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重复语文教学

如何重复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2-05-18 04:58:04

1. 如何教好语文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这个虚必须务,而且必须务好!即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因此,要万变不离其宗: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着眼。

2. 如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先说一个例子:高二语文组王海娟一节语文课结束,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在这节语文课中,我的学生们学得幸福、快乐吗?他们能正确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吗?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吗?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源泉。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可以说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其实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会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通过阅读一些教学着作,发现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但有很多课仍然是先教师讲,然后要求学生配合教师。例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描写的园林美图,学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丽的景物,然后我便按自己备课的教学思路,来概括园林独具特色的特点,却忽略了学生自己对于途中风光的体会。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尊重学生思维绽放的火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二、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条件。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尊严》一文时,先让学生感知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年轻人既虚弱又坚定的语气是因为什么,年轻人为什么不肯吃东西,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后,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脉络。所以,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活动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让课堂成为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动的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在写作时,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但很多学生的比喻都天马行空,不贴切实际,于是,我便悄悄地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用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作为比喻、拟人的对象,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形象,可读性、精彩性也增强了不少。当然,在课堂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努力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不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之一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讲,它的意义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尝试着在课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但此时,教师的引导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标明确性较弱,正确的引导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引导应着眼于引,不可操之过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仅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实掌握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2、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这里有两层含义:从课文角度看,缺乏生活体验的学习只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简单认识;从语文综合性的设计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将心比心》、《以诚待人》等。只有把语文同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才更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意义,语文课堂方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这一切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所以,在课堂上要加强生活意识的培养。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满堂灌”。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不能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起到教师的组织、引导、学习参与的作用,教师必须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组和班级中去,在教学环节和细节中找到适合新课程学习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文本及教者融合为一体的。所以我相信有效与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语文教师也许都怀有着梦一般的希望,都怀有着海一样的广阔,我们要做一名充满智慧的引领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有效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快乐和美丽吧!

3. 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教学内容僵化,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会教什么就教什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流行什么就教什么。表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有好些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例如比喻句,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级还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册书都在教,每课都在教,结果大家都知道,考试的时候学生不一定会。不是教的太多了学生不会,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点水。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知道每节课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而学生又在学什么?特别是公开课,教师总想上出新意来。一堂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是学生散乱地找东西,表演了一翻;教师额外地讲东西,展示了一场。教师教的过程非常完整,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非常单调。如果把一堂课录下来,再把教师活动的部分剪掉,还能剩下些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是你得到达罗马。
如何有理据的确定教学内容呢?主要有两点:一是依据体式,二是根据学情。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法是不一样的,要按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例如《七根火柴》是这篇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是小说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说。其中有一个无名战士,同学们在探讨时,提出了如下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给这个战士起个名字呢?叫张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给小说中的人物起个名字对作者来说不是轻易而举吗?有的同学说了,作者不知道那个战士叫什么名字。不是还有党证,包着火柴的那个党证吗?党证上不是有名字吗?还有个同学说那个战士牺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划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后找部队。这就是学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师需要教的。其实作者不给那个战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那个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代表,红军战士不能划这一根火柴,这根火柴是党的财产,作为个人就是牺牲也不能动的。阅读这样的小说要依据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去理解。还有的同学问,假如那个无名战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队的卢进勇,或者是卢进勇再迟来半个小时,那个战士牺牲了怎么办?老师说如果你懂得什么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小说,你就会知道那个无名战士不把应该交待的话交待完作者是不会让他牺牲的。这不能理解为是编造,应该是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

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以往教师总担心学生学不懂文章,在教学中不断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剖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以上现象严重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陶行之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之宝藏。”因此,我们在和学生的共同学习中,是把“学”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教师在进行各项阅读训练时,既要教知识、训练技能,又要教给学习方法。教学相长,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我从以下三方面说一说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636198.htm
一 教师要树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意识
1.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2.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在教学中坚持的原则是实践性和独立性。实践性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独立性是让学生有自学的自主权,能独立地阅读、独自思考、独自完成各项适合他们要求的作业和练习等,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操作过程,在自学的天地里发挥才能。
3.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应尽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让聪明才智早期得到发掘,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代的需要。这就是小学生要研究学法的重要意义。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
中外教育家几乎一致论述到儿童教育要注意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使之入门的向导”。传统的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要求教师应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才能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情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快乐的学习活动中,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因成功、进步、发展而应享受到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入迷,并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乐学不疲,出现智能发展的飞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精读、细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使学生能自学。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强调边读边画、边读边思、边读边说,把读书、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各种阅读实践活动,而且还要动手画、动嘴说、动脑想,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掌握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粗读等方法
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会精读、细读、粗读等方法,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精读,是指导学生联系文章的重点、难点,参与认识过程,增强学生认知、思维和反馈知识的能力,它不是泛读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生字生词、初步领悟了部分重点词句、抓住了课文梗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消化难点,而决不能只给观感结论。
如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么一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教师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样子和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像千斤巨石般趴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这两个方面去体会,从而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学生经点拨、议论,开了窍,轻松地就消化了知识面的疑难点,也突破了重点,体会到邱少云严守纪律的精神。粗读,首先是教师介绍工具书及有关资料,让学生熟悉课文背景,再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特色,揭示知识性问题,渲染气氛或制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查出生字、生词,通过重点词句的批注自己体会,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学会查阅资料,为自学提供基本能力,奠定基础。学生肯自学,能自学,还应做到会自学。
3.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实践
在自学实践中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己探究,教师辅之以引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依据重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读读、议议、练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概括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突出自学这条主线。自学,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随意性”学习。自学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中大致有三种形式:(1)教师先指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然后学生自学;(2)学生先自学,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理解,从而领悟出自学的内容;(3)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为各类学生创设自学的环境和条件,使其经常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满足,让学生以积极乐学的心境投入学习,不断优化学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5. 怎么学好小学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子的起步阶段,其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往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对独立且又合作的思维方式,也就尤为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家长必须帮助并指导孩子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个人之见,我认为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7、课外阅读的习惯。二、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微观具体的做法叫做学习方法,宏观整体的做法叫学习策略。语文学习有具体的方法,也有整体的策略。在此,先谈谈我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关于语文整体的基本学习方法,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论述。但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关于对小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词的学习方法有分解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三、小学生语文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第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他们学习策略的差异。第三,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最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或认知活动,一种思维或信息加工的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活动有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特征。 (一)注意策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我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就注意到"带着问题读课文"并不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方法,而"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思考问题",反而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策略。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差,一心几用的能力相对较弱。(二)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无论是拼音、识字、阅读教学,语文老师都需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排队,找出规律,就是这种策略的运用。比如,学习“咨”这个字时,我让学生找出它的形近字“姿、资”来,进行对比,比较记忆,学生大大加深了对这几个字区别(三)精细加工策略。我常常教育学生,在阅读和听讲时,一边听(或一边看),一边要做笔记。有时可以画出文中自己觉得写得美或者写得好的句子,有时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简单感受。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但真正要使笔记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我建议我们教师讲课时应注意语速不宜太快,复杂的、重点的内容要适当重复,对讲课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重点应进行板书。(四)复述与复习策略。如,学生为了记住汉字,必须一遍遍地读写生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和尝试背诵交替进行。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记忆顺利进行。另外,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习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

6. 语文老师讲课后怎样复习

语文复习如何突破“瓶颈”?
中学研训部 沈国全
近期走访发现,大多高三学生的语文复习已步入“高原”,面临着突破的“瓶颈”?随着高考的临近,“加一”学科的介入,更有同学准备放弃语文这门“费时多,收效慢”的学科,而转攻“理科”“外语”或“加一”学科。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嘛,多上一节看不到多大进步,少上一节也没有多大的问题,一个月不上课也看不到多大退步”,等等。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科成绩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方面要重视这种现象,另一方面要适时调整计划,帮助学生突破“瓶颈”,让学生每节课都有进步的感觉,最终将学生带出“高原”。
一、让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有新意。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课自然讲的是“旧知识”,拿的是“旧教材”,练的是“旧技能”,但是我们要“上”出新意。或者换个角度,或者深挖一步,或者拓宽视野,或者融会贯通,或者高屋建瓴,方法多样,不一而足。
例如复习《荷塘月色》,可以讲“景情的关系”、“抒情线索”、“叙事上的圆形结构”、“细致的描写”、“文眼”、“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也可以与《我的空中楼阁》比较,谈一谈观察的角度等。当然不是面面俱到,而要根据我们过去的教学和高三整体的复习计划来安排侧重点。一节课可以只突出一个重点,并联系其他作品,讲清一个知识就很理想了。
再如复习《游褒禅山记》。“贵王之理,贵其识也”。通过这篇文章的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①乐:“极夫游之乐也”——探险:好奇;征服:成就感。②志:意志;志向。③力:脑力;体力;心力。④物:客观条件,外界条件。⑤游褒禅山:一次不成功的探险——往往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深思:不盲从,要辨认、判断。⑦慎取:勇敢(胆);见识(识)。⑧无悔人生:尽吾志也——奋斗过,努力过。“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语)
又如作文课的复习。写作技法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学生最大的写作“瓶颈”恐怕还在于“思路打不开”。“思路打不开”一方面是因为积累少,联想不活跃,自然没有思路,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具备多角度思维能力。因此,作文的复习恐怕重点还要放在“思想、素材”等的积累上,放在思维方法的训练上。有时候我会板书一些格言警句与同学们一起分析,拓展。如读完泰戈尔的《飞鸟集》,我摘抄了以下这些句子要求大家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谈理解,谈感想。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错过群星了。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
夜之黑暗是一只口袋,盛满了发出黎明的金光的口袋。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再在天上翱翔了。
道旁的草,爱那天上的星吧,那么,你的梦境便可在花朵里实现了。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我们还可以向微型小说学写记叙文,可以向杂文学写议论文。可以向散文、随笔等借鉴技法,可以向各种报刊时文借鉴文体。还要想办法将同学的短处转化为长处,比如只会写小故事的同学可以指导他写成三段式小标题分列的散文诗等等。
此外,可以从古代文论、文章学、文艺鉴赏学中学习阅读技巧、鉴赏技巧,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总之,高三的语文课大有作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让每节课都有新意,每节课都让学生往前走。
二、重视言语实践的训练。
复习和学习到现在,高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基本上老师都已经涉及到了,再“讲”确实已经没有新意了。有些老师认为复习就是“复现”,以避免学生遗忘。是的,重复是学习之母,必要的重复可以让学生对某些重点知识记得更牢些。但是,问题是,有些老师反映“某些知识重复了多次,学生仍然忘,某些技能练过多次他们还是不会”。于是,归结于学生笨,归结于语文难学,师生一起陷入苦恼和无奈之中。面对着这种尴尬和无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到底毛病出在什么地方?我们有没有分析过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图式的建构规律?
我历来认为,语文不是靠老师“讲”会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言语实践训练出来的。
更何况,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是“心授”,讲究的是“以心传心”。阅读和写作教学靠的就是大量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产生飞跃。遵循的是“示范——模仿——创造”的有效途径。所以建议大家根据各自的复习进度,尽量少“讲”一些,少让学生 “记”一点零碎的死知识,而是通过言语实践建构其知识体系、能力体系。
比如古诗,你要是让学生去背诵古诗的文体知识和格律知识,临时可能会强记一些,但过不了多久,大概没有几个还能记得。这无关乎聪明与否,基础好坏与否,完全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出了问题,根本不能责怪学生。因为如果要求我们自己死记硬背的话,要不了多长时间也还是会忘掉。我们之所以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主要是因为我们读的多了一些,最后形成了能力。所以与其花一节课自己“讲”,学生“记”,还不如把课本已经学过的古诗汇总在一起,让学生按体裁分类。大家一起背一背,诵一诵,再研讨一番,辨析一番,体裁知识和格律知识也就基本能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起来。
三、高三复习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的路线。但是,我们的高三教学现状是:不仅学生没有路线,就是一些老师也缺乏“路线”,或者“路线”不对头。
新课结束之前,我们自认为“路线”是清楚的。学生清楚不清楚先姑且不论,至少老师们还是知道的:我要把新课“上”完。但是到了“后课文时期”,即新课结束以后,便只剩下做试卷,讲试卷了。我们历来习惯于做“课程的执行者”,而很少自己去开发新的“课程”。但是到了高三,一下子失去的执行的蓝本,便陷于茫然和随意之中了。或者胡乱订一套资料从头讲到尾,教导处、教研室给多少试卷就做多少试卷,高考到来之时就是复习任务完成之日。无计划,无重点,无学情分析,题海战术,“地毯式轰炸”,造成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体力的浪费。
所以,我建议高三的语文老师要建立起足够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
1、 主体意识。要求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备考效率。我们在走访中常听到老师埋怨学生差,但是你要请他说出学生差在何处,他却常常说不出。这时,我总建议老师们对自己的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知识和技能做深入的分析,以便做出有效的备考指导。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权,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不断地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2、 生成意识。到了“后课文时期”,课程的生成能力是一名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课时的分配,测试,作业,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方法等等都需要教师预先设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生成。据我观察,课程生成意识强烈与否、科学与否是一名高三教师是否优秀、一所学校高考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翻开教师的备课笔记,往往新课上完便没有了教案。老师们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了。没有了教案自然也就没有了重难点的认识,也就没有了课时安排、板书、教学手段、预习安排、练习处理等的计划了。
所以建议高三的老师也要写完整的教案。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科学的备考计划应包括目标的达成、达成的步骤、达成的手段和措施等。就语文来说它需要达成的目标即是《考试手册》上所列的三大点,12个分项。每一项都要训练到位,不能有所遗漏。细读读,应该不难掌握。但事实上,现在有些学校存在着忽视现代文的倾向。
其次是教材的选择。“后课文时期”的教材,除新旧课本之外,主要指的是复习资料、试卷及其他教师自编的材料。这一点最显教师功夫。课程的开发,对高三教师而言,主要指的也就是这一点。翻开教师所用的教学材料,我们就会看到教师之间的区别。是否对所买的教辅没有选择,是否有自编的材料,是否有系统的、由浅入深的训练试题等都能看出一名高三教师的功夫。
高考试题的答案乃至于学生的试卷答案都可以成为教材。我曾经观摩过一位高三教师将学生古诗词鉴赏的答案做成课件,然后与学生一起做逐步升格的研讨,效果很好。
此外,还有课时的分配与进度的安排。一周8节课,怎样安排才科学?比如用多少节课学习第六册,用多少节课复习旧课,用多少课时做专项训练,又用多少课时做综合练习以及评讲等,都是需要周到计划的。
3、 资源意识。
高三复习阶段,除了新旧课本外,老师们还要致力于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
首先说说文本性课程资源。在高三复习阶段,对早读和课外阅读的文本我曾是这样建议的。
① 教材上的文言文,现代文必背篇目。
② 小学、初中、高中必背的古诗文。
③ 报纸:《语文报•高考版》;杂志:《读者》、《散文》、《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
④ 课外读物:《文化苦旅》、《相约星期二》、《生命的留言》、《刘墉作品集》、《飞鸟集》。
⑤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人的名篇佳作。
⑥ 试卷上出现的精美的古诗文和散文。
当然,这仅是菜单,而且是两年前的选目。这里权作举例,供大家参考。我们可以根据当今的文化取向和学生的阅读趣味给定我们自己的阅读建议。
此外,还有非文本性课程资源,如教室、多媒体、电视台教育频道、日常生活、校园家庭等。而教师自身就是最大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我们都要充分挖掘,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谨慎地整合和取舍,最大化地丰富我们的备考资源,提升我们的备考境界。
以上分别从“语文课要上出新意”、“要重视言语训练”、“要有课程意识”等三方面谈了突破高考备考“高原现象”的一些措施,不成系统,也很不成熟,但确属有感而发。记得在一中学座谈时,一同学说:“我是喜欢语文的,但语文提高慢,老师也尽力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提笔在此,师生无奈的表情犹在眼前。复习正进入如火如荼阶段,希望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能吸引学生,都能有新意,而学生都能在我们的课堂找到进步的感觉。

7.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艺术化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编凑的一句应时的空洞口号,而是代表了一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教学思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⑴这鲜明地体现了教育方针中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重在能力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受益等原则,让学校教育也如经济战线一样,呈现一种改革开放态势;⑵它鼓励人们探索和运用教学规律:从整体上说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从学科上说要找到自己的教学坐标;从个人来说要发挥自己的教学长处。叶老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那么,反过来说,为了不教就一定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
一、如何才能改进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活”?
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师应该是“作茧而不自缚”,追求“刻意感觉的无意化”。
实现“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则有:
(一)追求创意性
思路的超前把握,这是“课前功夫”,是“结茧”的功夫,这需要教师对每节课精心准备和设计,每次备课对教材和教学流程都要重新进行构思,精心写出“脚本”。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提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学生的思维走向,使之成为有机整体。要把课文的思路转化为教师的思路,再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占“制高点”,捕“诱发点”,抓“发散点”,才更能体现教学中的创意性。
(二)体现着意性
教师教学要显得了无痕迹,表现含蓄自然,看似无意为之,实则着意刻画,匠心独运,并无“书云亦云”的痕迹和嫌疑,这是上课的功夫,也是“破茧”的功夫。实现这一目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艺术”。
创造理想的课堂境界,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应该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这种无意识组合起来。显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教师的着装、神态、声色、课堂布景、音乐选配、电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学内容相协调,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授效果。
达到教学艺术无意化的另一种手段是空白艺术的运用。教学结构虚实相间,巧置空白,使学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教师更要能用自己的灵眼看得课文中“似是而非”的模糊处、“以白当黑”的空白处、“以一当十”的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让学生去想象、联想,让其发挥创造的余地,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着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读者,更相信读者,所以特意布置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读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支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恰到好处地“留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甘蔗的“最甜段”让给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2.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靃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例如,讲形声字的多种结构形式时,教师只对其中某一种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必然会在“完形”中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窒息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3.在思考上留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意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都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4.在心理上留白,把学生探索的热情点燃。
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孔子已》一课,有位教师于无疑处生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这位教师接着笑了,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重复自己的思路,要进入自由发挥、任意挥洒的“自由王国”,就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教学机智。一堂课围绕着一种的教学内容,做到教活学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上课教师要脱匠气,多些灵气;二是执教教师应具有很高的教学应变能力,能从容
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意外问题,或利用突出事件把教学引向纵深,使学生在感到心情愉悦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之美。
二、怎样才可优化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融“趣”?
“趣”是各种教学法上的总钥匙,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执牛耳”之举。考析“趣”的教学境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趣是前提
科学表明:一个对所学的事乐意为之,他的全部才能才可发挥80%以上;不乐意为之,只能发挥20%。如何做到“乐”呢?一是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二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驰骋于课堂这个“舞台”上,积极主动活泼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努力挖掘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潜能,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真正体味到学有所得的快乐;四是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发挥表率作用。
(二)情趣是关键
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学子,他们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激励学生忘我投入。
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必然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如果教师课堂上纯然客观,不动声色,始终是一种“太上忘情”般的背书、念课的“零度风格”,必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搭准学生的脉搏,知晓学生的甘苦,以“谦谦君子”的身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师生毫无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使学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时产生认同效应;而且教师总比学生成熟,具有理性,在整个课堂教学境界中释放出来最大的情感能量。
(三)美趣是升华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优美的乐章。毁弃美的教学是导致学生不爱语文的原因之一。挽救颓势,让课堂成为缤纷多彩美的立体空间是很重要的。学生期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在课堂上,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满美感,学生听课能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审美愉悦。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感受教材美,自我开掘美的矿藏,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的美的王国里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发现美,追求美。
(四)知趣是保证
教育境界艺术的首要特征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的。教师在创造认知的课堂教学境界时,要筛选有价值的知识,确定有效知识量,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陌生感”,不是老面孔,产生积极的“马太效应”。
满足知趣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面的知识上,那些肤浅显而易见东西是不能给学生刺激的。值得注意的是,获得知趣,不能仅凭全盘授与,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读写听说的实践中“生产”出自己的观点、思想。学生的知趣一旦得以满足,就会产生一种笼罩教师的七彩光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知识的渊博和教艺的高超增强了,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和谐共振。
(五)语趣是旋律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文像火种点燃学生心理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语文教师的语言激活课堂氛围往往更直接,效果会立竿见影。当教学平实说明的时候,当进行抽象分析的时候,当学生情绪不佳的时候,当教学起承转合的时候,尤其需要教师用语言去调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呼应程度保持最佳。

8. 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重复吗

当然可以啊,重点一般都不简单。比如有的文言文,又是重点又是难点。

9. 如何组织语文的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学校活动总量统计上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能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呢?结合教学体验,谈下个人的浅识陋见:
第一:教师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其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课时随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满脸通红、醉眼朦胧......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怎样想呢?他们会有心思听课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比如在讲《最后一课》的时候,我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一走进教室,学生的目光就被吸引过来了,我于是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引出了韩麦尔先生穿新衣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最起码的条件;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话不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重要性不亚于戏剧、影视中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如果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反之,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为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他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3、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与外;一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
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如到课堂中来。比如我在上《安塞腰鼓》的时候,用多媒体放映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和图片,一开始,学生就被这震撼的场面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我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第三:巧妙组织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我们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能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必须巧妙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
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灌输”的教学模式仍在发挥其余威。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强制灌输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不会被学生吸引住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主体”转变成现在的“主导”,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语文课文,每篇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只要全身心投入,自主阅读,和作者亲密接触与交流,用心去感受去欣赏,就会领略其美妙意境。
2、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教师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新课改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其试题都趋向于灵活性和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师有了更新一层的要求。我们过去的课堂比较沉闷。而在新课改下,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主体”变成“主导”;其次是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主动性。所以,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明显,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鼓励学生的质疑,总是按部就班、机械、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性也是很强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这种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这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如今,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真正得到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推广,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选用和创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使其个性彰显和主体得以弘扬,学生能提出疑问,是其思维在大胆探索,在不断创新,是师生之间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和对话,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精神焕发,积极性大大提高,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学生对课堂进行大胆质疑,那么我们教师该做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法学习,比如:反复朗读自己体会、找出重点词句体会、找自己喜欢的地方感悟、同桌讨论进行等方式,而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或表扬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用赞扬的语气说:“你的想法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的。”“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用亲切的眼神或动作,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这样课堂学习效果就很好了;其次,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需要准备充分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一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多的锻炼,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同时,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开阔,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果我们教师不充分准备的话,就可能让课堂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第四、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
有人说,课堂结尾不重要,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其实一堂好的课除了开头和过程精彩之外,结尾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正如人梳了个漂亮的发型,着一身笔挺西装,再往下一瞧,光脚一双,总给人失礼和不雅之感。好的结课有余音绕梁之效,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使学生产生激情犹存、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景创设型(主要针对学生在要下课时注意力分散,来调动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我们课堂之美。我在上《喂--出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就叫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对我们学校的环境问题怎么看,我们该做些什么,大家兴趣极高,下课了还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所以,好的结课是我们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工作,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老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巧妙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设计,课堂引入,到精妙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到精彩的结语,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比较成功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引导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精神。

10. 怎样复习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章节复习,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采用联系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2、考前突击,俗话说的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很多学生平时不下功夫,总是在考试前做突击,虽然这种方法不可取,但是不得不说考前突击的记忆还是非常深刻。


3、轮番复习,虽然我们学习的科目不止一项,但是有些学生就喜欢单一的复习,当人在长时间重复的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疲劳,进而产生倦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复习的时候不要单一复习某一门科目,应该使它们轮番上阵,看语文看烦了,就换换数学,在烦了就换换英语,这样可以把单调的复习变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4、纠错整理法:考试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阅读全文

与如何重复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