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应教什么

语文课应教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23 12:11:15

Ⅰ 一、语文教什么

语文学科没有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并非易事。同章节制教材相比,章节制教材的教学一般存在一大难题——怎么教,而语文教学则有两大难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因为章节制教材,按照知识体系的序列编排,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按章节的顺序和内容施教即可,不必为教什么犯难。而语文教学则不同,一篇文章一个系统,虽然也有“单元”,但那都是一个模糊的临时“共同体”,没有清晰的知识序列。所以语文教师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不教什么);其次才是设计教法——怎么教。正是因为如此,语文课堂常常五花八门。我曾经向高中三个年级的200多名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题问道:在你接受的各科教学中,思路不清的、抓不住重点的、老师废话多的各是哪个学科?结果,学生几乎众口一词地都回答是:语文!所以如此,从客观上讲,语文课的知识是很难定量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有时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或者想讲什么不想讲什么都无定格,所以语文老师把握不住就会走板、跑调,有时离题万里还自以为得意。在传统语文教学那里,就教学内容而言,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大家认同的内容——但即使如此,语文课上也是五花八门。现在的新课程方案,取消了语文知识,于是原本就是难点的教什么便更成了盲区了。 王荣生博士区分了以下3个概念:“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指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语文教学“实际教什么”。前两个问题是专家们的事,最后一个问题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事。 经过几年的讨论,语文学界形成了一些共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不能说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这个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语文教材的信息非常广泛,几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及所传达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去发现教材中的语文教学价值呢?有人说,依据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但是,这里讲的是能力,而不是教学内容。原来,课程标准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出规定。 但是新课程高考考纲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路标。考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为六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识记包括: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汉字——字音、字形,规范书写。理解包括理解词语和句子。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表达应用包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实际上,语文处处都有探究。所以这一项,我以为可有可无)可见,新课标语文考纲仍然不失语文特色。它应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纲领。 需要说明的是,考纲规定的这些层级,不是截然分开的。识记是初级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是高级理解,表达应用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语言的理解是语文教学价值的核心。 但是,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有时候使我们无所适从。因为,有的地方,我们以为学生不理解而将其作为教学目标,结果学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都能理解,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生的寡味,长此以往,上课瞌睡。有的地方我们以为学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能理解,于是没有作为教学目标,造成目标失落和夹生饭。但是语文的理解难度确实很难定位,很多时候是要么大家都理解,要么都不理解。这是难题,但是也是机遇。我们必须在大家看似都理解的地方,挖掘出理解不深、不真、不透的因素,在大家都不理解的地方拿出自己的见解来。二、语文怎么教1、文本表层信息,必须形成学生的共识何为形成共识?即全体学生对文本的表层信息都在信息对称的原则下获得了了解——你知道,我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如何形成共识?办法一,老师念(朗读)大家听;办法二,学生念(朗读)大家听;办法三,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有目的地看(默读)。这是对现代文中的精读教材而言的。对于略读教材,可以灵活些;而对于文言文而言,表层信息的认知则是主要教学内容,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有同志不知道共识的重要性,上课以后问大家,这篇课文大家读了没有,读了!好吧,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文章的内容吧。——架空分析于是就开始了。 2、文本的结构与思路,必须加以系统梳理这一项,也是进一步达成共识的步骤,同时,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与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不系统梳理,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但是,这种梳理,不是为梳理而梳理,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作适当的梳理。其方法大致有:其一,按照传统方法由老师梳理;其二,将梳理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独学或合作探究;其三,先就重要内容设计阅读题,在反馈以后的讲评中进行梳理。 3、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是每篇文章的基本教学任务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王尚文)。我们只能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王尚文)。语文教学就是从语言出发,解读文本内容,然后再反观其语言,从而获得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语言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词语的理解与品味,一是句子的感受与解读,一是段落的分析与概括。每篇文章,都要在这三个方面寻找教学目标。 4、文本的分析概括与评价,依据文体的特殊要求,借助语言形式,有重点地进行。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文体不同,研读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同。记叙文总结主要人物的品质特点是重点,议论文总结论证方法和思路是重点,说明文总结说明方法和思路是重点,等等。所有概括结果,都必须有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形式作支撑。在这里,不但要求说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仅凭语感(直觉)即可解决认识问题,而老师则不但要有敏锐的语感,还应对语感作进一步的阐释。这种阐释能力是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老师的本事就在于能解释语感。 5、作家作品的介绍,要有效设计先说有效就先说,后说有效就后说,插说有效就插说,不说有效就不说,少说有效就少说,一般不要详说,更不宜没有目的地长时间地说。在这个问题上,常见的毛病是小题大做和一上课就说。 6、课后的《研讨和练习》,要灵活处理首先,课后的《研讨和练习》,从这套教材看,不一定都是教学重点。该用的用,该改的改,该删的删,该调的调。基本原则是:具体、有效。例如高中语文模块一中:《沁园春·长沙》的练习有3道:第一道朗读背诵,可用之;第二道,“用自己的话描述……”可做修改:改成用书面语言改写原文;第三题课外延伸,可以提一下,也可以不管。再如《诗两首》,关于《雨巷》有两道题。第一题是品读音乐美并背诵,第二题是内容分析。第一题是难点,第二题是重点。如果按照序列先解决第一题,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体会不深;第二,后续教学重复。怎么办才高效?先解决理解问题,再解决朗读背诵问题。这首诗歌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初读——解读——朗读。(《沁园春·长沙》也可以采用同样地方法,但我更倾向于先背诵下来,然后再解读。因为,它的内容不难理解。) 7、语文教学15字诀 依文本,抓语言,重挖掘,慎拓展,忌空讲。“依文本”,就是从文本出发,有所侧重地“教教材”;“抓语言”,即筛选文本的语言教学价值,据此进行语言教学;“重挖掘”,就是要注重从“平易”语言中发掘深刻内涵和启迪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慎拓展”,就是不要随便拓展教材内容,以防走调转向;“忌空讲”,就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一定要建立在对语言信息观照的基础之上,给出的答案要有语言材料做支撑,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更不能将观点强加于文本。8、语文教学内容三层次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表达了什么”涉及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的解读;“怎样表达的”,涉及积极修辞、消极修辞、表达方式和文章技法等;“为什么这样表达”涉及表达手段与表达内容、表达目的、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为什么”是语言鉴赏必须追求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种表达方式、一种修辞技巧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等,都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验证: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

Ⅱ 结合《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素养的阐释谈谈语文课程到底该教学什么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Ⅲ 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教学内容僵化,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会教什么就教什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流行什么就教什么。表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有好些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例如比喻句,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级还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册书都在教,每课都在教,结果大家都知道,考试的时候学生不一定会。不是教的太多了学生不会,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点水。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知道每节课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而学生又在学什么?特别是公开课,教师总想上出新意来。一堂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是学生散乱地找东西,表演了一翻;教师额外地讲东西,展示了一场。教师教的过程非常完整,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非常单调。如果把一堂课录下来,再把教师活动的部分剪掉,还能剩下些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是你得到达罗马。
如何有理据的确定教学内容呢?主要有两点:一是依据体式,二是根据学情。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法是不一样的,要按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例如《七根火柴》是这篇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是小说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说。其中有一个无名战士,同学们在探讨时,提出了如下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给这个战士起个名字呢?叫张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给小说中的人物起个名字对作者来说不是轻易而举吗?有的同学说了,作者不知道那个战士叫什么名字。不是还有党证,包着火柴的那个党证吗?党证上不是有名字吗?还有个同学说那个战士牺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划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后找部队。这就是学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师需要教的。其实作者不给那个战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那个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代表,红军战士不能划这一根火柴,这根火柴是党的财产,作为个人就是牺牲也不能动的。阅读这样的小说要依据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去理解。还有的同学问,假如那个无名战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队的卢进勇,或者是卢进勇再迟来半个小时,那个战士牺牲了怎么办?老师说如果你懂得什么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小说,你就会知道那个无名战士不把应该交待的话交待完作者是不会让他牺牲的。这不能理解为是编造,应该是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

Ⅳ 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中国的语文课当然教的是语言,而且是汉语语言,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具体教什么,怎么教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在《南方周末》上连续出现了多篇关于此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也没有教过语文,但也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想要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什么是语文?语言具有工具性,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对语言的学习是基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里有必要对语言的概念进行一定的阐述:一般的语言学中,把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概念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而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语又可以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其中书面语和口语又有巨大的区别,如果把写出来的叫书面语,说出来的叫口语,那么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书面语不可以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口语不能写出来。一般的说可以认为它们的区别就是:口语用于交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工具的特点,人们在使用口语时只考虑他的实用性;而书面语多用于思想的传播,他是人经过一定的思考结果,一般可以看作是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反映。例如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私下谈话,那么他使用的应该是口语,而一个人在一个比较正规的场合当着许多人讲话,那么一般就会用书面语。那么语文课究竟教什么呢?教语法、书面语还是口语?首先看口语,就是说话,这人人都会,不用老师教,但同样是说话,有的婉转动听,有的就惹人讨厌,可以说说话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说话也应该学,但说话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学到的,例如我们身边有许多口语表达非常好的人物,你可以问问他们,口语是如何学好的,不会有人说是老师教的。再看书面语,人类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书面语而得以记录和流传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包括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听不用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读和写都是针对书面语而言的,小学生经常说不会写作文,不是说他们不会说话,而是指他们不会使用书面语。而说,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这一部分,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使用书面语说话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里非常重要,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这种说应该是一种书面语而不是口语。还有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词汇、语法,这也是语文的基础,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识字为重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中一直有相当部分的语法内容。好了,现在可以来看一看现在的语文课教了什么。从传统的语文课到现在的新课程基本上都讲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基本上小学三年级前重点是识字教学,以后重点是以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为主,并适当学习语法和修辞,这都是合乎情理的。也没有太大的争议,实际上人们争议的根本是怎么教,尤其是在识字以后,如何使学生学好书面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颜福双在《语文就是语文——与余杰等商榷》一文中提到的三个观点,语文不是文学,语文不是人文,语文本来就是技术,可以代表一种观点,就是从技术的角度去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由对书面语的学习变成对语言的学习。实际上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内容。而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在识字以后,虽然也教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但教的方法上有问题,就是用分析、分解的方式要学生理解书面语。拿出一篇文章,从字词句篇一点一点的分析从写作方法到思想内容,都要找出一定的逻辑来。几乎全中国的语文教师和全中国的语文考试都把精力用到了这上面来。其实分析这种方法是学习语言,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学习书面言语的方法。所以有一位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中国的语文教学,在学生识字以后即使不上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也不会降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学习书面语,实际上国际教育界早就有了共识。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是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对语文教学阅读量的要求都很大,远远超过了中国。而中国的阅读教学,不仅在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往往还是强调进行阅读的方法的学习和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语文考试中占有大量比重的阅读题,实际上也是分析题。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不可能通过分析来获得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之上。阅读教学最重要最困难的不是学习阅读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材料。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名着,但一定要适合于学生的阅读。那么什么才适合阅读,当然是艺术性强思想性的作品,这不可能不带有人文色彩。因为人文的阅读是以后专业阅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基础。可以说学习书面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阅读的过程,这里每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会列出一个影响自己思想历程的书目来。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书目中找不到一本书是由语文老师推荐的,是在语文课上要求阅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开出这样一个书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有了希望。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在一个没有阅读环境、缺少阅读材料的语文课堂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当中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实在太少了,让他们开展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苛求,真正阅读教学的到来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所以一个学生能够遇到严凌君这样的语文老师是幸福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决定于他所遇到的老师,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于他的阅读。

Ⅳ 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呢,该怎么上

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三、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一)关于以“听”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听”。“听”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听”与“读”尤其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倾听训练的价值,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为师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是广泛而准确地获得信息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需要;是积极从事交际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语交际活动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在与他人交谈时作出积极准确的应对。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但笔者认为“听”的教学不仅仅是这些。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第三,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愿望的实现,都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学生倾听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倾听习惯的教育养成也不例外,教师应注重学生倾听乐趣的培养,把学练倾听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这样,倾听训练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善于倾听乃至乐于倾听,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心理,不要因为大型考试很难进行“听”的测试而遗忘“听”的教学,树立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要满怀信心、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倾听训练,不可产生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
(二)关于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比较中重视课文阅读的。设计朗读、精读、泛读、略读等教学环节,但很多老师进行这些环节时可能是随意的、目标是模糊的,可能仅仅是为完成读课文的内容而忽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把“读”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训练。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精读、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上,而不是仅仅是读读课文,为讲解分析做铺垫。
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语文教材上的选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训练学生泛读能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四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提升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关于以“说”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仅仅是教师的“说”和学生的“说”,更不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语文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对学生“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地训练。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四)关于以“写”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写”可以理解为“写字”,也可以理解为“写作”。
首先说写字。电脑是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志,但对汉字书法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认为有了电脑打字就无需写好字,这是十分错误的。首先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需要继承和发扬。其次,在社会中,在学校里,无论考试还是招生、招聘、就业等很多时候,电脑就无法代替手写,因此书写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写一手好字可能会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社会,人们的书写能力严重下降,各阶段的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很不均衡,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因此,当前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写字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级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因材施教,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陶冶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情操。当然,教师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力求写规范的汉字,并持之以恒。
再说“写作”。如果说“写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话,那么“写作”就是追求心灵美。写作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思想的外现。写作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反应出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或生活过程。但是,当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据我的调查,当前中小学生的写作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文的内容越来越虚假,甚至胡编乱造,作文模式僵化,语言空话、套话连篇。相当一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编造作文,甚至抄袭作文。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和幸福,语文教学的写作是为考试作准备,而不是为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因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写”的教学问题是比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写”的现状,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喜欢写作,会创作。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及情绪的宣泄过程,应该是学生正常的常态的思维活动,也是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外显过程,更是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一个美好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写”往往只是一种学生被动的应试训练。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与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就不能是一个教师出一个作文题,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人生、抒发理想、各言其志的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个“初写者”,教师要当好师傅,要把基本的写作技法教给他,让他入门;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应该把“听与说”、“读与写”结合起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而应该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读大师的作品,聆听大家的教诲;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越来越睿智、聪慧、人文、快乐等等。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学生是会幸福地学习的。

Ⅵ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语文教学中结论更要重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学科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语文课的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语文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语文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让语文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生成的过程。

Ⅶ 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为什么如何教怎样学 如何能尽快的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法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训练表达能力。当然,他们也开设阅读课、文学课,但是阅读课也不是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据了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里读书。日本国语教材每学期只有3~4篇课文,国语课60%以上时间用于听说、写作和语言知识学习。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发现“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形态,更不是最佳形态。因此,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
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选择并确定。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选择的混乱。当下很多老师就是把课文内容误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因此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课文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内容基本不属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课文内容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因为课文内容是可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这样的语文往往就没有语文味。上《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之为“鸟的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课怎么会有语文味呢?
造成“课文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混淆的原因,从语文课程内部分析,一是由于这门学科综合性特点所致。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因此,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价值观教育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内容,教师须处理好这两项任务的关系。二是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给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凭经验选择。这使得部分教师直接将课文内容当成教学内容。从课程外部分析,是因为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课程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到了极不恰当的位置。其直接后果是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干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Ⅷ 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一、语文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人类的交际中有许多种工具,但语文是最重要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语文是把人类文化中的被认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精华呈现出来,以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青少年的成长。以此看来,语文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界争议比较多,笔者不争论,本文不谈它是不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既然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其定位,笔者按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本文谈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与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工具”有两种解释“(1)从事生产劳动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工操作的锄、斧、刀、锤等,也包括机器上使用的车刀、钻头、砂轮等。(2)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事物或手段。”很显然,说“语文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其比喻义。作为工具性的特点,从生活的角度说,语文就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说,语文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青少年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学会用“语文”这个工具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作为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通过“语文”把人类文化的精华与精神传承过来和发展下去。
什么是“人文”?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笔者在一则材料中了解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我想简单地推论出一个结论:不管是文化现象还是精神支柱,说明“人文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对人类特别重要,没有了人文性,人就可能不成为其人。因此,也就可以这样说,语文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承担着“把一个人称为‘人’的”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就是要把一个“自然的人”教化为“人文的人”的教育。从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体体现也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养,也就是三维目标上所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的人文教育。
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它的关键所在是“统一”两个字。它们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是一个统一体。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张皮的表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不是两张皮或两枚硬币,非常好。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与人文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铺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起呈现,有机结合。正如美学教育家朱光潜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因此,我认为,所有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只要具备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偏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航标,就可能不是语文课。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重要性。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基础中的基础的地位;从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上说,语文关涉到一个人怎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的问题,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说“文学即人学”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是‘人学’”,没有语文,人可能就不能称其为人。因此,你要问我语文是什么?我告诉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就是让人成为其人的一门学科。
二、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是分这样十条阐述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三、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Ⅸ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教了多年语文,无非是按照大多数教案、教参的模式,教学生读读生字词,朗读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分析修辞手法等等。之所以孜孜不倦的教学生这些东西,根本原因在于考试,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让语文课变成枯燥的语言训练课。而学生在这样应试的训练下,似乎应试能力也没有多大的提高,考试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有时,合上书本,我会反思:这些年我的语文课教给学生什么了?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有什么东西是能够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影响的?难道我的语文课堂只能如此平庸地在考试指挥棒下低效的行进吗?我的语文课堂该怎么进行?
我知道不能这样继续,但是我要从什么地方进行突破呢?我且行且思,一直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各种实验,希望有所突破。虽然有所尝试,力图凸显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框架,尝试学案式教学、学生主讲式教学,希望通过一种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说、敢写、敢想。可是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不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是课堂空热闹一场,纪律涣散,学生能力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提高。
这种毫无章法的实验,直到遇到了卢臻老师才有所改观。聆听了她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理念,并有幸观摩了她所上的《竹影》一课,给我带来了理念上的持续冲击。
第一,个性化的教材研读,灵动的学生活动设计。卢老师的课堂比较简洁,之所以用简洁来形容她的课堂主要是因为课堂主题突出,不是传统的教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主题,设计贯穿主题的训练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处处透露着授课者的思考,比如从“理解什么是中国画”这一角度入手,将文本解读和能力训练巧妙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有放有收,张弛自如;这使我充分意识到研读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对课文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才有可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传达教参的精神,那么无异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绝对不会灵动。
第二,能力目标明确,课标、考标心中有数。
与其说考试这个指挥棒束缚着我们的教学,不如说是指导着我们教学的方向,听了卢老师的示范课后,我更加坚定了,其实我所追求的灵动教学与应试能力并不冲突,两者是可以很好的得到融合的。记得余映潮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教了很多年语文,却不知道中考、高考到底需要学生什么语文能力,不知道语文课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教学评一体化思想就是解决“教什么”和“考什么”之间的融合问题的,将课堂效果落实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生长点上,是很正确也很有必要的;我们过去的语文课恰恰忽略的就是这个实际问题,才造成学生“一个月不上语文课也没损失”的低效局面。

Ⅹ 语文课该教什么

我是一名有10年
教龄

语文老师

语文课
说好
上确实好上。但说上好就不那么容易了。语文课更多地体现出老师的修为。所以一节语文课,你不仅要备
教材
,还要备自己,使自己在这篇
课文
的内外游刃有余,文中提到的
知识点
,点点明确。更要备学生。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让自己的见解在语文课上闪放光芒,让学生能有所思考。教材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和问题,都是你该教的。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应教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5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