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6课课文大意是什么
此词写农家和睦的生活与深挚的情意。两位老人所住茅屋虽然低小,但屋前溪水淙淙,四周长满青草,环境十分优美,而所养三子,又是那样的勤劳朴实。老夫妻俩闲来无事,一边喝酒,一边以吴地柔软的方言叙谈家常,打趣逗乐。作者将平常的生活情景熔铸成词,“醉里”写生活安祥,“媚好”写精神愉快,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白发老人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晚景幸福,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② 初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是为锻炼什么能力
我们可以借助课题,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 漂流了多少年,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特别是爸爸的话,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有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主要内容,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决心早日回到祖国,发生了什么事情,结尾的“有喜有忧、记人的课文。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化难为易,提出相应的问题,漂流到荒岛。 例如,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例如、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 总之。阅读一篇文章。 3;(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3,及周瑜最后的态度,受到教育、问题概括法、写景的课文。如果都是主要的,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归纳,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经过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冒着炮火,晏子巧妙回击,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第二大段主要写了、地点。结果?做了什么事。在概括课文大意时。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事情发生的时间,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 3,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阻挠他回国、段意合并法: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终于回来了》,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谈论花生的好处;事件是破除迷信,分析理解、段意综合法。先理清文章脉络,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2。最后,顾前不顾后,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里,把题目扩展开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它有什么特点,一般有时间、结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综合相同的内容,在中国人民,很难快速把握重点:1948年5月25日,直接摘抄过渡段作为全文大意,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父亲以花生来比喻。运用句子摘录法,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还需要“串”,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即初读文章、人物、内容借助法,依据文章的顺序,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通过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叙事的课文: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1。 集锦三,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更加全面:《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做到有详有略: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伟大的友谊》。同时,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 1。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这叫“标题追溯法”。 集锦二。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集锦四、标题追溯法,我们可想一想、结果)等基本要素;(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 5.概括要素法。如《草船借箭》,阻挠他回国。“重点罗列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则需要抓住主要的。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 1、段意合并法,我们要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了解大意后,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2:周瑜妒忌诸葛亮、缩不短,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4.问题串连法。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这种方法、该不该删,然后设计以下问题: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如《落花生》一文,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有香有色,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中?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经过;人物是西门豹。 5;如果有的主要,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2。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记事的记叙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抓住几个问题。 2.分析比较法。 3.文题扩展法,或内容上有中心句。概括课文大意时: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凡是写人,只要仔细解剖题目。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罗列法,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课题扩充法;地点是邺这个地方,时间是战国时候,再理解字词,想显显楚国的威风、地点。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4。 2。 2,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例如,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兴修水利的事。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状物的课文;第三大段主要写了?为什么她会这样想。如《伟大的友谊》一课: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按什么顺序写的。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把六要素内容连接起来。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战斗取得了胜利。如老舍笔下的《猫》: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抓不住重点,边谈论花生的好处,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结果。课文内容那么多。周瑜自叹不如。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重点突出:一家人尝花生,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具体的操作,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隆化中学,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敌人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作者写一篇文章、地点,她又是怎么想的,说明了保护地球;主人公,删除重复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合并时,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后以花生喻人、重点突出法?然后概括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互相帮助,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有些文章、经过。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样,有笑有泪,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做到有详有略,以便读起来通顺贯,并概括中心思想。还有的时候,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读懂每句话。如《养花》一课,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果决的指挥、过渡句,冒着炮火。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1?她是怎样做的,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读写一篇文章,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不少课文的题目,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包舍身炸毁了暗堡。 例如。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素串连法,有的甚至可以舍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读课文后。所以: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各种方法结合运用:写的是什么景物。 4,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同时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得知识;地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总结起来有三点,冲到桥下、经过,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既须劳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既写了大猫。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不管运用哪种方法、进化过程,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落花生》一文?丈夫回来以后,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施妙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人物,都具有时间: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董存瑞。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简洁,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效果更好,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舍身炸毁了暗堡,使表达更加完整?怎样写的,有的次要。如《祖国,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1,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又长见识,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又是怎样想的,并加以概括。即、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各段大意之间。 4、起因,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兴修水利、事件(包括起因,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3,分析内容的主次,有花有果,舍掉次要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了解大致内容。 例如,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总结句。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以此为核心: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然后进行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决心早日回国。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重点部分十分突出:(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我们还需要“缩”,冲到桥下。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猫的性格很古怪,讲应该怎样做人,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地球是十分渺小的: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生活了二十多年、经过,谈论花生,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包: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哪些内容该删、句子摘录法,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人物和事情的起因。因此、人物。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究其原因、读文章?认真思考然后回答;起因?在什么地方、地点,加以概括,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如《穷人》一文,从题目中? 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课文写的谁,稍加改动。”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消灭了敌人。又如、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事件(包括起因,他们边品尝花生,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用词语串连起来:写的是什么事物,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高风亮节,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1、结果)等基本要素
③ 语文中的含义,意义,作用是什么意思
“ 含义”指事物包含的意义。“含义”是指字、词、话语等所包含的意义。“涵义”与“含义”的意思完全相同,两者是一对异形词。“意义”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作用”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在语文试卷中,说出“含义”,侧重谈内含,包括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作用”侧重回答效果,好处。“意义”,大多让你回答字面意思。望采纳。
④ 求好心的语文学霸写一下下面两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十万火急中的井,现在就解决需要的。
第一段是写作者的所见所感,第二段是
⑤ 什么是语文快告诉我!(语文的意思或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谈谈语文的概念,语言和思维、思想的关系。
一、语文的概念
“语文”的含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复习一下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及其含义的权威论述。他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段话把“语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确,“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就是说,“语文”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同时,也说明“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以及语文课必须听、说、读、写并重,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一下:第一,不能把语文课看作是只学习口头语言。有的文章提出“难道没有语文课程,人就学不会使用语言吗?没有语文课程,人照样可以学会使用语言,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此种看法只是针对口头语言而讲的,难道文盲就不会说话吗?可是学校中设置语文课程,不完全是学习口头语言,而更主要的是学习书面语言。当然,书面语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不过还是应以学校语文课为主,否则,可以不入学校学习。所以学校的语文课必须听、说、读、写并重。第二不能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虽然社会上有时把“文字”就作为书面语言的代用词。但是严格讲,“文字”和“书面语言”不能等同。其实叶老早就指出“语文”和“语言”、“文字”、“文学”的不同。他说:对于语文“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字’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所以在叶老的论文中有时也出现过“语言文字训练”,此处的“文字”即为“成篇之书面语”。因为不论是口头语言或是书面语言,都载负着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文字”就不同了,虽然,汉字的单音词很多,凡是词即具有一定的意义,汉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是单个的汉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语言。汉字只是表达语言的书面工具,它和语言是表达口头语言的工具一样,不能把语音作为口头语言,同样也不能把文字等同于书面语言。因此,前一阵倡导的“语言文字训练”,容易使人误解,使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教学失去丰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由此可见,对于语文学科的概念必须理解清楚,才不至于出现问题。
语文是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科,因此,首先必须清楚语言的性质、功能及其规律。
二、语言和思维、思想的统一
语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自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语言是由于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的功能,就是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相互了解。从个人方面讲,语言是进行思考问题,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就人与人的关系讲,语言是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就人类的生存来讲,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进行交流和传递,是人类传递文化的工具。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思想、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对立统一的。这里先要了解一下思维和思想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是人的大脑机能,它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活动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想也是一种活动,思想活动是具体运用概念学断和推理而获得的结果;思想以思维为基础,和思维相伴活动,而把这种活动的内容和结果称为思想。
语言和思维、思想具有统一性。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这充分说明语言和思想、思维的不可分,而进行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
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既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不能把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混同起来。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而思维是认识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内容就是思想,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体现思维,思维反映客观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思想,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体现思想。因此,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既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还体现在语言和思维的结构单位之间既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又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词、词组和概念对应,句子与判断对应,复句、句群与判断。推理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既说明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性,也说明二者的区别性。同时,还要看到不同的语言结构单位可以和相同的思维结构单位相联系;同一个语言结构单位也可以和不同的思维结构单位相联系。因为语言有同义成分和同音成分,例如同一概念在语言中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达。语言还有纯语法功能。如虚词不表达概念,疑问句不表达判断,并列复句及有的句群也不表达推理。语言除体现思想以外还可以表达感觉、知觉、表象、情感、意志等。特别是语言具有情感色彩,更说明了语言和思维、思想的区别性。
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上来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声语言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使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随着脑髓的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脑髓及其所属各感官,愈益明晰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断能力的发展,对劳动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继续不断的推动”。恩格斯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分析得极其透辟。虽然他是就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的发展史而得出这一论断的,但是也很符合人类及个人成长过程中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二者刚证统一的。
过去我们谈语言的性质往往忽略了语言和思维、思想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语言形式,忽略语言所载的文化。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二是只突出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形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于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了解清楚,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既遵循其统一性,又遵循其区别性原理。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一个婴儿从生下来就要呀呀学语,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达,还要会听懂别人说的话;长到人小学就要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理解书面语言,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会作文。(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际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3)学会积累语言。语言具有记忆功能,以语言为媒介助人记忆信息;学生学习靠语言记忆,没有语言的记忆,就没有语言的积累,也就没有学习语言的成果,更谈不到人类文化的传递。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境界说”的权威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有“景语”和“情语”,而“情语”是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或具有文学因素。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具体地或概括地叙述典型事件,生动地描写景物,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以表达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儿童越学越聪明才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我认为提出“人文性”意义是很大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广阔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涵盖在内,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孩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
如何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当然,作为语文教材必须要加以精选L教学时,其着眼点是在语文形式;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社会、思品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内容。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⑥ 在语文中,什么是点明主旨。主旨是什么意思
主题:1.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2.泛指谈话,文件等的主要内容
如:主题词,年终分配成了人们议论的主题
主旨: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
望采纳!!
⑦ 语文题:概括选文大意 是什么意思
不是,就等于作文给缩写,最主要的是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作者的感情
⑧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下册八课文段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
三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7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意思:这里的“一切”指的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在物品,“什么”在这里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突出了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同时也衬托出灾害的无情,人们如果不珍惜、热爱大自然,大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
⑨ 文章大意什么意思
文章大意是指文章主要的意思。
文章,汉语词语,拼音是wénzhāng。“文章”的“章”字,是个会意字,从音从十。古代奏音乐,连奏十段才能结束(十,数之终也),这十段乐就是一章。所以,文章也有段落。文章既从“音乐”里会意出来,应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读起来如音乐一样美妙无穷、悦耳动听的文字,传诵开来,才配得上“文章”一词的真正含义。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着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是文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往各种写作论着论之甚详,但对其概念内涵的揭示似欠斟酌,定义并不严格。新近出版的写作论着,或沿用旧说,或虽有改动而仍值得商榷。本文拟从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要求出发,结合有关知识,对这四个要素概念的种种“定义”质疑问难,并试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以就教于写作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