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s版空气是哪里教学设计

语文s版空气是哪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05-28 04:10:06

❶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与反思

九.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册书中学生实验操作较难的一课。在教学时,由于自身对本册书认识的缺乏以及备课中细节的处理不到位,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些不知所措且知识掌握也不够清楚明了。现在问题反思如下,以此督促自己以后更好的备课。
一、在复习导入中,所提问题要针对本课教学内容,不能泛泛、盲目,以致将学生思考方向引错。可以问:“空气的性质有哪些?”并适时板书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会流动,以便为下面出现的“蜡烛熄灭,水位上升”的解释打下基础。
二、新授中,实验操作要指导到位,让学生知道每一步应该做什么。问题目标性要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三、最关键的备课中要注重细节
1、前后对比。点燃蜡烛罩上没有拧瓶盖的瓶子后,应让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度,然后拧上瓶盖等蜡烛熄灭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度,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发现瓶内空气的减少,引出燃烧用去了空气中的一部分。
2、瓶内水面高于外面时,能否打开瓶盖,引发学生注意。要在池内加水至瓶内水面高度时才能打开瓶盖,测试剩余气体是否支持燃烧。否则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影响实验结果。
3、非关键性操作要简单化,以便于学生操作,节省课堂时间。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还较弱,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再放到水中,对于他们有些难度。改用马铃薯切片来做蜡烛底座将大大方便学生的操作,将节约下的时间给学生探究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http://wenku..com/link?url=y_

❷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第十二课空气在哪里全文岀现6次空气空气你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没有看过课文,但是一般文中多次出现的词组多起强调的作用,这篇文章若是关于环保的话应该是:多次反复”空气空气你在哪里“,强调对清新空气的强烈渴望,和对大气保护行动的呼吁.

❸ 老百晓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案设计

那些笑容如同撕裂朝阳般甜美灿烂,她用饱含深情的腔调去演绎一场惊骇世俗的美,她的名字叫爱……。

每一天晚上都习惯着在香樟树下看着书,那些厚重的树荫像芦苇循序地疯狂生长着。树叶与树叶之间的罅隙透出一点点的光晕,如同凤凰花在一夜之间静静地绽放。聒燥的虫鸣在张狂地蹂躏城市的落寞,宁静的水泥路深沉地呼吸着,来往的路人目光涣散,平凡。却因为拥有着不同寻常的梦想,他们的世界却是璀璨的……

午后的阳光是最透明的如同薄薄的蝉翼萦绕在茂盛的夏里,电视像一场无声演绎的电影,琳琅满目的是那些华丽而破裂的广告,画面不断地跳帧。最后,画面出现的却是今年的快乐男生八进七决赛的预告片,饶有兴趣地回想起去年的的快乐女生像夏跋扈着那些没完没了的热度,相比之下这届的快乐男生像是一种乏味单调的海选,记忆如同夕阳般惶惶然地沉入地平线,去年的夏天,和煦的风吹落了簌簌掉地的樟叶,膨胀的空气里掺入一种辛辣的清新。喧嚣的教室里每一个双眸都透出无比的明亮。还记得,他们讨论的是去年的快乐女生。谈论的话题像是一个巨大的树荫覆盖着整栋的教学楼一样,斑驳的碎片氤氲着如同冰冷的湖面,那些盘旋的雾气久久地没有散去。在晚修课的时候,看着邈远的黄昏一点点地被吞噬,竟然会感觉到青春就这样地打马而过,穿过了紫堇,穿过了流年。

每一个人都在埋着头学习着,那些沙沙的声音像是在深沉的睡梦中听到的雨声,恍

❹ 求小学二年级语文s版全套课件.

http://www.xxjxsj.cn/article/list_1_124.html
这里有点。
http://www.ywcbs.com/webs/list.asp?title=7&press=2&press3=3
这个是语文出版社的,你看看是否有帮助。
我读S版6年级啊
=。=

❺ 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❻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材结构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1、 三支蜡烛的燃烧比赛。
2、 用实验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3、 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教学中以实验引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测、验证、结论这一过程,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充分亲历科学的认识经历。在体验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蜡烛 玻璃片 大小杯子各一个
学生实验:实验报告单一张 水槽 蜡烛 剪掉瓶底的塑料瓶 打火机一支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2人操作,1名观察员,1人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和研究,你对空气的性质有了怎样的了解?
(指名说)
师:正确,空气的性质咱们都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今天咱们继续来了解研究空气!
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
师:我手中有一支蜡烛,我将它点燃,你觉得它什么时候会熄灭呢?
(师点燃,看其燃烧)
师:哦,烧完就熄灭了。“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那如果我拿一只杯子扣在蜡烛上面呢?再换个大点的杯子呢?
(指名说)
师:好,我们来做个实验见证一下,现在老师这里有三根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我们来观察它的燃烧,在我做这个实验以前,请同学们猜一猜,
下面的三只蜡烛哪支最先熄灭,那支燃烧得最持久?
(学生猜测)
师:好!一起来见证同学们的猜测!大家的目光不要走开哟!
教师演示实验:点燃三只蜡烛,并同时给其中两只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师:哈哈!这个实验和同学们的猜想一样!

三、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蜡烛燃烧,说明空气中有支持燃烧的气体,蜡烛熄灭,说明空气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了,那么,大家的解释是不是正确呢?
师:我将同学的解释写在了黑板上,并打上问号
?出示:根据蜡烛的燃烧和熄灭,我们初步可以推测空气中至少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两种气体
师:这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证实我们的这种猜测!

四、进入新课,通过实验分析来认识空气的成分
1.聚焦问题,引导生猜想
师:科学需要大胆的猜想,但更需要用严谨的科学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下面我们就设法验证我们的解释:
板书: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师:同学们,看看桌上的实验器材,你打算怎么去设计你的实验呢?
(四人讨论)
(指名说)教师相机演示边说边引导,如果说不出来,就由教师说出步骤。

2.完成实验一:验证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引导设计实验
师: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果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那么水就会-----进入我们的杯中。
师:同学们很聪明!
(课件出示:消耗了一部分空气 水进入瓶内,瓶内水位上升)

师:那么我们就做一个燃烧蜡烛一部分空气,从而观察水位变化的实验,具体怎么做呢?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器材条,有盖子没有底的塑料瓶,蜡烛,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看出效果,可以在水中滴入少量的红墨水。

为了看出实验效果,我们做个对比性实验,请看实验步骤:
(课件出示)
实验步骤:
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
实验一: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实验二: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
记录与思考: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一

未点燃蜡烛 水位情况

结论

实验二

点燃蜡烛 水位情况

结论

师:实验的结果究竟怎样呢?这个就留给大家亲自动手去做了。。。。
师:实验的操作过程清楚了吗?请各小组互相合作,开始实验!
生分组实验 做好记录

生汇报实验结果(没有点燃,盖上瓶子,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讨论:
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相机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生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
讨论:
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为什么瓶内的空气会减少了?(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师总结:燃烧需要空气,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就是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它大约占了空气含量的21℅ (出示)

3.完成实验三:验证空气中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师:大家在刚才的实验中成功验证了我们的一个猜测,表现很棒,那么,水为什么没有完全进入瓶内呢?说明还有剩下的气体占据着空间!这些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了。
师:同学们,根据大家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师总结: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结论。出示: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它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大约占空气的1℅
(课件出示书上的空气成分图)
师:下面咱们来了解认识一下空气家族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因为不支持燃烧,所以适合做灭火的材料呢。
老师来做个实验,把二氧化碳的这些特点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演示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实验(请一个学生上来做助手,小苏打和醋要多点)
演示燃烧的木条熄灭的实验

师:哈哈,同学们的兴趣还真浓烈呀,空气这个大家族中每个成员都是时时刻刻存在的!看!
五:了解空气成分中各种气体的用途(学以致用 挑战自我)
1:有氧气,有的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

2: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3: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酥硬的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软。

4: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❼ 小学六年级科学空气在哪里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在哪里》。
这一篇课文时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空气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小猴子和空气在做游戏——捉迷藏,在游戏中通过它们的对话,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到底在哪里,空气的作用又是什么?
《空气在哪里》这篇课文时一篇略读课,内容也笔记哦啊浅显易懂。所以讲这篇课文时,我一读为主,让学生以各种各样的读,如:老师范读、学生默读、男女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了解空气在肺里、皮球里、汽车的轮胎里、钢笔里、火炉里、田地边、大树旁、小河边。有了空气禾苗茁壮,树木挺拔,小鱼儿快活,我们也能自由地呼吸。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哦!小猴子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周围都是空气,自己就生活在空气里,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着空气。”通过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明白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刻呼吸着空气。
护额玩这篇课文,我会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发现了空气在哪里,然后跟自己的同学分享一下。这样的话,可以考察学生的观察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❽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案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能够流动的物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
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猜谜,引入课题
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个别回答
猜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自然地导出课题。
二、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汇报
分组用保鲜袋去小组想去的地方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分组观察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感受空气的流动性:
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感觉?
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学生用眼、耳、舌头等感官来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
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非常自然轻松地了解了空气的特点。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
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

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个别回答

学生填写猜测并小组讨论并回答
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可以重做一次。
开拓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
五、小结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
回答
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
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❾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着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❿ 一年级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学反思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能够流动的物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
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阅读全文

与语文s版空气是哪里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