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课文怎样用分段符号
小学语文课文用分段符号需要根据如下标准制定:
1、开头为两个空格的就是一个自然段。
2、每一段的段后用双斜线划分,也就是在段落后画//。
3、/是放在段尾的,段首不需要。
4、逗号用于一句话的结尾,使一篇文章理清层次,连贯成一个主要内容,使中心更加明确。
(1)语文段落怎么分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分段的方法如下:
1、按时间的变化分段。按时间的变化分段,就是按时间变化的先后顺序给文章分段。
2、按地点的变化分段。按地点的变化分段,就是以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分段。先要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和句子,然后把同一地点的内容归并为一段。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必须先要了解文章中所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或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等几个基本部分。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先要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物,然后仔细分析思考。
5、按文章的总—分结构分段。总—分结构的文章就是指总起分述的文章。
6、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 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然后找出主要事例在文中的起始和结束。
2. 语文自然段怎么划分
语文自然段的划分还是比较简单的,重点的就是看每个两每空两格的,一般就是代表一个段落,所以说只要你看到空两格,然后后面有一段话,那么这就是自然段,当然有些自然段可能是一句话就是一个自然段,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只要看到空两格的开始的段落,那么都可以划分为一个自然段,根据这种情况,你直接在前方标个1234的序号就能清楚的标明这篇文章的自然段了
3. 初中语文老师怎么教分段及分段落的依据
通过把握自然段的意思,通篇阅读,详细观测那几个自然段讲述的是一个意思,然后再分段,依据主要就是,讲述一个中心的自然段,可划分为一段。
4. 语文段落分层
第一层:提出问题
比如说,我们在写新学期打算时,总会写上一句:“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第二层:分析问题
当然,上课专心听讲是对的,但是,光专心听讲够不够呢?我认为是不够的,一股脑儿把老师所讲的都吞下去,既不能消化,又吸收不掉,最后只会落个“消化不良症”。轮到自己回答问题时,平时说话声音很响亮,现在却像哑巴似的,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消化,又没有吸收,分不清老师所讲的内容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要记住的,哪些是只要一般了解的。所以,要回答问题时,自己就卡住了,他总不至于把所听的内容全部背出来吧?
第三层:点明观点
我看,问题主要是出在学习上,只知道学,不会动脑,只知囫囵吞枣,不知消化吸收。“上课专心听讲”还不如改成“上课专心听想”!
5. 语文文章里怎样分清什么时候该分自然段
写文章,讲究的是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于是人们发明了自然段。其实就跟一个句子似的,一句话的意思已经表达完整时,就应该用句号来结尾,而不会用逗号,顿号等。
同理,其实,只要把段落意思表达清楚后,想要换个意思说明你的观点,或者随着事情发展顺序到了另一个阶段的的话,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分自然段了。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
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文艺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不仅仅是指文学的东西才是语文。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
6. 语文(划分段落)
见课程全解
7. 文章如何分段落
对记叙文的分析时,如何划分记叙文的段落,主要考虑的方法是:
一、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
例如,分析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只要抓住时间词语的这条纵线便可以分出段落层次:
“过一夜”(领起第一部分)----------“第二天上午”(领起第二部分)------------“夜晚”(领起第三部分),抓住这三个起领段落的词语,也就划分出文章的三个段落。
二、按事情的发展阶段的来划分。
叙事的文章,事情的发展的总会有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这一特点,也总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注意仔细分辨事件的发展阶段,就能划分出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来。
比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就有了明晰的依据。
三、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
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常常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是发生在多处地点。这类文章,可以从地点的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
例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四、按内容变化点来划分
有的文章,看上去,整个部分好象是难于找到可分点。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地辨读,还是可以按照记叙历程的变化划分层次结构。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游历的地方非常多,似乎很难找到一条线索,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雨中”这条线索,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大的场景:“岱宗坊”和“黄岘岭”,即这两个地方虽然分别有许多个景点,但可以按照大的的描写对象,表现内容来划分。
五、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有的记叙文,描述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样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六、按思想感情变化来划分。
有的记叙文,比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由此,便可以找到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①不喜欢蜜蜂----②想去看蜜蜂-----③赞赏蜜蜂------④想变成蜜蜂。
划分记叙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情节、顺序等,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8. 语文课文分小节怎么分
一、时间顺序法
有的课文按时间转移的先后顺序安排。显而易见,表示时间性的词可以用来作为分段的依据。如《十万里长街送总理》就可按“灵车到来前→灵车通过时→灵车开过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段。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也可按“天还未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的时间顺序分段
二、地点或空间顺序法
参观、访问和游览所记叙的事物、空间位置不同或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可以按空间位置的先后顺序分段。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按“途中→洞口→外洞→内洞(出洞)”等游览地点的先后转移来分段。如《回韶山》可按毛主席回韶山在旧居参观的路线,“上尾场→父母卧室→自己的住房→大弟的房间→晒谷坪”以此作为分段的依据。还有的课文既可以按地点的先后变化,也可以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分。
三、事件顺序法
完整地记叙一件事或者以客观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课文,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如《草船借箭》可以按为什么借箭(发生的原因),怎样借箭(发展经过),借箭结果(事件结果)来划分段落。此外,《跳水》、《飞夺沪定桥》也可按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来划分段落。
四、事情分类法
有的课文通过写几件事来表达主题,分段时可考虑按不同事情来分段。如《将相和》可以按“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分段。
五、总分法
有的课文是以作者的思路为线索去组织材料的,往往采取“总起——分述——总结”的形式来表述,那么分段时就应按“总——分——总”的思路分段。如《桂林山水》先总起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总的概括再写桂林的山水美。
六、按人物的活动分段
如《再见了,亲人》可以按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老中青三代人为依据分段。总之,分段有规律可循,但也不能千篇一律。
(8)语文段落怎么分扩展阅读:
一、分段,应遵循的原则。
1、单一性原则。一个段落只有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意思联系不密切的自然段不能合并在一个段落里。
2、完整性原则。同属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段要合在一起,不能分在几个段落里。
3、连贯性原则。一篇文章各段的意思是连贯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互相衔接。
二、分段,应了解的划分依据。
1、按事情发展阶段分段。
一篇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无论顺叙还是倒叙,文中都有原因、经过和结果。分段时就是要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把它们单独作为一个意义段。如《凡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即全文分为“写信前,担心(第1—2自然段)——写信时,伤心(第3—19自然段)——写信后,希望(第20—21自然段)”三部分
2、按时间推移变化分段。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了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或句子,分段时找出这些词句,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除开头外,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变化来叙述的:那年的春天,被捕前(第2—7自然段); 4月6日,被捕时(第8—17自然段);十几天后,法庭上(第18—28自然段);4月28日,被害后(第29—32自然段)。这样课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3、按地点变换分段。
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变换的词句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如《草原》按照地点变换写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这些内容可以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4、按事物材料性质分段。
一般状物、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分段。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就可以一个方面归为一段。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按事物的材料性质用空行来分段:众人悼念鲁迅——谈论《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5、按文章结构关系分段。
有的文章开头总起或结尾总结,或这两者都有(即总分总关系)。对于这样的文章,在分段时可以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
如《索溪峪的“野”》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索溪峪的“野”的?开头概述索溪峪总的特点是“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野”性十足、游人的“野”。这样全文分为两段。
9. 段落中怎样分出有几句话
以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为结句标志来区分。
10. 语文段落如何划分分成一二等几部分,自然段是否要重新标
段落的划分一般要考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感情的变换。具体怎样划分要看文章,不能一概而定。 根据记叙文组织材料的不同,可从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按时间空间顺序划分。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语,找出了有助于划分段落的标志。如《分马》写了“分马前”、“分马中”、“分马后”,共三段。(2)按地点的转换(空间位置变化)划分。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3)按文章结构特点划分。常见的如“总——分”或“分——总”可分两大段;有的是“总——分——总”,可分三部分。如《春》的主体部分“绘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总)——春草如茵:春花争艳;春风送暖;春雨绵绵;人勤春早(分)。《谁是最可爱的人》:抒情议论(总)——三个典型事例(分)——抒情议论(总)(“总”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4)按思想情感变化划分。如《荔枝蜜》,作者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分“不大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蜜蜂”四部分。(5)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如故事、小说,通常按情节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或“开始”、“经过”、“结束”三部分。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一般地,在阅读文章时要养成标自然段的习惯。在分层晨可在每层的结尾处用双竖线标出,但不必重新标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