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

发布时间:2022-05-11 02:31:46

1.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和地位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就要实施自主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一、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有“我要学”、“我要知道”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在“为什么”中去探索。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学心理、树立自学信心,激发自学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找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最终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亲自实践,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味自己劳动成果所带给的快乐。教师要勤于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多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点滴发现,不断激励学生自学。
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愉快的口语交际氛围
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学生能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潜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亲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这一个环境中体现“自我”角色。使学生在交际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有勇气去质疑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都有权力保留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在宽松、民主的交际氛围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启动了学生的联想、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大纲的基础上明确了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数量。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集一体。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可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中年级的读文教学,改变以往的“落后阅读”教育向“尽早阅读”方向发展;强化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效率,让学生在教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信息,学到最多知识。
四、培养好学生的习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检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外,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学习语文的能力就越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后劲越大。
作文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校内,教师应拓宽学生训练的空间,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多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在习作中受到人文主义教育。

2.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最后,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不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变。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他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识体系结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读书、思考、提问、记忆、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所以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我国着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学习,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如地探求课外知识,吸收生活的养料,汲取文学的雨露阳光,从而形成扎实的语文根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自学能力的养成不仅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还可使语文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以下试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作些浅析。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路上什么样的景色?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 和题目中的“飞”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境: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说明了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是教育机构(学校)提供多种学习媒体,由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资源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1.成功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渴望、一种探索的心理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我首先举了几个“幸福”的例子:(1)小明帮助残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时每天上学放学都有车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红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妈妈后,才去做作业,她很幸福。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哪些情况是真正的幸福。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此时,我便抓住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时机引导说:“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幸福?请大家看课文体会它的含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他们总想解开“幸福”之谜,因而就把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到了课堂上。
2.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课堂中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动性的情境,使他们被吸引着,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投入到要学的内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就设计了“海龟爷爷漫游海底世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课始,播放多媒体课件,显出海底的画面,然后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到过海底吗?你知道海底有些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们穿上潜水衣,戴上潜水镜,跟着导游海龟爷爷去漫游海底世界,好吗?总结全文时,请同学们各自向海龟爷爷汇报自己漫游海底世界的感受。这是一个新奇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这样教学,以境诱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动。
3.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最喜欢比个输赢。语文课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竞赛,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鲸》这一课,课文3--7小节从种类、生活习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教学该部分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3--7小节,以六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好。先进行必答题。(必答题题目围绕书本知识,较简单)每个小组都认真地投入,学习兴趣很浓。必答题部分各个小组回答得准确、流利。接着再进行抢答题。该部分,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如:1看鲸吃食的录像,请你辨认鲸的种类。2、根据水柱的不同的样子辨认鲸的种类。3、用笔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等。同学们兴致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知识掌握正确。这种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自学,独立思考,具有认识的独立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最终达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其路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下列四种形式来体现:1.读书:课堂上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以学生个人的朗读、默读、浏览为主。并要求学生读书时,圈点、划、批, 不断实践,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检查读书的效果。2.思考:学生读书时,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针对问题,对文章的词、句、段、篇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理解内容和积累语言,这正是学生通过自己思维, 达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议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通过议论,让学生交流、改进,再尝试,再读书,从而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4.质疑: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同学共同解决,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习。
三、相机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能主动地阅读、观察、思考, 改变过去呆坐静听、 被动接受的做法。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时, 做好激发、引导、点拨、小结的工作。
1.激发:老师在上课之初,向学生提出明确阅读任务,结合理解课题,激发学生学深入阅读的学习热情。在阅读环境上,创造一种与课文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课堂气氛,并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里,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学习语言、感受形象、体会感情,让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
2.引导: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老师要有明确的合理思路,精心设计学习步骤,提示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指明道路。并在学生求知兴趣最高的时机,提出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才能答得出来的,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3.点拨:在学生自主读书时,会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碍,老师相机点拨。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透彻的地方及有争论的问题,给予指点,使学生明确认识;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老师点拨,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小结,小结包括学习一个段落后小结和学习全文后总结。学生能小结的可以引导学生小结,小结内容要简明扼要。
四、主动探究,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创造性,主要指学生变换思考角度,敢于质疑,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有独到见解,

4.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标也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和归宿。那么,什么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呢?培养小学生自学的能力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学是指自己独立学习,小学生的学习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这是就学习的整个过程来说的。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课上还是课后,都有一些学习环节要靠学生独立学习,如预习课文、独立完成课内外作业、阅读课外书,等等。随着升入中学、大学,这种独立学习的比重将逐年增大。自学能力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开始培养。 第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专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自学活动,本身就包含有尝试、探索、创造的因素,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并掌握自学方法。例如,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去探求问题的解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讲《蛇与庄稼》一课时,让学生对是否要保护蛇展开辩论。甲方观点是:要保护蛇,乙方观点是:不要保护蛇。在激烈的辩论中,甲方同学总结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帮助人类保护粮食和让庄稼获得好收成,所以要保护。乙方的理由是:蛇虽然能保护庄稼和粮食,但是它有毒,人类不小心也会受到它的伤害,为了保护人类的安全,不应保护它,人类可以保护和繁殖猫和猫头鹰来除鼠害。在这一辩论中,甲乙双方各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和评价蛇,各说有理。通过这一辩论,既培养了学生辩论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欢乐,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掌握学习方法的欢乐。 第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和词典。小学生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 每查一个字、词,能说出这个字、词有几个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 当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是唾液,更不知道后逐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不会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的也为数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部首检字的更习以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不会看注释,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讲字的结构,给学生一把钥匙,要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地方法,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持之以恒,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 出必行。平时,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的名言是:只要举手的就是好学生,只要答问就会有进步。并注意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记载并给予热情的鼓励,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科学支配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阅读时遇到重要的生字词时,写作文遇到没有把握区分是否错别字是,因立即查词典的习惯。看课外书时摘抄好的句、段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拿到教师批改的作业首先认真改错的习惯,等等。 第四、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读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应学会以下几种主要的读书方法。 1、精读与浏览。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经过自己消化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基本原理,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 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浏览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录,写点心得。 2、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小学生常用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有书面笔记和摘录笔记两种,有时也用列提纲、写概要、写心得等形式。 3、提出疑难问题和主动寻求解答。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 善疑,还要教给学生从教科书或参考书中寻求解答的能力。 第五、教给学生做作业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第六、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认识规律。 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应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可安排导扶放的三段式指导程序,逐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导即引导,指导教师依据教材,讲清知识,教给方法,提示规律。扶即扶助,指教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提出自学的思考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模仿或借鉴已有的学习技巧或方法独立学习,而后师生共同讨论,小结,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师先提出课题,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和进度,不提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逐步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纲要,自己找规律。在自学以后,再由教师检查了 解,学生提出质疑,师生讨论释疑。 此外,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自学外,还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学有成效。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教与学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和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艺术,就能诱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5. 孩子的语文很差怎么办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

如果孩子的语文比较差的话,可以提高孩子对于语文的兴趣让孩子提升语文能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语文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理解能力上升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就会逐渐的上升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学习语文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学生就会将学习语言当中一种任务以及负担,这样的话学习起来就会特别的吃力。在吃力的过程中他们就不喜欢语文,如果有兴趣爱好这样的支撑,孩子就愿意自主的去学习语文,并且能够在语文里面找寻到更多的快乐。同时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

提高脑力基础

相信大家在学习语言的时候都有记忆力不好的时候,在写作文或者上课的时候总是会走神。因此导致语文的成绩落后了,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看一些比较多的内容。这样的话成绩就会有所提升和改善,在提高自己脑力基础的同时上课的时候也不会走神了。

6. 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 。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挥其主体作用, 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学习动机分为两类: 一类是外在的动机, 一类是内在的动机。 前者, 如教师的奖励、 表扬与批评, 但这 只是激励学生暂时起作用的因素, 而长期起作用的则是内在的动机, 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发生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 我结合课文内容, 提出有趣的问题,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教学《海底世界》 这篇课文, 我先向学生提问: 同学们, 你们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 今天,老师陪同大家一起到海底世界看一看 。 随即播放录像。 学生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看到色彩斑斓、 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产生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以吸引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 有时, 故事讲到高潮或精彩处, 戛然而止, 告诉学生想知道下面的内容, 就去阅读某一本书, 大多数学生都会借来阅读。 常言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经常表扬班内和校内自学有成效的学生, 介绍自学成才的趣闻、 刻苦自学的实例。比如,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海伦· 凯勒, 还有勇于为科学事业献身的陈景闰, 华罗庚等, 让学生经常有学习的榜样、 奋斗的目标。
二、 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有兴趣学习,就会爱学习,但爱学还要得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我们所想要的。 因此,老师还要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心理学上把学生学习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被动的、应答性的学习行为,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什么问题, 总是跟在老师后面转。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被动应付、不动脑筋的不良习惯。 另一类是主动的、 探究性的学习行为, 其实质是开拓学生思路,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

7.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100年掌握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科学知识总量的90%。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而最近10年则是大约3年增长一倍。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教师教不了,也教不完,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所以,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
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学态度,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态度是个人对一定对象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对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发动、维持、强化、调节的心理功能。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具备积极的自学态度,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自学态度一般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培养积极的自学态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和好模仿、好竞争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少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多为学生提供语文自学的榜样,除了名人自学成材的范例,还更应该注意选择同班、同年级、同学校的学生成功自学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重在自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也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读”生趣。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基因畅想》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什么是基因?为什么要进行畅想?畅想的结果怎样?基因技术到目前为止,有没有成功地应用于人类?原因何在?假如使用于人类,作者的想象会成功吗?他做了哪些大胆的设想?”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启发思维,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其实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1、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并要提示学生不要急于抢答。久而久之,学生回答起问题来就会很有条理性。
2、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这样写的,而很少人探究为什么这样写…… 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描写自己“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能领会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头发越来越少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通过平时不断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慢慢的变得深刻。
3、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营造一种互相争辩的氛围;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让他们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的认识的欲望。
当然,训练思维的方法还很多,在平时的课外活动、娱乐游戏中也可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训练。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几乎所有的学生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四、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动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语文自学具有自觉性,它同样有赖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那么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1、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对一组学生,每次上课前就给他们讲明该节课的学习目的,而对另一组的学生,只是让他们在上课前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笔者发现:前一组学生上课时思想活跃,大多数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抓住课文要领,能够跟随老师的思维转;而后一组学生,上课时常常抓不住课文的要领,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这就说明,明确学习目的是多么重要啊。
2、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3、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部首、音序、四角号码等几种查字法的训练,不但让学生明确一个字(词)的“死意义”,而且让他们掌握了确定一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活意义”的方法,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句子和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4、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也是如此。畏难,浅尝辄止是学生学习上的通病。要提高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克服这个毛病,其方法是使学生抓住问题不放,寻根问底,不断地问个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5、培养练后反思的习惯。读书和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进行必不可少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6、培养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时看到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抄录下来,并且记下心得体会,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学生自行设计,自得其乐。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思维和鉴赏能力。实践表明,凡是喜欢做读书笔记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很快;相反,没有上述习惯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慢。
7、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
8、培养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同学之间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就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所以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的习惯等等。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8.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初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即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1.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首先,培养自学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即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成了整个学习过程,整个课堂的主宰者,"严师出高徒",棍棒造出贤才。同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学,教师完全控制着学习知识的数量,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学生日复一日,呆若木鸡地从事着单一化的课文朗读、抄写、默写背诵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慢慢养成习惯,当他们进行有效的自学时,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变革。
2.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2.1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2.2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2.3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3.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依靠学生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也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一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
4.再者要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5.最后要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强调以成绩为标准,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把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实际上,有些教学效果不是马上就能显现的,需要以过程和素质标准来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

阅读全文

与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