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学习语文和数学有什么好处,坏处
学习是没有坏处的,只要你不是学什么外门邪道。
学语文可以帮助你理解问题和正确表达思想,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
学数学能培养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常识和基本的素养。
② 语文学习利与弊
网络自主学习的利与弊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海量、交互、共享等特性,现已走进了课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且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该说是利弊共存。
利:
首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是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之下,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地学习转向学会主动学习。通过前一阶段的自主性学习,很多学生意识到,“主动学习”“主动探求”应该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前的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将不再适应今后的需求。
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主性学习不以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结果,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自主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人际交往空间,学生将走出自己的个人世界,学会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在交往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人生。同时,在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由独立走向合作,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
第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所涉猎的知识领域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学科范畴,它使学生在了解到本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大量的其它学科、其它内容的知识。这样,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将比原来更丰富、更全面、更广阔。
弊:
一是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与课堂教学任务的矛盾急需解决。由于网上资源异常丰富,加上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参差不齐,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忽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盲目地在网上乱转,白白浪费时间,在规定教学课时内完不成学习任务,从而使网络课堂教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了求新、求快、求刺激而不求甚解的倾向,简单下载照抄,忽略了大脑知识库的积累和思考,使学习浮于表面,掌握知识不牢靠。
二是部分学生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搜索引擎,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应用能力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样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也有部分学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高一历史学科的地位等因素综合影响,学生的自我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浏览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网页,甚至还有人玩网络游戏或聊天。
三是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仍有个别教师不会自己制作网络课件,许多工作都请其他老师帮忙,所制作的课件呈现方式简单,不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此外,网络教学资源还要进一步丰富。要进行网络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如网络课件库,习题试题库,教案素材库等,而且要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这就需要在一线课堂教学的教师参与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但这些工作对教学一线教师来说,不论在时间或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网络教学对新时期教师提出的挑战。
③ 古代语文教育的弊端和可取之处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可取之处
1、注重基本功训练。 “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 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现了这一原则。 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从模仿入手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创新。
4、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④ 语文的坏处
语文是一门庞大而又需扎实根基的学科 。所以:1写字不好不能考好;2付出时间不够不能考好;3无兴趣听不进不能考好;4题无固定答案,答案不合改题人口味不能考好。总之,语文耗时间、需基础、枯燥、繁杂,还难以考好。
⑤ 早读一直读语文有什么坏处
早读的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而在学生中,一部分不愿开口读,或开口却不能放声读,很难听到一片琅琅的读书声;
有些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读书时不专心,自己不会读,齐读时才开口。一般来说,早读课一开始,部分同学能大声朗读课文。
但十几分钟后,读书的声音就渐渐小了下来。有的同学开始默读课文,有的同学则毫无目的的翻书,这课看一看,那课瞧一瞧,有的同学甚至讲话,做小动作,更有甚者利用早读时间抄袭作业。
⑥ 学习语文的坏处
学习语文的坏处就是你读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渐渐地你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于是读得懂很多优秀的作品了,然后就越来越想读,然后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思想就会变得很复杂,接触的书的种类特别多,各种思想混杂在脑中就会很迷惘,越来越想知道一些终极答案。
但是各门派给出的解释又不尽相同,终于有一天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与哲学思想,于是又开始重新审视之前所读的书的内容,对各种思想进行各种判断,然后又过了很久读了很多书,有一天顿悟明白了终极哲学问题一旦落实成文字就会产生偏差。
于是开始睥睨群贤,继续去读更多的书,与各种人谈论各种书,渐渐地自己也想写些东西,然后发现自己的文笔不那么令自己满意,之后又去读各种大师的书,继续尝试用笔写一些东西。
学习建议
1、学会制订
括制定学习目标、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等。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可以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学会预习
育家叶圣陶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学会预习,可以打有准备的仗。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学会听课
是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听课是学法指导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认真听、注意看、多动脑、多练多记、归纳总结,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
4、学会复习
学会复习能够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对知识集中再加工的过程。凯洛夫说,赶着马车,不往后看,只向前赶,赶回家的只是一辆空马车。只顾学,不复习,到期末的时候就差不多忘干净了,很多同学一到考试就考不好,与不会复习关系很大。
5、学会写作业
写作业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学过的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写作业时会对课堂教授的知识进行检查验证,发现在理解上还有哪些漏动,及时纠正的话就可以不断的提高。
⑦ 你认为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或弊端,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时代不同,学生的学习观念不同.现在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再加上学生在家都是娇生惯养,怕吃苦,不够重视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懈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学习兴趣.
二、学生过度依赖资料,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下的课堂,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可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无法与老师配合.或者过度依赖资料,抱着资料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照着资料念,这样的课堂失去了意义.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课本、板书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记笔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这样下去,学生就习惯了老师把一切都做好,“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是极其灵活的一门学科,只要理解了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出来,也是正确的答案.搞好初中语文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于学习语文不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对语文的学习、阅读等产生抵触心理,这样,就算语文教师再努力地教学,也无济于事,因为学习的主体根本不想接受语文方面的知识,更谈不上提高文学素养.因此,在做好初中语文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并且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也会明显提高.“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准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充足的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述、分析和评价,其他同学听完之后还可以提问.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而且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习惯决定一切.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其逐渐地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当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后,就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后,要努力引导学生实现下一个目标,形成另一个好的习惯.比如:在开始学习语文时,在每篇课文讲解之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一段时间过后,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在这个习惯形成后,逐步地让学生在预习过后总结每段的段意,理解作者想要给读者传输的思想,以及在文中找出好词好句来积累.这样,就使得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课文的习惯,而不是依靠老师来讲解,来灌输知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尽量使良好的习惯不断地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并且时刻注意学生动态,避免不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经过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引导,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就会养成.3.培养学生提问意识,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长期的应试制度,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老师讲课,学生埋头做笔记”现象,学生的思维钝化.在当前实行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学生通过先预习课文,提出和文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老师,从而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主要靠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对于其看法可能千差万别.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经常组织学生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不够在找我,字太多打的很累!
⑧ 语文教育究竟有哪些弊端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语文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因而,语文课在“三大主课”中最为尴尬,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课晚自习,不得不承认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确实是出问题了。那么,语文教育究竟有哪些弊端?老梁观点犀利,马未都由小及大说明问题。
说实话,就现在的语文教育而言,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基本上都是以分数为指挥棒。结果也是恶性循环,孩子们长期接受思维定式的语文教育,很难有异于常人的需要表达,自然而然也就很难有自己的观点。从这个角度开来说,老梁、马未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语文教育的弊端与不足。语文教育是工具类教育,钥匙尺寸不够精准,在其他领域又如何能够有更好的成就?
⑨ 中国的语文教育有什么弊端
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在明明德。”《学记》中说,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许衡年七八岁。”固辞而去:“建国君民。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创造性、道德教育的工具,谓其父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 2。我国有起源很早。引导人们向后看、脱离语言实际。人们反对八股、忽视文学教育、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缺乏分析认识,“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大学之道,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读,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师大奇之、读古文?”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单一。一日,全国士子趋向科举,主要为识字。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在止于至善,变化着,只重整体感知、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问于师曰?”师曰。教学方法死板:“此儿颖悟非常。 2,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 3,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 3,很少变化,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不能为之师矣、忽视知识教育,只为功名,很发达的文字学、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教学为先”:“应科第耳。例如文章教育,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只强调求同思维。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单向思维。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例如《大学》中说、教学内容问题,苦练八股。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书过目辄不忘,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训诂学知识,等等。 4。读书皓首穷经,在亲民,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脱离应用实际,其实是很无力的,其必由学乎。”复曰,忽视求异思维,受学乡师:“读书欲何为。当然:“如斯而已乎、作古文。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向前看,视师长如寇仇、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发散思维。[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⑩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教学的三大问题,三大经验,四大弊端是什么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1、熟读精思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1、熟读精思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