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谢世英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文导入——
精彩的课文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会事半功倍,学得迅速。教师激趣,目的就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或者吊起他们的“胃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迫切求学的欲望,导入课文的环节中,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长期的经验积累,我总结出了: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好的导入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用蔡国庆的《五星红旗》歌曲导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西门豹》时,用战国的《西门豹》故事导入,增强了文学趣味性;在教学《古诗两首》时,用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趣联导入,增强了语文阅读兴趣比如,讲《触摸春天》一课,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听课的角色,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一上课老师就戴着墨镜扮演盲人摸东西的动作,表情惊慌失措,边说心里话边做动作:“假如我是盲人,我会天天哭哭啼啼,因为我不敢独自出门,怕撞伤身体;假如我是盲人,我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我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里,白天黑夜一个样,世界上就我最可怜。”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和听着,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自然良好。提出悬念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激趣良方。比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候,问学生:“2000多年前,黄河非常漂亮,山清水秀,而现在,黄河水浑浑的,有些地方还断流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急切想知道答案,于是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强烈,学习效果良好。总之,教无定法,关键的是通过激趣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神,使学习变得快乐,易接受。
二、讲课有深度和广度
教师讲课有深度和广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能力,学习兴趣也会持久不衰。根据课文内容,匠心独具地选择设计语文课的教学环节和学习形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和形式贴切统一,恰到好处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智特征,无疑会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比如:《落花生》一课,书中有一段话说花生不像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使人一看便生爱慕之心。粗略一看,许多学生以为作者赞美花生,反过来批评苹果和石榴爱好虚荣。其实不然,作者只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强调花生的踏实和默默无闻,并没有反对石榴和苹果之意。这个深刻含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细读细品的基础上正确领会。
据我知道,有广度的课堂教学学生百学不厌。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上课只会照本宣科,那么再生动的课文也会学得索然无味。所谓广度,即课堂含量大,相机补充有用的课外资料。而资料的准备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特别要坚持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有广博的知识。比如,上《草船借箭》一课,文中对鲁肃和周瑜等人物的个性特征很少,如果教师自己不阅读《三国演义》,不全面了解故事主要人物性格,就不能补充鲁肃、周瑜的资料,结果学生会对诸葛亮判断鲁肃不会出卖自己产生一些怀疑,而且片面理解周瑜这个人物。因此,老师必须将原着里的有些内容告诉学生:鲁肃是促成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操的人,他肯定不希望看到周瑜和诸葛亮内斗,因此诸葛亮吩咐他秘密准备船只和草把子一定照办。周瑜虽然心胸狭窄,妒忌心强,但是才智过人,英俊潇洒……又比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学生对白求恩来中国的原因和书里以外的事迹缺乏了解,如果补充影视资料和其它文字资料,就能把他的形象“立”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习更加有味有效。
诚然,深挖广挖教材能让课堂多姿多彩,而且效果明显。深挖教材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广挖教材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收集、整理、应用资料的能力。
三、重视朗读,择取课文精髓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有些文章或某些片段的过程中,只有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汲取精髓,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到文字中蕴涵的深厚感情。儿童由于长期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使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做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比如可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评价。这种朗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的角色,利用课文内容,用不同的重音、语气、语调、停顿等形式来赞美或批评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夜宿山寺》有一学生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读得响亮高亢,另一个学生却读得低沉轻缓,我说为什么这样读?生1:因为作者登上这样高的楼,心里一定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所以读的时候声音必须高一些,才能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生2:因为连高声说话都担心惊动了天上的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把声音压低,才能把诗里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而且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同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发掘审美意境
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悦,领略鸟性人心的空灵,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在陈淼的《桂林山水》里,我和学生领略广西桂林的美景;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和大家一起感受人世间最真切的父子深情;走进鲁迅的《故乡》,那里不仅有优美的农家风光、和谐淳朴的民风、还有引人入胜的童年往事;读李白,领略什么叫飘逸豪洒;读杜甫,明白什么是博大深沉…….文学之美,就是这楚风汉韵、唐诗宋词;就是这风土人情、人间真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意境美、风光美、亲情美、人性美,挖掘文学之美,用美的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真正让兴趣的培养像“随风潜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②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考试为目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奔着考试成绩去的,因此整个课堂呈现出呆板、枯燥的状态,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新课标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老师在课堂中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一个静态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需要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来完成教学任务。文章就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进行了阐述。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互动,让教与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调皮,注意力易转移,对老师有一种惧怕感,因此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就显得更加重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不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上课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微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用善意的眼神、亲和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关怀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到一种亲切感,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语文知识。[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多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多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的关系。不过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脸,想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中树立威严,结果导致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惧怕感,不大敢与老师进行课堂上的交流,进而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课上多多开展情景剧活动,使课文中的场景再现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容易会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将课文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以及理解课文内涵,进而使课堂“活”起来。
运用情景剧教学能使学生看到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对学生不同的感官产生刺激,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运用情景剧教学要求老师提前分好小组,让他们为情景剧做好准备,以便在课堂上节省时间,更好地教学。运用情景剧教学要求老师多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于那些合理的想象给予赞赏,来使整个思维发散起来。[2]老师通过情景剧教学,不仅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使课堂活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比如,在教授《陈毅探母》这篇文章之前,老师可以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回去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在教授时,老师就可以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能找几个学生上讲台,让他们重现陈毅为母亲洗衣服的那个场景。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自由发挥,将课文中的场景现场化,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提高教学效率。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萌芽期,天真而又有丰富的想象力。[3]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材作为一种平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架起一座书本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对人物和课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4]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要求老师多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我们都知道,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主观题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对同一个问题也许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尽量给予鼓励,最好不要当众批评他们,否则学生会受到打击,积极性会降低。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时,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小孩,司马光为什么在其他孩子都手足无措的时候,会冷静地拿起石头砸缸呢?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办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很好地使课堂“活”起来。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教师应该营造出一种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多开展情景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思考,深入浅出地去理解课文,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创新、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在课堂上设计丰富的活动和任务,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寓学于乐,增强趣味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地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而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老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我试着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儿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组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
《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总之,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希望以上文章对你有帮助!!!
③ 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生命力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理想境地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心理学研究也曾表明: “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我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我曾这样设计:假如你是作者,真的到了威尼斯,真的坐上了威尼斯的小艇,真的看到了那里的桥梁,看到那里的人们,看到那里的月光,看到那里的一切,你带了照相机,你最想将哪个地方拍下来?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想,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处景色介绍给大家听。这样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因情感变得美丽。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
着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放风筝》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制作喜欢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第二天,孩子们都把喜欢的风筝带来了,放学了,阳光依旧灿烂,我带领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和他们一起放风筝,给学生营造了置身五颜六色的风筝的世界的情境,孩子们欢乐极了。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欢快的《春天在哪里》,并用多媒体播放了孩子们昨天放风筝的情景。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熟悉的面孔,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有一位细心的小朋友把放风筝的过程和心情都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篇文章好吗?”然后,我引导学生看一看放风筝前作者都写了什么?放风筝时作者都写了什么?有哪些动作?心情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由于有了这种感受,学生读的入情入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找一找小作者都写了哪些风筝?你感觉怎样?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小作者不仅抓住了风筝的颜色、样子,还发挥了有趣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然后,我让学生仿照“大蝴蝶”“小蜜蜂”等继续写一些小作者省略的内容。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一边想象感受风筝的美丽和心情的愉悦,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小朋友们当时的神情、动作、语言。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冰激凌的眼泪》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有的孩子问“冰激凌为什么会流眼泪?”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最终孩子们在讨论中明白了:西部的孩子们被老师感动的流泪了,因为老师去城里取包裹时为他们每人买了一根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冰激凌,由于时间太长,冰激凌化了,孩子们认为冰激凌也被老师感动的流泪了。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爱的熏陶与立志建设祖国的教育。
又如《称象》一文,理解课文内容是难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如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生活在海边的孩子,只有身上沾上海水才能长大。”有的说:“我不同意,难道沾点海水就能长大,意思是说如果有困难我们要勇敢的解决困难,而不是被他吓倒。”还有的说“我还有不同的意见,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从小要勇敢的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真正的长大,否则就是个胆小鬼,永远也长不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感悟无疑是比较难得的。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成长的洗礼。
五、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
④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激活学生心灵,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标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有好多处:“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体验”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别人思维的干扰,说自己想说的,不要人云亦云,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大胆放手给他们,学生必然兴趣盎然,有了学习的能动性,并能主动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来定,让学生唱主角,学生的心灵激活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了,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这时我们的学生就会主动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到课堂实践,主动互动交流,相互之间提问、解答。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主动参加、积极引导、耐心辅助,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探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学生释放出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灵活多变的学习内容,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
教材是学习的因素之一,为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必然要求教材也要“活”,这时的语文课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材,不再是带着教材走进课堂,为解决问题而寻找素材、资源。扩充了我们的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灵活、开放。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在接受显性知识的同时,学到隐性的智慧。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支撑了整个课堂。它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索教学、合作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思想优化组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通过课堂教学的多样化,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促使他们产生持久的参与意识,形成学生主动、自愿学习的驱动力。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小学生大多七、八岁,跨入校门,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上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乐于接纳新生事物,但感觉、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化都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外来刺激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来看,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难以集中,意志力也相当薄弱,往往是仅凭兴趣去认识事物,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教学平台”。少年儿童自我表现欲都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借助教材,让学生深入教学内容,扮演其中的某种角色,深层次地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或增设一些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项目,例如:“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具体的动作过程中,要能随机应变,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真正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老师所希望的“标准答案”。教会学生学习,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训练营,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得到张扬,思维飞翔,心灵得到释放,活力得到激发,未来语文课堂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⑤ 如何师生互动,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可以提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上交流讨论,加强交流。
⑥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学论文
一、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朗读
所谓的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
作为语文教师都明白,文本之真之美生成于朗读教学之中,尤其生成于朗读之中。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阅读的手段。即通过朗读来疏通文字、理解和记忆文章要义。但有些老师还是会不自觉地讲,并且讲多于读,这样学生朗读的时间就没了保障,朗读的质量,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的一些表现有:有时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有时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普遍表现出空泛或应付的现状,缺乏实效性的特点。教师的要求经常只是笼统的要读出感情或把感情读出来,而没有就如何读出这种感情提出具体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只是大多泛泛地说,好,他读得真有感情,或者读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结果是,学生对于怎样读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只能形成一些朦胧的感受;有时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结果,整个课堂果然是书声琅琅,非常热闹。但学生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朗读过程则很难说。往往到最后就从自由读演变成了不规范的齐读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本事前进这一点。
以下是我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2、读悟结合, 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3、朗读示范, 有法可依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4、多种练习, 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总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
⑦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我们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快乐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课堂以“情”为首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刻浓浓深情的语文时光
1、注重开发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直观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了如“为什么是最后一头?其他战象呢?”“最后一头战象怎么了?”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
2、注重文章与课堂相互“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通过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话别的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导语、过渡语反复咏唱“亲人们深深呼唤‘再见了亲人 ’”这样一咏三叹的方式,将课文中所体现的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出来,而且将学生的感情也激发到了高潮,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⑧ 浅谈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氛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最好方法,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新课标》强调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满堂灌”转变为课堂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气氛,只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开动思维、大胆想象。那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呢?我有如下几点心得:
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调节课堂气氛,因为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能激发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如《石榴》虽然篇幅短小,但结构清晰,是学生学习状物作文的很好范文,尤其描写的表达方式很值得模仿和借鉴。所以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描写”作为本课教学重点。这当然没有问题,但事实情况是学生写作最大、最普遍的毛病就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显然与生活经历单调、不善于观察有关。因此,教学时,无论老师如何讲解关键词,怎样反复地读、展示多少图片,都只是纸上谈兵,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如果有一个又红又大的石榴出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上台来动手剥开,仔细看一看,亲口尝一尝,课堂氛围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在学生身心高度投入的状态下,再回到文本,反复品读体会,加上老师稍加点拨,文章的写作技巧、用词精当自然牢牢印刻在学生心中。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产生兴趣,当然知道该如何下笔,还怕写不出内容?
做到微笑授课。充满微笑地教授每一节课,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却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反观现在的课堂,有些教师授课时总是力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严形象,以严厉的面孔对待学生,这样也许可以“镇压”学生,但同时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对你的亲近和好感。试问,这样的老师能与班级学生打成一片吗?学生还愿意和这样的老师交流问题吗?所以,教师如果要使学生自觉、自动、自愿地追求知识,首先自己要心怀愉悦、精神饱满,用愉悦的情绪感染学生。微笑是面部肌肉的微笑运动,它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面对学生的调皮,老师的微笑是一种提醒;当学生考试失利,老师的微笑是一种鼓励;当学生因害怕撒了一个小谎,老师的微笑是一种劝诫;当学生成绩有所进步,老师的微笑是对他们最好的赞许……有了微笑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舒畅的心情自然能增强学习效果。可以说,微笑出创造力,微笑出学习兴趣,微笑出进步的学生,微笑出有特点的学生。微笑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彻底改变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同时,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雾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吉林雾凇的美景,我从网络中寻找一些雾凇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到雾凇的美。再者,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灌输式教育思想,学生在课堂中基本是认认真真地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基本不说话,静如一潭死水,年级越高表现越为明显。这样的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气氛沉闷,学生和教师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设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除此之外,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对问题有了探究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他们自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思考与发言能大大活跃课堂气氛,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自发地习得知识。
总之,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老师的有意努力下,通过每一节课的语言、表情、行动暗示。教师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集体气氛,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更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和谐发展。当然,如果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德育内容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那么就会达到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统一实现的最佳效果,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变成乐学的人。
⑨ 0053浅谈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原创)
初二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初探之三
黑龙江省 冷香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课改以来,全国掀起了课改热潮,各地纷纷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聆听过洋思中学的报告,我看过杜郞口中学的光盘,我观摩过利民二中的课型,各类赛课、表演课、观摩课层出不穷。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游的课改大潮中,无论哪种方法,只要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才是最好的,针对我校现状,我们只取其精华,走适合我校发展的路。今天与大家探讨怎样让语文课改课堂活起来的问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师活起来
1、由“催化剂”变为“兴奋剂”
催化剂就是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结构不发生永久性改变的物质,在传统教学中我就是这样一种“催化剂”,让学生在我的作用下,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时刻在我的指挥棒下转动,时间久了,学生委靡了,懈怠了,处于再而衰,三而竭的地步了,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全国掀起了教育课改的热潮,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势在必行,我由“催化剂”变成了“兴奋剂”,为这些昏昏欲睡的孩子们重新注入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以欲,以娱让他们处在高效率的学习状态,收获知识,变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会使他们更大容量的储备知识。方法变了,知识活了,学生乐得收获了,这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了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堂也就可以活起来了。
2、由“园艺师”变为“引路人”
“园艺师”就是按照艺术的观点、标准把那些“里倒歪斜”、“残枝败叶”清除剪掉,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来供人欣赏。在教学中我遇到过很多奇才、偏才、怪才、狂才,对他们我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以良好的心态善待他们,比如我曾经遇到的李有才同学,一个同学们都戏称为“觉主”的学生,他能在睡眠的过程中接收了相当一部分知识,我觉得他是一个奇才,怪才,课间时候我跟他聊聊天,劝劝他,让他用有意注意听课的方法来学习,结果他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还有现在的秦世强同学,祖国未来的科学家,同学都说他有点“二”,听不懂话,课堂展示总是所问非所答,引起哄堂大笑,擦鼻涕纸堆在桌椅周围能绕地地球两圈,又不值日,引发了同学对他的不满,同学总是到我这样来打小报告,每周都得不厌其烦与其聊天谈心,现在毛病少多了,个别成绩也有了提高,至此我明白,要给这样的孩子以更多的关心,他们的成长需要有人引领,需要呵护。我们就是他们的引路人,就是他们人生的向导,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亲其师,信其道,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做领军人,课堂就会活起来。
3、由“批判者”变为“鼓励者”。
课改课堂我对学生的态度是少批评,多鼓励。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地欲望。”我曾经感受到一句表扬的话,可以让我快乐两个月的魅力,这句表扬可以激活大脑细胞,提高识记知识的容量、质量和速度,即使是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他也会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有一种“老师,我想说”的冲动。所以当学生专心注意时,我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我为其竖起大拇指。课堂上我经常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说得很好!你进步了!”“你很优秀,你真棒!”等语言。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不再拘谨,踊跃参与,使课堂活跃起来。
4、由“威严者”变为“幽默者”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幽默性的语言更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如有一次海洋组的小袁宝同学在给同学解答问题,他们组回答的不够完整,这时我说:“袁行宝同学的解答很好,但不够完整,下面就请我们未来的科学家秦世强同学来补充。”这时大家立即就兴奋起来,一齐望着秦世强等待着他的回答。大家为什么感兴趣呢?这是因为大家从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管他叫科学家,所以一下子就激起了他们的新鲜感、好奇感、兴奋感,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了。
二、让学生活起来
1、展示互评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鹰击长空,是展现自己;虎啸深山,是展现自己。展示课是学生最盼望的课。在这里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也收获了知识,更是树立了自信。如《咏雪》一文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这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柳絮因风起”比“大雪纷纷”更好,而一位学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用‘撒盐空中’比喻‘大雪纷纷’更好。理由是: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比喻的作用就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向上飞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相差很大,没有达到形似,怎么能说用‘柳絮因风起’比喻更好呢?所以我认为用‘撒盐空中’更好。其他组对两个人的争论大家无疑义,找出相应的分数,因此,我认为前一个比喻更好。”这样学生不仅“读出作者”,更“读出自己”,正如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宽松的说话氛围,使学生不再怕说而把说当作一个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互相点评,互相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充分发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作一次倾诉和释放。学生只有在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从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终于让他们不敢说变成了我要说,现在每在上课之前学生都会问我上什么课,我故意说,时间太紧了,课要讲不完了,上讲读课吧,学生就会俩一伙,三一串来找我,并撒着娇的求我“老师,上展示课吧,求你了,行吗,”我马上跟一句,你们的提纲都做完了,也校正完了吗?学生马上会兴奋而又大声地说,你放心吧老师,这时我才卖了一个关子说“好吧”,听你们的,他们要的正是我所希望的,经过这一年半的训练和引导,他们在展示课上已经知道什么样的站姿最漂亮,什么样的讲解最动人,什么样的团队最完善,什么样的版书最合理,什么样的语言最精彩,什么样的点评最公证,会巧妙的质疑,会巧妙的化干戈为玉帛,会巧妙的解除被挂的危机,真正地成了课堂的小主人。
2、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以小组为单位,每周都要准备一次课前三分钟小演讲,内容可以自己选,可以是针砭biān时弊的杂文、可以是引人入胜的散文、可以是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说、还可以是幽默风趣的笑话或贴切生动的广告,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现在两班中渐露头角的郭传奇,邹佳宝同学以自己生动形象的演讲,风趣幽默的爆料让课堂的笑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掌声阵阵,为同学带来了快乐,赢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已成为演讲坛上的风云人物。这样不仅激发了其他同学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也活跃了语文课堂。
3、化诗为画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手段能有效地化静为动,化话为画,使“ 闻、见”成为可能。我在教学王维的《始至塞上》这首诗歌时,由于初中没有多媒体设备,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要求小组内集思广益,发挥想象,自己动手给诗歌配上一幅此诗句的彩色插图,每班推荐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大家欣赏的同时并给相应的加分,这样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找彩笔,研诗句,想构图,相互切磋,不一乐乎,通过视觉直观、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这样不仅解决了难点,还发现了美术天才,也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
4、拓展延伸的设计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学生可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我在教《核舟记》这篇古文时,对于船头部分的三个人的姿态、神情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反复读课文、译文的基础上还不明白,这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来表演苏东坡三个人的位置、神情,选择表演到位的一组同学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在同学们的会心一笑中理解了课文。以如《愚公移山》一文,写了一位“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老愚公决定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后被山神感动,搬走了这座大山。学生在掌握实虚词含义、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础上,我抛出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是这样的:(1)有人说:“愚公真的是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教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们如何看待此言论,正方观点:愚公不愚,反方观点:愚公实愚。(2)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或“愚公精神过时了吗?”)又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抛出问题如下: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以“我看克隆”为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诸如此类很多,学习《故宫博物院》这一课,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让学生当导游员,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可以说,可以笑,可以唱,可以表演,这一篇篇课文,在不同方法的引导下,就会“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要活起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兴趣像“随风潜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沉浸在乐学,思学的长河之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格,也就达到我们的课改教学的宗旨。
⑩ 初中语文生动课堂如何开展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机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教学《荷》时,我在上课前两个星期就已经要求学生走进图书馆和上网查找关于“荷”的各方面资料,然后让各小组汇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读书笔记。接着,我要求学生根据查到的资料和课文提供的关于历代文人对荷的赞美诗篇,绘出一幅荷花图。这一环节使得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荷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教学第一课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种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你们想不想马上见到美丽的荷花呢?”学生兴奋的说:“想……”于是,我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荷花”的节目,学生被荷风叠韵迷住了。我停止播放时,学生竟喊:“不要啊……”我被学生对荷的喜爱之情折服了,于是我停止讲课,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荷花。第二节课,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各小组分别上台介绍荷花的相关知识。有的介绍荷的生长环境和分布地域;有的介绍荷的别名;有的介绍荷各部分的用途的;有的介绍荷的有关传说和歇后语……丰富的材料展示,使同学们对荷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同学们对专题中的历代文人诗词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用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配上自己所画的荷花图,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乐了,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自己的杰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成效。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怎么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呢?我采用了小组学习方式。首先,我把该文划为若干段,由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要求各小组根据文下的注解和工具书理通文意,针对文段进行质疑,小组长做好记录。其次,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把关键字词和句子给同学们进行讲解。最后,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教师总是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会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草草而过。殊不知这样扼制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火花。我在教学中很留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在上《狼》时,有的学生认为狼很可恶,应该杀,有的则认为狼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应该保护,为此,我就“狼该杀还是该保护”让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双方拿出种种材料为维护自己的观点,在唇枪舌战中,同学们的喝彩声不断,而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的看法,只是为双方的发言与众不同而鼓掌。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争辩中极大调动他们的思维空间,无形中也使他们在争辩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总之,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在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