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整合

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整合

发布时间:2022-05-27 02:44:18

‘壹’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三维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没有“过程和方法”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难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倘若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语文教学仍会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依然是人文性的缺失。由此可见三个维度目标虽各具内涵,但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重复叠加,要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一、教学目标的设计:细化分解,合理组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对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

‘贰’ 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实验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实验旨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学生写作视野,进行思维与语言训练,指导学生进行鉴赏与修改,从而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实验原则 1、目的性原则: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是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手段,是工具。工具服务于教学。在实验中警惕喧宾夺主的形式主义,始终围绕教学需要运用手段。 2、成本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尚有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实验中,应考虑手段使用的成本,要选取最有效最省时省力最经济的手段。这就意味着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成本最低的手段。 3、可行性原则:一项教学实验应具有前瞻性,但也要考虑可行性,这样才有实施的可能,才具有现实性。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进入了高中校园,但设施的覆盖率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室可利用的手段是“三机一幕”;多媒体教室基本上每校一个,使用的时间仍有限制;网络教室主要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其它学科的使用很难介入。因此,在实验中要立足现实,创设可能办到的机会,力求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起来,以期实验达到较为圆满的效果。 三、初步探索 本学期,就作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这一实验课题,我研究与实验的方向是:整合的方向与方式。即: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哪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材料,反过来思考的是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给高中作文教学提供哪些有益的材料与渠道。经过一学期来初步的研究与思考,我觉得从手段与材料的类别上分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1、借助网络图片进行作文教学 图片是静止的瞬间,无论是摄影还是漫画,都凝结者作者的观察与思考,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的观照。借助网络上丰富的图片,可以引领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进行审美想象与哲理思考,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并把这种敏锐的观察与捕捉延伸到他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来。根据图片的不同类型,可以进行如下不同的训练: ①风景类图片——诗意地表达 由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语文论坛”上曾经发表过刘德福老师的系列诗歌《画一首诗》,均是选取一些风景图片或个人相片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我将其收藏,并制成课件《画意诗情》,引导学生欣赏诗画,感悟如何观察图画,从中得到审美的感悟,进而进行审美联想与想象,最终完成诗意地表达。当然这样的训练并不一定要指向诗歌的写作,学生也可用散文化的诗句来表达这一种感悟,重要的是通过此训练来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与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处处有语文。 ②漫画类图片——哲理性表达 漫画总是用夸张或变形的手法,撷取生活的瞬间,深刻而艺术地反映社会、人生,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是学生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漫画作文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疑给漫画作文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素材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利用网络上搜集的漫画,既可制成课件进行多媒体作文教学,也可输出到纸质媒介在教室训练,既可进行漫画点评式的片断积累,也可以漫画为素材进行整篇作文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漫画这种素材可以引领学生更深入观察与思考,为学生打开观察生活,启迪思想的一个新的窗口。 ③纪实类图片——深情地表达 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韩军年初曾上过样一节作文课:它选取了一些2004年网络流传的有关社会世象的经典图片,指导学生进行以“有一种××叫××”为句式的说话训练,譬如说:有一种童年叫辛酸;有一种呐喊叫震撼;有一种差别叫贫富等等。之后让学生交流读图体会,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流下了深情的眼泪。这种借助新闻纪实类图片的作文课,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低层,激发学生的情感,突破了学校“象牙塔”式的封闭教育,给作文教学注入了真情的活力。 2、借助网络新闻时评进行作文教学 时评是当下媒体上比较时时兴的一种文体。网络上也有诸多的评论网站,如:“新华言论、人民网观点、红辣椒评论、管窥天下、浙江潮评论、千龙评论、金虎时评、千龙评论、南方评论”等等。时评大多以突发的社会事件为背景,有感而发,贴近生活。教师通过对时评话题的筛选,可行成一个较好的写作训练系列材料。很多着名的评论网站上还有诸如:周刊、特别策划、观点交锋等栏目,往往围绕一个新闻事件而选取多篇时评,这样的材料便于在比同求异中促进学生的辩证思维,积累素材,启迪思想,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时评往往由一个新闻事件而引发,因此,可先向学生提供新闻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动笔成段成文,之后可印发名家的不同角度的时评,从而使学生学人之长,在比较吸收中鲜活的语言,丰富的思想,较快地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几年前,语文名家赵谦祥曾经利用CCTV的东方时空栏目指导学生写作时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现在借助网络这种媒体来进行时评写作,我认为比他当年的条件更为优越。 3、借助大屏幕进行作文评改 面批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作文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传统的面批交流是一对一的,涉及面窄,教师工作量大,实效性小。借用多媒体手段的大屏幕进行作文评改,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劳动时间,提高了作文鉴赏与评改的实效性。 本学期,我曾进行过一次这样的实验,以《作文句段鉴赏与修改》为题,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讲评展示所用的语段材料均来自城关中学高二、四班的一次学生作文,提前选好语段材料,由学生在机房输入,教师整理后,形成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这节课容量大,实效性高,在校级赛教中获一等奖。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的圈点批画是即时现场完成的,从而大大增强了训练的实效性;大面积地从学生作文中选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指导的针对性与激励性。 以下是这次教学的有关材料:

‘叁’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促进了儿童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得课件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或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有所不同。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学习的途径和内容,使学生有了比传统教学更大的收获,这说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提高传统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术是教师的极佳的演示工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发展,只靠短暂教育而获得的成果,那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俗话说“慢功出细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在过程中考究,结果才会真的完美。在课堂上,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从而使教与学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文时,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插入了大量意境高雅的风景画和中国风画面,并结合古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陶醉于美丽的画面之中,还把这一节课要掌握的内容用课件井井有条地编排了出来。“知音”是主旋律,课堂开始,伴随泰山峨峨、江河洋洋等优美词语的韵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会诗情画意,为后文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语句作了铺垫。学生根据我制作的课件,很快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热爱音乐、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挚情感。最后,感受伯牙闻噩耗、绝琴弦的特殊情怀,从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对知音、对朋友的最高境界。从头到尾,“知音”这一个主题贯通其间,成为理解全文的情感线,甚至是主旋律,学生在学的时候特感新鲜,学得特别充实、愉快。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融会贯通
现在,我们要获取、传递信息,除了通过听讲、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途径外,还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来实现,就连我们现在上语文也不例外。借助它们,我们还可以更有效地存储、管理和利用信息,开展写作、绘画、设计等各种创造性生活。所以,我认为把“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务实风格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形成高效课堂。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课件,在“先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生活环境,搜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从他看到的和听到的具体情况说起,人类随意的乱扔垃圾、乱排废气、乱砍滥伐,使地球受到破坏,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在“当堂训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体验到了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再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知道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学会了创意表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轻松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走向生活,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众所周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环境、师资素质与个性、学生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实验起来还有很多的不足,要想真正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语文课堂,还需要老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肆’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种整合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于2005年秋季在我省已全面推开。由于对新教材的编写缺乏了解,再加上受传统教材惯性思维的影响,老师们面对崭新的苏教版教科书,各种新问题随之而来。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好高中语文教材,正是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对新课程新教材有个宏观的认识,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进而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呢?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整合以下几种关系。一、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上。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通过文质兼美的高品位文本、优化合理的教材结构和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注重人文内涵的熏陶,力图纠正传统课程的工具化倾向。但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首先,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的工具性实现过程中才得到体现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首先实现其工具性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如果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就会模糊它自身的学科特征,人们在上个世纪就有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的教训。所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审美的情操,即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体现工具性。其次,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应该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它和工具性之间是和谐的融合,而不是机械的相加。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才能体现人文性,强调人文性还要不要去进行基础训练。实际上这两种考虑都人为割裂了二者的关系。举例来说,我们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时,评点过程中,品读了课文精美的文字,感受了北平之美,体会了作者对北平的赞美和思念之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的无限热爱,这已经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如果要再去专设一个活动,围绕热爱故乡的问题去展开讨论,岂不是画蛇添足吗?再次,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并不是不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只重视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是要摈弃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样地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把三维目标提高到同等地位。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工具性,人文性就无法体现;舍弃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也将失去意义。二、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关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立的共同培养目标引入三维的课程目标,即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单纯从知识技能一个维度制定目标的倾向。这些要求,与过去的大纲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到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进步。尽管教学目标要求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陈述,但老师不能机械地每堂课都要按照三个维度去设计,而应仅把三维目标当作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及特定的教学情境来确定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们之间的整合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只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会主动地获取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只有培养起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无限地发展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把三个层面的目标割裂开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脱离一定知识而形成能力和脱离一定能力而获得知识,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并非每堂课都要完成上述目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应有所侧重,也要考虑上述三维是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三、关于三种呈现方式的整合关系《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引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地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新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这些要求,力求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对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方式,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审视,拓展视野,开发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了“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究”三种全新的呈现方式。三种呈现方式的关系是彼此交叉相融,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无论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活动体验”,以研习文本为主要任务的“文本研习”,还是注重探究能力培养的“问题探讨”,都强调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文本研习”是“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的基础,脱离“文本研习”的“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学习结果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探讨、活动、研习往往互现于一种呈现方式之中。由于高中学习材料大致分为实用的、论辨的、审美的文本,用以培养实用的、探究的、审美的三个方面的能力,所以三种呈现方式有时会与之有大致对应的关系,学习时候当然要有所侧重。四、关于单篇、板块、专题及模块的整合关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由五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的构成又是一个生态系统,模块由专题构成,专题又由板块构成,板块由单篇构成。这种整合关系不是简单的堆积和拼凑,不同于以往教材简单的以体裁或知识体系为标准的编排,而是以育人功能为目的,各个专题都是以人文话题领起,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学习情境,同一专题内的板块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及模块中的专题都是可以生长、延展、创生的。注重单篇教学的学习,但要有整体意识。单篇、板块、专题及模块的整合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分层关系,整体制约局部,局部要服从整体。今后新课单篇教学的学习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体现整体意识的基础,也是板块教学和专题教学的前提。单篇教学得不到落实,整个阅读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单篇教学要有板块意识和专题意识,也就是我们不能割裂开来进行单篇教学。在每篇文本的教学中,能够考虑一个板块或一个专题中几篇文本或几个板块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单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由板块而专题而模块的结构方式,既体现了模块意识,又有利于组织教学。五、关于必修和选修的整合关系普通高中苏教版教科书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于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选修部分五个系列,共有16个模块,围绕学生精神成长需要和语文素养确定选题,设计了各具特色而又实在可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使选修课的学习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必修教科书和选修教科书同是构建立体开放教科书体系的一部分,他们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部分侧重在基础性、均衡性;选修部分侧重在多样性、选择性。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立人”,选修部分同样坚持这样的基本思想。选修部分横向兼顾文体,分为五个系列;纵向则兼顾文学文化发展的流脉,体现很强的立体感。鉴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必修课程,以教材为例子,抓好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教学,从深度上把握教材,打实基础。对选修课程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做好选课工作,从广度上拓展教材,开阔学生视野。

‘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浅谈

课程整合已经在我校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两年,而我,做为一名南奥新人,也正奋力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尽力追赶课程整合的步伐。
而《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恰在这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使一筹莫展的我犹如在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绿洲,带来无限生机。
通过阅读该书,我明白了课程整合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我校却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端,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实验探索了,看到此,不由为我校领导者的前瞻意识而折服,更为自己能搭上这一课改的列车而欣慰!
那么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功能性;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决定了语文阅读内容的多样化特点;语文教学文本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性。无论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还是语文教学的文本都为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好最有效的课程整合体现在阅读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阅读教学与人类文明教育整合:(1)与人文历史整合。“文史一家”是大家的共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巧用历史知识教学,尝试整合历史教育、整合时政教育,以寻求共赢空间。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作品时,可以与历史老师配合,背景介绍可由历史老师讲解,既清楚透彻,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阅读教学与道德教育整合。“文以载道”的一篇篇文章,总是“文”与“道”交织在一起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变化及作品所体现出的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崇高精神。例如《散步》《邓稼先》《伟大的悲剧》等作品教学时便可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3)将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等特点,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态度。《再塑生命的人》《心声》等课文教学时便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对待生活。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与艺术教育整合:(1)语文阅读教学与影视文化整合。借用影视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够以真实逼真、生动活泼的形式,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资源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任何教科书和其他多媒体课件所无法代替的。例如中外名着的教学上,可适当选取相关电影片断引入课堂,可更直观的理解课文。(2)语文阅读教学与音乐艺术整合。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入音乐,让音乐流动的触角去拨动学生灵感的琴弦,不仅让学生感受了作品,而且他们的人格也得到陶冶和升华。教学《秋天的怀念》《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适当播放背景音乐,通过音乐的渲染去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3)阅读教学还可与绘画艺术整合。诗歌讲究画面感,因此在教学诗歌时,可尝试与绘画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将文字表达的东西运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还可与自然科学教育整合。语文教材中为数众多的科普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美、数理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与自然科学等学科结合,引导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
总之,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社会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使得语文教学时可与多学科、多领域整合,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充分与各领域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前进,寻求语文学科的整合方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陆’ 怎样整合小学语文教学

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来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将给我们的生活注入美丽,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题记
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这里所说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课堂上,教师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生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个永恒的瞬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以为我们教师的评价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评价要回归真实
着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精彩,渗透教师的关爱与鼓励,这样就能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
教师在评价用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对某种行为的褒贬会对学生再次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及时评析学生行为中的成败,为更多学生的再次实践提供经验或教训。我们的评价里应该充满真正实在的内容。
对于学生正确的言行,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肯定、有鼓励。比如“周全”这个词用得很准确。比如,有一天上课,交流<爷爷的毡靴>最后一句话“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的体会时,何佳恒同学有大段的发言:永世长存的不只是爷爷的毡靴,更是对世间万物的珍惜,比如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资源的珍惜等。我马上给了他一个微笑,示意他坐下。
对于学生错误的不当的言行,我们的评价中应该有批评,有引导,有指导。一个眼神有提示作用,拍拍肩也有提醒作用,双手扶一扶有引导作用。比如,吴家枫老师在学生发言说到主人公做事很有条理时引导说如果换成“有计划有安排”就更好了。在听了一个学生的发言后对所有的学生说,如果大家都像她这样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思考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们来看下面两段评语:
1.“你读的真好,大家鼓励一下!”
2.“瞧,他的朗读不但有感情,还带着表情呢!”
同样是指导学生朗读中的赞扬,前者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朗读,至于何处出色,毫无涉及。听到这样的评语,读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读得好,但何处好,不知道。听的学生也只知道别人读得好,但是,自己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应该注意些什么,还是不知道。后者在肯定了学生的同时,指出了学生朗读的成功之处,有利于全体学生在再次朗读中学习提高。
记得听到这样一堂一年级语文课。具体的内容我印象不深,但在课上老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给我印象很深。一个男同学起来读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老师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边吗?”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孩子很好的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你!”师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真实有效的的充满艺术感染力极富激励的课堂评价。
当然,要想及时、正确、有深度的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教师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锤炼 。
二、评价要饱含真情
要体现评价的真实,就必须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还记得牟莉老师在和我讨论<我喜欢>一课的教学设计时说过一句话:一堂语文课要能够轻轻而又自然地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情弦,那才是真正的好课。印象深刻所以至今记忆犹新。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带着我们的一腔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是这样评价的:“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名师胸怀的宽广及对孩子的拳拳爱心。“你读得真好听!”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你要是加上表

‘柒’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在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为教师,教会学生求知是义不容辞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转型为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已经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能否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今天就必须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行阐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层意思: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②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二者很不相同。二者不是谁辅助谁的关系,而是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
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首先必须明确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的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我们不能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目的。整合,一是要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不要生硬的使用网络技术,使其简单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达到好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换一种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既然是手段,应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东西,因此在开展课程整合研究与实验的时候,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特色和风格、教师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那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呢?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首先应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现代教育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学会思维,学会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黑板”和“粉笔”二者完全融入到传统的教学中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完美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常用信息技术的操作。很难想象不能熟练使用黑板和粉笔的语文教师能胜任传统的语文教学,同样,很难想象不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能够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也应有不俗的修养。 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滥用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个体形象,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无益于语文教学,反而有害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怎么写,怎么读,怎么领会,都要倾注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要靠教师的引导。现在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师甚至从头到尾不写一个字,不读一句书,全部让计算机代替。这样的课是不太适合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播的,它过分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忽视了师生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难以体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特征。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自然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回答,却没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注重训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积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适当示范,培养学生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要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切实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要使教师一备课,就自然想到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层次,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

‘捌’ 浅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针对网络语文教学实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情感教育、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相关的实行方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石头书》这一课,“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煤炭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录音播放。《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像再现。如教《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的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已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
3、网络下载。《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如在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玖’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1、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的整合教学。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听 精听和泛听相结合,将听英语和语音教学有机结合。 (一)泛听: 英语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英语的氛围内学习语言。课堂用语属于泛听形式的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与要求,只要听懂会做或简单问答就可以了,因此对学生没有什么压力。多听会起到增加英语气氛,培养语感的作用。在开始的一两节课,可以英汉并用,说一句英语,重复一遍汉语,如Hello, boys and girls. 同学们好!Good morning/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早上/下午好,同学们!Is everyone here? 都到齐了吗?Who's absent?谁缺席?What day is today? 今天星期几?等等。有的话可以借助表情、姿势、动作、手势帮助学生听懂,如Sit down, please. 请坐。用双手,手心向下摆动示意,表示让坐下,或教师自己以起立、坐下的动作表示,边说边做便可清楚。用左手手心朝下,右手直立于左手心下,示意学生停止说话,边说Stop talking, please. 或双唇紧闭用右食指竖立双唇前,也可示意"停止说话或别说话"。如果双唇翘起,用食指竖唇前作发嘘声则可表示 Be quiet, please."请安静"的意思等,另外如Come here. Go back to your seat, please. Turn to Page…. Think it over. 等都可用表情、动作或手势表明意思。只要教师坚持每堂课都用,经常说,反复做,学生会慢慢习惯形成自然的反应,如老师一说Practise the dialogue. 用两手指一示意说In pairs, please. 学生马上就会意,两人一组练习起来。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师生配合越来越默契,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熟练程度,学生可以逐步养成听英语并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不断提高听的能力,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二)精听: 中学生爱模仿,模仿性强,但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常有学生一听教师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听音。因此,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就要训练学生静心听,可采用“手势暗示法”,即教师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这时学生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当手势打“三”时,全班齐声模仿。这样,发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中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句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 二、说 培养良好说的习惯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材为“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选内容均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这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得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话的习惯。 首先,教师应十分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语的局面。 同时,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录音、指套、木偶等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中学英语教材课文句短简单,读来朗朗上口。有些学生觉得这些句都已能讲能背了,在朗读时漫不经心,不是看着一句句朗读,而是滑句,一古脑儿读完,存在“假读”现象。有的朗读时语速、节奏掌握不好,过慢、拖沓,一字字顿着读,或是过快,发音不到位,无停顿,混着读。特别是在集体朗读时,伴有拖音明显,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现象。为此,教师要对症下药,变换教法,随时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良倾向,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四、写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让学生明白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书写质量与速度,对今后学习不利。启发学生加强自我督促意识,保持正确坐姿,握笔方法。在书写教学一开始,学写字母时,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位置正确。值得一提的是,要强调每个字母都要稍向右斜,斜度要一致。学生由于写汉字的习惯,竖直横平,有棱有角,四方端正。因此,在书写英文时,常出现直、方、角现象。对此教师要运用“比较法”教学,及时指正。随着学习的进展,教师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不会自然生成的,而是经有意识培养形成的。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所以,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靠教师。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课堂中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请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过程,设计一个阅读教学案例。(300字)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概述Do you believe…? We learn to read by reading.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your knowledge of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go and live among its speakers. The next best way is to read extensively in it. 阅读是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着名语言学家 Christine Nuttall认为,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形成语篇,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阅读活动各环节的设置应注重其心理效应、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语篇的整体性。阅读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传统观点认为阅读就是要从文章中获取信息,了解文章的内容就是达到了阅读的目的。然而现在语言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看法。“ 阅读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 ( Goodman )。读者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事实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关阅读材料话题的知识、文章结构组织的知识、情景上下文的知识等)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测…… 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字面阅读( read the line )字面阅读是对阅读的最基本要求。低级层次( lower level skills of reading )推理阅读 (read between the line) 指读者能依据文章的细节材料推测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根据字面意思进行必要的推理、推论。阅读的高级层次( higher level skills of reading )形象阅读 (read beyond the line) 读者能将阅读材料与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与读者自身的经历、知识、观点联系起来。只有当低层次阅读和高层次阅读共同作用时,才能实现流利阅读的目的。这样的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定义《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英语课程标准》,第 9 页)英语课程标准》阅读五级要求:1 .能 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 的含义;2 .能理解段落中各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找出 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 .能读懂 常见体裁 的阅读材料;5 .能根据 不同阅读目的 运用简单的 阅读策略 获取信息;6 .能利用 字典等工具书 进行学习;7 .除教材外, 课外 阅读量达到 5 万词以上 ,累计 15万字。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取 信息,得到 感知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阅读的基础与建立途径基础途径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学习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深度阅读学习 广度阅读学习(相当于精读) (相当于泛读)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域界语言知识学习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新的语言知识(通过教材学习)阅读能力的深度学习精深阅读,形成新的阅读能力(通过教材学习)阅读能力的广度学习广泛阅读,强化深度学习获得的新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学习)阅读教学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 (text approach),实际上就是从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语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学习者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地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口笔头)交际能力。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把语篇分析、打语言基础以及交流能力的培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现代语言教学研究证明,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要进行语篇教学,将阅读材料进行整体的理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采用从整体到细节的“自上而下 (top down)”的模式,调用学习者的图式知识 (schematic knowledge)。教课文必须从整体入手,一是学生的预习必须先整体理解内容;二是教师上课必须先从背景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说与之有关的 background information,问几个 global questions。然后,有重点地讨论一下语法、词汇等知识点。点面结合的原则阅读理解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而考查时命题却绝大部分是词、句、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始终要把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总体理解与句、段的理解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注重细节,做到点面结合。精泛结合的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英语课堂上的精读应以“精雕细刻”“点滴不漏” 的“讲深讲透”英语知识为重;泛读课应以“拓展视野”“培养习惯”“发展技巧”为主。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听说读写统筹兼顾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重视阅读就不顾其他技能的发展。阅读的作用与功能从高考的角度讲,得阅读者得天下从中考的角度讲,得阅读者得三分天下二、初中英语阅读常用教法 阅读教学模式 1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model 2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model 3 .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model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model 自上而下模式反对逐字逐句阅读,强调学生已有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思考和扩展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模式忽视词句结构,忽视语言知识等其他因素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容易导致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阅读水平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下降。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model 该模式强调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先为学生解决文中的生词生句以及新的语法结构。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语言、词汇和句法的基本知识,就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基本的英语知识逐句地阅读和理解,已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该模式没有重视语言篇章层次上的语言意义和阅读理解必须有的分析、推断等思维能力及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Model 这种模式基本观点:在阅读中,底层面与高层面的加工方式对阅读理解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底层面的加工需要高层面的参与,其加工结果为高层面的加工过程提供“材料”,信息的传递具有双向性。强调读者与读物的相互作用,即强调读者所掌握的词、句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和有关题材的背景知识与读物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问式(问答式)阅读教学模式。在提问式阅读教学模式中,老师运用设问—引导—启发—对话—交流交替模式,展开教学程序。通过设问、解答、帮助、指导等多元教学行为的综合利用,促使课堂教学信息由单向活动,即教师向学生传授,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也会增多,从而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就比较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与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从师生的双向交流转向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教师较为自然地融入学生之中,并与他们建立起对话式伙伴关系。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由教师设计、布置讨论、组织讨论、讨论总结四个前后紧密联系的环节组成,在其具体实施过程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课上与课下并重、面向全体与照顾重点相统一和恰当性原则。”情景导入—设问—阅读—疏通、理解—深层问题—讨论、扩展—结合实际再讨论—总结—布置口头和笔头作业、加强语言实践。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阅读教学三阶段:pre-reading 主要目的:1 )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2 )激活或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出话题;3 )为进一步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活动形式可以有:问答、讨论、小测验、 游戏等。??Warming-up: 提出话题,激发学习兴趣??Presentation: 提供文化背景知识 (根据需要安排 ) ??Revision: 回顾上节课所学语言要点注意:呈现那些对阅读理解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while-reading 1 .是学生自己阅读的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关键信息,去获得关键信息。2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阅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有眼睛看、用脑思考的时间和过程。老师尽量少提问题或讲解。可以在学生阅读后再做这些事情。3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动手操作一些事情,如:浏览以了解文章大意、捕捉具体信息、将信息图表化、记录要点、回答各种问题等。注意: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必须交待清楚阅读的任务。该阶段所设计的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设计流程:General comprehension: 首次接触阅读材料,解决整体理解问题创设情景—确定理解目标—通过默读解答所给问题(可伴有录音)—讨论问题答案(先小组后全班)2 .Detailed comprehension: 再次接触阅读材料,解决细节理解问题确定理解目标—通过默读获取所需信息—解答所给问题—讨论问题答案(先小组后全班)3 .Target discussion: 通过扫读发现教学重点和难点(包括词汇和语法),并逐个加以解决过程:个人扫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内容:研究情景—确立概念—熟悉结构4 .Mechanical practice: 替换练习、造句练习、朗读训练等5 .Meaningful practice: 复述、改写等6 .Focus summary: 归纳总结所学语言(先小组后全班)阅读任务建议Put these cut-up paragraphs back in the correct order 段落排序Find words in the text that mean the same as these 文中找同义词Read the text and find the mistakes in these sentences 读课文找句中错误Give headlines to each section of the article 写段落标题Put this list of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 事件排序Write a reply 写出应答Discuss interpretations of, reactions to, feelings about the text 讨论对课文的认识、反应和感受post-reading 主要目的:1 .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联系起来。2 .学习语言知识,并将阅读技能与 其他语言技能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能力训练。活动形式:Pre-task: 布置任务 (一般为笔头任务 )(可根据学生水平提供不同任务)创设情景(完成任务的必要性) --布置任务—提供实例2. .While-task: 完成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讨论方法—制定方案—实施计划—总结结果3 . Post-task: 展示评价小组展示—全班评价—确立榜样—纠正不足注意:读后理解性的检测环节,重在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 Homework适量的语言知识练习和对课堂内任务成果的完善三、初中英语阅读案例分析 看光盘并评课 四、初中英语阅读策略指导和案例分析 阅读教学策略 1 .合作阅读策略教师可首先提出阅读要求,使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2 .交互阅读策略阅读教学前使学生了解阅读过程所涉及的四种技能:概况技能 (summarizing),提问技能 (questioning),析疑技能 (clarifying),预测技能 (predicting)。教师鼓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提问,及师生轮流提问。3 .同伴阅读策略一个问,一个读。提问的同学根据对方的回答进一步发问,由此一直进行到无问题可问为止。注意,只有在听到对方的问题时才可以阅读,根据对方问题的种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对阅读技巧的运用。4 .质疑作者策略1 )布置阅读任务时交代阅读时应回答的问题:What is the author trying to tell you? Why is the author telling you that? Does the author say it clearly? How could the author have said things more clearly? What could you say instead? 2 ) 学生讨论自己“质疑”过程中对问题的回答情况。3 ) 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评估。5 .图片故事策略1 ) 根据故事制作相关的系列图片;2 )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3 ) 展示第一幅图片,组织学生根据图片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4 ) 以此方式依次展示图片,直至故事结束;5 ) 图片故事阅读完后,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对比与图片的差别。阅读基本技能1 .略读 (适用于判断短文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2 .扫读 (适用于细节搜索、捕捉、提取及理解 ) 3 .细读 (适用于推理判断、揣摩、理解作者意图)略读 (skimming ) 和扫读 (scanning ) “ Skimming ” 就是选取课文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细节,以求抓住主要意思,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的理解。这一技巧可帮学生时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的主要意思上,而不是与主题无关紧要的细节和个别单词上。“ Scanning ” 是在学生查找特定信息时,通常无需认真阅读全文,只需找到信息所在的段落,然后认真阅读,来了解课文细节。利用这一技巧进行阅读时,应指导学生寻找课文的有关细节,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主题有关的段落中。阅读策略指导课例(两节)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起来,阅读能力的增强是与阅读量的多少成正比的。所以《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增加泛读训练。 ” 泛读教学的目的要求中学英语泛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理解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对文字的快速感知能力。同时巩固和扩大词汇及英语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英国学者弗兰科斯·格雷里特( Francoise Grellet)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详细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同时,设计阅读理解练习也应该从对选文的整体意义理解开始,而不是词汇或较具体的内容。”中学英语泛读训练的目的更应掌握选文的基本思想,强调对选文的整体理解,而不应偏离这个方向,去要求过细、过精的理解。明确的泛读教学的目标,我认为还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泛读强调在单位时间内更多更好的获取信息,所以泛读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文章的主旨,即了解其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在进行泛读训练时,教师不必讲深、讲细,对词汇不做过高的要求,对语法不做过多的分析。第二,泛读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进行泛读教学时,对选文阅读理解的程度,在不同年级有不同层次的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在进行泛读训练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进行泛读训练的方法很多,如: SQ3R法: Survey、 Question、 Recite、 Review、 Rewrite。Matching :分别给学生若干篇文章和若干个文章标题,让学生迅速找出哪个标题应该是哪篇文章的。Skimming :略读,只要求了解文章的大致梗概。Scanning :只为获得个别信息,如年代、数据、事件等而阅读。Task-reading :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阅读。Authentic-reading :用实际生活中的资料,如广告、时间表、商业信函等作为阅读理解材料。Timed-reading :限时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不拘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分析、综合、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形成。鼓励泛读的建议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整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