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语文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7 04:20:22

Ⅰ 语文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学习课程标准,阅读全套教材,钻研整册课文,明确本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能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角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第2条 熟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能背诵经典课文或段落。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着原文和名家名篇,能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第3条 制定课时目标要充分考虑语言、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并能做到相互渗透和融合。课时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要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避免死记硬背,防止拔高要求。

第4条 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要重视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重视培养自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重视培养认真倾听、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第5条 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防止过度拓展和拔高要求。汉语拼音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拼读,不要花大量时间练习书写,更不必要默写汉语拼音。口语交际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表达和交流的兴趣。综合性学习要突出语文特点,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第6条 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

第7条 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要恰当,角色分配要明确,时间不宜过长。探究学习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热情,探究的问题尽可能语文化。有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8条 拼音教学要遵循实用性和趣味性原则。尽早将拼音教学与识字、阅读教学相结合,防止进行枯燥、单调的拼音背诵和拼读练习。可以采用游戏、念儿歌、编口诀、讲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第9条 坚持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随课文识字应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义。借鉴传统识字教学经验,引导学生体会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掌握生字需要多次复现,经常运用。

第10条 识字教学要遵循“识写分离,多认少写”的原则。只要求认读的生字,学生只要了解意思,在语言环境能识别即可,不提出书写要求;要求书写的生字,训练要到位,书写正确、端正、清楚,并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字形教学要用直观形象,注重整体把握,个别生字可以进行适当的字形分析。

第11条 重视写字教学,低年级要利用课内时间指导学生写字,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和结体规律,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笔画、笔顺、结构难以把握的字,教师要范写。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第12条 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内容;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或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课文背景资料和课外延伸拓展要适时、适量、适度,内容应与课文有密切关联。

第13条 阅读教学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应保证在10分钟以上。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第14条 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要经常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经典的课文或段落。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感受意境。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诗文推荐篇目。

第15条 作文教学先要让学生敢于表达,再慢慢让学生善于表达。起步阶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要关注学生写作的投入状态,尊重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督促。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小作文尽可能当堂完成。

第16条 习作要有适当频率和数量要求。低年级要经常进行写话练习;中高段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每周写一篇小作文。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和读后感。阅读教学中要经常随机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第17条 作文批改要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不可面面俱到,应对照每次习作要求,欣赏优点,指出不足,使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与规律。讲评之后要安排修改和后续训练,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每学期至少对每一个学生有一次面批。

第18条 口语交际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要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获得角色认同,明确自己的交际任务,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口语交际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话题的选择和确定要有学生参与,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开始教学。

第19条 口语交际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用故事会、辩论会、听证会、采访、解说等模拟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让学生敢于表达。

第20条 综合性学习要十分突出活动的自主性。活动内容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案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过程要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展示和交流。教师在活动中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第21条 综合性学习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要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帮助每个学生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活动过程要突出探究性。主要包括明确问题、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等。

第22条 课堂提问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随着年级的提高,提问要逐步从“写什么”转到“怎么写”。对知识性提问的回答,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反馈。对理解性、感悟性提问的回答,要注重过程,采用追问、延时反馈等方式提高训练效果。课堂教学语言要规范亲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指令性用语要指向明确;抒情性语言要得体,不可过多使用。

Ⅱ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什么

1、主张“和谐”。在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上注重工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的和谐统一;在阅读体验上注重尊重儿童独特见解和遵循文本特点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手段应用上注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2、主张“本真”。语文教育应基于本真的儿童,应真正从儿童需要出发,遵循儿童认知特点,联系儿童生活世界;语文教育应追求本真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切实,教学过程应当真实,教学风格应当朴实。

(3)语文管理的目标是什么扩展阅读:

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会)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Ⅳ 语文学科的目标是什么我追赶的目标是达成这个目标,我怎样做

语文学科的目标就是培养读写能力,具备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它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多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名着,并写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历史起源: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Ⅳ 语文的双向目标是什么

(一)

有时人们由于忙于具体的过程事务,而常常忘记的自己的最终目标。我们的语文教育或许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忙于对一篇篇课文深入地分析,却忘记了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在此重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目标是什么。

语文教育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理解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培养,人的品格的培养.

一、 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识字、文章意思的理解和作者思想和精神的领会。

(一)识字

识字是教育过程中最先遭遇的一场硬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小学毕业时要认识3000左右个汉字。不少学生在这人生第一战中就打得不漂亮,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任务的完成。

小学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打好这场战争的过程中,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也是非常尽职尽责的,他们布置学生抄生字,抄课文,有的甚至不厌其烦地抄,五遍、十遍地抄。但是,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是错误的做法。识字应该通过阅读来完成,而不是为识字而识字地抄字、抄文。对一个字的掌握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而音、义两项,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常用字的音和义都已经基本掌握了,只是还不认识它们的形,还不能把音、形、义联系起来。学母语比学外语容易,也就体现在这里。学外语时,学习一个单词你得同时掌握它的音、形、义。母语只需要认字形就可以了,认字形应通过阅读来完成。要认一个字,如果能反复的看到它,经常看到它,自然而然地就认得了,要做到经常看到,反复看到,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

只要方法得当,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完成认识3000千字的任务。学生学完拼音后就可以引导他们阅读注音材料。开始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且故事生动的注音本,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读,或与孩子一起读,这样有助于孩子更顺利地认识拼音,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拼读规则时,自然而然,他便能够独立自读了。开始必须采用朗读的形式,声调还要抑扬顿挫,要声情并茂,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能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一般孩子看完30万字的注音材料,也就是说3000个常用字每个字都看过100次以后,学生就基本能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3000个常用字了。30万字是怎样的概念呢?2001年岳麓书社出版的《三国演义》(600页)是64万字。600页的《三国演义》改成注音材料,大约1200页,每天只要看三到四页书就可以了。

总之,通过阅读来完成识字任务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方法。希望老师们多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少抄生字和课文。

(二)文章理解

学语文的第一个大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读懂文章。也就是一般而言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人们要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与他人交谈,要阅读他人写的文章,而阅读又显得更为重要。

阅读理解能力在人的一生当中的重要性本来无需多说,然而在此还得说。许多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不会做(其实不仅是数学,其他科目的许多题目他也不会做,只是数学问题更早被注意到,而其他科目暂时没有被注意到而已)。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他们读不懂题目。有些学生看题目是认题目当中的字,甚至字都认不了,题目意思他根本不理解,不知道题目要求他做什么。这种学生一看到那好几行的应用题题目,头就晕了,他还怎么解题呢?

许多高中生,课文都读得结结巴巴的不通顺。不爱开口、不爱读课文是许多学生的通病。不读、不看怎么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高考的语文试卷就是三大块,即阅读理解、文言文(仍属于阅读理解)和写作这三部分。分值比大约是60:20:70。这说明高考出题者考查学生的目标是明确的。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小开始。前面说过从学完拼音开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了,为了检查看书的效果,看完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复述。

老师、家长和学生自己可以制订阅读计划。规定每天看多少页。然后认真严格落实计划,落实计划比制订计划要难得多。读书,一方面是很有趣的,书能让你回到古代世界,也能让你驰骋于未来世界,书能让你遨游太空,也能让你深入到于原子,电子的微观境界。。。然而读书,也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得很有耐心,得耐得住寂寞。

很多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全让电视、电脑给占了。回到家中书包还没来得及放下便直奔电视,按下按钮,沉浸的无穷无尽的连续剧当中。

家长们不知有没有注意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在看电视的神情。他们是如此地投入,他们的思想完全跟着电视情节,简直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任何一个孩子如果能像看电视一样看书、学习,何愁书看不好,学习成绩差!只要孩子们每天能用一个小时看书,天天坚持,日积月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会提不高吗,还会有看不懂的文章吗?

(三) 对作者思想和精神的领会

以上所说的对文章的理解还是较低层次的理解,而对作者精神的理解才是理解能力的高级形式。大凡一个思想家,他都有比较明确、系统的思想体系。而其思想体系总是体现在他的各种各样的文章中。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必须纵观他的全部作品然后加以分析综合才能得到作者的思想体系的轮廓。我想作为中学生也许并不要求他能达到这一层次。但作为一个人,超出考试、升学以外的要求来说,则必须达到这样的阅读理解能力。否则看了人家的书还不知他的思想,又有什么用呢?

能理解作者的精神,才能向他人学习,才能真正站地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继承前人的思想精神,人类文化才能得到不断的传承。社会才能进步。

Ⅵ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具体地来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新课标标准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与传统教学目标表述中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其中。例如,有的教师把《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了4项:1、了解文意,理解文章内容。2、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积累一些重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这种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只是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把握什么、积累什么,突出的是知识与能力上的要求,而没有过程和方法的注入,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没有本质区别,不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由此看来,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对搞好语文课堂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做好语文教案设计的基础,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Ⅶ 小学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小学语文学习的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Ⅷ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Ⅸ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1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和同时,发展思维以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以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要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Ⅹ 语文课程目标中的三维目标是指什么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阅读全文

与语文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5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