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发布时间:2022-05-25 08:02:15

① 语文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一、语文新课标要求对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考试大纲进行全面改革。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教师角色定位错误或者失当的现象,如不及时纠正调适,教学效果必将受到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会受到阻挡。新课改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者和协助者。新课改的实施,需要语文教师的创新实践,更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和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及时调适自己的角色。

(一)、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不再只是传授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在备课、上课时,不能只从授者的角度去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是要着眼于考虑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然后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来教,把重点放在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学习上。也就是说,教师已经不再是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潜能和特长的发掘者,各种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善于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促进者的形象。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主体的活动,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绝对权威的地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意味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剥夺。语文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新课改非常强调民主化的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而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应当创设这样一种环境气氛,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而人格的平等,心灵的沟通,不仅能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热烈探讨,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构造出种种鲜活的形象,在有限的课堂里展开无限的联想、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肯定创新思维,教师能及时把握学生直觉的、跳跃的、非常规性的思维,热情支持,及时鼓励,增加学生自信及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每一篇美文,师生应该一起感受思想的精华和情感的魅力,在学习中互相鼓励、启发、感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课堂上,教师要履行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义务,这样才能充分地展示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学生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譬如,在上课的时候如果能巧设导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意识的记忆),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而且这种无意识的记忆也是最可靠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使无情无形无色的语言转变成有情有形有色的语言,还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使他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我们的学生对语文不但“好之”,而且“乐之”,使他们在享受到美的同时也让个性得到了发展。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要素之一,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培养他们实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重视培养甚至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致学生不敢质疑,不敢去探索新知,从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毋庸置疑,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最主要的职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须要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落实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也须要由课堂教学来检验和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途径来实践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

(二)语文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现实社会良莠不齐,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可能迷失方向。语文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心,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目前受教育者中独生子女多,被父母、长辈溺爱的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劳动观念差,怕脏、怕累,爱花零钱,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活动中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在家长配合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但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灾难。这需要多方面、长时期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对文章中描写美丽景色的文字的阅读陶冶学生的性灵情操,通过对文章中励志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又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题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应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引导学生的特点应该是诱导点拨,引而不发式的。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念和做人。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评价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评价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如空间、时间、情感、交往等动态因素,以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

(三)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要素。其中,学生和教师属于实践主体,教材属于实践客体。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教师如何扮演好此桥梁的角色呢?我认为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应从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美。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目标、内容及进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学习过程,即知道自己将学什么,该怎么学,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习的结果,即学得怎样。第三,和学生共同设计教学环节或步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然后,让他们自己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老师实际上和学生的关系也已演变为合作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第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对课文质疑,有了老师的带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的被带动起来。然后教师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而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诱使学生开口。当学生动起来后,要善于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思索。多注意教材中那些深沉含蓄和意在言外的文句,多注意起关键作用的部分,以使得学生逐渐能够提出系统化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再组织讨论。这样做,将会大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会提高了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第五,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创新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道的载体而且是艺术和创新思维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感悟和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挖掘获取教材中深邃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美。语文教师要充分研透教材,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己文化品位,厚实自己的人文底蕴。

(四)语文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个性

在教师的角色隐喻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是要有一桶舒展自如、自能增值的活水,就象是一个随时都有活水流出来的自来水龙头,不管学生什么时候要用水,要用多少水,都可以自如的流出来。而储存活水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科学人文知识。只有不断学习,猎取各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在当下,有许多新兴领域是教师未必熟悉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落后,甚至他们在某个领域可能已经站在了教师的前面。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的实践者。要不断加强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用深厚的文学底蕴去感染学生。如果我们一味教育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己却把书束之高阁,不注意去汲取书中的光彩的语言,讲起课来语言乏味,干燥枯乏,又怎能说服学生呢?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要经过良好的职前训练、妥善规划的实习以及持续不断的在职进修,才能日趋成熟。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这不光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它是由天赋、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是直接相关的,压抑自己的个性发展就意味着压抑自己创造性的发展。素质教育下,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语文教育,本来就是最具有个性的教育,因为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创造物,是作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与个性张扬的结晶。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作为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理解也应该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因此,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理所当然地,而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倒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师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素质教育呼唤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科教学做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具备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拥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

(五)语文教师应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多的是要引领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独立处理各种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一环。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的能力,会直接作用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语文教学中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必须遵循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使之成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能用单纯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不能只强调容量,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使之为学生提供新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做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实现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整合。教师也不应是多媒体的消极执行者,而应是直接的建构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应当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要在语文课堂中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鉴别、梳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作为新型的语文教师,应不断地对自我的知识和素养进行充实积累,不断地对自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积极的参与教学实践,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的或失当的角色定位,应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学生和教材融洽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不断的探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应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

② 如何做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中国文化中对教师的有关隐喻。
教师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唐代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天,这个说法还能适应我们的新课改要求吗?
①有关教师的作用,可分成正面和负面两类:
正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人”,“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是乐队指挥”,“教师是球队教练”,“教师是导演”,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负面:“教师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害是警察、医生)”,“教师是条子(意即警察),是太平洋的警察”,“教师是法官,而且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教师是身心摧残者”。
②有关教师的敬业献身精神:“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孺子牛”,“教师是铺路石”,“教师是太阳”。
③有关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水,不断更新,长流不断”,“教师是活的诸葛亮”。
④有关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是酸酸(甘肃某县俗谚,有两重意思:一是“穷酸”;二是“摆臭架子酸”)”。
⑤有关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我们以其中的“蜡烛”角色做一个分析:
“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使人感到既喜又忧。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即生重于师。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可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那么高,不必一味顺从社会的期望,将其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尽了口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短,终有熄灭的一天。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因此,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元穷。
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一看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对教师隐喻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他的文章解说的更详细。
二、新课程标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提出的现代教育六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一技之长,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知识、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确的情感态度。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必须把握两点: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弄清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必须把握三点:第一,要正确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读书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向对话,阐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对话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提升自己的认识。通过文本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第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过去,我们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与学、考与评都框定于课本与教参的范畴,结果是教师教得死,学生也学得死。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该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课堂上听、说、读、写、演等活动,还包括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第三,要正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感情色彩强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走出“先系统讲解语文知识,再安排相应练习”的理性化教学设计的误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情感熏陶功能,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首先,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做到乐学、会学。其次,现代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是以承认个人的差异性,并将其视为学习资源为前提的。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第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如果只接受,缺乏探究,那么,语文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探究过程,是获取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探究乐趣,比探究获取的结果更为重要。由此看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时,必须把握四点:第一,从课程目标上看,语文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使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第二,从课程时空上看,要走出传统语文课程“课本是世界”的误区,确立“世界是课本”的新的语文课程时空观。这个世界不仅包括实存的物理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且还包括师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从课程功能上看,语文课程要尽可能满足培养语感; 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根据社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 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第四,从课程类型上看,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还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这些理念,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并付,之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才能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现在,语文学科教育曾引进和还在继续引进的有全国影响的重要理论和经验大致如下:
【美】布鲁纳的“发现法”
【美】斯金纳“程序教学法”
【美】罗杰斯的“不指导原则”
【瑞】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
【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
【苏】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理论”、“高难度教学原则”
【苏】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沦”
【苏】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法”
【保】罗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法”
【苏】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反馈学习”
【美】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理论”
【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论”
除上述名家理论以外,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一些从国外学习归来的学者还先后引进了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西方教育思潮与理论,并倾力用以疗救语文教学长期陷于瓶颈难以自拔的痼疾。
三、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装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俗话说,怎样的师父带出怎样的徒弟。古代先哲墨子从染丝者那里受到启发,得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结论,并殷切告诫人们“染不可不慎”。这些话说的是一个道理:在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存在着染与被染的关系,施教者的思想水平和智能素养将给受教者以深刻的影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学科基础知识。
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学、文章学和文学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师在语言学方面的素养,不是体现在能不能用教科书上的概念、定义、规则来解释文章中那些被分割出来的、孤立的字词和句段;而是体现在是不是掌握我们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应用规律,能不能熟练地综合运用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发现、分析、品评一些范文的精妙和一些病例的错失,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语言的知识,而且领略到语言运用的“诀窍”,变得聪明起来。
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读文章、写文章。但在事实上,那种肢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用解剖尸体、拆卸机器的办法把血肉丰满、活跃着生命的优秀作品分解成一堆堆零碎知识的教法,至今还随处可见。至于在文学方面,语文教师当然要具备中外文学发展史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素养。
此外,语文教师是搞教学的,他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方面的基本素养,懂得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具有遵照教学原则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案的本领。着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一个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科方面的素养,主要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能把教育理论化为随机应变的教育技巧,也就是说善于察觉教学进程中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符合教学原则的新的行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巧妙地、自然地把教学进程引向既定目标。
2.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型、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语文老师难当,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但说到底,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考试“专家”容易,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实在困难。
所以,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炽热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终日以书为伴,这个书最好不是教参、教材和其他考试资料,而是一些所谓的“闲书”,即“三教九流”之类的,语文教师要具有为某种目的而广泛阅读并从中搜求各种有用资料的能力,也要具有翻查各种工具书自行索解疑难的能力,还要具有通过圈点批注对文章深入研读进而吸取其精华、发现其错失的能力,等等。
语文教师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与语文课文直接有关的书。如着名作家的评传、节选课文的原着、着名作品的赏析、名家名作的手稿、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等。第二层次,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如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着名教育家的书。如《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文集》《中国着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还有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赞科夫的论着《和教师的谈话》等。第三层次,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方面的书,这些书是高品位的书,细致地去读它,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专家型的教师也肯定不是一位好教师。如果你不是完全为了混饭吃的话,教师要有小人物做大事业的气魄!
3.由固定的模式化教学向灵活多变的个性化教学转变。
以往教学研究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总结教学模式,并试图用一定的模式来架构和评价老师的教学,因此不太注意发现和总结教者的教学个性、惯用自己的意志规范教者的教学设计,致使教者放弃自身的特点、长处,刻意按照他人的“指导”去做。结果,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公式化。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向教学模式个性化发展,形成个性化教学。要做到个性化教学,首先,要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用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赢得学生的喜爱。
也许是学者对“语”“文”两字过于烦琐阐解,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它只存在于教育领域,准确地说是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名称。到了大学或其他专业研究领域,这词就不复存在了,成了“中文”,成了“汉语”,就连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只一也是冠之以——汉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均可以成“家”,或加“学”再成“家”。如: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 历史学家等,唯独没听说什么“语文家”或“语文学家”的。有的也仅仅是“语文教育家”、“汉语学家”、“文学家”而已。
所以有人说,语文老师是最容易当的老师,识几个字,讲几篇有统一说法的课文,做几张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这话不假。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不是容易当,最容易当,而是难当,最难当。因为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师太难了。
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应该反省自己,可以写教育日记,可以写教学反思,可以写教育叙事等等,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最终我们成为“四个一”教师:即要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一个不断学习的教师,一个以身作则的教师,一个关注学生行为的教师。

③ 课堂上老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面对学生的多种解读该怎

课堂上,老师是一个知识的教授者。就是俗话说的教书,在课堂上,你的第一角色就是知识传播者,把书上的、你所掌握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知识尽数交给学生。
课堂上,老师一个德育的工作者。就是俗话说的育人。在课堂上,你的第二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至少能做一个不坏的人。在此基础上,让他的善良、宽容、理解、感恩能无限的扩大。
课堂上,老师也是一个学生。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有时候学生能给你带来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故事,语言。有时候自己写了几年、十几年的一个错别字,学生能给你找出来。呵呵,在学生面前,我们也是学生。
课堂上,老师也是一个朋友。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对教还是学都是好事。
课堂上,老师也是一个007,你要敏锐地观察有没有学生在走神,在搞小动作,在说话,在干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还要在瞬间想好处理的办法。
课堂上,老师愿意把知识、幸福传递给学生,愿学生也回之于幸福、理解。因为老师还是多累的。
上面的是昨天自己写的,刚刚偶然看到一篇相关的文章,一并贴上来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师的一贯要求,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说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一句话,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

1、 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2、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

3、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我还觉得,新课程下的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个人体验尽情阐述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由教师讲述着自以为一成不变的、完美无缺的“真理”;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现在要努力做的,是“做一个风趣而讨人喜欢的人,鼓励他人(学生)去谈论、去发表,让自己专注地倾听并适时地加以由衷的赞美”(查理•尼士曼夫人语),并不是要让自己的形象如何高大,如何完美。所以,我倡议,让我们都来做一位善动脑筋的“懒先生”吧。不过,这就须要我们这些“懒先生”们能对每位学生做到“善听”,更要做到“善导”。我这里所说的——我们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要做到“善听”,“善导”——并不就等于说,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一点也不用讲了,就可全让我们的学生去讲了,而更是要“善讲”。——善讲我们学生不会的,即善讲他们自己无法理解的。其实,“善导”本身就是一种“善讲”。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老师,我们所有的在实施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都来做真诚的的赏识者吧。

4、做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

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5、做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6、做得法的组织者

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7、做有效的促进者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8、做勤奋的学习者

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干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名着,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思美文……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之旅!

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今天你不生活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从某种角度说,学习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格调。只有学会学习,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大潮中搏风击浪,勇往直前。

热爱教育意味着热爱学习,投身教育意味着投身学习。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身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促进真正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古今中外的名师无论学历高低,都具备好学不倦、自学终生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善于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不断用学习来重塑自己!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与学生互动学习,每天淘汰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人文素养,养成苦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9、做扎实的研究者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是他的思想,对某一问题不倦的探究,是个体成长所必经的心路历程,也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性的思考的基础上,人才会活得有尊严。因此,我们不可能没有对自身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一种思考。“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进。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我们主动加强自身的科研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勤于思考。树立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自觉地把研究之水注入课堂,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学会确立研究课题、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撰写课题报告等等,自觉地在研究中应用,做教学实践中的“有心人”,积极探索,锲而不舍,勇于革故鼎新。

10 、做精明的反思者

反思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生活成为有意义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教师之所以是教师,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他在反思。人在反思中过有意义的生活,在反思中存在,在反思中成为有个性的自我。美国着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多思考、爱琢磨的好习惯,学会了遇事不要总是归责于外,而是遇事先反思自己,学会改变,学会调整,学会反思。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改变态度;改变不了过去,改变现在。不断地反思自己,调整自己,适应教学,也适应生活。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实施新课程,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坦荡宽广的胸怀,展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

④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珲春市是一所边陲城市。两年来,广大教师在市教委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为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做了不懈的努力,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们个个都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走下神圣的讲台,和学生平等对话,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关爱和赞美充溢着生动活泼的课堂。一节节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令人赏心悦目,教师们个个以他们特有的教学风格展示出了生动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教师们正在蜕变,用他们的创造才能实现着教改专家所希望的情境,正如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以追问的形式所描绘的“我”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应做些什么:“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界敞亮?……”下面我想结合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就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来和同行们进行商榷交流,有不妥之处,请大家给予指正。
一、组织引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总导演”,主要起着“引路子、搭梯子、扶膀子”的作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扶翼、启蒙、引导,使其达到“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不用教”的境界。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对学生的组织、引导和协调工作。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要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去做,并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 当学生做的不对、或通过合作学习还不能很好地完成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和指导,要使“收”与“放”做的恰到好处,使教师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要注意避免一些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师的话越少越好、问题问得越多越好、课堂上越热闹越好的极端化的倾向,使得教师该说的不敢说,不该问的却偏要问,应该说明白的没有说清楚,结果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习惯和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掌握,语言表达不够简洁准确或缺少条理性,有的甚至是在胡说八道,给人一种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随着课改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但不能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现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阅读的组织者的工作。一般说来,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他能敏锐地感知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思维情感的种种差异和变化,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创设、调整各种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充分体现创造才能提供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为对话创设一种氛围,而且还要不断地启发引导,使学生亲近作品,产生与作者对话的欲望。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那么即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因为他们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又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次,教师还要做好阅读的促进者的工作。阅读文本是人类文化的优秀代表,在感悟生活、表现生活、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的文化感染熏陶和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发展过程及身心发展规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积极创设机会和条件,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以唤起学生的生命感悟,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如果教师放弃自己引导和促进的职责,学生就不能充分的享受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也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对旧有的图式不断补充、调整、修正、或否定,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
二、创设情境。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要想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为此,许多的老师为了给学生创设真实而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表现出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如让学生唱着熟悉的《字母歌》进行联想和想象,看着雄宏壮观的《好汉歌》的画面感受着鲁智深的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形象美,闭眼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发对如诗如画的《春》的遐想,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父母的至爱和《小巷深处》、《背影》的作者对话,用V C D 播放一段钢琴曲《命运》来引出《项链》中有关人生和命运的话题,通过呈现一幅丽日下西湖湖面荷叶惬意舒展、装点其间的荷花沐浴着阳光、尽现妩媚的画面来感受《荷塘月色》别具一格的美……总之,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展各项活动,解除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会话,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
三、播种真爱。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们常说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社会呼唤诚信、珍爱生命、渴望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生命的体验者,心灵的收获者,因为只有教师的真、善、美,才有可能组织、参与、促进学生的真、善、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要合乎规范,特别是要善于处理好偶发事件,面对失误,要实事求是,心胸坦诚,巧妙地进行处理,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语文来说,主要是担负着传播祖国语言文化的重任,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品出其中的美味,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是实与活的自然融合,真与美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文本、对话自然而然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使得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如一位老师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章的第二段来欣赏百草园的美,然后鼓励其用“百草园美,美在哪里? ”造句,接着老师说:“我们的童年应该比鲁迅先生更丰富、更幸福,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自己的童年。”,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评价,在讨论作者是否讨厌三味书屋时,两派争执不下,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道:“走进三味书屋是作者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的标志,不论喜不喜欢,作者都要走进书屋接受教育,作者后来所以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还是得益于三味书屋的学习。因此,我认为三味书屋是作者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他的一番话赢得了阵阵掌声,老师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的读书生活。再有,许多的语文教育专家都认为“言语本于情意、言意源于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对于作文教学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布置的作文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书写真实生活的体验。如我班男同学都特别喜欢踢足球,经常和别的班比赛,赢的机会较多,但没想到在最近组织的一场足球联赛中竟以0 :3 惨败,失去了进入决赛的资格,大家都很伤心,比赛刚一结束,就有人哭起来,那天天气也和大家的心情相吻合,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当天就有几个同学在日记里写下了这难忘的情景,我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布置了一篇要写一个运动场面的作文,男同学几乎都写了那场球赛,连平时不爱作文或写起来三言两语的同学,都能写出六七百字,且感情真挚、内容具体、催人泪下。教师还可以通过倾吐自己的人生体验,以自己的真情作文感染学生,在一次作文讲评中,我读了十年前的一篇习作《我的父亲》,叙述了父亲几经磨难却能任劳任怨自强不息的坎坷经历以及对我的巨大影响。记得当时我是流着泪写成的,如今再读又抑制不住地流泪了,同学们受到了感染,读完后教室里的掌声雷鸣,课后就有学生以此为内容写下了《那瞬间的真情》和《老师也有流泪时》等习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切忌拔高、唱高调,否则,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甚至说假话,对今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四、善于倾听。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要俯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话,耐心专注地听学生间的交流,尽可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全面、准确地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还要对获取的信息作出及时的教学决策,同时要能够听出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要精心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要平等地接纳学生、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学生,宽容和善待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得到老师的尊重,身心愉悦,激情燃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五、多元评价。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愿意得到别人的赏识与赞美。教师要根据学生们都愿参与活动、展示自我、获取成功、得到欣赏的特点,尽可能的以学生的活动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领域,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特别要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说话、不好表现的同学。评价要及时、中肯、到位,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以纵向比较为主,重点是鼓励有进步或有独特见解的同学,使学生把评价看作是自己前进的动力与加油站。表扬要有针对性,要丰富多变,适时适度,避免表扬的形式化或空泛化的倾向。
六、反馈纠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的反馈信息,善于从学生的目光、表情和姿态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不同反应来判断自己的教学情况。思路和注意力要跟着学生走,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当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进行订正,对片面的或不完整的认识给予补充解释。不论对错与否,都要对他们的进行评价,并且要以鼓励为主,以宽容之心善待他们,用发展的眼光来欣赏他们,发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当学生有不良反应时,教师要从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等方面加以反思,及时进行调整,通过适时的反馈来刺激强化学生的积极愉快的成功体验,使之巩固并得到发展,从而更好地调节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
七、参与活动。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要像学生的朋友一样,走到学生中间去,积极的看,耐心的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仅要给予他们知识上的点拨,为学生引路搭桥,接住学生们抛过来的球,及时进行高水平的指点,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还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
九、驾驭课堂。教师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能否很好地驾驭课堂是一个教师能力的最好体现。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对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所提问题的指向要明确,要使学生有话可说;面对学生的种种说法,要有一个概括小结;出现的偏差或细枝末节,要及时进行修剪 ;重点难点要给予强调;还要用你的先见之明和居高临下,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容易出现错误的再次发生。
十、挖掘创新。教师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避免教材中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用自己的创新理念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从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对文章微瑕大胆质疑,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有影响,新的课程理念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此话来共勉吧,大胆的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角色是怎样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 而这一定位,凸显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新课程改革,要 求语文教师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人, 是带有个人兴趣爱好、 思想情感的社会人。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身心 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 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 的首席”。 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 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老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做法。 传统上, 语文教师是消极、 被动使用教材, 是为教教材而教语文的, 将语文定义在狭小的课本这一空间。然而,时下我们必须努力去拓展语 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校本课程——研究客家文化,带领同学们到 校外去参观客家围龙屋;在教学诗歌单元后,我又引导同学们了解客家 文化,要求搜集客家山歌,进而仿写山歌,使他们感受到了很多课堂上 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感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当教师全身心投入 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境界,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 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 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我们可以采用有表情地美读,将自己的情感体 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所以,在课堂上,我可能是浪 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我有何其芳的热烈,有余光 中的愁情乡思,有艾青的深沉……通过自己的激情投入与学生产生共 鸣,从而比较准确地、到位地将作者于文章中的情感抒发出来,将文学 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生动、传神地演绎出来。这 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从而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教师角色的转换,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一过程是极其艰难 的。只有跨过了这一坎,语文教改才能真正实施,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 真正到来。

⑥ 小学语文今天的教师角色怎样定位

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人,是带有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老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做法。

⑦ 教师职业定位怎么写

1、关心每一位学生

做一名好教师、特别是一名好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2、做一名好老师,关心学生,不能只表现在语言上,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生病,轻轻关心几句,为他送上一杯暖暖的开水,学生是不会忘记你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真情,有了爱,就具有了凝聚力的。

3、尊重每一位学生

做一名好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

4、了解每一位学生

二十几年的教育经验使我懂得,教师爱学生,不是一个纯粹主观的过程,如果学生从来不向他们的老师敞开心扉,学生的心灵之门打不开,那么教育就无法进行。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

5、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生活在学生中间,深知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与爱护。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孩子,而是所教的全部学生。但教师只有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就必须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关心使学生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

⑧ 如何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从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学者和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实施的课程,并不是别人设计好后教师被动地执行的。只是被动地完成别人既定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是不能真正地落地、真正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所以说,从课程设计者、课程标准制定者,以及语文课程论的专门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系的角度看,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让理想的课程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成鲜活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在讨论学习主体、课程主体这一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课程标准里面有一句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看到这句话,很多老师就可能这样理解:学生是主体,教学中的什么事都要围绕学生转。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这堂课我没处理好,大部分时间是我在说,我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认为,老师对学生是主体的概念理解错了。课程标准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里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词典上,“主体”有三个意义:第一个就是“主要部分”,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第二个就是哲学概念,是认识和实践的行为人;第三个是法律上的概念,是某一项行为的责任人,如赔偿主体、执行主体等。我们这里谈的这个“主体”,应该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应该指认识和实践的行为人。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行为人就是主体,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句话课程标准里没说,因为怕说了以后引起误解:其实,教师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所以,关于“主体”的概念,应该在哲学层面进行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中的“主体”,应该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和自我实践的行为者,不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离开具体的情境说“以学生为主体”,就会产生一些糊涂的认识,就可能把“以学生为主体”理解为“以学生为主”。这样的话,我们就可能问,以学生为主,那么以谁为次?就要把教师放在教学活动的次要地位上,就要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领者的角色发生冲突。在实践中,教师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担负着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等责任,所以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对教师地位的这种认识是不能动摇的。在把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把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教师有一个课程建设的权利,也有这样一个义务。这是从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从推进语文课程建设这个角度理解教师的地位。但是,在教师具体教学的层面,在学生学习的层面,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不是给他们安装进去一套设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的主体”去认识、去实践,自主地把握规律,掌握技能。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学生的学是重心,教师要把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来提升言语实践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2.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老师说,我们对新理念、对课程标准背得很熟,知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中。老师们认为,课堂上不讲课就是没尽到责任。很多老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会出现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语文教师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通过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对比,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呈现不同的课程角色。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气氛主要是靠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来创设的。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补充。学生的学习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经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积累、有所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同时,教师又扮演一种伦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承担着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责任。因此说,教师承担着复杂的角色,更为复杂的是教师的角色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关系框架中,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状况。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是这个角色,承担这种职能,一会儿到另外的一个情境下,又转换成另外的一个角色,承担另外的一个职能。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那就是教师如何扮演好一个革新者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老师经常在思考教育,思考着是不是要改革,如何改革。但是最核心的一个思考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教师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培养人才,教师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改革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可以破解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和负担的难题,开辟一条创新之路。在教育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在新旧观念碰撞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往往是以一个革新者姿态出现的教师,这些教师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是认为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人。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他们愿意和学生分享人生的体验,鼓励学生自信地有创造性地发展。

⑨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扮演哪些角色

新课程对教师的六种角色定位是: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三,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第四,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第五,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六,老师是把课堂引向社会的开放者。

⑩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师的一贯要求,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说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那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有多少呢? 1、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相关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 推荐阅读>>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 >>今天,我们如何当教师? >>教育博客:好校长的十二条军规 >>刘尧博文:大学校长要职业化 更多博文>>教育博客 2、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 3、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