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满足感。掌握一个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得当,学习严重受挫,就会越来越没兴趣,甚至产生讨厌的情绪。
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通过训练,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提高。同时极大的缩短了学习的时间,平时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学习任务现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效率提高了很多倍,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很多。具体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阅读、学习效率和兴趣。
2、学习要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培养自学兴趣 。知识要互补,思想要共振,学习讨论也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活跃学习气氛、集中注意力,又可使学生信息得到交流,思维得到调整
3、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采用激励、奖励等各种方法,实施和完成计划,养成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也是自学的过程,主动地学习,从学习中找到快乐,这样学习兴趣就会慢慢地养成。
㈡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巧妙导入,培养兴趣
1、游戏导入,以乐激趣。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秘诀之一。”对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内外都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游戏活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课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以“春”为中心的成语接龙游戏,学生从“春风”“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向东流”,然后顺势导入到所学的课文上来。学生思维空前活跃,在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娱乐活动中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诗歌导入,以诗激趣。我在教学《雨的四季》一课时,在黑板上写一首题为:“致七年级学子”,诗云:“五十学子聚课堂,俊男俏女读书郎。休嗟初中学习累,先苦后甜细品尝。”然后让同学们大声齐诵读。 一下子,全班学生兴奋了,被诗歌的语言感染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热情高涨,七嘴八舌地说:“我们也要学写诗歌。”我又说:“先生只是引路人,学习还需自用心。下面请可爱的读书郎们认真地诵读《雨的四季》”。
3、设置悬念,以疑激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狼》第一课时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狼是阴险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让人觉得是荒唐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奇怪,它又怎么可笑呢?为什么让人觉得荒唐?让我们一起来看《聊斋志异》中的 《狼》吧”。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在课上,用问题来激发兴趣。但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中,防止问题太难太深,使学生无从考虑,望而生畏,反而减低了兴趣,但也不能太易太浅,不用思考就唾手可得,没有了成功的刺激性,也会丧失兴趣。
4、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这种导入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就把文中的《美女蛇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自然而然导入要学的新课。当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
5、道具(插图)导入,激发兴趣。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在上课时,出示皇帝在街上游行的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借题发挥说,“你们想知道这个光身子在街上被群众围观的人是谁吗?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会给我们答案”。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导入要灵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课,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教师的导入,不仅要有风趣的语言,而且要有饱满的激情,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感情,时刻保持愉悦的心境,一走进教室,就要进入角色,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教法灵活,培养兴趣。
导入灵活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更要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设定的内容,排定的次序,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教学内容,或独具匠心重新安排部分次序。
三、手段灵活,培养兴趣。
教师要多夸奖学生一篇精彩的作文,一手出色的书写,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一个奇妙的构思,甚至是一句出色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度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陶冶,能够较大的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首先,教师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能学生对教师信任了,教师所上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才能在教与学的结合中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效果。
2、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时刻充满活力和自信,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一种向上的力量,用这种力量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
3、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才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适时引导,妥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信,才能对教师所教科目兴趣不减。
㈢ 怎样提高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现代越来越先进的教学电子设备中,学生学习也更加依赖电子设备,从而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集中力下降,在现代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模式都致力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中运用大量有趣的实例结合上课教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本文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展开以下论述。
一、语文在人生中的意义
(一)语文在个人学习中的意义
就学习而言,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所有的学科都以语文学习能力为基础。语文学习能力的不同,也将大部分决定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水平。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深刻地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初中是整个人生学习阶段的开始,是学习能力最开始时的展现。学习好语文,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素质也会让学生整个人与众不同。语文学习起来趣味非常多,要靠自己去发掘其中乐趣所在,正如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积累会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这就是见得越多,学生就越能把自己心中所想,就越够用越精妙的词语表达出来。语文就简单来讲,就是阅读和写作,而这两样又是息息相关的,不可能说一个毫无语文阅读素养的人,会写出文笔斐苒的文章,也不可能有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语文在个人人生中的意义
在长远来讲,学习语文不可能只运用到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涯中,而是会陪伴学生的一生,在书中学习到的知识,学生会运用在生活中,更加明白人生意义所在。无论学生将来在什么职位,什么地方工作,学生都会在曾经的语文学习中领悟中学到做人、处事的道理。
二、培养学习语文兴趣
(一)增加课上学习兴趣
1.创设渲染感人氛围情境。首先,大家知道,语文文章更多的是由故事构成,如果一堂课要做到学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去,是不难的,在上课开始时,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故事或学生间的演讲来创设一个感人的氛围,由学生之间产生出一种感人的氛围,然后,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或者是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一些表演来营造感人氛围,这样更加生动、形象。
2.创设问题情境。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去讨论,然后,由学生代表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讨论中,作为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解出问题的能力、探讨问题的思路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由此,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专心、更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3.创设想象情境。在学习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利用本篇课文,让学生来分饰角色,来演绎,但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原有的课文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自由增添情节,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运用想象力来解决问题。
(二)教师的授课语言
我们教师可以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语言技巧,初中生不太喜欢生涩难懂的语言,他们更加喜欢诙谐幽默有趣的说话方式。换句话说,初中生更加喜欢生动有趣的上课方式,老师幽默有趣,不仅会增加师生情感,而且也会使学生更能记住老师的授课内容。大家可以想一想,教师的语言有趣、幽默是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声音是传播、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的语言幽默有趣、悦耳动听,在他集中感情去朗读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时候,学生会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去听教师的讲课。语言声音是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另外,语言技巧不仅包括音色,也还包括词语、句子,这些方面的结合,才会使一堂课更加生动有趣。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教师说的话,要生动有趣,要符合初中生的特征。
(三)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奖惩机制可以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泼。建立奖惩机制是可以使那些害羞、内向的学生有个可以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这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来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四)加强与学生课下学习交流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仅仅是学习中的小部分,更加多的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积累的。但在这其中老师可以去引导学生去进行课下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而且课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下与老师进行交流,也避免了学生走错路、走弯路的可能。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学习都要靠自主能力的培养,所以,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所以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一关。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多读书
一定的阅读能力不是凭空出来的,这是要有一定的素材积累和想象力。而素材积累从哪里来,就是要学生去读书,也不一定是名着,也可以是优美的散文、诗歌,也可以是报刊杂志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词汇、语句。在其中学生可以去读自己尤为感兴趣的健康励志书籍,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
(二)读好书
在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学生可以阅读一定名家的文章,看看他们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再把其中优秀的语句摘抄到笔记本上,要养成读一本书,就会有所收获的习惯。积少成多,学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遣词造句能力有所提升。然后,每读一本书,就要写下学生自己的观后感。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把它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无论书上的景色写的如何如何的美,这只是作者个人看到的感受,而不是学生自己的,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家长,在假期带学生去领悟大自然的魅力,因为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一方面,因为这是学生在不断地积累自己的见闻。而这些见闻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能力。
本文就围绕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展开了叙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课上,也在课下,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仅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技巧,而且也需要学生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才会取得好的成果。
㈣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一、要让学生有学习兴趣,首先要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我认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有了自信心,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更有兴趣。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的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学习的兴趣呢?
1.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学习兴趣。
在为每一届新生上的第一堂语文课,我都不会马上进行新课的教授,而是先简单地给学生讲讲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及一些起码的要求,然后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选一个恰当的话题与学生对话。学生刚进入到一个新环境,既兴奋又紧张,我通过对话这一环节舒缓紧张气氛,给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这样他们会很快接受老师,从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建立好学好这个科目的信心。
2.及时有准备的小检测,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些成就感,这对于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很重要。对于初一的新生,我会经常安排一些听写之类的小检测,通常情况下,我都会先把重要的字词等内容先进行强调,让他们课后巩固,然后再检测,运用百分制批改,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成绩不理想的则进行强化改错。这样,只要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就算开始不太认真的同学,后来经过几次训练,发现要取得好成绩也不是很难,也开始认真对待了。这样,既树立了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信心,又养成了良好的听记习惯。
二、适当的语文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应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其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1.利用课前一讲,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每带一届学生,我都要进行一项必备的语文活动——课前一讲。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两三分钟的有意义的故事,每次语文课前在讲台上讲给全班同学听。学生刚开始时,有些胆怯,讲得不够流畅,但坚持训练下来,就越讲越自信,故事也越来越丰富,对语文课也越来越期待了。所以一个小活动就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2.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有些老师,一切教学围绕中考指挥棒,常常忽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认为其耽误时间。其实不然,语文综合性活动往往是结合每单元的内容开展的,不仅能加深该单元要掌握的某一个知识点,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收集资料、团结协作、创新运用及表达表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借此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效果会更好,所以每期我都要针对性地开展两三个综合性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都是潜在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往往到了初三时,由于学习时间紧,好多老师都根据考纲,选取教材中一些重要的篇目来学习,一些不重要的篇目便舍弃不讲。尤其是初三下册语文教材,除了重要的文言文篇目,很多课文都几乎不讲。但今年我在进行初三年级教学时发现,到初三下学期,学生多数都沉浸在背记和繁重的题海训练中,如果我早早结束新课进入复习,学生的负担更重,学习起来更枯燥。于是我决定不舍弃任何一篇课文,只是结合教材,边上新课边复习训练。一方面利用早自习检查诗词背诵,另一方面结合适当的课文进行各种训练。如在上《音乐之声》节选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非常喜欢,结合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我让学生进行片段文训练,当堂完成,结果效果非常好,很多同学都写出了真情实感,还有很多好词佳句。在上戏剧单元时,学生主动提出分角色朗读《变脸》,文章语言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都被惹得哈哈大笑,读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在笑之余去探讨文章反映的重男轻女这一社会现象,结果引出了一场精彩的辩论。通过这样一些方式,尽管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仍然非常喜欢上语文课,而且中考效果还非常不错。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㈤ 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足见,兴趣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习兴趣,并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进步教育学派的代表人杜威则提出了“兴趣中心论”。 因此,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以乐激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洛克说:“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秘诀之一。”对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内外都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游戏活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一次语文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成语接龙游戏,又出了一个以“春”为中心缀词句的活动,学生从“春风”“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向东流”,思维空前活跃,在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娱乐活动中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有所发现,进行质疑,当学生感到自己能提出疑问并得到教师首肯,就会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在课上,用问题来激发兴趣。但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中,防止问题太难太深,使学生无从考虑,望而生畏,反而减低了兴趣,但也不能太易太浅,不用思考就唾手可得,没有了成功的刺激性,也会丧失兴趣。
三、 用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
创设成功机遇,用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赏识教育思想时时、事事、处处的针对每一个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每人都能够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多夸奖学生一篇精彩的作文,一手出色的书写,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一个奇妙的构思,甚至是一句出色的语言。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课堂教学中,注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他们能在发现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愉快心情。课后作业最好也能体现出不同层次,使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师再尽量给予鼓励性评价,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功的喜悦心情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 以活激趣,从教法的“活”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导入“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课,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教师的导入,不仅要有风趣的语言,而且要有饱满的激情,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感情,时刻保持愉悦的心境,一走进教室,就要进入角色,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教法“活”。即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设定的内容,排定的次序,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教学内容,或独具匠心重新安排部分次序。
(三)手段“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为了使信息传递的更有效,教师一般采用讲课、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度使用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录像、网络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陶冶,能够较大的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 以人格魅力激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首先,教师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能学生对教师信任了,教师所上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才能在教与学的结合中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时刻充满活力和自信,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一种向上的力量,用这种力量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
最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才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适时引导,妥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信,才能对教师所教科目兴趣不减。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㈥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学生如果越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现代中学生,充满活力,涉猎面较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中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途径。
(一)母语激趣。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我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着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我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二)魅力激趣。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魅力是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着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我始终认为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偶像”。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语文教材涉及政史哲经,数理生化,包罗万象,丰富多采。”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全面的能力素质。语文教师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发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例如,有的教师整天都向学生口头强调要加强积累,而自己却不能背诵几首诗,这能让学生信服吗?反之,一位能够对古诗文信手拈来的老师,本身不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最好的榜样了吗?如果教师自己“内存”不够,就不能把课上活,就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并不天生就具备的,它还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我们总有些语文教师喜欢抱怨语文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试想,一个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的语文教师如何能够教出积极向上的学生呢?我曾经在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你最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文学气质浓、理解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这个调查可以进一步说明教师的魅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本激趣。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更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例如一个中学生学习语文感到很困难,但是他还是坚持学习。如果他只是因为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而对语文本身并不感到兴趣。这时他主要是靠意志努力来完成学习的任务。而现代中学生并不是每人都能如此学习,所以利用文本吸引他们的兴趣就显得很重要了。教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典范文章,其内容有抒情性、叙述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几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着、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增加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让课堂教学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如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一文时,我将中国封建时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思想与“天下为公”的博爱胸怀作对比,用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感染学生,引出课文。激发了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热爱之后,学习文章的热情和效益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许多。再如:在上《等待散场》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旋律,自古以来有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双飞、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相向和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壮美殉情无不是一段凄美的乐章。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一个平凡、温馨而又感人的现代爱情故事《等待散场》。教师的导入主要利用学生熟知的材料,让他们能自然的进行新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
(2)在课堂中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利课堂用提问、教具、图画、投影、音乐、表演、游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在设置情境的时候知、情、意并重,把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一定程度的再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效率,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语文阅读材料往往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多媒体使真切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并存,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富于变化的图画,能够展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产生感情共振。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语文阅读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利用好奇心、求知欲,通过与课文相关的点进行同类联想或设疑问制悬念,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如:问学生的家在哪里?家和住处的概念内涵是否相同?对家的感情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设问,学生学习探究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出来了。课堂教学中,播放《我想有个家》的音乐,能有效刺激学生心理,进一步深化学生情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结果,不能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实行平等对话。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灵感,趁热打铁,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撞击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如在教学《华罗庚》时,我跟学生说自己读书的感受,从他的事迹中受到5个方面的启示,问学生阅读本文后能否有比老师更多的收益?学生产生兴趣后,踊跃发言刚开始时有些同学一下子不能认同他人意见,我先没有正面评价,只是鼓励引导他们能结合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记述或评价来支持自己的说法。结果教室的哄笑声停下来了,学生们深入到文章中阅读、沉思,然后时机也成熟了,我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经过探讨,学生都好说出一些阅读的收益,答案竟达10个之多:有的说有志者事竟成,做人要有志;有的说光有志还不够,还需坚持不懈;有的说面对困境挫折,不能低头;有的说勤能补拙,读书做事要勤奋;有的说做人要谦虚;也有的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的说要爱国;有的说成功需要机遇和伯乐;有的说衡量人才要看能力不重学历;有的说成功也要一定程度的天赋。我一一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3)创设情境,唤起美感。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情景。众所周知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学时,教师应捕捉文学作品的闪光点,然后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为课堂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直觉美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震动和感染,从而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使学生打心眼里爱上语文。如在上冰心的散文《霞》时,我使用媒体努力表现出恰当和谐的色彩美,又配合格调高雅,旋律和谐的音乐,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能走进作品中,去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获得领悟事理的审美愉悦。
(四)实践激趣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勇于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自然世界之中。新课标提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人身经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一份调查显示:我们今天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体质下降了;智力提高了,品德下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学生与大自然的割裂,学生就像笼中的小鸟一样,没见过高山、没见过河流、没见过天空、甚至没见过大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又怎么会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自然发自内心的关怀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当儿童跨进校们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云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从中不难看出,要想让学生恢复已有的活力和创造性,必须彻底打破这种牢笼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自然和生活里自由感知、体悟和升华,或许这才是真正找到了一条激发学生灵感的道路。
由于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积累较少。因此有些老师就认为农村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在语文上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我们虽然有些方面条件不太好,但是我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能够真正的贴近自然。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他们走出课堂细心感受自然的伟大、和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我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农村生活,在观察自然并与自然的对话中,在劳动中学生获得了源源不绝的写作灵感。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正领略了自然界里万物坚强意志。他们学到的是书本无法教给他们的知识。在这里,小草坚强的生命,大树伟岸的情怀,小鸟力争的自由,雄鹰奋力的搏击……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学生对生命产生了深深的震撼。由物及人,质朴的农民们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与坚强。有些学生虽然家在农村,却也不曾如此领略过农村生活,如此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些活动无疑使学生对生命充满了敬意。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语文产生巨大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他们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由对语文深感头痛到真正热爱语文,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而过去,这些组织都需要教师一再强调,学生才当成任务去完成。现在,学生的积极主动让各种社团组织开展活动有声有色,而学生的一些诗歌创作或朗诵活动,遨游书海的活动,感悟人生的活动等等无疑是与新课标的精神高度一致的。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了一些体会。在新课标的热潮下,如何更进一步地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
㈦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必须要多看课外书
㈧ 怎样提高学生语文课学习兴趣
1、让他在语文世界里找到一个快乐。
我认为老师在这里应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不能盲目地把语文课堂作为知识传播的场所。我们应该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发挥智慧和爱好的阵地,让他们在语文课上能够放飞自己的思想,在听、说、读、写中享受快乐。这种课堂似乎缺乏一些知识的灌输,但却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传统课堂相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是有大作用的。
2.语文教师要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让学生被你的教学风格吸引。当学生觉得你的课不是负担而是乐趣时,你可以“乘虚而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学习方法和能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效率。
3、广泛的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视野的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美丽书海中遨游,在真实和虚拟的世界中陶冶情操使他对语文的学习给予了更多的情感,所以即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或受到了一些压力,他们也会愿意去解决
㈨ 如何激发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一位学者这样说自主学习的含义: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一,变要我学为自主学
从人教版初一初二的语文课本内容来看,我认为大多数课文篇幅较短小,内容较简单而又妙趣横生,大部分的学生是可以读得懂的,而且也是想学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在初一刚入学的时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坚持学也就很容。为了做好这几点,我在初一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把课文内容每篇采用引人入胜的形式介绍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这是我教学上的一个特色——悬念式教学。
自主学习,作为
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学习方式,说到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这两年来,我一接任初一的新生,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坚持每周写五则日记,可长可短,但为了避免
一些学生的应付,我又规定一周一定要写一篇
300字以上的日记,才符合要求。两年下来,居然每个学生都坚持下来,并且已经成了习惯。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从初一到初二每个学期,每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按照座号顺序到讲台前边讲一个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又从初三开始每人在上课之前轮流讲一个话题,可以是新闻,也可以是“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经纬”。每位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看电视,看报纸,做好简单的记录。为了达到识字量,我在初一的时候布置学生练习写钢笔字,对照字帖每周练200个汉字,并且是由老师专门布置的在工具书上的字。在练字的过程中,要了解字的音,又要了解字的义,又达到练字的效果,也为了避免学生马虎了事,规定必须每天40个,隔天抽查,周末检查,慢慢就形成了习惯,到了后面都不要检查也会完成了。初一是积累识字,初二是积累词语。我针对初二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周识记20条成语,每周积累一两条的谚语和歇后语。每组设两个小组长进行检查。两年下来,这些活动开展得有板有眼。这些措施,对促进学生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效果是显着的。
㈩ 浅谈初中语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创造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众多教学策略中最有效、最针对性的。并且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就说明了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在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那么我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伴随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启新的学习。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学生会感觉这样的方式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对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对课堂导入进行精心设计。就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这篇小说将文章中警长善变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地对文章角色进行形象剖析,学生很难进入到学习状态,理解这样的学习内容,也会压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变色龙的图片,并且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也很快对变色龙产生了较大的兴趣,这时教师则能够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果。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形成了紧张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会感觉语文学习是枯燥紧张的,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对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就以《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这篇童话让学生读懂了自欺欺人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应该适当地教教学重心转移到文章的理解与演绎中来。教师可以选择几名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上讲台进行对话,将童话故事进行简单的演绎,一方面将童话的情节进行精简的概括,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的平台,让课堂充满了快乐的因子,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之下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积极进行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互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实现后期的针对性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于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就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这篇古文不仅向学生展示了岳阳楼美丽的风景,也表达出了作者心忧天下的精神。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同学们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们是否感受到岳阳楼记的美景?”于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岳阳楼美丽的景色,接着教师再提出:“同学们,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运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那么你们知道,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吗?”这时学生能够进行下一步深刻的学习,进行深入探讨,了解文章的情感与内涵,从而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促进的作用。
四、构建实践的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让学生实际动手动脑相比机械的学习模式,显得更加具有活力,能够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且在其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与启发。就以《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用讽刺的手法,表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荼毒,那么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既要对文章的情节有较好的把握,也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以及剖析人物形象,能够全面地学好文章,理解其中的内容。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促进全面的发展。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运用教学智慧和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更不是一天两天就会领悟和熟练使用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