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上好语文课
第一是好学。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
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的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的化妆。
第二是深思。
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不深思,你怎么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呢?感性的认知都是蒙眬的,因此你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任何字句都是语言整体里的一个部分,七级浮屠呀,拆下来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宝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
教课,一是要研究语文和语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学生。
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你的方向引得对,方法正确,修行还要看学生自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读,要说,要写,要听。
教师要养成倾听学生的好习惯。学生有很多思想、意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必须知心,一定要养成倾听的习惯。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第三是力行。
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2. 有效语文课堂应注意些什么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以“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三.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并积极参与。重点和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及学习后进生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和鼓励,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这些学生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并由此引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五、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评价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而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3. 学生上语文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模糊与清晰的关系处理。语文要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似模糊。什么工具性,人文性。可归根结底却是学生的未来需要。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可除了这个,还有文化、思维、人文素养等字眼似乎也很重要。语文肩负的东西确实太多,有些需要模糊,有些却实在模糊不得。如语法被模糊了,讲语感。可学生的语感常常是错的,病句甚多,他的感觉又会怎样。所以常常回顾过去,却又深深感到传统教学有自己的长处,简洁的语法会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负担的加重本不是语法的错,而是教师的故意深化,与教材的艰深带来的后果。结果刻意地淡化,却造成了缺乏抓手,师生茫茫然。到了高三要考病句、句式,语法不讲不行,讲着内容太多,学生底子太薄。又如逻辑,嫌其难懂,删了,结果学生连基本的三段论思维都没有了,常常逻辑混乱,语无伦次,写起作文基本的结构布局意识淡漠,基本的顺序意识缺乏。至于语文是教知识,还是要重思维,一直让许多同行不知如何,教知识天经地义,培养思维对于学生未来又很重要,语文与数学肩负着逻辑与形象思维培养的两大任务。可似乎知识更加实在,形象思维又很模糊。但缺乏了形象思维的学生便缺乏了人文素养,缺乏了浪漫、幽默,缺乏了人性的活力。所以,我主张平时的学习,该学的还是要学,该模糊的概念可以模糊,但该明晰的知识还是要扎实的去学,该构建的逻辑和思维还得构建,如读的方面,朗读、速读,演讲、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概括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这些看似抽象,却很实在。新教材似乎偏重于内容选材,似乎这样更加人文,似乎选文愈新欲与时代结合的更紧,可缺乏与形式、语言美完美结合的选文又让学生会得到多少启迪。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积淀着时代、思想、文化,代表着创新的形式与语言的结合。一篇莫泊桑的《项链》,你了解了当时的法国,懂得了短篇小说情节结构布局的妙处,懂得了西方小说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的奇妙,懂得了人性的双面性,懂得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那些现代的中国当代小说又会给学生多少,我实在有点模糊。写作一直以来是个精英为主的伪命题,几个语感、构思好的、富有创意的学生作文占据着大众化的课堂,可最终的结果是一篇论文都要抄袭的杯具,有人将这与学生的道德挂钩,与慵懒结合,固有道理,可殊不知学生的写作到了一提笔就烦头疼的地步,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和基本的语言准备,分析、理解、整合、归纳、概括、提炼都成了束手无策的老大难,你让他不抄他就只能找枪手了。语文的根在何处只有教师、学生明白,可话语权往往却掌握在所谓的教育家、专家手中。这语文自然就愈来愈让人模糊。
二、课堂重点的处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层次,二是要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为提高层次的方向。以学定教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执行起来却往往困难。比如古文教学,学古文的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为将来学古籍做准备,一是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及人文传统。重知识,还是重人文,这确实在不好说,因文而异。诸子百家散文自然以思想为主,传统思想的意识自然要成为传承的重点,儒家文化的脉搏要了解,道、释、法、墨也要明白,否则我们自然又陷入了儒家的泥潭。孔子的文章比起孟子的文章要逊色一点,无论是论辩还是语言,道家的文章在语言技巧更高一筹。或思想性,或语言性随文而定。至于先秦散文、唐宋明清那也要看文的关系。一篇《鸿门宴》,你你不教字词、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让司马迁生动的故事性诱导了你,那学完后自然学生茫茫然。诗歌的魅力在于语言与情感,语言的暗示性、凝练性是其特点,景情的结合是其抓手,多样的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是诗歌具有了灵性的活力,让学生体会、模仿、体悟,慢慢学生就会入境,纯真的情感体验会让诗歌教学体现出独到的魅力。语法的繁琐化是教师的责任,课堂内容的枯燥化是偏颇化的教学思维导致的结果。因而以文定教很重要,不同的文有不同的特点,要让学生了解多少,知道什么,完全由文的本质所致,有些地方点到为止,有些地方就该细化,需要明晰、反复,否则会给将来留下遗憾。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如果只求课堂的热热闹闹、新颖激情,缺乏了理性的支撑,那两年过后,便留下了学不学一个样的结局。所以教学要靠积累,要靠教师对课标、考纲、考卷的熟练把握,学生学习程度,学生未来需要的通体考虑,要靠理性的思维指导。
三、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的关系处理。新课程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课堂由于内容的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要求,知识性很强的内容就需要讲练结合,教师要讲的明白,学生要练的仔细,互动就成了次要的东西。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则以学生阅读、体悟、讨论为主,但背景知识,重点引导,思维深化依然需要教师的讲授,教师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互动,使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互动,最后达到共性与个性的感知,而不是重在讨论的形式,它是思想的交流,是体悟的提高过程,而不是热热闹闹的激情蓬发,它应是理性的,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序的、本着一定目的性的积极地课堂活动。如诗歌教学,读固然重要,而重点却在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对诗歌语言的体悟,对情与景的感悟,对诗人人格的理解,从而得到熏陶与有所知。这些都需要在教师地诱导下进行,需要在课堂过程中有序完成,只要教师不去固化学生的思维,尽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知识与思想魅力,融作品、作者、教师、学生于一体。要明白学生的年龄与知识所限,有些东西你不点拨,他很难去思考,也很难体悟到。加之学生的思维易呈现出随意性、零散性、表象的特征,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往往不够成熟,还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四、模式化的课堂形式与随意化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课前辛苦备课,各个环节准备的完美无瑕。可上了课学生却常常不买账。这是课堂是有序发展,还是灵活处理,就成了衡量一个教师授课熟练程度的关键。有些知识是零散的,有些知识点需要拓展,有些地方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课堂随时会发生突发现象。如有个知识点教师认为学生知道,结果学生却无知,有些地方大多学生忘了,就需要讲解、需要重复,你的安排可能就要调整,你的内容也要加以变化。如板书有些教师一味主张优美,可有些字词,你不用粉笔点示,就引不起学生注意,就无法强化学生的思维,这就要开天窗。过度的模式化往往形成会学生思维的懒思,往往会形成高度的统一化,固化学生的思维。有些地方需要探究,需要引导学生的双向思维发展,需要发散,这就需要即时性的板书。所以课堂形式该固化就固化,该自然就自然,不必讲求一个模式,要随情而定,随需要调整。
4.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是管方向的。语文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觉地担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这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此其一。第二,对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要理解得宽泛一些。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中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审美的及其他人文方面的。第三,也是关键的一点,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譬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再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其间,文与道的关系是,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而思想、情感的升华,又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语文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共同提高。
2.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关系。
首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从思想上十分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还学生主人的地位,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学”无所谓“教”。反之,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难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喜爱语文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指导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即每个有差异的个体,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最终达到“用不着教”,能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有独立见解,有自学能力。
3.知识、能力、情感的关系。情感是文章的主旨。
“披文入情”,充盈着丰富的情感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语文教学要克服“重分析、轻感悟”的弊端,反其道而行之,突出情感,加强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加强默读、自读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目前的语文教学,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分别隔着一道高墙。今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而且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在教学内容上,不唯书,现实生活中适合的语文教育皆可用。在教学形式、渠道上,一切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增长智慧才干的皆可行。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
5.提高教师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关键。提高教师素质,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要热爱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学生在你的指导下,不仅语文能力逐步提高,而且热爱生活,学习做事,学习与人共处,学习如何做人,打下较好的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5. 小学语文的公开课需要注意哪些
一、选课文
选课文非常重要,因为准备时间短,所以一定要选好上的课文。什么样的课文是好上的?文章脉络清晰,知识点没有争议,过程容易操作。
文章脉络清晰,那么主线不用想就可以出来。而且大部分老师也认可这种思路,那么走偏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对于这种突击式的公开课,出彩是其次,不出错才是最重要的。听课老师也知道时间紧,没有指望你出精品,但是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就会被看出基本功不扎实了。
选知识点没有争议的文章也是考虑到不容易走偏。有经验的教研员来听课、评课,一般都会看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教学目标定错了,那么整堂课都会被否定。所以,要选那些教学目标比较明确的。
另外,要具有可操作性的,不能太复杂。要准备许许多多贴图啊,学生要表演个课本剧啊,要买道具啊,这种课还是不要选。一个晚上的时间,与其花在这种花架子上,不如扎扎实实钻研课文,更能让人看出真功夫。
二、看课本
选定了课文后,不少新老师就会急急忙忙去网络教案了。其实,这种做法不太好。如果真正希望自己在专业上有所成长,一定要自己动脑筋去写一篇教案,然后再去对比别人的教案,找出差距,这样会成长很快。
而且网上的教案良莠不齐,大部分都是简案,或者太过陈旧。经典的呢,大家都看过了,人家都知道你是网络来的,还不如自己动脑筋去写。
那么我们要看什么?我们要看课文、看单元提示、看课后习题、看园地、看教参。
这些东西会告诉你重点是什么,主线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尤其现在是部编本的新课本,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钻研文本就显得特别重要,努力去领会部编本教材的精神,探索其编排的用意,当然,这些功夫在平时,只有平时备课时就这样在思考,那么公开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三、写教案
当你看完所有这些,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谱。那么就可以开始写教案了。写教案时,按照导入、初读、再读、作业的大致流程,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
原则就是抓大放小。
大问题要把握住,大环节要设计好。过渡、评价这些不能面面俱到就只能课堂生成。如何课堂生成呢?就是评价学生回答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中值得肯定的部分,还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与下一个问题或者主线的连接点,这样就能过渡得自然了。
写教案时,要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主线问题是什么,每个环节是怎么写的,看看别人的亮点是否可以借鉴到自己的教案中。
四、背流程
背流程时如果只是坐在那里,将教案上的每句话背出来,到了上课时就会发现,学生的表现和教案不符,新老师就会慌了手脚,不知道该怎么引到自己的教案上来。
所以,我们背教案时,最好来到教室,站在讲台前,一边播放ppt一边背诵,遇到学生回答的时候,千万不能跳过,要想象有个学生在回答,然后你进行评价,最好多请几个“虚拟学生”,每个学生都进行评价过,这样第二天的课堂就会成竹在胸,所有学生的回答你都进行预设了。
这样模拟上课过几次后,就可以回家自己在脑子里再过几遍流程,第二天一早再背一遍。以我的经验,教龄不长的老师,一般要背5-10遍,这样教案才能非常熟悉,即使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也能马上拉回来,不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流程。
五、学生动员
除了自己的准备要充分,学生的动员工作也要做好,如果是自己班级的话,那么课前的预习要充分,多读多思考。但是不建议提前给学生进行预演,这就相当于作弊了。
过去,曾有老师为了公开课出效果,将每道题的回答都指定好学生,然后进行排练,这样的课堂就显得非常“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提前准备过的。
如果希望自己在专业上走得更远,那就要诚实地上好每一堂公开课,老老实实去面对每一次预料之外的学生反应,锻炼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积累“救场”经验。若干年后,面对更大的舞台,才能有足够的底气。
动员学生其实就是要让学生重视第二天的公开课课堂,做好课堂常规,积极举手发言,你定好奖惩制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尽量配合你就可以了。
六、场地熟悉
第二天上场之前,一定要先把课件拷好,试一遍电脑,以免出现电脑死机,新设备不会操作等尴尬场面。
到了临上场的时候,就尽量放松,忘掉教案,相信背过5-10遍的你,教案会一步一步呈现在你的脑子里,真的忘记了,还有ppt可以提醒你,翻到下一页,一般就能记起来了。
公开课是每个老师绕不过去的一关,也是评价一个老师的重要指标,这种“突然袭击”式的公开课不好上,但是上好了,会让大家看到你的能力,及早锻炼出自己上公开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如果没有要求单独备课,那么一定要借助团队的力量,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言一语,思路就清晰了,问题也解决了,要比单打独斗好的多。
当然,“功夫在平时”,再多的临场技巧也比不上平时就扎扎实实钻研教材,上好每一堂课重要,很多能力都是在一堂一堂的家常课中磨炼出来的。
平时多思考,多锻炼,不要逃避上公开课的机会,每个新老师最终都会成为身经百战的老教师,到了那一天,什么样的课都不会怕了。
6.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哪些环节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成功的课程的关键,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课堂的兴趣,那取决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利用合理的课程安排更多互动性的话题,或者是学生咁兴趣的,有趣的话题,内容,融入课程的知识当中,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一方面吸取知识,而另一方面培养对语文的兴趣。
7. 请问中学语文老师在课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说教材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要说出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准确地认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说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搭配,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
2、说教法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
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例如,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的手段和理由;为处理某个习题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等。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别”的原则。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