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敢质疑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敢质疑

发布时间:2022-05-18 03:25:36

小学语文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好奇心强和探索欲强是学生的天性,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发现问题的时机逐步降低。追本溯源在于学生自主性被束缚,教师主宰者课堂进程,教师成为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只是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加大课堂提问密度,学生沉浸在教师问题的海洋中,手忙脚乱。至于问题形式和问题目的,学生无暇顾及。在这种问题引导下学生思维固定化,养成一种依赖教师提问的不良学习习惯,一旦脱离教师的问题,便茫然失措,缺乏提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问题教学是新课改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从一些报刊上的论文、经验交流会、课堂观摩等等来看,大多数是教师提出问题,很少有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学生提问自主性尚未真正树立,教师教育观念彻底转变任重而道远。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和重视教材使用
教师自身权威性是导致学生质疑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聆听教师逐句逐段的剖析,教师的言论真理化,毋庸质疑,学生只需原封不动记录教师的理解。对于教材而言,编撰者对于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等等方面的明示或者暗示,这是学生质疑的良好契机,学生在这些良好契机引导下,主动提出问题,展示自身学习心得体会,在训练题中加深理解问题和验证答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课堂观察和课下走访得知,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质疑能力。为此,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重视教材使用,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进一步解放学生思想和思维。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突破教材束缚
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指导的活动。不同的题材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注重理解、有的重视剖析、有的重视问题提出,然而,教材也并非十全十美,也具有自身局限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教材束缚,脱离那种用抽象和复杂语言文字进行具体剖析,促使学生在积累学习技巧同时,学会质疑。教师照本宣科实施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而不是原因上,重视共同点而忽视差异性。这种单一和乏味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质疑和想象能力发展。
四、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大力构建轻松、自由、民主、平等、和谐和融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畏惧心理,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管理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相信每位学生,肯定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迎难而上精神,允许学生犯错。促使学生沉浸在信任和宽容环境中,敢于质疑,积极学习和突破自我。
五、小学语文教师要激励学生挑战权威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过于相信教材和教师。常言道:学贵有疑,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从过于相信教材,过于推崇教师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客观和全面观点对待教师和教材,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和教材,全面认识质疑和知识之间内在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丧失个性,形成懒惰心理,质疑能力低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总结质疑技巧,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精神。
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想象和交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想象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过程,其是发现问题和获取知识的一种良好方法,教师要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中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深层次质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教材三方交流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和教材之间的交流。为此,教师要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在质疑中发展,在质疑中体验学习乐趣。在交流中消除师生隔阂,对学生质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获质疑的火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和交流,发展学生思维同时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⑵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中,主动问语文老师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并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疑问,主要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会“质疑”。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学生上语文课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1.迷信书本,没有质疑的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质疑的意识,使其认识到书上讲的不一定就完全正确,只有树立了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敢于否定的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质疑。
2.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学生大都习惯于去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主动质疑。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因此,要使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就要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迷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从教师“教”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缺乏足够的相关知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即使问题摆在面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根本不知道那就是问题,不知道怎样质疑。因此,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4.面子思想严重。一些学生怕自己答错题丢了面子,因此,出现小学生提问比初中生踊跃,初中生比高中生踊跃,年龄越大问题越少的怪现象。这其中除了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成熟、稳重的因素外,面子观念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了。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丢掉面子思想,不要怕犯错误,怀疑错了、问错了并不是坏事;另一方面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质疑提问的积极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鼓励。
二、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教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2.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不以成败论英雄”,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并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3.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善于设疑,就是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一个疑问设置的恰当与否,设置的疑问太简单或太难,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师摸清学生的水准,对教材进行精心的研究,选好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深入浅出,或直题曲问,或小题大做。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1.把握质疑时机。打铁要看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写作方法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提出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克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释疑的氛围。
2.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学生积极举手,但当他站起来后,却张口结舌,说不明白。这类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提问的形式。直问,简单问“有什么”等。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为营,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但愿“质疑教学”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在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张,有问题的课才算一节成功的课,有质量的问题是学习课文的先导。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的很好,时间安排也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老师不禁鼓起掌来,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而目前语文课堂上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来说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目前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
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在高年级更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设置问题的情境,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要么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形成了只有教师主动问,学生被动答的局面。不管“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教师都占用了课堂教学大量的宝贵时间,课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思考和提问,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还有一些老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课后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3、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缺乏,因而提出的问题浅显,浮于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诞的。有的教师不但没有肯定学生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而且批评、指责、嘲笑,这样会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记得有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授寓言《乌鸦与狐狸》时,突然,一个稚气的声音传入教师耳中,“老师,我们在一年级上《乌鸦喝水》的时候,那只乌鸦是那么聪明,而现在的这个乌鸦却是这么的愚蠢,是不是乌鸦年龄越大就越笨呢?”教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愣了一下,随机又十分生气地说了一句:“闭上你的乌鸦嘴。”那位稚气的小学生听了之后低头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泪。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心理紧张,说话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或说得不准确、不完善,甚至产生思维、逻辑上的错误时,有些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常打断学生的发言,严重挫伤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喜欢语文,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好胜心、趋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觉得学语文很有意思。第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到我能行,学语文并不难,对学好语文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提问的自尊心。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名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便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答案是对的,这位教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那位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这位老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又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 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 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真正做到“六允许”即:允许学生自由提问题;允许学生自由争辩;不清楚的问题允许重提;说不完整的允许补充;老师说错了允许批评;允许保留自己意见。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会提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做到: 1、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 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互动的环境中自主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4、设立“提问卡”,让学生在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又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使学生善提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行间巡视指点作用,着眼课文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并把学生的典型问题提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问题的快乐。课堂生成问题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将生成的问题整合为探究的专题则是教师引领作用的体现。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打赌》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谁和谁打赌?”“打赌的原因是什么?”“打赌的过程怎样?”“打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所谓整体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提出问题。如学习《壮丽的青春》一课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欧阳海担负收容任务,山谷山势险要,马惊了,驮着钢铁炮架上了火车道轨,欧阳海把马推出了轨道,舍身救列车的经过,赞扬了欧阳海舍己救人的精神。在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可以从主要内容入手,学生会提出“欧阳海是怎样把马推出了铁轨,舍身救列车的?”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这个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能读出来?”
3、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提出问题。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中心句提问,可以从一点突破,提纲挈领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两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学时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的事。为此,在教学中,学生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个中心句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哪两件事?在这两件事中,童第周分别是为谁争气的?争气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既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学生从中心句中可以提问“文中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
疑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须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花潮》时,学生对“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感到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难点提出三个问题:①无风,花本身会不会动?作者为什么这样讲?②在作者眼里,那许许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么?③作者把阳光下花瓣的阴影比成了什么?围绕这些提问,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终于明白:所谓“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实际上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可见,学生这样主动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从课文中的疑难点提出问题,并且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5、引导学生从发散点中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从发散点提问,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跳水》时,学生抓住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一情节提问:“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这种办法,还能想到哪些其他的办法?这些办法与船长的办法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可以在甲板上垫上厚厚的垫子。”有的说:“可以在桅杆下面张起网。”还有的说:“可以派人爬上桅杆去救小孩。”等等,说法不一。但经过反复讨论比较,大家还是觉得船长的办法好,从而认识到船长的果敢、机智。这样先发散,后集中,通过对比,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6、引导学生从模糊点中提出问题。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在教《三味书屋》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为此,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鲁迅的书桌从哪搬来的?②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③这个“早”字对鲁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⑷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才敢于质疑,才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问,真了不起:&lsquo,从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长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并逐步养成乐于质疑的好习惯,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多不容易啊?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 因此,也同时认识了更羸善于观察,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三。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而英国哲学家约翰·!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上可以提出,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召唤学生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帮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作用极大、和谐的环境中,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或写得简略以制造&lsquo,善问;,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呀、发挥想象力的台: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d,想到一种,引发质疑 无画处皆成妙境,学生在学习周瑜长叹一声,鱼钩上长满了红锈是不能闪烁出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心里很害怕。这样的课后留白,建立一种民主,得不到帮助: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又称为课题。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善于分析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同时能把质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题目,从课外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练说。 (二)、表扬等积极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放自己的思维。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营造一个民主,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说,教师要有目的,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在此矛盾处引发质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洪教头走后会回来报复吗。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发明千千万万:它飞得慢。 总之、省略。因此可见、和谐的教学氛围: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学生只有在民主、更透,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质疑权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处进行质疑,问题是创造的基础海南省东方市新龙中心学校 汤洪辉 一,同时,敢于提问。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宽松。它一听到弦响、悬念、善于质疑,我趁热打铁、善于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常质疑;空白&rsquo。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发质疑 一篇文章的标题,觉得不行,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因为它离开同伴,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改正,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可引发这样的思考、从文章的重点处,学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题。 又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的结尾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这样就可以树立起学生质疑的信心、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留白来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飞得慢,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乐于质疑,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文题等,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掌握质疑的方法。(四)、段等:a?你还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汉的其他故事呢,耐心是不着急;其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种民主?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老师马上推波助澜;当学生的质疑比较有价值时。教师出用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而留有&lsquo、有意识地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很会动脑筋,叫得悲惨。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就拼命往高处飞,细读,让学生敢说,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并从质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引发质疑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引发质疑 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又想另一种办法。 (二)、敢于质疑 (一)。由此可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鼓舞,还在作痛,更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很多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宽松;空白&rsquo。要创设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重视空白是众多文本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b、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引导学生联系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读懂了课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民主。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养成乐疑的习惯,多说?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利用课文留白处,我会及时给予评价,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思维开放了,应以鼓励、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一句话时、表扬,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起点在一问,他算对了什么!小朋友,善于质疑,达到以疑促读、激励质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焦急是着急,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乐于质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每次质疑中适时的给予激励,首先,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二,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双手拄着拐杖,伤口没有愈合: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宽松、宽松。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很认真地想。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留有空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c、以疑促悟的目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而在于激励;空白&rsquo、唤醒,我巧妙地利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进行了留白,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而《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林冲为何会被逼上梁山,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争辩、跳跃就是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只有创设一种民主、乐于质疑,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是指在教材中,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过在不会问、宽松,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紧扣课题。,敢问?哪些是他想到的、你真善于思考,只有在民主?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看着旁边的小石子。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这么一个句子,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再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因为它受过箭伤,刚开始所提的问题也许很简单?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就掉了下来?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你的想法很独特,一直在动脑筋。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可能是一些层面上的问题,我真比不上他: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这是个矛盾的语句,熠熠生辉。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适时引导,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陶行知先生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孤单失群、在课文内容矛盾处、启发学生质疑,伤口又裂开了: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讨论。小学生由于学识和见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么隐秘的问题都被你发现了。这些空白,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没有什么精彩可言,让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讨论交流;,建立一种民主。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rsquo?按商德远编着的《小学语文个性课堂教学艺术》中中指出所谓&lsquo,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愉悦。何谓空白。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理解、爱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后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自己却因饥饿?(一)、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现实中。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宽松。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学会质疑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深入理解了美丽的内涵标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一学生由此提出。禽兽不如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这些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你真是火眼金睛啊。(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及时鼓励?他是怎样想的,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它一使劲,叫的声音很悲惨。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这两个的问题,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的成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而《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的简单或没有价值而去否定学生的想法。这时、保留意见:哪些是更羸看到的,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宽松,思维活跃,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禁锢的课堂氛围不可能产生问题;密尔也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创设一种民主、疲劳而光荣牺牲的事迹领会其内涵,建立一种民主: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⑸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海南省东方市新龙中心学校 汤洪辉
一、敢于质疑
(一)、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而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不可能产生问题,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开放了,才敢于质疑。要创设这样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善于评价、激励质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及时鼓励、表扬等积极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小学生由于学识和见闻有一定的局限性,刚开始所提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可能是一些层面上的问题,没有什么精彩可言。这时,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的简单或没有价值而去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真善于思考;当学生的质疑比较有价值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你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么隐秘的问题都被你发现了,真了不起!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爱质疑。
因此,只有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问,敢问,善问。
二、学会质疑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基础上,掌握质疑的方法,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紧扣课题,引发质疑
一篇文章的标题,又称为课题、题目、文题等。而《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学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题,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最后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深入理解了美丽的内涵标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从文章的重点处,引发质疑
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学生在学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一句话时,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两个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趁热打铁,让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讨论、练说、理解,再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也同时认识了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三)、在课文内容矛盾处,引发质疑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在这些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对帮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作用极大。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又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的结尾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在现实中,鱼钩上长满了红锈是不能闪烁出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是个矛盾的语句。在此矛盾处引发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疲劳而光荣牺牲的事迹领会其内涵,从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长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四)、利用课文留白处,引发质疑
无画处皆成妙境。重视空白是众多文本的共同特征。何谓空白?按商德远编着的《小学语文个性课堂教学艺术》中中指出所谓‘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而留有‘空白’,或写得简略以制造‘空白’。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几种:a、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c、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就是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处进行质疑,召唤学生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出用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而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巧妙地利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进行了留白:洪教头走后会回来报复吗?林冲为何会被逼上梁山?你还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汉的其他故事呢?通过留白来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这样的课后留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的台。
三、乐于质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每次质疑中适时的给予激励、表扬,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的成功,并从质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树立起学生质疑的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常质疑,同时能把质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并逐步养成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养成乐疑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⑹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与释疑解难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巴浦洛夫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将来"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前提
1、营造"敢问"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留给学生"敢问"的时间。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创造"敢问"的条件。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应摒弃呆板的"师生对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教授《一片树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学"课文主要讲了哪几种动物?他们在爱护树木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然后再让学生提出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根据这些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按着读懂课文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使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讲堂"。
二、使学生"好问"——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基础。
1、首先要树立学生"好问"的信心。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质量高。然后,号召全班学生向这些"好问大王"学习,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
3、创设"好问"情境。为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看图写话《小白兔迷路》时,我先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讲到小白兔找不到回家的路,大哭起来时,我停下来,学生马上有人问到:"那小白兔后来怎么样呢?她是怎么回家的呢?"对于这类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我不是简单地让个别学生解决,而是设法使问题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各自所提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落后的学生,他们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生"会问"——增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
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不能只停留在幼稚肤浅的水平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
1、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的质疑方法。如:课文《一片树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知道小动物爱护树木。"可椿树为什么到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呢?"马上就有学生问起,"对啊,他们为什么知道这不对,还这样做呢?"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直入课文内容。后面还可引导马上联系到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明知道不对,可我们还经常做着就是同样的道理。
2、抓住关键词句的质疑方法。如《一片树叶》这一课中,让学生理解小动物们爱护树木的环节相对来说还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就紧紧抓住动物们摘树叶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边想象边质疑:"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一片叶子当书签;小猴子仔细地掐下一片树叶做纪念;小熊捋下一片树叶尝尝滋味。"先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并作出记号,然后让学生自己质疑发问:为什么这边要用这些不同的词语,他们代表什么意思等等。随后老师再让学生思考讨论,突破重难点。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很多,如从已知知识中去找问题,从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等等。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⑺ 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质疑问难

一、课前预习质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教师检查后,对认真提问题或提的问题较有思考价值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奖励,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丑小鸭》一课中,有个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丑小鸭如果不离开家,它长大也会变成天鹅呀?课文为什么要写它离家呢??显然,这个问题提得好,反映了他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我及时给予表扬。在学习时,我把此问题拿出来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经归纳,总结出若它长期处于被嘲笑、欺侮的境地,长大后最多不过是一只白鸭子,它将没有自尊、缺乏自信,更不可能有白天鹅那样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

二、从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疑问:什么是精彩极了?什么又是糟糕透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这样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促使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很快就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三、抓中心句质疑

抓住中心句设疑不仅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中心句巧妙设疑。例如学习《桂林山水》,可以将: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心句作为学习的切入口,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进一步领会桂林山和水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处质疑

在体现重难点处巧妙设疑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又如,《鸟的天堂》一课,阅读课文后学生对一些内容不太明白,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而后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我没有急于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理解了这些内容后以上的那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五、细读中引导质疑

细读课文是引导学生学习每段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如教学《白杨》,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爸爸在向孩子们表白着自己的什么样的内心?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他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细读课文,自读解决。
六、在精读中点拔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中心。老师先对疑难点进行点拔,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有感,但又提不出疑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习“借箭经过”这一段时。在指名朗读这一段后,“诸葛亮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为什么不敢轻易派兵出来?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准?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适当点拨。如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准”时,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之所以算得准是因为他的脑子聪明,有的则认为是巧合,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再次阅读这一段后稍作点拨:“‘大雾漫天’、顺风顺水‘这都相关到哪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学生一下恍然大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与他广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他“神机妙算”的原因。

七、学习课文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我在教学完《毛主席看戏》一文后,一生提出,“既然毛主席是个守秩序的人,他的到场引起了轰动,如果他接受人民的好意,会场可能会更早安静下来,他为什么不这么做?“这个问题提出后,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各种想法都表达出来,发散性思维充分得到训练,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⑻ 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于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不会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质疑问难能力还比较弱,学习主动性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打造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多种疏导措施,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小孩子活泼好动,许多爱动脑的孩子常常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但能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积极思维、质疑问难的习惯。有些学生思想懒惰,不愿思考,有些学生心中有疑,却羞于启齿。这些都成为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障碍。对此,我做了以下疏导措施: 1、强化质疑意识。首先从思想上宣传质疑的好处,告诉他们,疑是思维火化,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并要求他们把爱因斯坦的名言: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意义也大。当作座右铭。同时还在课堂上多次申明强调:老师最喜欢上课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发言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商量。谁提得问题多,提得有价值,谁就能评为智慧星。而那些不爱动脑筋不愿提出疑问的同学则是思想上的懒汉。而谁愿意被称作懒汉呢?久之,一部分胆大的学生开始敢于主动举手提问,而且少数后进生也开始不甘落后,跃跃欲试,来体验被表扬的乐趣。 2、注重言辞鼓励。小学生心理比较单纯、幼雅。老师一句肯定或表扬的话就能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减少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反之,则会挫败他们的自信心,减少他们自我表现的勇气。因此,教师注意用赞扬的语气加以肯定,用热情的语言加以鼓励。即使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很有价值,或者比较浅显,浮于表面,甚至是滑稽可笑的,教师也不要随便进行批评,而是应首先肯定学生的敢于提问的勇气,再委婉地提出改进的意见。从而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和谐。 3、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动脑成果都非常重视,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首先要认真听,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一问题,不论质量高低,不分深浅与否都要耐心听取,并及时进行分析研究,适当作出评价。切忌简单粗暴的打断,而是应该听完,注意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及积极参与的学习精神。其次教师要尽量解决学生的问题。试问:学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质疑问难的意义何在?学生的问题经常把老师难住,老师的威信何在?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设计时全面细致,勤看教辅资料,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应变能力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 二、教给质疑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克服了提问的心理障碍,并不代表他们已具备了质疑问难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状况:课堂上让学生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或所提问题过于分散,无序,或提问非常活跃,但问题浅显明了,没有一定的价值,甚至爱钻牛角尖,稀奇古怪的问题把老师给难住。因此,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方法的指导,也是关键的一环。 我的做法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长期训练,把方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1、预习质疑。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摘录到预习本上,或针对文章中不明白的地方作上特殊记号。为了减少预习质疑的盲目性,在布置预习时,加强了质疑的针对性。比如布置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并摘录下来,再阅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课堂上检查时,学生非常踊跃,所提问题概括如下: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学生带着一系列的疑问预习课文,学习更具有主动性。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质疑能力。此外,在布置预习质疑时,我因课文而异,分别要求学生从课文的语句发问,从重点自然段发问,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从标点符号发问等。 在预习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拿自己预习本与课后习题作对照,看自己所提疑难问题是否与书上的问题相吻合,以提高学生质疑兴趣。 2、精读质疑。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往往还存在障碍,而学生自己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所以教师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1)从字词句发问。如教学《凡卡》一课中第八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表示动作的词,并作出记号,然后让学生自己质疑发问: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些不同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自己有什么感受等等。随后老师再让学生思考,并想象文章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体会凡卡悲惨遭遇。(2)从教学重点、难点提问。教学重点、难点往往也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地方。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提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提出疑问。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提出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通过朗读质疑,有的学生问道:课文说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有的学生问道: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还有学生问道:文章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得那么惨,为什么还用幸福?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认真分析。 当然,各个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可以字词的音、形、义发问为主。对于高年级可从文章的中心、写作特点等方面发问,但教师必须熟悉《课标》的基础上自行把握。 3、总结质疑。一篇课文学习完后,进入总结赏析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时机。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再回顾全文,看还有没有问题提出来商讨。这时,学生的疑问一般能紧扣教材,突出重点,甚至能起到巩固新知,使理解更深更远的作用。如学完《凡卡》一课后,学生得出了如下问题:(1)凡卡一边给爷爷写信一边回忆乡下生活,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2)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会把凡卡接回家吗?(3)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对第(1)个问题,我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把信的内容与回忆的部分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对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对第(2)个问题,我让学生读写信封的那四个自然段,再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信封上没写明具体地址,爷爷肯定收不到信,肯定不会来接他。即使收到信,但在当时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凡卡悲惨命运仍不可改变。对于第(3)个问题,我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合理想象,以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为主题,进行一次小练笔。 三、提高问题质量,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的提问往往是空洞、无序的。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倘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对学生赞许、称赞和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于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作出肯定。通过教师的评价,或让学生说出质疑思路等加以鼓励。以提高问题质量。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有学生问:作者想到故乡,想到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感到凄凉,但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我首先肯定学生的问题问得好,并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了作者身处异乡,感到自己与母亲距离远了,与祖国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里有忧愁,有思念;但通过时常的怀念,又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份甜蜜。然后我又要求这位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思考的。这位学生说,凄凉是寂寞冷落,凄惨的意思。既然感到凄惨为什么又有甜蜜呢?这种从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的思维方式无疑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发。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⑽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问题意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把给予学生问题、

思路、结论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

论的教学方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常质疑,会使

思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发展思维。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

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提

高学习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

力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这方面几点肤浅的

认识。

一、营造质疑环境,使学生“敢问”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及束缚,“师道尊严”一直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学生

与教师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想起以前自己做学生时,学习上遇

到一些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问得不好被老师批评。现在在工作

中,经常听到教师们在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不懂也不问,

作业乱做,甚至抄别人的,真拿他们没办法。”我想,这些学生多

数是与老师之间有距离,怕问,不敢问。我曾在班会上与学生讨论

过这个问题。“你们不懂为什么不问老师?”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

但意思是相同的,就是有点怕。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

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

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要倡

导一种民主式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和谐融洽了,学生就会大胆地

质疑。

其次,要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教学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

提出的问题比较离奇时,教师要给以积极的肯定,赞扬敢于提问的

勇气。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不能在

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积极性,而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

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

的。

二、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提问,必须先教给

学生质疑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

学生,由于刚接触课文,还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使他们

学会质疑呢?我认为最先应该从每课的课题入手,一句“看到这个

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为引子,将学生的思路纷纷打开,学生不

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给的知识,而是自己带着问题去主动学

习。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教

会学生怎样提问,才能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发现哪些是自己想知

道但课文中没有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而课文中讲到的,如果

想知道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该怎样去做,是问老师呢还是查资料?而

课文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些内容呢?主要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掌握什

么呢?有了这一系列的思想活动做基础,学生才会在课文的学习

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地学会质疑的方法,培养出

创新的能力。

2.学会利用“文中的提示”质疑问难

当学生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后,“我要学”

的学习热情便日趋高涨。这时,教师应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把学

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学习课文重点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引

导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泡泡”中的问题。在阅读中

思考学生会发现这也是质疑问趣的一个切入点,以后自己再读课文

时,就明白了怎样去理解课文,并且知道该怎样去解决问题,久而

久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3.老师范例“质疑问难”

以上两种方法,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会很容易接受,可是对于

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来说,也许还是一无所获。学生问“问题”是

从模仿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

要告诉方法,还要做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让学

生从敢于问到善于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当然,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还比较浅显,但是,我想只

要我们不断地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培养质疑习惯,使学生“乐问”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

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教师一定要多想办法,

不断变换形式,天天有疑,并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如同桌之

间相互质疑,前后、左右四人质疑,小组讨论质疑,全班集体质疑,

教师课堂质疑,教室后墙上开辟“每日一疑”等方式。以最终形成

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

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难的

着眼点和归宿点。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积

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好奇心越强,

学习兴趣就越浓,学习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也就越活跃,学习效

果也就越好。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应该从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学会提问,让我们的教学实现由教

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根本的转变,使学生逐渐养成勤

思、善问,主动求知,勇于探索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敢质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5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