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答高考语文

如何答高考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24 09:03:30

Ⅰ 如何规范高考语文答题

一、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内容
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所问,看题目问的是什么内容,再具体作答。怎样问就怎样答很重要,考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上失分。答题时力求做到问几问就答几问,是正面问就正面答,是反面问就从反面答,要求从表现手法方面答就从表现手法入手,要求简要分析内容就简要分析内容等等。不要弄不清问的是什么内容就匆匆答题,这样就会造成乱答一通,张冠李戴,当然也就不可能得高分了。
如2007年全国卷17题:文章最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问的是什么内容,那就是抓住本问题的中心语,中心语很好找,就是“作用”、“分析”这两个词,这么一注意,目标就确定了,而不至于像有的同学答成“戈壁石”的“含义”、“戈壁石”的“特点”、或写“戈壁石”的“好处”等等。也不会造成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得不完整的现象了。(附上例答案: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进而作者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的主旨。)
再如2012全国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三小题:“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首先要明确此题所问的是“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故我们要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内容,题目所问“体现在哪些地方”,至少要答三点。(附答案: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二、合理分配时间,规范答题的流程
答题时要规范答题的顺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一般情况下答题应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完成,但同时注意合理时间分配。高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是150分钟,基本上是一分题对应一分钟。但有的考生不注意做题顺序,丢三落四;有的不注意时间,前面的题目用的时间过多,作文时间较少,导致作文不构思,不写提纲,作文匆匆而就,这样的作文往往结构混乱,思路不清。更有的草草结尾或字数未达标,这样,就别想得高分了。
就全国新课标卷而言,一般情况下可以不按照题目先后顺序做题,开考后可以先完成名句默写题,然后做成语、病句及排序三道单项选择题,这四道题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之内。然后,集中精力完成客观选择题(6道题),时间不少于25分钟,也不能多于30分钟。做选择题力避两种倾向:一是一味抢时间、求速度,这样势必导致审题不严,思考不周密,从而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二是速度过慢,太过谨慎小心,甚至反复徘徊不敢选。其实这是没必要的,只要明确考查意图,冷静比较,应该果断作决。因为必须着眼全局,保证完成全卷。开考后45-90分钟完成主观题的答题,即开考后一个半小时内要完成作文以外的所有试题。最后1个小时完成作文。作文时间要确保55分钟,利用7、8分钟时间审题立意,并列好提纲,然后用40多分钟的时间行成文字。作文完成后应花2到3分钟时间浏览一遍全文,以免出现多字、漏字现象。最后留下3到5分钟做全卷的检查,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动选择题答案。

三、运用常用术语,规范组织答案的语言表达
有的考生一看试卷大喜,全部会做,但当试卷发回来,看到分数,满脸愁容。原因是在组织答案的语言表达上未能做到简明扼要,要点突出,层次清楚,概念准确、叙述简明。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该用常用术语答题时没有用术语作答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必须掌握一些答题的常用术语,如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方面的常用术语: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反衬、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简洁、明快、清新、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再如现代文阅读有关布局谋篇方面的“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的题型常用术语:在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等;在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等;在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这样不仅答得简要而且准确。当然,要记住的是术语之后一定要有联系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分析要具体,要有条理性,而且能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切忌离开文章架空分析。
2.答题时未能做到意在笔先,组织答案条理不清晰 答题时一是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再动笔;二是要分点作答即用①②③小标号标明,且答案字数尽量和所给空白一致,要尽量多答,“言多必得”。这样就不会使要点遗漏,同时也能使你的答案条理清晰明了,就能拿到较高的分数。

四、规范书写,力求卷面整洁、清秀
教育部出台的《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与旧版考务规定相比,明确要求考生书写要规范,不能用繁体字写语文作文。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量的网络语言、火星文等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的规范使用受到较大的冲击,这应该是教育部门出台一系列规范文件的原因。故学生在写作文中一是避免出现繁体字,二是不提倡使用网络语言。
同时,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对语文卷来说至关重要,常言道“佛要金装,文要包装”,给阅卷老师一个整洁的好印象才会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欲。作文更是如此,因此要做到凡语文考试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坚决反对字太小、字迹太淡、线条太细的做法。要求书写效果端正、庄重典雅、有力度。禁用胶带、修正液等修改工具,养成“下笔不悔”的书写习惯;同时不写潦草字、不写错别字、不写繁体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这样阅卷老师才不会扣掉不该扣的分。当然,更进一步的要求是书写工整、漂亮,卷面整洁、清秀,阅卷老师看了之后有一种愉悦感,那是最理想的结果。

END
注意事项
总之,不规范答题,就难得高分,难有好成绩。在平时练习及考试中如果能从以上所提到的认真审题、答题时间分配、语言的表达及书写的规范等方面加以注意,那在语文考试中就能做到“超长发挥”了。

Ⅱ 如何答高考语文试卷

答高考语文试卷方法:
一、心态策略
高考是紧张、激烈的脑力劳动,需要考生全身心投入,且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每分钟都能积极思维。考试开始前,考生应像运动员竞赛前先做准备活动一样,摒弃与高考无关的一切杂念,排除种种可能在考场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适当热身,提前进入“角色”。考试中要克服六种不良心态。
1、偏急心态。考试时,有些考生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情绪急躁,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正确的做法是:拿到试题,先大致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每做一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挖掘隐晦信息。根据条件,设计出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使解题有顺序地进行。
2、犹豫心态。一接触到试题,好像有不少思路,但对每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正确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3、烦躁心态。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甚。这种烦躁心态,堵塞了思路,失去了灵感,妨碍了能力及水平的发挥。正确做法: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4、固执心态。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
5、懊丧心态。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丧心态。正确做法:来点“阿Q精神”,可以观察周围考生,认定“我难他们更难”、“我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6、冲动心态。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忽然来了灵感,豁然开朗,心情异常兴奋,思维失控,产生冲动心态。正确做法:告诫自己必须冷静,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调节越重要,因此可以说,调节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如何调整好心态,概括为16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二、时间安排策略
走进考场,大多数考生都会紧张的,这时要注意平衡心绪。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然后通过浏览全卷,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其核心是让时间为你高考得分最大值这一目的服务。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
1. 选择题(40分钟左右)
2. 翻译(6分钟左右)
3. 诗歌鉴赏(6分钟左右)
4. 默写(3分钟左右)
5. 散文阅读(15分钟左右)
6. 散文鉴赏(20分钟左右)
7. 作文(60分钟左右)
三、答题策略
拿到试题后,可以先大致浏览一下,初步摸清题情,估计时间,并认真做好头一两个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但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回答问题时不仅要善于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书写的规范和工整。

Ⅲ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不同,具体如下:

一、选择题

高考语文的选择题大部分都是客观题,对各位考生而言也是机不可失,因为除了选择题你可以拿满分,其他的主观题真的很难拿到满分的。为此,一定要认真审题,思虑周全,大部分情况下坚持第一选择不会有错,做完后切忌涂改,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否则改对改错的几率是一样的。

此外,不要为了追求速度过于心急,越急越乱,容易增加出现失误的概率,尤其是过于心急审题不严很有可能未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因为粗心大意失去本来应得的分数。同时,也不要在一道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以免后续时间不够用。当出现犹豫不决、纠结不知道该选哪一个的时候坚持第一眼的印象。

二、现代文阅读

对于现代文阅读,你需要掌握以下几点答题技巧:

一是在阅读文章前,先给文章段落标出序号,然后看题目要求,划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利用题干中的关键词信息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点,锁定答题氛围;

二是注意上下文的语境描写,一定要把握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更要呼应全文;

三是查看题目分数,依据分数的多少找到答案的所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按要点给分,所以在答题过程中为了条理清晰,可适当标序号写出答案。

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题目,一定要按照“观点+理论依据+论据”的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三、诗歌鉴赏

对于诗歌鉴赏类题型,需要掌握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看题干,然后通过诗歌标题、作者、诗句以及注释,最大程度利用文中给出的已有信息解答;

二是掌握鉴赏方法,一般鉴赏诗歌的流程为:找意象——会意境——理解形象——把握感情——做出评价。

三是搞清楚诗词的类别,熟记常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总之,做诗词鉴赏这一类的题目你需要审题立意——表达观点——进行具体阐述。

四、文言文阅读

关于文言文阅读,你除了考平时积累实词与虚词之外,还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的理解。因此,在做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确定正确答案,同时要注意语境常识,尤其是进行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切不可直译,要注重句子的通顺性和符合当时的语境。

对于不太理解的词,可借助于注释或上下文进行猜测,句子翻译出来后一定要带到原文中去品,看是否符合文中之意。

五、关于作文

对于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作文而言,考生们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审题立意,尤其是材料性话题作文,一定要注意细读材料,选题需切中材料,切勿选择范围过大而离题;同时题目不要太俗,最好是标题新颖、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而且在全文的书写过程中一定要多次点题,至少要做到“三次点题”,全文紧紧围绕主题进行论述。

此外,文章中最好引用名言警句、引经据典或者引入符合语境的诗歌,进一步加强论证;段首句最好采用同样的句式,加强文章的气势,论据要选材与时俱进,切勿过于老套。最重要的是结尾一定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能够给读者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不过一定要记住文章要有标题、字数不要过多或过少,卷面整洁尽量无错别字。

Ⅳ 高考语文.一般要怎么答

这个经验多,我高中的时候花在语文上的时间不多,真的不多,基本上除了上课以外就没怎么摸过,不过最后的结果还可以。嘿嘿。个人觉得文言文是我的强项,关键是要把握全文意思,个别不懂得就算了,除非是考到那个词,就不用太纠结。平时要积累古文中的特定用法,实词虚词的意思,还有啊,拿到文章后,答题前先看下最后一个选择题,它给的4个选项,选错的一个,意味着有三个是对的,对你理解文意很有帮助的啊。
文言文。。可以了么?还有疑问再聊哈。

Ⅳ 高考语文的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情景,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1、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着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三、名着阅读。
公式: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着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着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着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 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③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①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②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③“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④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⑤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①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②……描写了(或刻画了)……
③……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①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②……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①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②……,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①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②……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①以“物”为线索;②以“事”;③以“人”;④以“时间”;⑤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①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②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③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常用术语

(一)、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排比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1、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3、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八)易混术语区分
(1)“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2)“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1、“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九)常见的诗歌意象
月亮——思乡、怀念故友
浮云——游子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婉、至诚
鹧鸪——思乡、凄清
东篱——出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
杨柳——离别怀思之情
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以及纯洁的高尚品质
松树——傲霜斗雪的品质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之情
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亡国破家之感、羁旅情仇、飘泊之苦
寒蝉——悲凉
浮萍、孤舟——漂泊之感
一、花草树木类:
1、菊花:隐逸、高洁、脱俗。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2、竹:气节、正直,谦恭、虚心。杨柳:送别、伤感。
3、梧桐:凄凉、凄苦。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4、草:卑微、荒凉或希望、顽强生命力。
二、飞禽走兽类:
1、子规(杜鹃):凄恻、思乡。
2、猿猴:哀伤、凄厉。
3、鸿鹄:理想、追求。
4、孤雁:思乡、孤独寂寞、飘零。
5、沙鸥:漂零伤感。
6、蝉:高洁,悲秋。
7、斑马:惜别。
8、鹧鹄:离愁别绪。
9、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
三、风霜雨雪类:
1、江水:流逝、伤时、愁苦、怀古。
2、秋水:盼望.
3、烟雾:情感朦胧、惨淡。
4、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5、浮云:游子、飘泊。
6、露、霜:人生易老、环境凄苦。
7、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四、其他类:
1、月:人生圆缺悲欢、思乡念亲。
2、夕阳:失落、消沉、人生短暂。
3、夜半:愁思怀旧。
4、古迹:怀旧、感慨昔盛今衰、明志。
5、乡村、山水间:厌俗思归、纯朴隐逸。
6、仙境:飘逸自由、高洁厌俗。
7、天地山川:生命短暂、个人渺小,情感孤独,心胸开阔。
8、双鲤、尺素:书信。
9、西楼:闺怨。
10、南浦:水边送别。
11、长亭:路上送别。
12、精卫:不畏艰难。
13、抱柱:坚守信约。
14、三尺:法律。
15、南冠:囚犯。
16、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常。

(十)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这两个词语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类型:
(1)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
(2)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
(3)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
(4)激昂雄壮与悲壮
(5)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等。

(十一)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 直抒胸臆
例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
2、 借景抒情 由景生情 情因景现所以 借 景在诗中出现,情也在诗中出现
例子: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寓情于景 不直接写情,通过景让读者感受到情,全诗皆是景物描写,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子: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封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3、 以情驭景:情感在前,景物都染上了情感色彩。
例子:05全国卷唐李华《春行即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4、确定不了是以上哪一种就叫情景交融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借助于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物通常是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莲菊松竹梅等,例子: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6、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 观书有感 题西林壁
7、衬托
①正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千古风流人物 多少豪杰 周瑜 突出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②反衬 以动写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8、乐静写哀情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9、渲染
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0、点面结合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联想和想象。
例子: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联想和想象区别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联想)[唐] 李白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
12、抑扬 王昌龄《闺怨》赏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3、白描 相对于工笔白描:勾勒轮廓。工笔:细节描写。特点是对景物粗线条勾勒 不加铺陈和修饰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14、用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写刘裕的气概讽刺南宋王朝 表达自己抗敌志向
15、如果以上这些手法都不合适的话,那么记住表现手法还包括修辞方法如常见的:
(1)比兴 孔雀东南飞
(2)夸张、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拟人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4)设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5)反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6)双关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二)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
清新飘逸、流畅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浅白如话、华美绚丽、清丽明媚、明朗疏淡、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健豪放、苍凉悲壮、细腻感人、语近情深、情真意切。
如果鉴赏时我们觉得以上这些熟悉的概括不够恰切的话,需要自己选词概括,但要注意用语规范,语言最好凝炼优美。

(十三)炼字:
在诗中炼哪个字?
1、找动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找形容词: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找数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4、找副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Ⅵ 高考语文有什么答题技巧

你好,我任教语文10多年了,关于语文阅读题答题,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全脑快速阅读记忆》。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3、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记忆》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Ⅶ 如何应对高考语文

将在全国范围内渐次铺开的高考改革,是当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实行“新高考”后,高中怎么教?学生如何才能进入心仪的高校?教育整体链条是否能环环相扣?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凸显四大变化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记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发现,高考计分方式、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科目设置和招生批次成为改革重点。——不分文理,变为“3+3”模式。广东、辽宁、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实行“3+3”的考试模式:前一个“3”指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外语等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北京市高考改革确定,英语听力考试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上海、吉林、辽宁等地也规定,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选取较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广东省除外语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外,还将给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一考定终身”变为“多元录取”。各地规定,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机制,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俗称的“两依据、一参考”。——“本科批次合并”。辽宁、福建、四川、广西等地从去年起陆续取消本科第三批次,与本科第二批次合并录取。一些省市则提出了合并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市将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海南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并计划从2020年起仅设本科和专科两个录取批次;山东省也提出,山东高校录取从明年起将不再分一本二本。新高考方案执行时间上,上海、浙江两个试验区明年起执行新高考;北京、海南等将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广东、辽宁、吉林、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为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执行改革;一些西部省份定于2019年开始执行。“套餐”变“自助餐”:指挥棒如何带动学习革命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发普遍关注。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新高考方案总体上以学生为本,为学生、高校提供了选择机会,考试素质教育导向、公平性更明显。但与此同时,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了“自助餐”,“史、地、生”等传统副科比重增强,各科内容更注重考察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能力,高中教学势必发生重大变革。——“走班制”必然带动分层教学。师资配置、课程组织与学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临挑战。记者在上海采访了解到,“走班制”正在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目前,复旦附中本部已经对部分高一、高二逾两百名学生实行全部课程走班,不设行政班级,其余学生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课表前往对应的教室上课,教室门口也贴出课程安排和相应的时段。明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实行的是“7选3”考试模式,学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3门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种考试给浙江省高中带来了35种课程选择“套餐”。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选择不一,部分学校教室、教师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综合素质测评”将由雷同到个性。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介绍,在相关高校已公布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方案中,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而是采用“高考+校测+学业考”方式录取。在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后,高校正在逐步将综合素质纳入到人才的选拔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科成绩、综合素质和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经历。记者在各地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录取影响不大,部分中学做的还比较简单。自由度增加:做好未来发展“选择题”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录取,同时高招将合并一、二本批次,原有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法发生改变。考生在合并后的10个院校志愿里填报的自由度明显增加,原来“从一本掉到二本”的概念消解了,考生的选择面得以扩大,高分考生更易向上冲击,低分考生也有足够多的选择满足志愿。复旦大学招生公室对此表示,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长、兴趣、理想,从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发展时期来把握自身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热门专业、分数高低等狭窄视角。这也是考生真正能够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根基所在。“现在学生最大的困惑是,只知道学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一些教师反映,在选择多了、范围大了的情况下,考生自己也会患上“选择困难症”。“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迟学为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优势学科,学校也要有这样的规划和引领能力。一些基层学校负责人担心,高考改革开始实行时,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适应能力是个挑战。针对“走班制”,武汉市一所中学校长说:“学校教室够不够用?如何配备相应教师,走班之后新的班级如何管理,如何考勤?可能都要和过去完全不同,应提前做好准备。”针对高校录取参加“综合素质测评”,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读的家长赵女士表示:在本身比较繁重的高中课业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业余爱好、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内容,考验着学校、也考验着学生和家长

Ⅷ 求高手解答如何答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三道题,第一题是文学常识,跟作家作品有关的,平时积累的,第二题是选择题,关于诗歌内容的,逐句判断,语焉不详的或者夸张的往往是错的,第三题考鉴赏手法,角度很多,但是记住三步答题:1、明确答题角度如情境关系、表现手法、修辞手法;2、用具体的诗句证明角度的具体内容;3、联系作品的主旨或者作者的感情。例如:划线的诗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了。。。,实写了。。。,渲染了。。。的氛围,表达了。。。的情感。(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Ⅸ 我是怎样答高考语文试卷的

朋友,我有一些不错的资料,用这些材料提供的方法对付高考诗歌鉴赏应该没问题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陈与义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9.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10.渲染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11.烘托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12.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13.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14.实虚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15。抑扬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16.叠词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17.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19.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标点误用主要有以下十六种情况:1.非疑问句用问号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是与后半句一起考虑,前面就不是一个单句,而是主谓词组做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合起来组成一个陈述句,应改为逗号。)2.倒装句中问号前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这是一个倒装句,“同志们”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3.分句之间用顿号浦东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之后),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并列短语。凡是并列短语,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4.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并列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淮剧”“黄梅戏”之后应改用逗号。5.连词前面用顿号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或”是连词。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或”“和”“及”“与”)前面,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句子的不同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6.概数之间用顿号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三四”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7.集合词语误用顿号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8.句中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9.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应将句号改为逗号,或将分号改为句号。10.冒号提示范围不清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修改方法:或将冒号删去,或将“我从中”前面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短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充当“三位女杰”的说明性短语。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本句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13.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1)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前一句中李白的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一句“神形兼备,充满生机”,只是句中的谓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到引号外。14.不是书名误用书名号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是不能用书名号的,只能用引号。15.省略号与“等等”并用事实也是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省略号与“等等”意思是重复的,二者应该删去其一。16.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相混淆1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2他培育了许多香花,收养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如前一句),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号除外)应省去。所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及“经、史、子、集”后的句号都应删去,然后在后括号外加句号。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如后一句),应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可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用句末点号。所以应把原来句末的句号移到“小动物”后。

Ⅹ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 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 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 、关联词 、指代词的提示。
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 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 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阅读全文

与如何答高考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5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