,导致了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速度,以致于到了高三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再次,两个阶段的阅读能力要求又有差异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这样的内容要求便需要我们同学们,进入高中后,紧紧的跟住老师的步伐,不要总是用初中的那套来相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要点) 在高一,有一种比较“经典”的理论:“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初三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考上好的高中,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高负荷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目标完成了,考大学是三年后的事其实, 高中是面临人生的又一个新考验,不管是同学们的主观方面,还是客观环境和承担的学习任务,较之初中阶段都有大幅度的变化, 高一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期——结识新的朋友、摸索新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培养新的爱好、进行新的定位 高一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一年在高一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学习会受到影响,会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成绩却不如意,或者跟以前的付出一样,成绩却比以前差多了另一方面,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会发现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不会学习慢慢地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仅以这篇小文章送给群内初升高的同学们,希望你们把握好高一的学习时光,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

阅读全文

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