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师如何阅读教材

语文教师如何阅读教材

发布时间:2022-05-13 03:22:39

① 语文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作者简介】龙墀,湖北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现状引起了各方极大的关注,许多同仁就更好更快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可行的主张。此情,让我回想起毛泽东关于“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教导,同时唤起了个人的反思。1960年我开始任教研员时,随老同志多次到小学听语文课,评课的焦点多集中在读懂教材和用好教材上。由此,“读懂教材,用好教材”这个要求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并成为个人工作的经典,伴我到90年代末期。之后,不知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对之淡薄,甚至几乎忘却。直到2005年,在几所学校听课之后,“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又从脑海中跳了出来,眼下的情景,促使我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读懂教材的前奏
要真正做到读懂教材,首先必须弄明白以下相关的三个方面。
1.读懂教材的含义
所谓“读懂教材”,就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了解,要理解得透彻,不能含糊,不能一知半解。具体到阅读一篇文章,不仅知道写的什么,还要弄清楚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乃至语言特点和别具一格之处等等。可想而知,读懂教材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一个必须动天君,下工夫,积极思维的读、研活动过程,是教师的专职专利。
2.读懂教材的意义
教材是根据现行课程标准编选的一本书,是由一篇篇文章组合而成的,它的架构、阶段、组元、选文、练习等无不体现着理解、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各项任务,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没有教材就没有教学。因此,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是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例子。
实践经验证明,教学效益的高低,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是否读懂了教材,只有读懂了教材,有效教学才有基础。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学的需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另外,读懂教材这一要求对教师而言,是教师尽职尽责,实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宗旨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把“读懂教材”视为一般的号召或要求,应当作为国家赋予教师的政治责任和职业责任,必须严肃认真地履行之。
3.读懂教材的主要内容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入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各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都各具特色,但是就每册(本)整体而言,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字、词、句、标点符号;二是字、词、句、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三是选文的布局谋篇和表达的技能技巧。纵观长篇巨着或短文杂什,无一不是由这三个要素组成的。弄明白这一点,有利于根据篇目的具体特点,因文而异地组织阅读教学,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读懂教材的主要方法
1.通晓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
读懂教材必须从总体上入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由编写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出来的,必须受《课标》的理念及目标所规约。因此,教材具有法定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问题组元的,每单元中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每单元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即有语文训练的侧重点。每个学段各册单元量大体一致,每单元教材的编排均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元导读提示,阐述本单元文章的内容及特点、训练侧重点及学习方法等,自然非常重要。第二部分为教材,均为名篇佳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凭借。第三部分是语文园地,高年段为回顾拓展,实际上是积累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及学习规律和方法的习得。各板块和栏目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通晓这些特点,有利于从教学角度去透彻理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作用,打好用好教材的基础。
2.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文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出自作家的手笔,其内容是一定的客观生活经过作家的提炼之后用语言文字反映出来的。因此,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及情景,无不打上作者的人生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烙印。要读懂并透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意,就必须走进文本之中,与作者对话。为此一定要改变阅读者的角色,把自己当做文章的作者,融入文章所反映的情景和环境中,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在与人民一道送总理。这样当读到“灵车缓缓在前进,牵动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时,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并感觉到在追着灵车奔跑,呼唤灵车停下来。又如读《开国大典》,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正与首都30万人民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会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艳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从而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当读到对阅兵式的描写时,也便会同作者一样,对新中国的保卫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由衷的赞美。这样,不仅和文章作者相识,而且心相通,情相投,与之无间对话交流,才能真切地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明确身份,把握重点
但是就教师的读而言,不仅是选择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读的身份问题。个人认为宜用三种身份去读,三种身份读的目的各有侧重。
一是一般读者的身份。目的在于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写作方法。
二是学生的身份。目的在于思考学生在阅读中会有哪几个字不认识,哪几个词的词义不明确,哪几个句子难以理解等难点、疑点和可能生发的问题,为课前预习参考。
三是教师身份。教师必须下工夫钻研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自问自答,直至自己满意方休。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谋篇布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达方式等等。一句话,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咀嚼、推敲、比较、分析,探究作者的真实意图、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文字的表面深入到文字的背后,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如《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中的“扣”字,有“衣扣”“克扣”“扣留”“敲”“绳结”“套住”等多种意思,在本诗句中应取哪一种意思,从比较中得出,应是轻轻“敲”,至此才能称之为读懂。此时此刻,文字就不是躺在纸上,而是站起来和你对话,也只有深入到文章深处,才能做到和作者敞开心扉对话,进行心灵交流。然后,要根据《课标》精神、单元目标正确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设计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程序,从而为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读懂教材的自测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天职,是否真正读懂了,还必须自觉地进行自测,对如下六个方面实施自测。
一是对文章作者个人相关资料是否了解,如作者的简单经历、工作和作品等。这对理解文章反映的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的矛盾十分重要。
二是对文章相关的资料是否掌握,如同一体裁、主题、内容、表达形式的作品等。此举一反三大有裨益。
三是对文章背后的含义弄明白了没有。有的文章作者由于所处环境(时代背景)的关系,往往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多采取了隐蔽的手段(方式)。或含而不露,或借物达情表意,在文字表面呈现的是平静的湖面,里面则是滚滚的波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对此是否明白。
四是对文章的空白找出来没有。留空白是文章的一种表达技巧,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有的是在作品中对所表达对象的认识有争议,有的是对作品内容理解可以深化,作者不予明确表达或深化表达,特意留下来,让读者自己去想,去思,去继续表达。空白是一个思维训练点,更是落实读写结合的最好契机,一定要找出来。同时回答需不需要补白,怎样补白,不补白对文章的表情达意是否有影响,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五是对文章固有的内容是否全面透彻地理解了,如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此对读写结合,特别对写作的教学指导十分重要。

② 浅谈高中语文如何做好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现状分析: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现状来看,高中语文阅读课出现的普遍现象是,教师教得没信心,学生学得没乐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还是教师和学生。就教师来说,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够深,把握的不够准,上课不是按新课标来上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感觉来上。就学生来说,部分学生对语阅读重视的不够,认识的不深。低效甚至无效课堂随处可见,语文几乎快成了可上可不上的科目。这种现状急需改变,每一位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积极研究探索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序言中写道:“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上课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力求有效、高效,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出现。有效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交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应如何开展
1、课前要做好充分有效的备课工作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过去教师备课就是写教案,就是把教材变成讲稿。备课时教师只考虑自己教什么,而不考虑课堂上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是自己把教案读完,这节课也就结束了。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听,学生的思维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参与进来等问题,导致很多课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和相关的课程资源还要备学法、教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立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论教,以学促教。常言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站在教育岗位上的一线教师,一定要备好课,方能成竹在胸;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确保每一节课都是有效课堂;才能上出自己的风格。
2、课堂上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写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学生的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会表达个人的见解。”阅读是一个人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学生语文本交流的过程,每位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都有各自的特点,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特的感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课文不是教师用来提问的,但目前大量的语文课堂中,“碎问碎答”式教学方法仍然积习难改。有些教师明明告诉学生开始自主阅读课文了,可嘴里仍在滔滔不绝的讲着,或者在学生正聚精会神的阅读期间又在讲阅读要领。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课文,不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无休止的散乱提问,而是要在细腻、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字词认读、朗读背诵、归纳概括、精段阅读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并依托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3、课堂上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

③ 教师如何做好语文教材解读

新教材充满动感、富有童趣,既新颖又开放,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但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教学中的挑战。当今,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教材?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在新的理念倡导下,注入了许多新的内涵,但对文本的解读却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尊重原本的文本价值,也就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另一种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文本的解读是个性的过程,所以,可以突破历史的界限,用现代意识或生活观来重新审视教材。这两种倾向,在我们的教学案例中,经常很矛盾的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无法来改变教材的编写,但有些教材,我们是应该尊重历史地位的,可是,时代的变迁,思想意识的革新,如果我们总守护着过去陈旧的观念,怎么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呢? 解读教材,或者说阅读文本,我想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就是走进去,再走出来。 --所谓走进去,也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 --所谓走出来,就是说要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 走进去,出不来,这是死读书;走不进,在文本外转悠,那是瞎读书;走进去是理解,走出来是发展。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代意义,不是对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与时俱进的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在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之际,当我们的个性解读和文本的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总习惯于以个人的个性解读来取代文本的原始价值,其实质就是我们习惯的单极思维定势在作怪。忽视文本价值的解读与感悟,我们的文化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忽视文本的时代意义,我们的文化与智慧就迷失了发展的方向。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一般来说,解读教材要按照四个步骤进行,它们分别是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和文本应该说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个环节:文本应该说什么。因为这个环节是最考察老师的一个环节,也是阅读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判断究竟怎么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无论是理解古代经典的,还是现代精彩的,当问过:它究竟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到了应该说什么的地步,就应该提出个人的见解了。
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这里的究竟,是指读到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这就像我们指导学生读书一样,读通、读顺、读懂。试想,如果连原文的字句都读不通,怎么可能谈得上理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把教材拿到手里,不断的大声地朗读,正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不过,也有的老师,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真可谓舍本逐末啊。看来,要弄明白文章究竟说了什么是多么地重要啊!
第二,文本想要说什么 这一步骤,意在隆起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一句话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一篇文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的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等等,这好比我们平常看到一篇喜爱的文章后,会不自觉地去查阅作者简历和文章的背景资料是一样的。
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上思考,要知道文本究竟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 这是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阅读环节。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必须要弄明自自己的立场,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无论是理解古代经典的,还是现代精彩的文章,当问过:它究竟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到了应该说什么这一步,就必须提出个人的见解。亦即要根据之前的究竟想要能够,最后判断出应该说什么。 当然,只有在文本中反复体验,才能形成我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时的经验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即有了价值上的取舍、判断。我们解读到的意义,已脱离作者的意图,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可见,理解和解释的最终目的,是要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时,课文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来自我们自己的生命。于是,教材就变得有意义,而这意义,正奠基于生命本身的意义。文章指出,只有在文本中反复体验,才能形成我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时的经验其实已经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即有了价值上的取舍、判断。我们解读到的意义,已经脱离作者的意图,最终变换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这一步,教师可以说已经把教材吃透,可以洒脱自如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文。解读教材,是个慢工细活。只有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才能水到渠成。若是心浮气躁,不愿意潜心钻研的话,永远只能浮在教材的表面,可想而知,在课堂上又如何做到书人合一,去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应该成文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 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

④ 有什么适合小学老师用的语文阅读理解与作文辅导教材

在学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语文的文章阅读和作文写作,这两个方面主要考验学生的知识以及词汇的储备,语言能力发展,以及对语文修辞的运用等等,这个方面在语文教学所有的模块中来说,都是相对复杂的。一些比较没有经验的老师,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那么,经验更丰富一些的老师则会准备许多的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相关的辅导教材。来引导孩子能更快的,去进行文段的阅读,以及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写作文。那么有什么样的教材适合小学老师用做语文阅读理解或者作文辅导的教材呢?一下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

除此以外,这本书里也有讲到如何讲公开课,如何写教案等。可以手把手的帮一个语文老师,从一筹莫展到熟能生巧。

⑤ (原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文本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一位同学生一样的普通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可以说是位熟练的读者。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形成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就是在语言编写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风格各异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节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着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还要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蝙蝠和雷达》反映科学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环保意识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等等,当代先进文化思想尽蕴含其中。只有把这些内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不会盲目地为“怎么教”所困惑,语文本体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才能灵肉相并。
四、关注课文单元组合。所谓单元组合,即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了3-4篇课文而构成的意义单元,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以及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从去年开始,我校——南宁市清川小学开始实验主题阅读教学,即——"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主体,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中一翼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这就更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题意义。在实行这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更深的研读课文,可以使我的课堂提升更多,学生的收获更大,比如,本学期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通过先熟读教参,再大量查阅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关资料,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记,最后还引出了与这一单元“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相关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把握课文的主题。
五、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
在重难点突破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从三件事体会:鲁迅关心他人、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关心后代青年成长等。这样,突出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以典型时间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体会精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又如《白鹅》中抓住“好一个……的白鹅。”这句式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用有四:A暗示课文要点与层次;B强调了本课要表达的中心;C巧妙地将记叙与抒情融合;D对小节内容予以概括总结。
其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细细对照,认真反思,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和实施教学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先前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什么时机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处地“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道“静心默读”地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⑥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待教材

一、正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板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正确的航向。根据课程标准中学年段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关键)。并抓住文本的重点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的难点,力求为教学找出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来解决消除教学中的障碍。

二、 深入解读教材

我认为,深入解读教材须达到五个层次:

第一层:关注“教材包含了什么”,着眼点在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比如知识点、标题,或者书中设计的图片,问题与活动等。

第二层:主要思考“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何在?所谓的重点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包括一册书、一个单元、一节课以及某部分内容的重点;从内涵上来说,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对顺利学习其他部分起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

第三层: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应该如何组织与整合”,着眼点在教材的组织顺序与结构上。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符合。其次,关注整合程度,内容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不同时间的内容衔接性。

第四层:关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要求等问题,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领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层:思考“教材蕴含着什么” 、“折射出哪些数学学科教育理念?”、“渗透了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体现?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

叶圣陶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看来,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把教材作为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材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师生的精力被耗费在识记、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语”上。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正确认识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范例和学生练习的例子,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语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⑦ 如何专业的使用语文教科书

一、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组

有效的重组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组织起来有效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开展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记忆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突破现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局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实效。(1)以主旨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从思想文化内涵上的交叉点和联系点出发,在语文教材中为课文文本找出其他的类似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按主题整合,并进行有价值的分类。这样的整合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在一个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为初中语文学习呈现的崭新格局。(2)以题材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整合同册书“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3)以体裁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已经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满井游记》编为第六单元,还可与《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等文章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可写景可记事,还可说明和议论。(4)以作者作为重组依据。一个作家的风格自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长及作品产生过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因而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会使学生领悟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

二、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

整合教材是指在有效的使用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有机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增强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增强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首先,要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若能因势利导,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充满活力和魅力。正如陈钟梁先生所说:“语文教学需要‘杂交’,教学也是一种生态,远亲繁殖有利于培育良种。”只要教师用心而且有一定能力,学科间的沟通融合就会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其次,语文学科要与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教材与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才能激活学生记忆仓库中的素材,才能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对语文学习的推动作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与校园生活联系;而《背影》《我与地坛》等就可与家庭生活对接;而《唐睢不辱使命》等则可以与社会生活呼应。在进行教材与生活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突破狭义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三、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

(一)利用背景资料丰富教材资源

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创造,不能局限于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去查找、搜集相关材料的机会。利用背景资料可以激发学习情绪,渲染课堂情绪,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克隆”,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在课上让学生展示相关资料,加深对克隆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对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资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拓展延伸教材必须立足于教材本身的开放性,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一切围绕目标教学。以教材为活动框架,搭建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八年级下册课文《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都借助“美味”传递出了丰厚的饮食文化,而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到民间采风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教材带领学生去探究本民族、本地区的精神内涵,搞一次《舌尖上的重庆》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语文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参加,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挖掘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⑧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作为未来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具备什么样的阅读教学理念

应该具备以下教学理念:

1、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

根据《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拼音、笔画和借助工具查阅字词为主的教学,这些属于语言的建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些知识的表层感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若干个语文核心素养。

2、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

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

3、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

(8)语文教师如何阅读教材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

1、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着30分钟以上,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可以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

2、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要求学生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具体做法可以时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

⑨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

语文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正确地使用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是否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教材的教学,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怎样才能正确使用语文教材,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读、背、写、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灵活使用。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要处理好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的关系,要做到整合教材,重点讲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通读教材,弄清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句段或关键词语作为切入口,来带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对文本的结构、作者的情感、表达所用的语言及修辞的研究,甚至段落的切分、标点的运用,一个字、一个词的推敲,常常会对深入理解整体意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四、仔细分析教材。 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研究,我们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古代历史传记散文专题,写人记事散文专题,新闻专题。五、阅读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视野、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对话,对话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首先,要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其次,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判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联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作出调整。要重视理解性阅读,因为,我们初中学生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有能力的”读者,因此,选择展开对话的适当层面。六、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应重视课标规定的目标中“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等要求,为此,强调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七、在语言表达上,处理好基本功与有创意地表达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有个性地表达,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 八、 处理好课堂内外结合与课外延伸学习的关系; 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每个单元,都安排专题研究,每个星期,我们都可以安排时间进行课外延伸。可以安排在星期天,也可以安排在早晚读,这样就不占用教学课时了;最后,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收获与同学交流。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运用教材,正确的进行教学。

⑩ 谈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材

及教材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上饶市二中 毛凤美 【摘 要】教材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地位是特殊的,如何使好教材对于每位语文教师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做到如下几点: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本,老师作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阅读训练;语文教师应科学规划教材内容;语文教师应加强作文的科学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材 教学规划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规定:“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使用好这些已经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材呢? 一,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本,老师作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见《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721页)。我们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会学习,对文章不理解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当学生在自学中可以理解文章内容、艺术技巧时,教师的教就是没必要的。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阅读训练。 让学生在有一定压力和目标的情况下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手段。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一些好的语文课文放手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三,语文教师应科学规划教材内容。 对学习的程序安排有个科学规划,才会取得良好效果。如果规划不当,教学的最后效果是要大打折扣,我们老师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同样的一堂课,同一本教案,如果你的授课顺序不一样的话,最后的情形会很不一样。如在鲁迅的《药》中,可以先把康大叔的有些动作描写的语言先去掉,然后叫学生填写,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就会感受到鲁迅语言的精彩了,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规划,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教学内容,那么语文教师的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四、语文教师应加强作文的科学训练。 如果作文能走科学化的道路,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有了可能。近年来,很多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有序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描写技能训练中的描写训练,我们可以在教学当中给学生一个主题或事物,然后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描写训练,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我们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做到有序可循,从而提高训练的效率,加快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最后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教师少评、学生多议 语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人文性特征最突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获取科学知识,语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标准答案的获取,怕学生得不到高分所以就拼命的灌输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语文失去本应该有的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语文课时有限、而语文学习任务很重,只有改变教学理念,谋求新的思路,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具体化,不能漫无边际,空洞乏味 我们在前面的分析当中提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做到少评,学生多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的地位降低,我们只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起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那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思路一定要清晰,立场要鲜明,主题要明确,否则知识过于繁杂,学生觉得不知所以然,老师教得不知所以然,切忌漫无边际,又大又空。 三、教材与教辅读本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利用的资源肯定是手中的教材,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语文学习需要,所以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业务能力结构当中,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注意搜索与教材内容相似或相近的文章和资料,这样在讲课的时候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使得自己的实际教学尽可能翔实,学生尽可能完善地掌握课本所要传的思想内容。如曹禺的《雷雨》读本中节选了全文的另外几个部分,如果布置学生预先将课内外各部分放在一起完整地阅读一遍,则对课内节选部分的学习一定有帮助;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语文教与传统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各种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搜索相关主题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进行现代化手段教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难教的问题直观化。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大量时间阅读,科学规划教学内容,科学进行写作训练,利用多媒体进行对教材的补充和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师如何阅读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