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这个对联出自哪个语文课

这个对联出自哪个语文课

发布时间:2022-01-29 05:24:34

㈠ 与初中语文课本内容有关的所有对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春联是怎样产生的?】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我国百姓的春联情结】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我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因此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欣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我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写春联的要求】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干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应该如何选择春联?】

春联具有广泛性,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贴春联。不仅如此,就是连一些饭店、美发厅、宾馆、杂货店等一些商家、企业也都贴春联。这就涉及如何选择春联的问题。

首先,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有的是从祖国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着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这样的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有的春联是表达了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如,“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干坤福满门”。这种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当然,那些从国家的宏观出发,赞颂国家繁荣昌盛,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予以热情讴歌的春联,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可以贴,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说的体现个性主要是强调不要将春联贴串行。就是说,作为工人家庭,如果贴一副“费劲养猪,三口人家甜日过;种田流汗,九秋果实旺年来”的春联,就会惹人笑话。

第三,春联的张贴。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不可贴成“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才使得“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再从平仄看,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这副春联的上联尾字“艳”是四声,即平声。下联尾字“辉”是一声,即仄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但也有的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下联尾字是仄声,不要认为是仄声的都是上联。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春联的内容上来判断上下联。这就要求我们在张贴时认真读联,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

另外,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为宜。

㈡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出现的对联

经过楹联界的千呼万唤,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终于进入中学语文课堂了。中学语文教材里介绍了对联的有关知识,中考高考(含模拟考试)也开始考到对联。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大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粹被冷落几十年后,终于重返课堂了!但是,事情也不得不令人担忧:中考和高考的对联试题里出现的毛病颇多。现在,笔者结合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中考、高考对联试题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对联,一是要求考生对上联。诚然,这其中涌现了很多优秀试题。但是,存在的问题毕竟不少。本文就试题和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主要谈谈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危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存在问题

一是概念使用不规范。如:

例1:春蕾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期以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为主题的期刊,请你为期刊的扉页写一副上下联,以彰显主题,表达全校师生的共同心声。要求每联7个字,并用上拟人或夸张的修辞手法。(2006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第一次]试题,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本试题中,“一副上下联”、“每联”的说法均不规范。对联由上联(也叫出边、出句)、下联(也叫对边、对句)和横批组成。一般说来,上联、下联必不可少。由于一副对联由上下联组成,因此在数量上,我们称对联为“副”。副,实物的一组一套。我们可以说 “一副对联”,但没有说 “一副上下联”的习惯。对联的上下联可分别称为“上比”、“下比”,题中“每联7个字”的说法错误,应为“每比七个字”,或“上下联各7个字”。在对联学中,“一联”实际上是“一副对联”的简称,生活中类似的说法如“一人”(一个人)、“一书”(一本书)等。

例2:英雄费俊龙、聂海胜随着“神舟六号”的巡天而名扬天下,中华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华夏儿女普天欢庆。聪明的同学,我们也合作一首对联来祝贺吧。

上联:俊龙腾空穿霄汉,长中华志气;

下联: 。(湖南益阳市2006年中考试题)

诗词可称“首”,对联须言“副”。

二是严重违反联律。

笔者发现学生所用复习资料,很多谈到了对联。谈对联时,涉及到了联律。但中考高考的对联试题中,违反联律者居多。

例3:对对子:

出句:衡山风光美;

对句: 。

[参考答案]邵水景色娟。

此题难度适宜,考生得分容易。但出句中“山”、“光”均为平声,参考答案中的“水”、“色”均为仄声,失替。

例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扫千年旧习; 。

第二题:略。(2004年冀鲁豫皖高考试题)

“祖国江山好”的参考答案为:“大地气象新”(“国”,为古入声字),“地”、“象”失替。

例5:下面是四副对联的上联,分为两题,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1、家中世界小; 。

2、大江南北处处风光好; 。

第二题:1、冬去山明水秀; 。

2、春回大地东风迎旭日; 。(天津市河西区2006届高三年级统一调研试题)

第一题:1、“家中世界小”为三仄尾。参考答案其一为“网上天地大”,“上”、“地”,失替。另外,联脚同仄。其二为“书里天地宽”,“里”“地”,失替。其三为“心里干坤大”,联脚同仄。

例6: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西游记》: 。

《水 浒》: 。(2005年江苏镇江市中考试题)

乍看起来,此题新颖别致。将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与初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着结合起来:既考学生的能力,又考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思维不受束缚,留有广阔的空间。但仔细一想,发现问题太多:上联第一个分句中,“残”、“坚”失替,第二个分句7字,除“生”外,其余全仄。严重损伤了对联的音律美。其所附参考答案为:①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②嫉恶如仇,鲁达打死镇关西。①中“化险”为述宾结构,怎能对“身残”(主谓结构)?“真佛金”,三平调且不论(佛,古入声字),从结构上看为“一二”结构,而“生命曲”为“二一”结构。同理,2中“嫉恶”对“身残”不工,“镇关西”专有名词,“一二”结构,对“生命曲”也不妥。

另外,例2中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为“海胜巡天震寰宇,壮华夏威风”。此联上比之“龙”、“空”、“霄”失替;下比之“天”“寰”失替。“华夏”对“中华”,既为合掌,又犯异位重字之大忌!

三是某些出句陈旧,远远落后于时代,缺乏生活气息和意境美。

如例3中,“衡山风光美”,“邵水景色娟”,空发议论,缺少形象美。例4中“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例5中“大江南北处处风光好”、“冬去山明水秀”等均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似乎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家历中跑出来的,显得陈旧落俗,毫无新鲜之感。这样的上联,考生能对出好的下联来吗?

四是出句立意欠妥,经不起仔细推敲。

例7: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二题(第一题略):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2004年琼桂陕藏蒙高考试题)

“旧风俗”“旧习惯”都要“离去”?我们的民族,有很多古老的风俗习惯,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要改掉那些陋习鄙俗,保持我们民族传统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永葆民族特色。去掉自己的而盲目拿来人家的,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学习英语,并不是说不要汉语了。我们过圣诞节,并不是说要丢掉过旧历年、过端阳节、过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爆竹声声作响,我们的旧风俗习惯都要离去吗?我们自己忍心让它们离去吗?由此看来,这一出句的立意是不妥当的。

五是只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病态百出。

对联要求上联与下联意思相关,字数相等,断句一致,相同位置上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节奏点上平仄相对。但是,有些对联试题的参考答案却令人深思。如例1所提供参考答案为:

①上联:银光流泻态婆娑;下联:神舟飞度傲长天。②上联:神舟豪迈览苍穹;下联:气概浩荡壮河山。③上联:长征箭撼九重天;下联:神舟惊动五千年。

①中的“态婆娑”如何解释?是“银光”之“态婆娑”?令人不得其解。“态婆娑”,主谓结构,与“傲长天”(述宾结构)如何对仗?另外,平仄上也不合律。

②中“神舟豪迈”“气概浩荡”,平仄姑且不论,存在搭配不当之毛病。

③中“箭撼九重天”与“惊动五千年”如何相对?

呜呼!此试题所提供之答案有如中国之股市,病态百出。叫人看了以后,既不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又不能得到美的享受,反而如同吃了一只苍蝇!

问题的危害性

对联,退出教学舞台几十年了,如今能够重返课堂,我们自然应当鼓掌欢迎!但是,这么多的病联试题出现在中考甚至高考的试卷上,又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我们有的同志会说:对联难对,我们要对学生放低要求。这一点,本人双手赞成。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的教师,我们的语文教研者。中学生对不工稳,情有可原,他们可以继续学习。而我们的试题出了问题,就必须引起注意了。

问题的危害性有哪些呢?

一是贻笑大方,有损文明古国形象。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连国考的试题都有争议、有错误,那么,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将会有何感慨呢?国外的汉学专家又会怎样评议呢?

二是对教学产生误导,误人子弟。考试是指挥棒,中考高考的试题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起着指挥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潜心钻研中考高考试题,从而确实自己教学的努力方向。他们发现试题的参考答案也不过如此时,自然会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的对联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了。

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对联,他们的鉴别能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试题有毛病,参考答案是病联,他们因难以发现,很有可能会视之为宝,从而记忆仿效,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贻害子孙!

三是不利于楹联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楹联事业后继乏人,楹联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因此,中国楹联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呼吁要让楹联走进课堂。而现在,我们学生面临的形势是:复习资料上到处是病联,考试试卷上经常出现病联,而且一直被认为无懈可击的参考答案也病态百出,学生经常被这些病联包围着。环境如此,楹联写作能力怎能提高?中国楹联的明天将会如何?难道若干年后,要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国外去学习中国楹联吗?

由此看来,这种试题不能再泛滥了!否则,我们会误人子弟,遗患后世。楹联教学将达不到目的,国粹灵魂将会被阉割!

解决问题的办法

目前,中国的楹联教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决不能停滞不前,而应继续走下去,并且要走稳走好。那么,我们目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向楹联行家学习,努力提高楹联素养。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地道、最为老百姓所熟悉并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它将永远流传而不被淘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一定要努力学习楹联艺术,提高自己创作对联的能力。学习最大的天敌是自我满足。我们的很多同志满足于能够夸夸其谈地背一些对联格律就自认为通晓对联了,他们从不肯向内行学习。否则的话,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二十二年了,各地的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楹联家们遍及全国各地,而我们的中考甚至高考试题中,为何出现这么多的毛病呢?

二、把语文课本中的对联知识教实、教活、教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课本中即有对联知识,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P114“识字7”实为“对对歌”:“是对非,长对短。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诚实赢得千家咱赞,虚伪招来万户嫌。”这种由长到短,由易到繁,由一言到二言、七言的排列,和《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的句子类似,又增加了句子的时代感,可见编者之用心所在。而我们的大多数教者在教学时,仅仅停留在“识字”层面,这是多么的可惜啊!

三、中考高考的语文命题邀请楹联专家参与,对联试题由他们把关。提高楹联素养,不是一天二天便能见效。在目前近一段时期内,这恐怕是最佳办法了。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由中国楹联学会的负责人撰写有关对联,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何不借鉴一下这一经验呢?

本人并非危言耸听,小题大做,而是衷心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对联学习环境,学好对联,继承我们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让我们的国粹在新的时代永放光芒!

㈢ 一副没有标点的对联,语文课本上的

第一种(褒义):上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第二种(贬义):上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是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
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
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人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秀才写完之后,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人多病,少财富。”

㈣ 对联,一种雅俗共赏的语文课程资源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它的文化艺术特征。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众性、传统性)、实用性、启蒙性等文化特征与功能;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显着的严谨性(集中体现为对称性)和精炼性等文艺创作特征与要求。
所谓民族性,是指对联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前所述,它比较集中地体现和表达了汉字的特色与优点,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只存在于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虽然在个别少数民族文字或外国文字中,偶尔也存在对联现象,但影响远不及汉字对联这样广泛而深远。
所谓实用性,是指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若结合汉字的书法艺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它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入百姓之家,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所谓民俗性,是指对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联自产生时起,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起源于律诗中的对偶句)。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4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在民族性与实用性基础上形成的浓厚的民俗性(或者说群众性和传统性的结合),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所谓启蒙性,是指对联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作用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声律、词性、语法结构与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对联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所谓严谨性,是指对联属于格律文学范畴。它不仅实用性很强,艺术要求也很高。它在格律上要求比较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格律加以规范,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对联,顾名思义,对称性和关联性是其形式和内容的旨趣所在。上下联形式对称、内容关联,就形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尤其是对称性,是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而只有比较严谨的形式(格律),才能体现和保证它的对称性。
所谓精炼性,是指对联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作为一种形式小巧而严谨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篇幅)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㈤ 高中语文课文对联

高中语文课文对联
用对联来概括高中语文课文内容
1.《药》
众人皆为闲看客; 何药能救病干坤。
2.《项链》
错借项链喜得风光一晚; 枉做仆役痛失青春十年。
3.《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三番境遇人啼笑,折射社会新态;
漏斗户回乡,一夜风光众歆羡,凸现农村旧俗。
4.《守财奴》
葛朗台悖逆情理竟无愧,可恶可恨; 守财奴贪婪钱财终不悔,亦悲亦怜。
5.《林黛玉进贾府》
伤流景,红楼深深深几许,深情始自宝黛初逢日;
笑繁华,朱门重重重千道,重恨结于金玉终殒时。
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恶计不成再生毒计,终丧人手。 林教头,大难刚过又遭劫难,逼走梁山;
7.《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刚愎自用; 孔明保军心,铁面无私。
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昔日两情相悦,多少山盟海誓; 今朝二意难决,几许遗恨薄情。
9.《雷雨》(节选)
庭院深,锁住几代悲欢离合; 雷雨响,了却两家恩怨情仇。
10.《茶馆》(节选)
一茶馆囊括世间百态; 众人物尽显社会风情。
11.《罗密欧与朱丽叶》
经典戏剧演绎旷世爱情芬芳百代; 杰出歌谣唱咏朱罗绝恋灿烂千秋。
12.《三块钱国币》
三块国币折射炎凉事态; 一只花瓶彰显冷暖人情。
13.《窦娥冤》
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 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
14.《长亭送别》
十里长亭夕阳中,纷飞多少离人泪; 四周山色残照里,凄迷几许羁旅情。
15.《闺塾》
临川一梦,牡丹亭下几许缠绵随风去; 春香二闹,闺塾堂内数枝红杏迎春来。
16.《哀江南》
冷冷清清荒荒凉凉处处皆金陵萧条景; 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句句乃渔樵亡国情。
17.《陈情表》
诉苦诉悲至性言,何表可比陈情表; 涵忠涵孝赤诚心,谁君能及李密君。
18.《祭十二郎文》
情深深,可叹叔侄深情感天地; 意浓浓,只恨老少浓意隔阴阳。
19.《愚溪诗序》
以溪喻心中事,无限感慨随文现; 借景述世间理,一番慧语伴墨来。
20.《赤壁赋》
诗人悟透世间情事; 东坡话尽人生哲理。
21.《逍遥游》
万物有凭有侍有待均难自在; 圣人无己无功无名乃真逍遥。
22.《滕王阁序》
物华天宝台隍内外,谁比子安才华横溢赋诗序;
人杰地灵雄州上下,自喻贾谊时运不济写悲歌。
23.《柳毅传》
红颜命舛,龙女遭厌薄,悲望长天茫茫,梦也渺渺;
书生意重,柳毅受诚托,喜看碧海滔滔,情亦长长。
24.《促织》
成家喜怒哀乐皆因促织得失起; 黎庶悲欢离合全由君王爱好生。
高中语文课文对联
高中第一册 《荷塘月色》
塘上明月塘中叶 桥下流水桥边家 弯弯杨柳照倩影 清清流水出波痕 月下荷塘美景 江上孤灯良晨 朱自清荷塘赏月色 翦伯赞内蒙访古城
《拿来主义》 拿鱼翅用脑髓 送古画卖活人
《鸿门宴》 醉翁酌酒情归百姓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刘邦项羽争天下 梁王孟子论国家 (金庸古龙话江湖)
《兰亭集序》(正文对联很多)
书法集锦
曦之兰亭序 (白石铁线篆 鲁公祭侄稿) 陆机平复帖 (索靖出师颂 徽宗瘦金书)
觞里酒手里琴人醉律残几帘梦 水中月镜中花月缺花落一场空
《归去来兮辞》 陶潜五亩宅 刘征万重山
《劝学》
山垒之于石而高于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卧薪尝胆 项羽破秦破釜沉舟
《季氏将伐颛臾》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全是才子 乌江岷江沱江湘江皆入长江
第二册
《为了忘却的记念》
延口残喘艰于呼吸,不如忘却 浴血奋战忧及兴亡,万古流芳
《咬文嚼字》 耗子钻书箱,咬文嚼字 苏比进监狱,赚吃省穿
《滕王阁序》 全文几为偶 无句不成联 落霞含笑映秋水 孤鹜展翅越长天
《师说》 孤雁栖别无他途 三人行必有我师
《阿房赋》
豪华宫殿两种命,速朽与不朽 平凡人生一条道,慢品再细品
《六国论》 日削月割薪尽火灭 蚕食鲸吞兔死狗烹 两宋败亡源于忍辱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弱旅取守御,懦夫众,良臣寡 强者行攻伐,伟人少,暴君多
《游褒禅山记》 立志力足不懈相以物 怨天虑竭中道祈于福 王安石游山谈感想 归有光植树寄相思
《伶官传序》 报父仇爱伶人真汉子 唱艳歌弃忠臣假英雄
《石钟山记》
郦元简李勃陋东坡讲道理 唐僧痴八戒呆承恩着文章 (白鹭呆鲤鱼笨山人洒丹青) (对虾鲜萝卜嫩白石卖菜蔬)
《项脊轩志》
明月半墙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亲族一院篱隔砖砌岌岌乎危 轩中读书感悟人生百味 世上行事涵咏理趣千般
《登泰山记》 上承唐宋下启桐城派 前空天姥后绝幽州台 穷形尽相因考据 行云流水求浑圆 《病梅馆记》 夭梅病梅杀人无影 济弱扶弱涕泣有声 梅开不为招蝶至 花香自然引蜂来
第三册
《沁园春 长沙》 层林尽染鱼翔浅底 万山红遍鹰击长空 四面湖山收眼底 万家忧乐上心头 《中国现代诗四首》
波光艳影心荡漾 水池里窜入一片枯叶 榆阴青荇水招摇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孔雀东南飞》
凤凰西北游 梁祝化蝶翩翩舞 孔雀东南飞 焦刘幻鸟款款飞
《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 云青青兮欲雨 空中闻天鸡 水澹澹兮生烟
一夜飞度镜湖月 半生泅游釜溪河 得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琵琶行》
银瓶乍破水浆迸 祝贺朝廷金榜客 铁骑突出刀枪鸣 同情天涯沦落人
《故都的秋》 南国夏潮湿郁闷 故都秋清静悲凉 郁达夫写景状物弃俗套 钱钟书谈古论今运匠心 《我的空中楼阁》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 心若春水细语仿佛春池浪几层
空中楼阁贮理想 沟里蚊蝇衍子孙
空中花园园中春色满园 亭台楼阁阁里秋景溢阁
《陈情表》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意切切 比翼齐飞琴瑟和鸣 孔明出师心殷殷
《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苍生于南北,忧春荒之三餐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之为声,目之成色,造物无尽藏
峰尖雪莲崖隙灵芝,手之变味,足之幻形,人类有限资
第四册 《祝福》
高低贵贱似乎没坏人 男女老少原来皆兇手 祝福祝大家幸福 烧香烧一屋清香
《装在套子里的人》
雨伞雨衣车篷床帐皆套子 风言风语杯弓蛇影无缘由
别里可夫要结婚分明有鬼 柯瓦连科去骑车的确无妨
《荷花淀》
诗意荷花无血腥暗藏刀光剑影 深夜情话有真意羞吐蜜语甜言
出来吧你们五个女人 回去了大家一队民兵
《药》
明暗两条线华夏两家无恩怨 是非一块碑匹夫一个有盈亏
中药西方不对症 古圣今贤要爱民
《项链》 找对路进对屋是福 投错胎嫁错人倒霉
《守财奴》 项链洗白富贵梦 雪茄熏黑守财奴
《林黛玉进贾府》
座上珠玑昭日月 面若中秋之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色如春晓之花
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
天下无能第一 一双若喜勿喜含情目
古今不肖无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态生两靥之愁泪光点点 娇袭一身之病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 心较比干多一窍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病如西子胜三分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一双丹凤三角眼
丹唇未启笑先闻 两弯柳叶吊梢眉
文天祥出真州时时在意 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
《雷雨》
雷声阵阵雨踏芭蕉洗尽一屋污秽 史书叠叠字刻魑魅揭穿五彩画皮
《茶馆》
老舍坐茶馆侃前清遗老 存勖出洛阳逞后唐余威 观棋不语真君子 喝茶高论歪名流
《窦娥冤》
窦娥冤情飘飞雪 地也不分好歹何为地
望帝春心啼杜鹃 天也错勘贤愚枉做天
《促织》
天子偶用一物件件夺人命 百姓日食五谷粒粒填肚皮
第五册 《阿Q正传》
假阿Q真国民精神胜利法 老前辈小青年少年童子功
《蜀道难》 银河近近乎印水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将进酒》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只怕余痛又梦回 而今才俊数银元
《杜甫律诗五首》
一去紫台连朔漠 星垂平野阔
独留青冢向黄昏 月涌大江流
《齐桓晋文之事》 以羊易牛仁术也 移花接木骗招乎
《庄暴见孟子》
齐宣王喜欢通俗音乐 汉高祖讨厌严肃文章
少乐乐众乐乐孰乐 你说说我说说都说
第六册 《宋词两首》 雨霖铃里白马西北回 琵琶声中孔雀东南飞 朝朝暮暮年年月月佳期如梦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晚风生愁
《报任安书》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木诚无三生栋梁猪圈 人固有一死鸿毛泰山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马谡孟文子拳头招难 唐雎毛遂蔺相如口水退兵
卧薪尝胆君臣乐 负荆请罪将相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义自杀与杀人都叫犯罪 依法求生和生民全是积德
古时看门干瘦老头兴许为隐士 今者坐堂肥硕小伙大多是草包

㈥ 求一副对联,最好有背景故事,语文课上要讲

《评释古今巧对》云,秦观与苏小妹成婚之夜,苏小妹不知何故,决定不理秦观,并用如下一联表意: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秦会意,并对下联:
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联语主要用双关法。月朗星稀者,无云也。无云加不雨,即不会云雨也。不雨亦谐不语。成霜,犹言成双。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 ,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上联“河”谐“和”,下联“诗”谐“尸”。
据说这是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一次乘船出游,苏东坡看到河岸上有一条狗在啃骨头,想与佛印和尚开个玩笑,故出上联“狗啃河上骨”,河上谐“和尚”。佛印一听苏东坡在寻他的开心,随口答了下联“水流东坡诗”,“诗”谐“尸”,从字面上看,是说苏东坡诗多,多得满河都是,但东坡一听完全会意,这是佛印和尚对他的“回敬”。

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原文内容

㈧ 对联与语文

我原来认为,语文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只有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那才叫做语文,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语文的看法。
那天休息日,我百般无赖,从小书柜上随意拿出一本杂志就看了起来,那是一本是我认为很不错的杂志,我认真地看,我突然一激动,拿出笔记本,准备做笔记。我挑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认真地做起笔记来。终于做完了,我伸了伸懒腰,仔细看一看,惊叫了一声。真没想到,在我做的笔记上,居然看到了,在语文中能出现的字眼,什么比喻句啦,拟人句啦,排比句啦等等。我当时很吃惊,不对劲呀,这些明摆着是语文的东西,怎么会跑到我记的笔记中去了?难道说做笔记也离不开语文吗?在广阔一些,生活处处都有语文吗?
我问妈妈:“是不是生活处处都有语文呢?”妈妈的回答很富有诗意:“语文如蒲公英的种子,遍布了全世界,也钻进了你的生活。也就是说,生活处处有语文。”我听了妈妈的话,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语文是我们中国的国语,也就是说语文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东西,语文不仅仅是用来说话的工具,也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换的桥梁。语文就自然而然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当你读书看报时,你想没想过语文在帮你进行心灵的传递;当你和别人谈话时,你想没想过语文在帮你表达你的意思;当你写日记或作文时,你想没想过语文在帮你传递你的感情?
语文好似因特网一般,它用一条条细长的丝线把生活的细节串起来,它则是主要指挥着生活的大脑。因此,生活需要语文,生活中就处处有语文了。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河北易县易水中学初一年级梦予
语文,它无处不在:躲藏在人山人海的街头;游戏在广阔无边的大海里;隐身在丰富多彩的影视中。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语文的足迹,不必苦苦寻觅,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
大家都看过广告吧!一些保护环境的广告,例如:清除污染靓城市,从我做起强素质;人面天天洗,市容日日新;垃圾带走,美丽存留等。在宣传保护环境的同时,还使我们学到了语文,因为这些广告词语言精炼、优美,从整体看,比较流畅、押韵。增加我们的词汇量,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在21世纪的今天,学好语文更是重要,语文是坚实的基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源泉,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把汉字写的熟练,美观,这样还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道德文化,何况练字可以培养的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学好语文,不仅是要学好汉字,练一手好字,还要加深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处世方法。学好语文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言是交流的桥梁,沟通的工具。生活处处有语文:在广告中,不少的修辞手法和好词佳句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生活中的语文不仅体现在影视上,更体现在繁华的街市里—现在的商店名也讲究语言的优美:卖春季服装的商店,就叫“春之韵”,以此吸引了顾客,这就是语言的体现。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都等着你去发现它,等着你去学习它……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生活处处有语文”是的,像空气般无处不在。小至平常的交谈,大至史书的记载,都离不开语文。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汉字是古老中国的传统。可炎黄子孙们却极为不尊重它。
就像是在杂货店里吧,就老有“鸡旦”这东西卖;还有大概是喝了会令人生气的“气水”;摩托是一种现代的交通工具。在这样现代的今天,当摩托生病时,却找不到治疗的地方。在迫于无奈下,只好去“么托”维修所了。这是多么可笑啊!
语文就是汉字的堆砌吗?答案是:不是。除了文字,还有标点,标点能使一样的文字变成不一样的意思。不信,这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书生到一位好友家做客。谁知,下午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这雨看起来要下上好一阵子。书生家离着儿远,又没有伞。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眨眼太阳就要下山了。好友又刚走开,他羞于直接开口让好友留他住下,便写了一张写有“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纸条,让下人交给好友。当下人回来时,只交给了他一把雨伞和刚才那张纸条。但上面多了两个标点,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书生为了面子没能说什么,只好拿着伞再雨中“漫步”,结果就因淋了雨染了风寒,死了。其实,当时他想说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就是小小的几个标点,用与不用,用在那里,都要很讲究。
我们一定要尊重汉字的写法,标点的用法,不然后果则不堪设想。这就是“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㈨ 小学语文教研对联

序 言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与诗文辞赋和书法相结合的独特的综合艺术。
传统观点认为,“对联”是由“春联”演变而来的;而“春联”的源头则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桃符”。
根据《淮南子》记载:“题桃符”是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上面写些祛祸祈福的吉祥话,或者写上“神荼”、“郁垒”(也写作“郁雷”)——两个神名,悬挂门旁,用来避鬼驱邪的一种风俗。
有人考证,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叫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嫌辛寅逊写得不工稳,孟昶就自己题写了“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据说从此以后,“题桃符”便逐渐演化为“写春联”了。
其实,中国古代自《诗经》以来不断发展的诗歌为“春联”的出现准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源远流长的诗歌中,对举(对仗、对偶)的诗句俯拾皆是。西汉庾信、江淹、鲍照的诗歌中就有不少“对仗”十分工整的句子。更为重要的是骈体文的发展兴盛和沈约、杜审言等人对诗歌在音韵学方面的革新和规范,而诗歌又在中国古代从汉代到宋代数百年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统治地位。孟昶只是把唐代就盛行的诗歌的对仗句子第一次在题“桃符”时的“创新”运用罢了,而这种形式又为当时和后世所喜爱和传播。所以,“春联”是一个应运而生又有深受欢迎的有旺盛生命力的时代产物。
因而宋代,春联逐渐推广,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店堂书房的重要装饰物,有些人也将其作为庆吊、交际之用。
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据说朱元璋曾为大臣陶安写了一副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更有对联天子的雅号。
脍炙人口的古今名联很多,关于对联的着述也不少,对于对联的起源、制作、故事、佳话、趣话、分门别类都有着述。还有专门进行语言、文学、类似文字游戏、却又幽默风趣、反映聪明才智的思维训练的“课联”(对对子)。
对联的一般要求:
1、字数相等(除特殊情况外,对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文字)
2、词性相同
3、意义相关或相对
4、平仄相对
5、上联尾字通常是仄声,下联尾字通常是平声
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旧时的读书人,一入学就学“对课”(对对子),从二言三言到四言五言,然后学诗词歌赋,所以撰写起对联来往往就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楹联创作的数量之多,堪称不计其数,使用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之最。人们用它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在中国,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无论皇宫帝陵,还是古刹庙宇,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书斋画室,还是道观厅堂……可以这样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乔迁开业、游山玩水、聚会独酌……只要有中国人生活(或者是曾经有中国人生活过)的地方,就有“对联”。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对联分成若干的种类。楹联、春联、婚联、挽联、谜语联、拆字联、数字联、行业联、嵌字联、增字联、减字联……无所不有。
对联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总结历史事件,也可以针砭时弊,可以状物,可以抒情……可以颂扬,也可以讽刺,还可以劝勉、警策……对联,无事不可用,无处不可用。对联,有的庄重肃穆,有的风趣诙谐,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典雅含蓄,有的气壮山河,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哀婉悱恻,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沉思,有的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有的只有上联,无数文人墨客搜索枯肠,也无法对出下联而成为“绝对”。
总之,对联是一种堪称“国粹”的与诗文辞赋和书法相结合的、运用广泛,小巧玲珑、言简意赅而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综合艺术。有的对联精美绝伦。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正如前人所说:“联语虽文字小品,而于短言片语中或取诸身,或取诸物,庄谐杂列,劝惩寓焉”;“欲表其欣慕颂祷之忱,则有庆,欲写其凄凉悱恻之思,则有挽”;“他如神祠怀古,昔贤先哲奕奕如生,名胜记游,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四万里,开编像对,恍在目前”;“骈俪之绪余,随时随事出其新,提笔立就,自臻妙境”。
虽然对联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此却几乎不提及。这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可惜的疏漏,甚至可以说是失策。
我编辑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教给在校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想告诉年轻一代,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可以学习知识的好场所——那里也有珍珠宝贝。
学习和研究对联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修身养性,锤炼语言功底,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语言更简练、精粹、优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对联是从来不用标点符号的,在编辑过程中,我为了使读者能更准确地解读作品,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有的加上了标点,有的则没有。
要想达到上述编辑目的,我编辑的这本书就是比较粗糙的了,编排的次序和分类也许并不科学。加上时间比较仓促,个人的知识修养水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谬误,敬请知情者不吝指教。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前人关于对联的不少着述,还在一些网站上收录了不少对联专家和爱好者的宝贵资料。我谨借此机会,向这些素未晤面的支助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编者2003年9月

㈩ 语文课对联

苏子瞻夜至承天寺 做月夜闲人

阅读全文

与这个对联出自哪个语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5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4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7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0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0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1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39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3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5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3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0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