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对比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

对比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

发布时间:2022-05-18 00:29:44

❶ 看香港老师如何教语文知识——以《妈妈做的菜》中的对比教学为例

【背景篇】 是一种机缘,更是一种幸运,成为了“2009-2010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全国语文组的一名交流老师,能够与香港的学校、香港的教师、香港的课堂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协作学校,和香港老师集体备课,成为我的重要工作。在和香港老师一起备课的过程中,内地与香港两地教学的教学经验,不断实现着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共享。 【理念篇】 在内地,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在渗透——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重在运用——能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语文知识。在香港,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中文科课程的一大学习范畴;语文基础知识的编排,是中文科教材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小学中国语文教育科(简称中文科)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提到了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两大教学原则: “适量地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目的在于增加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以帮助提高语文能力,重点并非语文知识本身;例如学习‘同义词’的概念,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扩充词汇,并非学习‘同义词’的语言学定义;又例如学习‘汉语音节由声、韵、调构成’的概念,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欣赏音韵的谐协,并非学习‘声、韵、调’的语言学定义。简单术语有助师生之间沟通,例如‘名词’、‘动词’、‘句号’、‘逗号’,无须刻意回避;但一般而言,术语本身学习无助学生生掌握有关概念,如果教师只灌输术语的定义,例如何谓‘动补结构’、‘动补结构’的分类等等,不但对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帮助不大,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的学习索然无味。” “创设情境,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知识的教学,要结合适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一定语境中学习知识,不宜孤立地处理。教师宜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案例篇】 那么,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香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进行驾驭的呢?在一所协作学校,我参与了《妈妈做的菜》一课的集体备课,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文呈现 级别:小五教材:现代中国语文五上 内容: 妈妈做的菜 小五甲班的女孩子大多带饭上学,吃午餐时,她们都会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你吃我一口菜,我吃你一片肉,评论着谁的饭菜最可口,谁的爸爸妈妈厨艺最出色。 只有郁虹躲在一旁,无精打采地吃着饭,因为她带的饭菜太难吃了,爸爸根本不会做菜,只是凑合着炒熟而已。 每当这个时候,郁虹就格外想念在内地的妈妈。妈妈不但是个慈祥的母亲,还是个下厨的好手,做的菜色香味俱全,令人胃口大开。要是妈妈在身边,保证把同学的妈妈都比下去。 终于有一天,郁虹端着饭盒,笑眯眯地坐到女孩们中间,她刚打开饭盒,就引来了一阵阵赞叹:“哇,好香!” 饭盒里是满满的一盒菜肴,香气扑鼻。郁虹眉开眼笑地说:“欢迎品尝!” 谁给郁虹做了这么好的菜?原来是郁虹的妈妈来香港探亲三个月,郁虹有好菜吃了! 从那天起,郁虹每天都有新的惊喜给同学们,或是别具风味的家乡小菜,或是皮薄馅美的饺子、包子,女孩子们都羡慕极了。 三个月快要过去了,郁虹心里很难过,她伤心地说:“妈妈,您别走好吗?”妈妈摸着郁虹的头,慈爱地说:“妈妈也很想留下来照顾你,但过期居留是触犯法律的呀!” 郁虹想,是呀,怎么可以让妈妈做犯法的事呢!她懂事地说:“那么妈妈还是按规定时间走吧!您别担心,爸爸会照顾我的!” 妈妈回内地去了,郁虹心里虽然有点难受,但她并不后悔让妈妈走。她盼望着和妈妈再相聚的日子,到那时候,她又可以天天吃妈妈做的菜! ●编写说明 教师用书给该篇课文确定的学习重点如下: 语——认识修辞用字在表达上的效果:对比、设问 说——有条理地说话 说话扣住话题、围绕中心 读——阅读策略:联系生活经验 分析、综合内容 分析写作目的 利用工具书以帮助阅读 写——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书面语 运用适当的写作方法:对比 运用合适修辞手法以提高表达效果:设问 与对比这一语文知识学习相对应,教材编排了“综合内容——行为描写”: 1.郁虹的妈妈来港前和来港后,郁虹的行为表现有什么不同?在 上写一写。 妈妈来港前: 妈妈来港后: 2.为什么作者要叙述郁虹在妈妈来港前后行为表现的变化?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3.依照图意,运用上述写作手法,创作故事的结局,然后把整个故事说出来。(图略) ●集备现场 交流老师:对你们的语文知识教学很感兴趣。这篇课文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就包括两大内容:对比和设问。那么,以对比教学为例,我们平时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学的实施的呢? 协作老师:我们平时的做法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先有所提及。然后,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孩子学习需要、能够调动孩子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说说写写的活动中巩固相应的知识。不过,我们总觉得,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学习中抽离出来,不是最好的办法! 交流老师:你们的在活动中巩固、在实践中运用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让我很有启发。当然,我们是不是可以让语文知识的教学有机渗透到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呢? 协作老师:对,这也是我们的期望! 交流老师:看来,在阅读感悟中有机渗透对比知识,在活动情境中尝试运用对比方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教案呈现: 一、朗读词语,引入课文情境课文里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 无精打采 格外想念 笑眯眯 眉开眼笑 1.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板书:郁虹) 2.郁虹的表现,前后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与哪一个人密切相关?(板书:妈妈) 二、阅读感悟,感受对比魅力 ㈠学习第一部分:“妈妈不在香港” 1. 抓住人物表现,走进人物内心 ⑴找一找:每当小五甲班的孩子们吃午餐时,郁虹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⑵悟一悟:你觉得郁虹此时的心情怎样? ⑶品一品:你是从哪些关键字体会到的? ⑷议一议:你找到郁虹这样的表现的原因了吗? ⑸读一读:体会着郁虹的心情,试着读好第二自然段。 2.感悟对比写法,走进人物内心 ⑴找一找:当郁虹躲在一旁、无精打采的时候,其他的女孩子的表现如何呢?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⑵读一读:显然,她们多么开心啊,读读句子,感受她们的开开心心吧! ⑶议一议:课文想告诉我们郁虹的难过,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女孩子开心呢? ⑷学一学:是啊,别人聚在一起,郁虹躲在一旁;别人开开心心,郁虹无精打采。把两种相对的情况放在一起,这种写法,叫对比。这里,拿别人的表现和郁虹的表现进行对比,是要突出郁虹的难过、孤独呀! 3.进行想象说话,走进人物内心 ⑴引一引:因为难过,因为孤独,每当吃午餐的时候,郁虹就格外想念在内地的妈妈。假如,这个时候,郁虹格外想念的妈妈从内地打电话来了,她会跟妈妈说什么呢? ⑵说一说:(出示) 妈妈: ㈡学习第二部分:“妈妈来到香港” 1.指导小组学习: 郁虹多么想看到妈妈的人,尝到妈妈的菜啊!这样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出示) 友情提醒: ⑴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做标记 ⑵根据找到的句子,在相应空格内概括成一个词 ⑶围绕找到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讨论题: 讨论题 妈妈不在香港 妈妈来到香港 郁虹所带的午餐 郁虹午餐的表现 2.小组合作学习 3.学习成果分享 ⑴交流分享一:郁虹所带的午餐 组织交流:你们小组概括的词语是什么?你们能有感情地读出你们找到的句子吗? 归纳小结:通过郁虹所带的午餐的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分享二:郁虹午餐的表现 组织交流:你们小组概括的词语是什么?你们能有感情地读出你们找到的句子吗? 归纳小结:通过郁虹午餐的表现的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㈢总结归纳课文多次使用了对比写法,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 三、综合活动,运用对比写法 ㈠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提供的各种情境,运用对比手法说话。 情境一:盛夏。在露天操场上上室外体育课的同学;在空调教室里上室内体育课的同学。 情境二:运动会。如愿以偿被选为运动员的同学;受到名额限制没被选上的同学。 情境三:比赛。参加歌唱比赛之前;参加歌唱比赛之后。 ㈡课余创意练笔 完成下面的补充工作纸。 把两种相对的情况放在一起,叫做对比。 课文回放:别人聚在一起,郁虹躲在一旁;别人开开心心,郁虹无精打采。 写一写:同学们,你还想到在哪种情况下可以运用对比吗? 情况(一): 情况(二): 你想到词语 你想到句子 友情提醒:有困难的同学,能够想到词语即可哟! 【结语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分享,碰撞出了令人欣喜的思想的火花。一份教案,集结了交流老师与协作老师的双方的智慧。 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地《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有着相应的论述: 关于教学策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关于教学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内地也好,香港也好,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文化背景有异,教材编排不同,教学实施有别,但我们有着共同的教学追求:凭借语文知识教学,奠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坚实根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既然不同,就有交融的可能……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0.2)

❷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一、比较异同训练
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找同找之异,异中之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 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得相当普遍,频率也高,它不仅适用于理解性的问题,也适用于学习基础知识。
二、逆向思维训练
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他运用了逆向思维: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而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三、发散思维训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如,学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课文,并强调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多向思考。
四、想象思维训练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绘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思维可以通过情节续写、内容扩写进行训练。
五、系统化训练
语文知识面广、量大, 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和大覆盖的考试试卷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
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材料归入某种一定的顺序,纳入某种一定的体系。语文基础知识运用系统化思维复习,就是在扎实理解和熟悉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加以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把握其知识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变为能按规律运用的活知识。

❸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一.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
1.逐渐积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它包括必要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词语的积累 、句子的积累、片段的积累、篇章结构的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 灵活的筛选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词、句、段等进行吸收。如《荷花》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描写荷花姿态美的句子。《草原》一文引导学生抓住翠色欲滴,不用墨笔勾勒“等词句来吸收。而《花钟》一文中可引导学生积累与有关花的语句、诗句„„总之,应引导学生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好的词语,都可以积累下来。
四、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 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训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口头的,也要以是书面的,可以运用词语,也可以运用句子,还可以运用表达方法等进行有机训练 。
1. 用词口头说话训练 ,如《坐井观天》中的“无边无际”一词,要求学生会用它造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是表示大得没有边际,我们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事物是大得看不到边际的,如:沙漠、草原、大海“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无边无际”一词来形容。
2. 句型模仿训练 。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 。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的句式,摹写“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学《四季》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有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3. 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 有的课文段落的结构表达的方式,选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机进行写话训练。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在学完后,可以让学生选 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方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另外,语言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将语言训练延伸到校园、社会,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促进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感悟语言文字
1. 抓重点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丰富,对课文有整体感悟之后,开始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花钟》一文中有一个精彩段落写不同的花开了,但词语不重复,表达非常生动。这样的妙处,学生在阅读中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就难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如果让学生把文中描写花开的词语全部换成“花开了”。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感受。结果学生体会到一直用这个词,太烦了,从而也就很容易就体会到正面例子的表达效果了。
2. 灵活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这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与“这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这两句话要求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可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性。 三.计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
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以读助讲,以读促讲,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杜绝单纯的内容分析。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读后要求学生说说这些事物的颜色美吗?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美呢?请你把表示颜色的词语读重些吧!并想象“蓝天中飞着洁白的鸽子,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的画面来体会美感,最后把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这样的指导,不仅使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还增强了阅读学习兴趣。同时朗读训练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方式。如教学《草船借箭》的第二、三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声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周瑜妒忌心强,设计陷害诸葛亮,又不想露出马脚,读他的话要外松内紧,一步紧逼一步。诸葛亮遇事冷静、胸有成竹,他回答周瑜的话,要读得从容不迫,不卑不亢,语气肯定,多用降调。而鲁肃对朋友诚恳,所以他的话要读出对朋友的关切,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把周瑜、诸葛亮、鲁肃的话一一作示范朗读,再让学生摹仿老师的口气朗读,这样学生就能学生就能进入角色,激发朗读的兴趣,提高朗

❹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对比阅读

(三)是解决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及教研工作中,我们发现:教材理解得不准确、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两大瓶颈。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本年级、本册、本单元教材的知识、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梳理、比较、综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教材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不能把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把握知识的内部体系,使得对教材的理解总是不够到位,总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们以为:树立“比较”的意识,经常用“比较”的眼光去看我们的教材,随时进行比较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径。
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严重缺失,除了教师教学方法的简单枯燥,还源于学生阅读中思维的局限性和语感比较弱。一般而言,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为“文字性阅读”“解释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国际上比较重视后两种阅读,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前两种阅读途径。而比较阅读不属于“文字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范畴,而是一种思考性阅读,具有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性质,这正是目前学生所缺失的阅读方式。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个崭新途径。
二、课堂教学
(一)基本内容
课堂上,字、词、句、段、标点的比较是大家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较阅读的内容。
1.字词的比较
从字、词入手进行比较,一般通过增、删、改、换、调等方式,使学生体会不同字词表达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从而准确理解内容、情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将它们放在一起观察、比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这三字,仅仅从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分,学生在书写、运用时仍旧会出错,若从“形义结合”的角度进行讲解,进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从而就能有效地避免问题。
本——木字下面加一横。“木”表示树木,“本”表示树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树根、主干。
树根、主干就是一树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横。表示树木刚刚长出小芽,还没长大,是“没”“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长横。本意是树梢,树的尾梢、末梢。
引申义表示:东西的尽头〈末梢,秋毫之末〉。
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汉字“形义结合”的突出特点,加深或强化了汉字的音形义,尤其是形与义,大大减少或避免了学生书写错别字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松鼠》一课中描写松鼠活动特点的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着阅读下面两句话: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他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
“只要有人摇动一下树干,他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
学生通过对“触动”和“摇动”的比较,很容易就体会到了松鼠的机灵、用词的准确。
2.标点的比较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看似简单的符号,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标点,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义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以“比较”的眼光关注标点符号,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标点,引导学生比较、揣摩,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畅达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逐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第12册《蜀僧》的教学中,我们这样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的妙处:
“子何恃而往?”与“子何恃而往!”——请读出不同的语气,并说明理由。
通过朗读理解,学生明白了:同一个句子,因标点的不同,竟然就能表达或疑问或嘲笑或讽刺这样完全不同的意思。
课文学完后,教师把一份资料发给了学生,资料记载的是一个传说:
有一次,干隆皇帝让纪晓岚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漏写了。干隆皇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聪明,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后均惊叹不已。
接着,在《珍珠鸟》的学习中,我们又进行了如下教学:
下面两个句子,请你多读几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原文)
“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改后)
短暂的沉寂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原文)(1)说明作者很喜欢雏儿;(2)感情强烈得多;(3)有惊奇的意思;(4)是惊喜、恍然大悟;更有学生总结道:标点虽小作用大!
3.句的比较
细读文本,你会发现很多文章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句子、细节里面,它们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感人之处。找到它们并在课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内涵,品味表达的妙趣,培养语感,提升欣赏鉴别能力。
例1,《鼎湖山听泉》中有这样的句子:“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原文:“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老师问:“你更喜欢哪一句?”学生有的喜欢课文的句子,因为简洁,还能引起想象;有的喜欢原文,因为描写细腻生动,画面感强,让人仿佛看到那个情景。
此处的比较,除训练学生的语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常说‘生动形象’,这回我可算知道什么叫‘形象’了。”“平时我挺羡慕别人作文写得特别具体,现在我觉得,‘简单’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课,文中有这样两处细节描写:
①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课堂上,我们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自己比较着读读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重复写到这个细节呢?
生1:作者前后两次强调这个细节,我认为是独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对待木笛,是因为木笛在朱丹的眼里,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而是一件圣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生2: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小心”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朱丹对木笛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
生3:在考场上,他却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毅然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终试,从中我们更感受到了朱丹浓浓的爱国之情。
关注到文本中这样的细节,无疑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使课堂魅力无穷。
4.段落的比较
段落的比较材料很多时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识”,需要教师细心去寻找。而一旦实施,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描写手段、组材方式、表达效果等获取深刻认识,从而实现知识及思维方法、成果的迁移、运用,提高其理解、欣赏评价、习作能力,使思维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级的《神秘的死海》一课,一位老师在课尾引导学生关注到书下注解:“……选入课文时有改动。”并设置悬念:改了哪?为什么改?之后,出示原文,引导学生与课文做比较,发现原文中写传说的第3自然段选作课文时调到了第1自然段,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开头引人入胜的特点,渗透科普类说明文的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从而为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介绍“奇妙的盐”打下了较好基础。
例2,京版第12册选编了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一文,无独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选编了此文。两个版本较明显的一处不同是结尾。
人教版教材的结尾是:“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北京版课文的结尾是:“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京版结尾,深刻隽永、耐人寻味,但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学生在阅读理解时却有难度:究竟“是什么”陪伴着我的心?为什么是“理想的”风筝?(课后作业有要求)
当教师把这两处不同展示给学生后,不仅难题迎刃而解,原来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在陪伴着“我”的心,在影响、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使他的学生在困难面前也能如此乐观、积极向上。
接着,我们引导学生对两个版本不同的结尾进行赏析、评价:“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学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后兴趣盎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
孩子们见解虽不见得多么高明,但两处文字孰优孰劣本来就不是比较的目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步人后尘,不人云亦云,认识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独有的见解”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❺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直观、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而赢得了众多语文教师的青睐,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造成使用效果低甚至起到反作用的结果。我认为,这是教师在选择内容与时机的把握上出现了问题。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择内容。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深思熟虑,力求准确高效。
1、所选内容要贴近文本。
信息技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内容必须贴近文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选内容与文本出现偏差甚至背道而驰,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歧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2、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合适的内容。例如,本次评选我上交的口语交际课例《说名字》中选用了两首歌曲,但课后反思却发现它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距。在学生说完自己名字的含义后,我播放了歌曲《母亲》,让学生边听歌曲边回忆和父母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对他们深深的爱。这首歌曲是近几年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当听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看到那熟悉感人的画面时,学生自然融入到歌曲所创设的情境中,他们一个个表情严肃,多个学生热泪盈眶,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为后面向父母诉说感激之情的环节安排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运用。而为了升华学生对父母感恩之情,我选择了我感受最深的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首歌曲播放后取得的效果却远远不及《母亲》。冷静下来思考,我发现了症结所在。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学生没有听过,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对于尚未经历目睹母亲因操劳而衰老的学生来说还理解不到,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恰当把握时机
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恰当的时段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效力,因此必须注意把握时机。
1、要用在激趣引入之初。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激趣引入这个环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2、要用在重点解读之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为解决教学重点而服务。教学中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数是学生所未知的东西,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须跨越时空,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合理加以运用。
3、要用在难点突破之际。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无论怎样启发诱导学生都无法感悟,面对这样的难点,信息技术手段有时却能轻易将之突破。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让学生深刻领悟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损失,启发学生想象却收效不大。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圆明园昔日美轮美奂的画面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珍异宝时,学生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再经与圆明园毁灭后的断壁残垣对比,学生在唏嘘中有了深刻感受,这一难点不攻自破。
4、要用在情感升华之时。
情境是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金钥匙,学生的情感变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激发才能得到升华,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我听过一节感受很深的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师的讲授很一般,但在最后学完五壮士跳崖的片段后,教师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气壮山河的声音一瞬间占据了学生的心田,那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瞬间得到升华,这短短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三、已被证明的有效使用方式。
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已得到证实。
1、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师的板书缺乏示范性,而运用课件展示生字的写法直观、形象、规范,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已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写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配乐朗读。
再好的歌手清唱歌曲也达不到音乐伴奏时的效果,这也侧面见证了配乐的作用。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因此配乐配图朗读的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认同。

❻ 浅谈小学语文词句教学中的几种比较法

从教以来我一直教小学语文,如何提高字词教学有效性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字词教学,不应该仅仅只是识字教学,而应该是贯穿各年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在识字、阅读、习作中,都能体现字词教学。课程标准中对字词教学提出了多维目标要求,先是喜欢识字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养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再是独立识字的能力,理解词句、积累词句的能力,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等等。字词教学,体现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教学。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有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不感兴趣,就不想学习,即使勉强的学习也会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了提高字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浅见:一、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最佳动力。日常生活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作为低年段的老师应鼓励学生养成通过多途径识字的良好习惯,课内教学引伸到课外,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汉字,从具体的情境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养成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在街道上,只要见到不认识的汉字,就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去自觉识字的习惯。所以我在教学中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识字,如街道上的广告牌,商店的招牌,玩具的说明书,服装的商标。在读书,看电视时也要鼓励学生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孩子们识字的印象会更深刻写,不但记住字形而且能基本理解字义。对于自主识字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以点带面,以便带动其他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收集学生的识字成果,在班级创立一个展示平台,两周为一个周期以比赛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成果。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还激发了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从不同渠道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二、 创设多样化的字词教学形式,体验字词学习的趣味性在现代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我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角色,积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搭设平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丰富字词教学的课堂,让学生体验字词学习的趣味性。1、游戏化学习掌握字词。低年级语文字词教学游戏化,可营造一种其乐融融氛围,使学生在自然而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有益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找朋友、我来当小小医生、字型小魔术、编字谜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字词,这游戏可根据所教授的课文内容或生字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去设计。如,在学习“碧”字的时候,可通过编字谜“王白坐在石头”让学生通过猜谜去识字、去记忆字形。对于形声字、形近字的学习,可通过“找朋友”让学生通过给生字找拼音朋友、词语朋友、反义词朋友、近义词朋友、形近字朋友、同音字朋友,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在教学字形较繁琐的生字时,可通过“字型小魔术”利用学生学过的汉字通过加、减、换、添一笔、减一笔等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生字的字形;而易读错、写错的字、多音字可让学生来当小小医生,进行判断简析,加深印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或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创设出更多的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提高字词教学的有效性。2、运用评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学生的成长其实是学生的自我主动成长,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教育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搭设一个展示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评价平台,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主动成长。如在教学中可利用比赛、分小组学习、一帮一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相互帮扶的空间,再通过评比展示学习成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三、 抓住关键词,体会字词的表情达意在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字词句意思的方法,在阅读中理解、积累词语。要想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基础,而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了解课文中字词句意思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即段落中的句子、句子中的词、词中的字,采用多种方法引导深入理解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如:在教《翠鸟》这一课时,文中有一句“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老师将“蹬开”换成“离开”行吗?为什么?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明白“蹬开”比“离开”更加准确,更能体现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传神描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句子,在句子中理解词,以至于字,既读准了字音又了解了字义。这样由词到句,有句到段、到篇,层层深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强化词语学习、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字词教学不能停留在字词的意思理解水平上,还应

❼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老师按照学科的教学目标、基本知识、教学原则及学生知识能力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给予学生引导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
1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见,也是教学大纲设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的总结。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或者是兴趣很低,那么他们就很难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即使死记硬背掌握了部分知识,也很难将其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教学目标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2科学的授课模式
启发式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授课模式,因此,教师应该在认真设计教学目标的同时仔细探究关于授课模式的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在学习中逐步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启发式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授课方法上一改纯粹由教师授课的模式;第二,启发式教学中涉及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会出现遗漏教学重点的现象;第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第四,启发式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对学生在自主研究中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启发就可以了;第五,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一)提问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加强对提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要求所提的问题具备高诱惑力与启发性,而且答案形成必须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探索,杜绝出现教师主动提供标准答案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老师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当讲到关于孔乙己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及人物性格特征时,应对学生提问相关问题,如“是谁在迫害孔乙己?谁才是真正的元兇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有兴趣,他们在课堂上自觉地相互交流探讨,并大胆发言。有的同学说:“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真正兇手是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孔乙己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社会环境中,即使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也难免任人侮辱、奚落甚至遭人迫害。”对于这些答案,老师应该进行总结分析,从而使知识得到巩固。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中的提问教学方法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双比”教学法
“双比”教学方法指的是对比教学法和比喻教学法。
1对比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将几项学生极易混淆且相互关联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教师在进行《故乡》这一课的教学时,针对课文中主人公的形象描述,可以利用对比方法进行分析,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如“对比闰土中年时和少年时,有什么不同呢?有哪些不同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并要求学生回答。这时候,学生纷纷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的同学说:“中年时的闰土,满脸灰色,同时夹着丝丝皱纹,双手像松树皮似的;而少年时的闰土,圆圆的脸上泛着紫色,并有着圆实而红的双手。”有的同学说:“这是由于苛税、多子和兵荒等造成的。”显而易见,应用对比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加顺利地掌握知识。
2比喻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多运用比喻和打比方的方法,创设出形象的课堂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的思想会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课文知识的内涵。
例如,老师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当讲到“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中词语的妙用,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比喻、打比方的方法。教师可以这样说:“犹如纸张和照片之类的东西,才能够‘镶嵌在门框中与镜框中,文中的老王之所以是‘镶嵌在门框里,就是显示他已经瘦得像纸、照片一样薄了”。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从而更容易的掌握知识。
(三)模拟教学法
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将问题的难度控制为50%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想要快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就需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中的模拟情境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阅历水平、年龄及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提出适宜的问题,进行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充分融入模拟当

❽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对比教学”的几点“关键”

关键词一: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对比是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对比,是人在认识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在阅读中则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找来论述这个问题的代表性作品,边读边比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寻求其异同点。一般包括:从不同角度找出作品的各自特点;寻找结构上的异同;寻找文章主旨的不同;寻找写作方法的不同等等。要从哪个角度比较,就要抓哪个方面的特点。由阅读到写作,主要是将阅读中的优质点运用到写作中去,可以是从寻求不同文章的共同点来寻求作文的共同规律;或者是比较文章的不同属性,从而了解文章的不同,易发现文章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关键词二:“562”
所谓“562”,是指对比教学的核心要素,即五步流程、六种课型、两套读本。
五步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四比较阅读,鉴别赏析;五写作训练,巩固提高。
六种课型——对比品读课、对比评点课、对比写作课、积累运用课、成果汇报课、综合性学习课。
两套读本——一套为对比教学课程,分别与课文和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共有七本,即《龙泉中学对比教学校本课程》之一到七;另一套为课外阅读课程,选取四大文学体裁中的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并积累摘记。
关键词三:艺术
真正的语文课堂不仅要追求课堂目标的完成,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目标,更要追求课堂参与者的欢乐性与深邃性的统一,让语文成为艺术的课堂、欢乐的课堂、愉悦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中加入音乐、动画、视频、歌曲、书画作品等艺术元素,在适当的环节呈现,能使学生从中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让课堂变得愉悦而快乐。
学生们都喜欢音乐。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美好情感,使人身心都感到愉悦。音乐导入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中。
《竹影》这一课,内容清新,充满生活情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笔者提前让喜欢绘画的学生带来绘画的材料,展示了丰子恺的书画作品后,让学生们也拿出材料一显身手,与大家一比高下。画画的学生聚精会神,挥毫泼墨,观看的学生目不转睛,羡慕不已。他们从这堂课感受了艺术之美,培养了他们感受美,欣赏美,鼓励他们要创造美。

阅读全文

与对比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5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